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汇总
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算法初步。
1. 算法的概念。
- 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
- 算法的特点:有限性(步骤有限)、确定性(每一步都有确切定义)、顺序性(步骤有先后顺序)、可行性(每一步都能有效执行)、不唯一性(解决问题的算法不唯一)。
2. 程序框图。
- 程序框图的基本图形符号:- 终端框(起止框):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
- 输入、输出框:用来表示数据的输入或结果的输出。
- 处理框(执行框):赋值、计算等操作。
- 判断框: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立,成立时在出口处标明“是”或“Y”,不成立时标明“否”或“N”。
- 流程线:连接程序框,表示算法步骤的执行顺序。
- 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
- 条件结构:根据条件是否成立有不同的流向。
- 循环结构: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
有当型循环(先判断条件,满足条件执行循环体)和直到型循环(先执行一次循环体,再判断条件)。
3. 基本算法语句。
- 输入语句:`INPUT“提示内容”;变量`,用于向程序中输入数据。
- 输出语句:`PRINT“提示内容”;表达式`,用于输出程序的运行结果。
- 赋值语句:变量 = 表达式,将表达式的值赋给变量。
- 条件语句:- `IF - THEN`语句(单分支条件语句):- 格式:`IF 条件 THEN`。
语句体。
- 当条件满足时执行语句体。
- `IF - THEN - ELSE`语句(双分支条件语句):- 格式:`IF 条件 THEN`。
语句体1。
`ELSE`.语句体2。
- 当条件满足时执行语句体1,不满足时执行语句体2。
- 循环语句:- `FOR`循环语句:- 格式:`FOR 循环变量=初值 TO 终值 STEP 步长`。
循环体。
`NEXT 循环变量`。
- 用于已知循环次数的循环结构。
高中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必修三知识点高中必修三作为高中文理综合科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多个学科的知识点。
下面将结合不同的学科,对必修三中的一些重点知识进行论述。
一、物理知识点必修三的物理部分主要包括物理基本定律、物理实验技巧和物理世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与理论。
其中,力学是必修三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力学涉及物体运动的原因与规律,其中牛顿三定律是力学中的基础理论。
它们分别是:惯性定律、运动定律和相互作用定律。
通过学习这些定律,可以深入理解物体运动的本质,从而解决力学问题。
另外,动量守恒定律也是物理力学中的重要概念。
动量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物体的总动量在相互作用中保持不变。
这个定律在解释碰撞问题、弹性力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化学知识点必修三的化学部分主要包括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
其中有关化学物质的基本知识包括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的概念和特征。
元素是组成化学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是由原子构成的纯粹物质。
化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
混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通过物理手段混合而成的物质。
在化学反应方面,必修三重点讲解了化学反应的基本理论和化学方程式的编写。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的文字描述,它通过化学符号和化学式的组合来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三、生物学知识点必修三的生物学部分主要包括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进化和生物遗传。
这些知识点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界的奥秘和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生物的基本特征涉及生物的组成成分、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等。
生物进化则涉及生物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的变化和适应。
生物遗传是必修三生物学中的重点内容。
它涉及基因的概念、基因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等。
通过学习生物遗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的遗传机制、遗传疾病的发生以及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应用。
综上所述,高中必修三的知识点涵盖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多个方面,每个学科都涉及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
高中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3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3是高中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
本文将对高中必修3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学习成果。
一、数学知识点总结1.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数列是一组有序的数的集合。
数列的概念、性质和常用的求和公式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知识。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数学命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它通过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一些数学结论。
2.函数与导数函数是一种数学关系,它描述了一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导数是描述函数变化率的一个概念,也是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之一。
学习函数和导数是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
3.方程与不等式方程和不等式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通过方程和不等式可以描述各种数学问题。
高中数学必修3中主要包括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学习。
4.立体几何立体几何是空间中几何图形的研究,它主要包括点、线、面、体等几何概念的研究。
在高中数学必修3中,学生需要学习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定理。
5.概率论概率论是描述随机现象的一种数学工具,它主要研究随机试验、事件的概率和概率分布等内容。
概率论是数学中非常有趣和实用的一个分支,也是高中数学必修3的一个知识点。
二、物理知识点总结1.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掌握牛顿运动定律是学习物理的基础。
2.动能与功率动能和功率是物理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能量转化的规律。
学习动能和功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3.电学基本概念电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电荷、电场、电流等内容。
在高中物理必修3中,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电学知识,如库仑定律、欧姆定律等。
4.核物理核物理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原子核的结构、核反应、核能等内容。
学习核物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子核的性质和核能的应用。
5.光学基本概念光学是物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反射等内容。
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必修三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包括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本文将从这些学科的不同知识点入手,对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理解相关内容。
数学1. 数列和数列的概念数列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数,其中每一个数称为数列的项。
数列可以按照规律、性质和类型进行分类,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递推数列等。
2. 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是通过两条相互垂直的坐标轴来构成的,通常用来确定平面上点的位置。
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包括点的坐标、距离公式、中点公式等。
3. 函数及其性质函数是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函数的性质包括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
在必修三中,常见的函数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4. 导数与微分导数是函数变化率的度量,表示函数在某一点的斜率。
微分表示函数在某一点的局部线性近似,通过导数的概念可以求解函数极值、凹凸性等问题。
5. 不定积分与定积分不定积分是求解函数原函数的过程,定积分是表示函数在一定区间上的累积量。
不定积分和定积分是微积分的重要内容,能解决曲线下面积、变化量等实际问题。
物理1. 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过程。
在必修三中,我们需要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等不同类型的运动,并学习如何描述这些运动的规律与特性。
2.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包括惯性定律、动量定理和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它可以解释物体运动的原因及变化规律,是解决物体受力情况下运动状态的关键。
3. 力和力矩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了物体的加速度。
力矩是力对转动物体产生的影响,了解力和力矩对于理解物体运动及平衡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4. 能量与能量守恒能量是物体进行运动的动力,包括动能、势能等不同形式。
