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储量级别划分

合集下载

储量的分类和分级

储量的分类和分级

储量的分类和分级矿井储量管理一、储量的分类和分级1.储量分类根据我国的能源政策和煤炭资源状况,按目前煤矿开采的技术经济条件,煤炭地质储量分为能利用储量(平衡表内储量)和暂不能利用储量(平衡表外储量)两类。

其中能利用储量中又分为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

工业储量包含可采储量和设计损失。

它们的关系可用下表3—7—1形式表述:表3—7—1生产矿井储量分类及其含义如下:⑴地质储量指生产矿井井田技术边界范围内,通过地质手段(如物探、钻探、巷探、地质调查)查明,符合煤炭储量计算标准要求的全部煤炭储量。

⑵能利用储量指煤层的厚度、质量符合当前煤矿开采经济技术条件的储量。

⑶暂不能利用储量指煤层厚度小、灰分高(或发热量低),或因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特别复杂等原因,目前开采有困难而暂不能利用的储量。

⑷工业储量是在能利用储量中,可以作为设计和投资依据的那部分储量。

⑸可采储量是指在工业储量中,可以采出来的那部分储量。

工业储量减去设计损失量,即为可采储量。

⑹远景储量指在能利用储量中,研究程度不足,只能作为地质勘探设计和矿区发展远景规划依据的那部分储量。

2.储量分级根据对煤层勘探和研究程度不同,并考虑设计、生产的需要,煤炭储量分为四级,即A级、B级、C级、D级。

A级和B级称为高级储量。

确定各级储量的条件:⑴A级储量指经过精查勘探,用钻孔或巷道在A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的储量。

它是煤矿编制生产计划的依据。

⑵B级储量指经过勘探,用钻孔或巷道在B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或者A级外推的储量。

它是煤矿建设时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⑶C级储量指对煤层用足够的钻孔在C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或者B级外推的储量。

它也是煤矿建设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⑷D级储量是根据地质调查、物探成果及有关地质资料推定,并有少量勘探工程揭露证实的储量。

它一般可作为地质勘探设计的依据,有时也可配合C级储量作为小型煤矿建设或一般矿井建设总体规划的依据。

3.储量类别和级别的关系能利用储量包括A、B、C、D等各级储量,即是A、B、C、D各级储量之和。

煤炭储量划分

煤炭储量划分

煤炭储量划分
— 1986《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
B级储量:通过系统的勘探工程控制,对煤层、煤质、煤类、构造和岩浆
岩等地质条件作了较详细研究所计算的储量,或者由A级储量块段根据规定外 推的储量。 B级储量要求基本查明: ① 煤层层位、厚度、结构及其变化情况;② 煤层对比可靠;③ 煤质及 其变化情况;④ 确定煤种、煤层产状;⑤ 基本控制煤层底板等高线;⑥ 查 明落差大于50米的断层;⑦ 初步查明火成岩对煤层和煤质的影响。
A级储量:通过较密集的勘探工程控制,对煤层、煤质、煤类、构造及岩
浆岩等地质条件作了详细研究所计算的储量。 A级储量要求查明: ① 煤层层位、厚度、结构及其变化;② 煤质(灰分、硫分、发热量、粘 结性、膨胀系数、可选性等)和煤种;③ 煤层产状、底板标高;④ 落差大于 30米的断层,煤层倾角小于10°的地区;⑤ 基本查明较大的褶皱;⑥ 火成岩 侵入地区,查明火成岩对煤层和煤质的影响。
的初期采区要求勘探程度高,可靠性大,保证按期投产,要求第一水 平以及初采区的高级储量也多。构造复杂、煤层不稳定的煤田,采用最密
的勘探网度,也难以求得A级储量,只提交B+C+D级储量,井田D级储量少于30%, 提交详查最终报告,供建小型矿井设计使用。构造复杂、煤层不稳定,以最密 的勘探网度,只能求得C级储量,C级储量不少于50%,提交普查最终报告,供 边采边探应用。
C级储量:通过一定的勘探工程控制,对煤层、煤质、煤类和构造等地质
条件作了一定研பைடு நூலகம்所计算的储量,或者由B级储量块段根据规定外推的储量。 C级储量要求初步查明: ① 煤层层位、厚度及其变化;② 煤层对比基本可靠;③ 煤质和煤种;④ 构造及煤层产状。
D级储量:通过地质填图配合稀疏勘探工程控制,对煤层、煤质、煤类和

