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父亲的画面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父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父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父亲》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体会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2.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提高学生朗读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熟读并理解课文《父亲》。

2. 分析文章中父亲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3. 学习课文中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父亲的形象特点。

2.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2. 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课文中的关键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悟和敬爱之情。

【教学导入】1. 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悟,引导学生思考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父亲》,理解课文内容。

【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指导学生学习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父亲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情感体验】1.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2. 学生分享自己的父亲故事,表达对父爱的感悟。

【课堂小结】2. 提醒学生学会珍惜和感恩父爱。

【课后作业】2. 学生回家后,向父亲表达自己的爱意和感激之情。

六、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父亲有什么样的记忆和感受?2. 学生分享自己的父亲故事,引发对父爱的思考。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父亲》,理解课文内容。

【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父亲》教案完美版

《父亲》教案完美版

《父亲》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小说《父亲》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懂得珍惜家庭温馨的时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小说《父亲》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2.难点:理解小说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性格描写,分析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材:小说《父亲》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3.教学工具:课件、教案、板书等四、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用一些与父亲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父亲这一话题的兴趣。

2.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小说《父亲》,并完成相关的阅读题目,包括理解主要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等。

3.词汇学习(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小说中的关键词汇,如“父亲”、“家庭”、“责任”等,让学生掌握这些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4.句型分析(10分钟)5.情感体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写作等方式,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和感受,让学生体会家庭的温馨和父爱的伟大。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学习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家庭和父亲的重要性。

五、板书设计:主题:父亲关键词汇:父亲、家庭、责任重点句型:父亲是家庭的中心。

六、作业布置:1.完成小说《父亲》的阅读理解题目。

2.写一篇关于父亲的作文,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父亲这一话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和感受。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写作能力。

下节课我将继续深入探讨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更加关注家庭和父爱的重要性。

父亲初中教案

父亲初中教案

父亲初中教案课程类型:文学作品欣赏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理解,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 分析文章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3. 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分析文章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2. 感悟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教学准备:1. 课文《父亲》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父亲的画面,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2. 导入课文《父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情感。

2. 学生通过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手法。

2.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深层含义,感悟作者对父亲的敬爱之情。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各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父亲,写一篇感悟父爱的短文。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父爱的文学作品,如《背影》、《爸爸的花儿落了》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与父亲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悟。

在讲解课文过程中,注重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深层含义。

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后作业环节,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父爱。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父亲》教案(通用

《父亲》教案(通用

《父亲》教案(通用教案:《父亲》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父亲》。

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观察父亲的一系列行为,体会到了父亲深沉的爱。

课文内容具体,情感丰富,适合小学生阅读理解。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父亲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父亲的认识和感受。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精讲细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父亲的行为和情感。

学生讨论交流,体会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4. 拓展延伸:教师出示一些关于父爱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父爱观察行为体会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父亲”为主题,写一篇练笔作文。

2. 作业答案:(示例)我的父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他每天早出晚归,辛苦地工作着。

虽然他很少说话,但我知道他深深地爱着我们一家人。

每当我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默默地帮助我,支持我。

我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父亲而感到骄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都比较顺利,通过讨论交流,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但在写作练习中,部分学生对父爱的表达还显得有些生硬,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一次关于父爱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父亲的认识和感受,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父爱的理解。

同时,可以让学生回家后给父亲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父亲》。

《父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父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父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父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选修)1《父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2.获得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技能。

3.了解小说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

4.提高学生对人性、命运、家庭等话题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解读小说的内涵和深层次价值。

2.分析小说中的中心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3.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情节,特别是父子关系问题。

4.单独阅读和讨论。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关系,探究父子之间的矛盾和和解。

2.剖析小说中的隐喻和意象。

3.推断作者的思想偏向和主张。

四、教学方法1.解读法:导读文字内容,重点解释重要语言和词句,并对难点内容进行逐一解析。

2.分小组讨论法:小组内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阅读心得,从而发掘小说的多元性。

3.剖析法: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丰富性语言表达,挖掘出作者的写作技法。

4.归纳法:总结分析,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形象,思想性质,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个人的理解。

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导入与阅读1.师生暖身2.课前导语3.阅读与了解4.总结回顾第二课时:分析与理解1.总课安排2.分小组讨论3.剖析分析4.个人思考第三课时:情感与思维1.课前热身2.回顾与总结3.归纳总本次教学以《家》为主题,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以及父子关系问题等内容,提高学生对家庭、人性、命运等话题的思考。

