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人文地理学发展回顾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自从19世纪以来,人文地理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人文地理学的起源、主要研究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探讨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人文地理学的起源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在当时,地理学主要关注地理上的实证研究,而忽略了人类的角色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在20世纪初,人文地理学逐渐崭露头角,在学科界取得了重要的地位。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1.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人类的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对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包括语言、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

通过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塑造及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

研究者关注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问题等方面,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

3.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关注经济地理的空间组织、资源分布、交通与通信等方面,以揭示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社会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又一重要分支,它研究社会现象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研究者通过考察社会群体、社会差异、社会行为等方面,来揭示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三、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学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文地理学需要更加关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也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使得研究者可以更精确地定位和分析相关数据,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瑞典地理知识点总结

瑞典地理知识点总结

瑞典地理知识点总结瑞典(Kingdom of Sweden)是北欧国家之一,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

瑞典东临波罗的海和波的尼亚湾,西濒挪威,北靠芬兰,南接丹麦,面积约为4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超过1000万。

这个美丽的国家以其壮观的自然景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社会福利制度而著称。

地形地貌瑞典地势以高低起伏、山地丘陵为主。

国土南北长约1600公里,东西宽约500公里,土地多为湖泊与丛林,全国地形上可分为北部的山地、中部的湖泊区和南部的平原三个地带。

南瑞典有较多的平原地带,北瑞典大部分地区则是山地和高原,其中包括一些高山和冰川。

瑞典的最高峰是北部的凯布纳山峰(Kebnekaise)。

气候瑞典地处北欧,气候寒冷,具有典型的北欧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部沿海地区的气候相对温和,温度较为稳定,冬季较为温暖。

而内陆和北部地区则气候严寒,冬季非常寒冷,夏季虽然较短,但白天的阳光持续时间很长。

水系瑞典境内湖泊众多,湖泊面积约9%的陆地面积,最大的湖泊是瓦纳湖(Vänern)和瑞典第二大湖维延湖(Vättern)都位于南瑞典平原,累计出水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

此外,还有着丰富的河流资源,尤其是黄金河(Göta älv)和丹内尔夫河(Dalecarlia River)等河流。

植被瑞典南部地区主要的植被是温带雨林,大片的针叶林和阔叶林点缀在湖泊和大河之间,构成了美丽的景色。

北部地区则是泰加地区,植被大多是由针叶树和灌木组成的森林。

动物瑞典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动物包括驯鹿、熊、狼、猎鹰、鹅等。

其中驯鹿为瑞典北部地区的特有动物,瑞典北部的萨米人是以驯鹿为生的游牧民族。

自然资源瑞典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铁矿、铜矿、金矿、银矿和铅锌矿等。

此外,瑞典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出口国之一,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另外,瑞典的水力资源也十分丰富,大部分的水力资源都集中在中部及南部地区。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和主要代表人物的不同,对其发展过程进行分类介绍。

第一阶段:传统人文地理学传统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策尔。

他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决定因素。

这一理论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例如,美国地理学家卡尔·萨乌尔指出,人类活动也可以改变地理环境,因此地理环境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第二阶段:人文地理学的转型20世纪50年代,英国地理学家彼得·格林认为,传统人文地理学过于强调地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提出了“人文地理学的转型”理论,主张将人类活动作为研究的核心,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这一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成为了人文地理学的主流。

第三阶段:后现代人文地理学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对传统的现代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

在这一背景下,后现代人文地理学应运而生。

它主张摒弃传统的客观主义和唯物主义,强调主体性和多元性。

代表人物包括美国地理学家爱德华·索杰和英国地理学家戴维·哈维等。

他们认为,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是相互作用的,而这种相互作用是由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决定的。

第四阶段:批判人文地理学21世纪初,批判人文地理学成为了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它主张摒弃传统的人文地理学和后现代人文地理学的思想,强调批判和反思。

代表人物包括美国地理学家大卫·哈维和英国地理学家内尔·史密斯等。

他们认为,人文地理学过于强调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忽视了人类活动的阶级性和权力关系。