煤矿地质——储量级别和储量分类

煤矿地质——储量级别和储量分类

煤炭储量是指蕴藏于地下具有一定工业价值和一定研究程度的煤炭数量。

它不仅包含着煤炭资源在地下的数量,而且还包含煤炭资源的质量(煤质),反映它的地质研究(勘查)程度和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储量级别和储量分类一、储量级别根据对煤炭资源勘探和研究的程度,煤炭储量分为四级:A级、B级、C级和D级。

A级储量:是经过精查勘探,用钻孔或巷道等在A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的储量,它是煤矿企业编制生产计划以及配合B级和C级储量作为煤矿建设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B级储量:指经过详查勘探,用钻孔或巷道等在B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或A级外推的储量。

它配合A级、C级储量作为煤矿建设总体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C级储量:是经过普查,用足够的钻孔在C级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或B级外推的储量。

它配合A级、B级储量,也可作为煤矿建设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D级储量:是经过找煤,利用地质调查、物探成果及有关地质资料推定,并有少量勘探工程揭露证实的储量。

它一般可作为地质勘探设计以及煤矿远景规划的依据,有时也可配合C 级储量作为小型煤矿建设设计的依据。

各级储量应具备的条件详见表11-1。

工业储量能利用储量设计损失量地质储量远景储量暂不能利用储量1.地质储量:是指井田技术边界范围内,通过地质勘探(物探、钻探、巷探)和地质调查查明,符合我国能源政策和标准的全部储量。

2.能利用储量:(又称平衡表内储量)是指煤质指标(如硫、磷、灰等)和经济技术指标(如煤层厚度,埋藏条件等)符合工业要求,在目前煤矿开采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包括A、B、C、D各级储量。

3.暂不能利用储量:(又称平衡表外储量)是指煤质指标和经济技术指标暂不符合工业要求,在目前煤矿开采技术条件下暂不能开采和利用,或因水文地质条件等特别复杂,目前开采很困难的储量。

4.工业储量:在能利用储量中,可以做为设计和投资依据的那部分储量。

包括A+B+C级储量。

5.远景储量:指在能利用储量中,研究程度不足,只能做为地质勘探设计和矿区发展远景规划依据的那部分储量,仅包括D级储量。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一、储量级别1、地质可靠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

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

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程度较低。

(3)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4)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2、可行性评价阶段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1)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

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

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

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

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为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进行着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

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

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个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储量级别划分及计算

储量级别划分及计算

储量级别、储量分类及计算一、储量级别 1、地质可靠程度地质可靠程度反映了矿产勘查阶段工作成果的不同精度,分为预测的、推断的、控制的和探明的四种。

(1)预测的:是指对具有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

在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比时,才能估算出预测的资源量。

(2)推断的:是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那些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

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矿产资源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程度较低。

(3)控制的:是指对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4)探明的:是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了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矿石质量、品位及开采技术条件,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矿产资源数量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2、可行性评价阶段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1)概略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

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

其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

由于概略研究一般缺乏准确参数和评价所必需的详细资料,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2)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

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为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进行着类研究,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

预可行性研究内容与可行性研究相同,但详细程度次之。

当投资者为选择拟建项目而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时,应选择适合当时市场价格的指标及个项参数,且论证项目尽可能齐全。

最新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最新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储量reserves矿产储量(mineral reserves)的简称。

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其表示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

它不扣除未来开采和加工时的贫化与损失。

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

中国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中国对储量所下定义与以前的概念有较大变动,特别是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等,与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但与国际上的表述更为相近。

如与国际矿冶协会理事会(CMMI)的《矿产资源储量国际分类建议》、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的定义相似,但后两者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两类。

[1](旧称可采储量或称开采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

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3个类型: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22)。

矿产资源储量级别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资源总量:可开发的资源总量,包括二级边界品位;保有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的总量;基础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和一级边界品位;资源量:包括矿区外围附近的边界品位。

煤炭储量级别划分

煤炭储量级别划分

储量级别有关煤炭的各种储量间的关系图如下:上述各类储量的涵义如下:1.总储量是指在勘探区或生产矿井井田技术边界范围内,通过物探、钻探、巷探和地质调查等手段查明,符合煤炭储量计算标准要求的全部储量。