教学过程中,采用解读法、分小组讨论法、剖析法和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达到理解和思考的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父子关系以及家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的思维水平和文化素养《父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选修)2《父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学生了解由余华所获得的2016年“罗马文学之旅”荣誉;2. 帮助学生理解《父亲》中的主题并分析小说的结构;3. 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技巧。

《父亲》教案

《父亲》教案

《父亲》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父亲》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阅读与理解,对文章主旨、写作背景、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对重要句段的深入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父亲的情感表达。

2. 分析并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铺垫等。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情感表达。

重点:对文章主旨、人物形象、重要句段的深入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父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阅读理解: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背景与主旨分析:a. 教师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4. 人物形象分析:a. 学生找出文中对父亲形象的描述,分析其特点。

b.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对比、铺垫等写作手法来深入剖析父亲形象。

5. 句段解读:a. 教师选取重要句段,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b. 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6. 实践情景引入:a. 教师设计一个与父亲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b.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7.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a.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

b. 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父亲》2. 内容:a. 作者:李森祥b. 写作背景:农村生活c. 文章主旨:表达对父亲的怀念与敬仰d. 父亲形象:勤劳、善良、坚韧e. 写作手法:对比、铺垫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运用对比、铺垫等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父亲的作文。

b. 阅读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分析其写作手法,并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a. 学生作文答案略。

作文父亲教案

作文父亲教案

作文父亲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作文父亲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作文的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

3. 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1. 板书:作文父亲教案2. 教学素材:父亲相关的图片、文章或故事。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张父亲的图片或讲述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父亲的思考和回忆。

2.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父亲的感激之情,鼓励他们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步骤二:讲解作文基本要素和写作技巧(10分钟)1. 介绍作文的基本要素:主题、段落结构、语言表达等。

2. 解释如何构思一个好的作文主题,如何组织段落,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提供一些写作技巧,如使用比喻、排比、修辞等手法来增强作文的表现力。

步骤三:示范写作(15分钟)1. 准备一篇关于父亲的作文范文,并将其分成几个段落。

2. 阅读范文的第一段,解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3. 请学生跟读范文的第一段,并让他们思考如何继续写作。

4. 分组讨论学生的想法,并选择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思路。

步骤四:学生练习(20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继续写作父亲的作文。

2. 鼓励学生使用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如形容词、动词、名词等。

3. 提供必要的写作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完成一篇合格的作文。

步骤五:作文分享和反馈(10分钟)1. 鼓励学生相互分享自己的作文,提供互相的反馈和建议。

2.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之处。

3.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步骤六:总结和延伸(5分钟)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观察和思考,积累素材和写作灵感。

3. 提供一些延伸阅读或写作练习的建议,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父亲》教案(通用(1)

《父亲》教案(通用(1)

《父亲》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语文》第七单元《父亲》一文。

该文选自朱自清的同名散文,详细描述了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体验,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形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的语言风格、人物描写方法、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散文的基本写作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好、感悟亲情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家人的关爱之情。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散文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人物描写方法,感悟亲情的伟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语文》学习笔记、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父亲的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美好,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a. 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b. 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描绘父亲的形象?c. 你从文章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3. 课堂讲解:b. 学习并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刻画父亲的形象。

c. 讲解文章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相关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父亲》2. 教学内容:a. 语言风格b. 人物描写方法c. 主题思想3. 教学重点、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段关于自己父亲的文字,不少于200字。

b.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亲情的理解。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a. 布置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亲情的文章,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父亲的画面教学设计Narrative reading: father's picture teaching d esign
记叙文阅读:父亲的画面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言运用是指人们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特
定意义,并产生相应交际效果的活动,这种活动具体表现为交际双方进行交际的动态过程,
即表达和理解等活动。

本教案根据语言运用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
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
调整及打印。

①人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
忆中,却留下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三十二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

②最早最早,甚至可能是两三岁的记忆中,父亲是我的溜滑梯,每天下班才进门,就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

母亲常怨父亲宠坏了我,没有一条西装
裤不被磨得起毛。

③父亲的怀抱也是可爱的游乐场,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他常
把我藏在他皮袄宽大的两襟之间,那里面有着银白的长毛,很软,也很温暖。