在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定律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定律,指出了能量在封闭系统中不会自发减少或增加。
高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通用4篇)

高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1篇20.xxx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xxx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xxx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的快。
21.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2.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23.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25.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高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2篇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高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3篇36.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39.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其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40.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体内的有害成分却越多。
4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详细)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详
细)
本文旨在总结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复和掌握这一课程内容。
一、函数基本性质
1. 定义:函数是一个有输入和输出的对应关系。
2. 定义域和值域:函数的定义域是所有可能的输入值集合,值域是所有可能的输出值集合。
3. 图像与映射:函数可以通过图像表示,其中横坐标表示输入值,纵坐标表示输出值。
4. 奇偶性:函数可以根据输入值和输出值的奇偶性进行分类。
二、三角函数
1. 正弦函数:表示角的正弦值与其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2. 余弦函数:表示角的余弦值与其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3. 正切函数:表示角的正切值与其对边与邻边的比值。
4. 幅角和周期:三角函数的图像在一定区间内呈周期性重复。
5. 三角函数的性质:包括奇偶性、单调性、增减性等。
6. 三角函数的简化:通过三角恒等式将复杂的三角函数化简为简单形式。
三、三角恒等式
1. 倍角公式:表示角的两倍与原角之间的关系。
2. 和差公式:表示两个角的和与差与它们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3. 积化和差公式:表示两个角的积与和与差与它们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4. 和差化积公式:表示两个角的和与差与它们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的主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复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年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3篇)

2024年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 区域的定义⑵特性:表现为特定的区位属性,具备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部的特性相对统一,体现出层次性、差异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全局性影响: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影响着区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方向。
2.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同:两者均为平原地带,且均位于中国东部的季风气候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异同①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地处北纬____度附近,位于中国东部沿海中部,是长江的入海口;而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____度,处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长三角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相比之下,松嫩平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大陆性较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及长三角。
③土地条件: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但分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则以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长三角矿产资源匮乏,而松嫩平原拥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⑵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①农业方面:长三角河湖众多,适宜发展水产业;松嫩平原西部气候较干燥,草原广布,适合发展畜牧业。
②工商业:长三角地处中国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交通便利,商业贸易繁荣;依托发达的农业基础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了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同时通过从国内外引入矿产资源,建立了重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则凭借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了重化工业,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
3. 区域发展阶段的地理环境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化而动态调整。
2024年必修三地理重要知识点总结(二)1. 西北地区概述⑴地理位置: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直至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的北部边界;在行政划分上,主要包括____、宁夏、甘肃北部以及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
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区域可持续发展一荒漠化1、荒漠化的概念:由于气候异常等自然原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等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过程。
2、荒漠化的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等。
3、荒漠化的形成过程:植被破坏导致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的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荒漠般的景观。
4、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原因: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
(2)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导致表土疏松。
(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扩展的原因是气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度放牧,这是草地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
二是滥樵、滥挖、滥采,这是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扩展的重要成因。
三是滥垦,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耕地使其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
四是滥用水资源,一些地区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沙丘活化。
)5、我国南方石漠化的成因:(1)自然原因:①多低山、丘陵,坡度陡、土层薄、植被稀少;②暴雨多、流水侵蚀作用强。
(2)人为因素:滥伐森林、陡坡开荒。
6、干旱、半干旱区次生盐渍化的成因:由于灌溉不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随地下水向地表聚集,水被蒸发,盐分残留地表,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
7、荒漠化的危害(1)影响农业生产:土地的退化、沙化,使土地的生产能力持续下降,导致食物短缺,引发饥荒,造成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2)破坏基础设施:埋没村镇、交通、水库、灌渠、良田。
(3)影响交通:流动沙丘埋没公路、铁路,威胁交通安全;沙尘暴降低大气能见度,迫使机场关闭,公路停运。
(4)生态环境方面:沙尘暴频发,影响动植物的生存,使生态环境更脆弱。