因此,批判人文地理学主张将人类活动置于社会、政治、经济等更广泛的背景下进行研究。

瑞典

瑞典
2、在瑞典,熟人见面时都会主动打招呼,并互相问候。 3、瑞典人习惯于欧式西餐,以面食为主,爱吃烧卖,面包,对 香肠,牛肉等也乐于食用。在餐桌上也非常注重礼仪。 4、瑞典人婚礼有宗教婚礼和非宗教婚礼两种形式。
• 5、瑞典人办事沉着冷静,计划性强,与外国人进行商务活动的最佳 时间是2-5月,9-11月, • 6、瑞典人喜爱安静幽雅的环境,非常遵守交通规则。 • 7、瑞典人忌讳陌生人询问他们的政治倾向和年龄,忌讳黄色蓝色。 瑞典对酒后开车罚款很重。 • 8、瑞典人习惯于给小费。
• 马尔默 • 乌普萨拉 • 瑞典火柴城
斯德哥尔摩
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的首都,也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地处波罗的海和 梅拉伦湖交汇处。面积200平方公里,由14个岛屿和乌普兰与瑟南曼兰 两个陆地地区组成。斯德哥尔摩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今日不仅发展 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经济和交通中心。
斯德哥尔摩文化馆
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年2月份学校放的寒假被称之为“运动假”,届
时许多瑞典人直奔瑞典北部山区,滑雪一周。
(五)、瑞典的风物特产
• • • • 水晶 玻璃制品 皮具银器 彩绘木马
五、民俗风情
• (一)、习俗

• • • • • •
1、瑞典人在与客人交谈时,一般保持1.2米左右的距离,他们喜 欢在交谈时直视对方,认为这是尊重对方的表示。
五朔节之夜,人们集在野外,点起高大的篝火,伴着乐曲合唱。
5月1日 劳动节(Labour Day) 5月末 基督升天节(Ascension Day)
5月末或6月初 复活节后的第七个星期一(Whit Monday)
• 6月末的星期六 夏至(Midsummer’s Day)-- 仲夏节; 6月6日1983年,议会正式宣布6月6日为瑞典国庆节。) • 八月吃虾节 • 10月末或11月初的星期六 圣人纪念日(All Saints’Day)

人文地理: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观与地理特点

人文地理: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观与地理特点

人文地理: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观与地理特点1. 引言1.1 概述人文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对地球表面的改造、利用和适应。

通过探究世界各地的人文景观和地理特点,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在不同地区的演变和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对不同地区的人文景观和地理特点进行描述:首先概述人文地理学科的定义以及人文景观与地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这门学科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接下来,将分别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五个大洲来详细阐述不同地区的典型景观以及相关的地理特点。

最后,在结论中总结各个地区人文景观与地理特点,并提出对未来人文地理研究的启示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世界各地不同区域人文景观与关联地理特点进行深入描述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特点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同时,希望通过探讨人文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激发读者对该领域的兴趣,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展望。

2. 人文地理概述:2.1 人文地理定义: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领域。

它主要关注人类在地球表面上的空间分布、活动和影响,并研究这些人类活动如何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人类行为、社会组织、文化传承等方面,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的特点和差异。

2.2 人文景观与地理特点的关系:人文景观是指由人类活动所创造或改变的地貌形态、城市建筑、农田等可见物体及其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土地利用系统。

而地理特点则包括自然环境条件、气候、土壤类型等,它们与人类活动紧密相连。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下,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例如,沿海地区会因为港口贸易而形成繁荣的城市;高原或山区则会发展出适应高海拔环境条件下的特殊农业模式;河流和湖泊地区会因为水资源的丰富而形成不同的城市和农业布局等。