④父亲宠我,甚至有些溺爱。

他总专程到衡阳路为我买纯丝
的汗衫,说这样才不致伤到我幼嫩的肌肤。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
突然不再生产这种丝质的内衣。

当父亲看着我初次穿上棉质的汗
衫时,流露出一种心疼的目光,直问我扎不扎。

当时我明明觉得
非常舒服,却因为他的眼神,故意装作有些不对劲的样子。

⑤傍晚时,父亲更常把我抱上脚踏车前面架着的小藤椅,载
我穿过黄昏的暮色和竹林,到萤桥附近的河边钓鱼。

我们把电石
灯挂在开满姜花的水滨,隔些时在附近用网一捞,就能捕得不少
小虾,再用这些小虾当饵。

⑥我最爱看那月光下鱼儿挣扎出水的画面,闪闪如同白银打
成的鱼儿,扭转着、拍打着,激起一片水花,仿佛银梭般飞射。

⑦当然父亲也是我枕边故事的述说者,只是我从来不曾听过
完整的故事。

一方面因为我总是很快地入梦,一方面由于他的故
事都是从随手看过的武侠小说里摘出的片段。

也正因此,在我的
童年记忆中,“踏雪无痕”和“浪里白条”,比白雪公主的印象
更深刻。

⑧真正的白雪公主,是从父亲买的《儿童乐园》里读到的,
那时候还不易买到这种香港出版的图画书,但父亲总会千方百计
地弄到。

尤其是当我获得小学一年级演讲比赛冠军时,他高兴地
从国外买回一大箱立体书,每面翻开都有许多小人和小动物站起来。

我始终记得其中的画面,甚至那涂色的方法,也影响了我学
生时期的绘画作品。

⑨父亲不擅画,但是很会写字,他常说些“指实掌虚”、
“眼观鼻,鼻观心”之类的话,还买了成沓的描红簿子,把着我
的小手,一笔一笔地描。

直到他逝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每
当我练毛笔字,都觉得父亲的身影,站在我的身后……
⑩父亲爱票戏,常拿着胡琴,坐在廊下自拉自唱。

他最先教
我一段《苏三起解》,后来被母亲说:“什么男不男、女不女的,
怎么教孩子尖声尖气学苏三?”于是改教了大花脸,那词我还记得清楚:“老虽老,孤的须发飘,上阵全凭马和刀……”
○11父亲有我时已经四十多岁,但是一直到他五十一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

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

八十二岁的老母,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她便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了什么样子!”
○12是的,在我的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斥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

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

○13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
○14“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

”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15三十二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的一声,也清晰地看见他手臂有被打死的蚊子和殷红的血迹……
(摘自《美文》20xx年第12期)
7.请用小标题形式完成第②至⑩段所描述的父亲的几幅画面。

(4分)
8.读第
④段,从神态和动作两方面想像并描写出父亲看到
“我”“有些不对劲的样子”时的反应。

(2分)
答:
9.读第○11段,体味画线句所蕴含的情感。

(4分)
答:
10.试分析第○15段在文章主题和结构两方面所起的作用。

(4分)
答:
(1)主题方面:
(2)结构方面:
11.探究阅读:对比第
②段和第⑩段,面对母亲的一“怨”一“说”,父亲的态度有何不同?对此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
7.(4分)温暖的游乐场、心疼的目光、枕边讲故事、教我写毛笔字。

(每空1分)
8.(2分)提示:从神态、动作两方面作具体描写,描写内容要能准确表现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内疚、歉意、自责等心理或感情,各1分。

9.(4分)要点提示:表现母亲对父亲的怀念,对丈夫早逝的痛惜;侧面表现父亲对“我”的爱;表现母亲为儿子的成就而自豪,对当年父爱的理解。

(只要答对其中的2点即可,每点2分)
10.(4分)
(1)主题方面:内容上凸现慈祥的父亲对“我”的那种无私的爱,也是“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点明主旨,深化中心。

(2)结构方面:结构上首尾照应,深化父亲慈祥的形象,总结全文。

11.(4分)第一次父亲坚持自己做法,第二次接受母亲意见及时改正。

(1分)父亲不仅爱“我”,而且会爱,善爱;前者父亲给了“我”童年的欢悦、乐趣,保护了儿童的天性;后者接受母亲意见,有利于孩子性情的培养,重视从小熏陶儿子的男子汉气质。

(3分,每点1分)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