2.能利用储量指煤层的厚度、质量符合当前矿井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3.工业储量在能利用储量中,可以作为设计和投资依据的那部分储量,其中的可采储量是指在工业储量中可以采出来的那部分储量。

4.可采储量工业储量减去设计损失量,即为可采储量。

5.远景储量指在能利用储量中,研究程度不足,只能做为地质勘探设计和矿区远景发展规划依据的那部分储量,不能作为矿区规划和建设的依据。

其储量级别较低,大致相当于D级储量。

6.其它储量的含义(1)预测储量亦称预测资源量,是指煤田预测时所估算的煤炭储量。

它通常是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矿床分布规律等资料所预测的储量。

(2)地质储量是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煤层分布规律或根据区域构造单元,结合已知井田的成煤地质条件所预测的储量,这类储量的可靠程度低,多未经必要的工程验证,一般只能作为进一步安排及规划煤田地质普查工作的依据。

(3)探明储量是通过地质勘探所获得的储量,即A、B、C、D各级储量之和。

探明储量是进行煤矿建设、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合理规划工业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

(4)保有储量由探明储量中减去动用储量(为采出储量和损失储量之和)后所剩余的储量为保有储量。

对一个生产矿井来说,其保有储量随着逐年采出和损失而每年减少。

如某矿探明储量为1000万吨,2000年开采50万吨,损失量20万吨,那么该矿到2000年底止的保有储量为930万吨,如2001年又采出55万吨,损失量23万吨,那么该矿到2001年底止的保有储量为852万吨,到2002年底则又随开采量和损失量的变化而其保有储量又有所降低。

(5)设计储量是指经过地质勘探工作探明的,可作为煤矿建设和投资依据的储量,其储量精度相当于储量级别中的A、B、C级储量。

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储量和储量级别的划分

储量reserves矿产储量(mineral reserves)的简称。

泛指矿产的蕴藏量。

其表示方式有矿石储量(简称矿石量)、金属储量(简称金属量)或有用组分储量、有用矿物储量等,多数以质量(吨、千克、克拉)计,少数以体积(立方米)计。

它不扣除未来开采和加工时的贫化与损失。

储量是矿产地质工作的一项主要成果,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进行矿山建设的重要依据。

中国1999年《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中的储量指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即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的当时,经过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的可实际开采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中国对储量所下定义与以前的概念有较大变动,特别是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等,与以往有明显的变化,但与国际上的表述更为相近。

如与国际矿冶协会理事会(CMMI)的《矿产资源储量国际分类建议》、联合国《固体矿产储量/资源国际分类框架》的定义相似,但后两者将储量分为证实储量和概略储量两类。

[1](旧称可采储量或称开采储量)是经过详查或勘探,地质可靠程度达到了控制或探明的矿产资源,在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能实际采出的数量,经济上表现为在生产期内每年平均的内部收益率高于国家或行业的基准收益率。

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根据矿产勘查阶段和可行性评价阶段的不同,储量又可分为3个类型: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预可采储量(1 22)。

矿产资源储量级别探明的经济基础储量:121b控制的经济基础储量:122b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资源总量:可开发的资源总量,包括二级边界品位;保有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的总量;基础储量:可开发的工业品位和一级边界品位;资源量:包括矿区外围附近的边界品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量级别
有关煤炭的各种储量间的关系图如下:
上述各类储量的涵义如下:
1.总储量
是指在勘探区或生产矿井井田技术边界范围内,通过物探、钻探、巷探和地质调查等手段查明,符合煤炭储量计算标准要求的全部储量。

2.能利用储量
指煤层的厚度、质量符合当前矿井开采技术经济条件的储量。

3.工业储量
在能利用储量中,可以作为设计和投资依据的那部分储量,其中的可采储量是指在工业储量中可以采出来的那部分储量。

4.可采储量
工业储量减去设计损失量,即为可采储量。

5.远景储量
指在能利用储量中,研究程度不足,只能做为地质勘探设计和矿区远景发展规划依据的那部分储量,不能作为矿区规划和建设的依据。

其储量级别较低,大致相当于D级储量。

6.其它储量的含义
(1)预测储量
亦称预测资源量,是指煤田预测时所估算的煤炭储量。

它通常是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矿床分布规律等资料所预测的储量。

(2)地质储量
是根据区域地质调查、煤层分布规律或根据区域构造单元,结合已知井田的成煤地质条件所预测的储量,这类储量的可靠程度低,多未经必要的工程验证,一般只能作为进一步安排及规划煤田地质普查工作的依据。