人文景观与地理特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一个地区的独特性和特征。

《人文地理学》简答题

《人文地理学》简答题

《人文地理学》简答题整理人:小才啥都有1.简述当前人地关系的新课题:(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①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②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③生态足迹的研究④社会质量的研究(2)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①空间的网络化②全球性环境演变对人类区域社会经济的关系(3)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全球性关系①传统区域文化被改变②矛盾和互补的关系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新的科学理论何方法论(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新的研究方法何手段(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发展趋向:人文地理研究日益向实用方向发展,面向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那些实际问题,另一个趋向是应用方向,它的应用相当广泛,如地区资源的开发评价、地区综合发展分析、城市与区域规划等。

3.文化的三个层次(结构)。

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其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又称为非物质文化,它是与物质文化相对。

4.文化对环境的适应性:(1)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2)文化适应性: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

(3)关系:A、相同之处: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在演化中,都是通过对新的性状和新的文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适应性;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而实现;在竞争和选择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B、不同之处: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实现;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不同的。

论述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发展历程发展简史[教材]

论述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发展历程发展简史[教材]

论述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发展历程发展简史本文由秋楚寒霜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论述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发展历程发展简史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

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 3 个阶段。

古代阶段这是地理知识积累的时期,以片断记述为主,出现了各种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

在中国地理古籍和其他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其中既有《礼记·王制》篇中“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的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中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孙丑下》还有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的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

从公元前 5~前 3 世纪成书的《尚书·禹贡》开始,在许多地理古籍中还记述了大量的人文地理现象,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则讨论了人地关系的若干问题。

但是在中国古代未产生系统的人文地理著作来表述人地关系思想。

在西方,地理学一直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古希腊、罗马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一些相互隔离、闭关自守的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国家,经济、文化处于衰落状态,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相应处于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较大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地理大发现开始后,欧洲各国陆续出版了各种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于种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近代阶段 19 世纪初至 20 世纪 50 年代,地理学进入出现不同学派、学说纷出、各种学科建立并形成体系的时期。

北欧风情概述--地理、人文背景

北欧风情概述--地理、人文背景

北欧风情概述------地理及人文背景斯堪的纳维亚,英文为Scadinavia,包括丹麦、瑞典、芬兰、挪威和冰岛五个国家,由于地处欧洲北部,又称北欧(Nordic Europe)五国。

该词在一战后,被广泛应用于北欧五个小国的总称。

北欧在一万年前才刚刚摆脱冰川和大海,地理上是欧洲最年轻的地域,事实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本身就是在地球最后一个冰川期形成的,时至今日,现代冰川依据占据了一部分冰岛与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面积,受北大西洋暖流、挪威暖流及西来气旋的影响,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夏季温和而短促,冬季寒冷而漫长,属寒温带气候。

由于斯堪的纳维亚的冰盖是欧洲消退最晚的地区,林区树种相对贫乏,生态环境比较单一,但森林面积广阔,是世界上木材及木制品的生产出口地区。

历史上,北欧五国曾被当作一个整体,因为北欧诸国之间有着非常密切、休戚与共的姻亲关系和相似之处,这不仅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基本自然背景,在更多情况下,是由于它们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类似的文化传统及类似的政治环境,经济模式等背景因素[2]。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地处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设计领域中崛起,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影响十分广泛的北欧风格。

这种风格与艺术装饰风格、流线性风格等追求时髦和商业价值的形式主义不同,它不是一种流行的时尚,而是以特定文化背景为基础的。

尽管这些国家的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其设计风格有着强烈的共性。

北欧冬季漫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加之五国共同的生活方式即农民传统与中产阶级文化的基础,他们的设计艺术淳厚、温馨而舒适,体现出对传统的尊重,对自然材料的欣赏,对形式和装饰的克制,以及力求在形式和功能上的统一。

由于丹麦、芬兰、瑞典三国的室内设计基本能够代表北欧室内设计的风格特征,故本文只对这三国进行分析研究[6]。

1.1丹麦的人文地理和设计背景丹麦王国位于欧洲北部波罗的海到北海的出口处,靠近人口稠密的西欧工业国家,在地理、文化、商业上是联结北欧和中欧的桥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