并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5)影响人们的生活:埋没村庄城市,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恶化人们生存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3、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如: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淋巴和血浆)4、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成分最相近的两种细胞外液是:组织液和淋巴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8、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该过程的四大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9、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10、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11、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感受器指的是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的树突)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4、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形成原因:K+外流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形成原因:Na+内流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双向的6、①轴突②线粒体③突触小泡④突触前膜⑤突触间隙⑥突触后膜突触前膜是轴突膜突触后膜是树突或细胞体膜突触间隙成分是组织液7、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8、神经递质的种类: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胞吐作用结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9、憋尿现象说明的问题是:低级中枢要受到高级中枢的控制10、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1、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促胰液素12、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13、胰岛素本质:蛋白质抗利尿激素本质:蛋白质促激素释放激素本质:蛋白质促激素本质: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性激素本质:固醇(口服注射均可)14、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15、血糖平衡的调节(自己画)16、甲状腺分级调节图解(自己画)17、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18、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教材31页表格)19、体温调节过程图(教材32页)人体产热途径: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散热途径:皮肤毛细血管散热;汗液的蒸发寒冷环境下,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人持续高烧39度时,产热=散热21、水平衡调节过程(自己画)2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23、T细胞和B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 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24、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吞噬细胞等25、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体来源:浆细胞本质:蛋白质作用:与相应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少量分布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18、体液免疫过程:(自己画)20、细胞免疫(自己画)21、免疫系统功能过强: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自身免疫疾病: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系统功能过弱:免疫缺陷病(艾滋病)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2、植物向光弯曲原因: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侧生长素多长得快,向光弯曲生长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4、生长素的本质:吲哚乙酸原料:色氨酸5、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极性运输方式: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还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6、生长素的作用特点表现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能体现两重性的实例: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除草剂7、顶端优势的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侧芽对生长素敏感,发育受抑制(解除顶端优势的方法:去除顶芽)8、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防止果实、叶片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生根9、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实验常用方法:浓度较低时用:浸泡法浓度较高时用:沾蘸法;保留芽和幼叶的作用: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10、五种植物激素的区别名称合成部位主要作用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促进扦插生根,促进植物生长和果实发育,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脱落酸根冠、萎焉的叶片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根尖促进细胞的分裂,延缓叶片衰老乙烯植物体各个部位促进果实的成熟11、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第四章种群和群落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是种群密度2、影响种群密度决定因素是(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①死亡率②出生率③性别比例④年龄组成(预测种群数量将来发展趋势)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4、调查培养液酵母菌种群密度方法:抽样检测(振荡的作用:使酵母菌均匀分布)5、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取样器取样(统计丰富度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1)“J”型增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增长率不变Nt=N0入t (N0表示起始数量入:数量是一年前的倍数 t:时间)(2)“S”型增长:在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6、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7、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8、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9、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植物的垂直结构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垂直结构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水平结构:镶嵌式分布9、演替的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10、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2、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主要成分是:生产者3、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5、物质循环的特点:全球性、循环反复利用6、信息传递的特点:双向传递7、下图是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解b:摄入量 c:同化量 h:粪便量 f: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d: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e: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i: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一个营养级的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8、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9、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10、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该营养级同化量×100%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10%-20%11、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2、碳循环图A:生产者 B和C:消费者 D:分解者①:光合作用②和③:呼吸作用④:分解作用13、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或碳酸盐14、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CO215、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循环形式:有机物16、CO2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生理活动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17、碳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方式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燃烧18、温室效应的解决途径: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植树种草;开发新能源19、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20、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21、信息传递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2.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23、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2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25、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反之)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生态系统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