(3)探明储量
是通过地质勘探所获得的储量,即A、B、C、D各级储量之和。

探明储量是进行煤矿建设、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合理规划工业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

(4)保有储量
由探明储量中减去动用储量(为采出储量和损失储量之和)后所剩余的储量为保有储量。

对一个生产矿井来说,其保有储量随着逐年采出和损失而每年减少。

如某矿探明储量为1000万吨,2000年开采50万吨,损失量20万吨,那么该矿到2000年底止的保有储量为930万吨,如2001年又采出55万吨,损失量23万吨,那么该矿到2001年底止的保有储量为852万吨,到2002年底则又随开采量和损失量的变化而其保有储量又有所降低。

(5)设计储量
是指经过地质勘探工作探明的,可作为煤矿建设和投资依据的储量,其储量精度相当于储量级别中的A、B、C级储量。

(6)精查储量
是指完成了地质精查工作后提出的精查区内的全部储量,它是矿井设计、建设和开采的依据,它一般包括A、B、C三个级别的储量。

(7)详查储量
是指完成了地质详查工作后提出的详查区内的全部储量,其储量级别一般包括B、C、D三个级别的储量,它可作为矿区总体设计及划分井田和作精查工作的依据。

(8)普查储量
是指完成了煤田地质勘探中的普查工作提出的储量,一般多为C、D两个级别的储量,它可作为进一步勘探的依据。

7.有关储量级别的划分
根据煤层勘探和研究程度的不同,并考虑设计和生产的需要,还把煤炭储量划分为A、B、C、D四个级别,其中A、B两级储量称为高级储量。

兹将各级储量划分的技术依据分述如下。

(1)A储量
是指经过详细地质勘探,用钻孔或巷道(巷探)在A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的储量。

一般多在精查阶段,通过较密的勘探工程获得。

A储量可以作为编制矿井开采计划的储量依据。

(2)B储量
是指经过勘探,用钻孔或巷道在B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或者A外推的储量。

它是煤矿建设时设计和投资的依据。

B储量多在勘探的精查或详查阶段,通过系统的勘探工程控制所获得。

(3)C储量
是指对煤层用足够的钻孔在C储量所要求的线距内圈定或者B外推的储量。

C储量多在地质勘探的普查、详查或精查阶段,通过较稀疏的勘探工程控制所获得。

它也可作矿井建设设计依据的条件之一。

(4)D储量
是指根据地质调查、物探成果以及有关地质资料推定,并有少量勘探工程揭露证实的储量。

它一般可作为地质勘探设计的依据,有时也可配合C储量作为小型煤矿建设或一般矿井建设总体规划的根据。

D储量多在找煤、普查或详查等不同地质勘探阶段,通过地质填图和少量勘探工程控制后获得。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煤炭储量的认识不断深化,因而由国土资源部等单位起草、提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9年6月8日发布、同年12月1日起实施的“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GB/T17766-1999)”已开始在国内储量计算中执行。

据此,国土资源部还提出了“固体燃料矿产(煤、泥炭)地质勘探规范”(征求意见稿)。

在上述标准中,将以往统称的“探明储量”区分为储量和资源量两种不同内涵的类别。

储量是指进行了工业性、开发性的地质勘探工作后所获成果计算的煤炭资源数量,相当于“探明储量”中已利用的和尚未利用的精查、详查储量;资源量是基础性地质研究中所获成果的煤炭资源数量,相当于“探明储量”中的“普查储量”、“找煤储量”或“远景评价储量”。

与新标准对照,有关储量概念可作如下比较:
(1)精查、详查、普查、找煤大致与新标准界定的勘探、详查、普查、预测四个勘查阶段相当;反映不同地质勘查精度的不同阶段的成果,则与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预测的相对应。

(2)精查/详查储量只有在进行了可行性或预可行性研究后,才能称其为“探明的/控制的”基础储量(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数量)或可采储量(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后可实际开采数量),并赋予相应的经济意义──经济的、边界经济的、次边界经济的;未进行可行性或预可行性研究的,则相当于“探明的/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

(3)普查资源量则与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相当。

(4)包括生产(含在建)矿井已利用保有储量和尚未利用的精、详查储量与普查资源量在内的已查证煤炭资源与查明矿产资源相当;保留的找煤资源量与预测的资源量相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