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讲义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2)经济地理问题:包括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化、经济地理区划。

(3)人口地理问题:包括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和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文化地理问题:包括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演化、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变化。

(5)政治地理问题:包括政治区域的形成和演化、政治决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特征:(1)区域性: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

(2)综合性: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3)社会性: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

(4)人地关系性: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和适应。

2、解释人地关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根据研究的重点不同,人地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2)神的意志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是神的意志所决定的,人类无法改变。

(3)生产关系决定论:认为生产关系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环境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4)人地相关论: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人类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

3、简述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新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新科学理论包括和谐论和人地共创论。

和谐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地共创论认为人类和地球是一个整体,人类通过改变地球表面和自身行为来塑造地球的未来。

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新方法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和耗散结构。

系统论认为人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信息论和控制论则强调信息的传递和控制的重要性。

突变论认为人地关系的变化是突然而非渐进的。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第一部分绪论一、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关关系的学科。

二、人文地理学传统范式: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1.人地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探讨如何适应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2.区域研究:从地域的观点: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空间性和时间性)3.空间分析:关注区位和空间变化,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的“地方性”和“空间性”,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过程的形成机理,预测发展趋势三、近代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①环境学派: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国家的支配作用②人地关系学派:白兰士:人类对外界环境的主动适应。

白吕纳:细化了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实地考察和小区域研究③区域学派赫特纳:研究空间分布;区域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哈特向:人的世界和非人文世界之间的关联=人地关系;描述和解释区域之间差异④景观学派施吕特尔:景观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原始景观转变成人文景观的过程索尔:文化景观:人类文化与景观的关系;人类根据其文化标准改变自然形成文化景观⑤区位理论学派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廖什:市场区位理论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论-中心地学说⑥政治地理学派麦金德:全球作为整体探讨世界政治活动规律—大陆腹地说(世界岛、腹地、边缘)四、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1)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分类:①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举例:语言、民族),自然状态形成②功能文化区:内部存在功能联系而中心位置及边界线确切的文化区(例:国家城市农场学区),形成受政治、经济等影响③乡土文化区: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的地区。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内容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包括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

二地理学的产生,关键人物有哪些?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 时间:人文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前2. 特点:古代人文地理学;探索、描述3.关键时段或事迹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即Geogrophe ,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15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对地球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地理大发现以后,人们的视野极大的开阔,从而加速了地理科学的发展。

对古代、近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和卡尔·李特尔(Karl Ritter,1799-1859)。

三西方人文地理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四人文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及其概念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四、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文化区的定义: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内涵: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如语言、民族。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特征:(1)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2)自然状态的形式,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3)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为主要特征;(4)常常具有同心圆的模型空间模式。

人文地理学讲义

人文地理学讲义

人文地理学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地域性——地理科学的灵魂社会性——由学科研究对象所决定综合性——由学科属性所决定复杂性——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特征人地关系理论,了解理论和它们的代表人物地理环境决定论,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拉采尔可能论(或然论),强调人利用环境过程中的可能性和创造性,白兰士、白吕纳适应论,人群对自然环境的文化适应,英国麦金德的大陆腹地说生态论,巴罗斯,4,名词解释:文化景观论,文化景观论强调人类居住的大地,不但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也是人类“塑造”的过程,这种“塑造”不仅寻求功能上的效益,也体现人类的审美观赋予其文化上的价值。

文化景观就是人类的自我表现,研究文化景观就是研究文化如何烙印在大地之上,索尔文化决定论与环境决定文化景观的区别。

(这个自己写吧)p.14东方人的天人合一观天人合一观认为人和自然处在一个整体之中,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不能违背天,要能与天融合为一体。

协调论了解一下强调人应该主动顺应自然,反应人对自然的积极作用。

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善和科学,它表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问题上,人类的认识已经从被动上升为主动。

一,人对地有依赖,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制约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速度,甚至影响社会发展。

二,人地协调同人与人之间协调互为条件,人类的合作是协调解决人地矛盾的必要条件。

三,协调是一种全球的、动态的、综合的协调。

协调论与可只需发展的关系协调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的目标一致,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要求就是实现人地互惠共生,这与和谐论追求的人地之间的协调是一致的。

可持续发展在协调人地关系中强调人的积极作用,这与和谐论强调人在人地关系中的积极作用的一边完全一致。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

精《人文地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精《人文地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1㈠人文地理学的定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及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物的区域系统。

㈢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课题人地关系、地区人类社会的区际关系、地表人文事物区域分布规律。

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区域性、综合性、统一性、预测性和阶级性。

㈤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核心:人文地理学不仅研究地表人文事象地理分布的普遍规律,同时也要研究各国各地区地表人文事象发展的条件和特点。

(源于区域性)㈥研究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文事象分布的规律性,从中总结经验,更好地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服务。

㈠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是40年代创立的,是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结合的产物。

信息论,主要解决对信息的利用问题,即如何描述度量信息问题;控制论是解决信息的利用问题,即如何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控制的问题;系统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把研究和处理好的对象,看成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系统。

2.洪堡被公认为是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所创立的第一原则,名为因果原则;第二原则可称为综合原则。

后来李希霍芬、拉采尔又创造出地理学的第三原则,即范围原则。

㈠“新地理学”:战后40多年时间里、尤其是60年代以来人文地理学研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西方称之为进入“新地理学”时代。

战后的地理学为“新地理学”,战前的地理学为古典地理学或传统地理学。

㈡新地理学的主要特征①科学方法论:②新科学技术手段的利用③计量革命和数学方法④行为革命⑤重视环境研究⑥科学预测:现代科学研究,在国外普遍分为三个阶段,即记述阶段、分类阶段和说明阶段。

新地理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说明阶段。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人地关系论、区位论与行为论是当前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他们贯穿于人文地理学的全部领域。

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人”是指人类而言,包括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地”是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一、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又称为人生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

二、人口分布: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三、人口密度: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四、人口转变模式: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五、人口容量: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六、适度人口:(包括经济和实力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七、民俗:民族习俗的简称,是指各民族的民间风俗,它指由民族广大成员所创造,并在这些民族成员之间广泛流传的传统信仰、各种传说及风俗。

八、种族:指在自然体质形态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也称人种。

九、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十、地理人种:学术上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

十一、语言:语言是人们之间用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记号、符号和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进行信息和思想感情交流的工具。

形式:①口头语言;②书面语言。

十二、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十三、文化转型:指由文化在空间的扩散或文化随时间的变迁而引致的文化模式的深层次变化,是文化模式间的根本替代。

十四、文化景观:等同于人文景观,是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自然景观)所产生的在特定时空间内人们可以感知到的由各种文化现象综合构成的独特景象。

{判断要素:1、种族与人口景观;2、聚落景观;3、生产活动景观;4、语言景观;5、宗教景观;6、民间文化和流行文化景观;7、自然景观}十五、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讲义一、单选题1、社会的老龄化划分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按国际通行的标准界定,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老龄化率达到7%并不断增加、而同时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30%并逐渐缩小的现象。

2、人口的发展类型(金字塔)3种类型:No.1 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长期都高的结果(+); No.2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0); No.3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3、中国城市划分的标准国际上采用的指标一般为:(1)人口规模;(2)人口密度;(3)非农人口比重;(4)行政地位;(5)服务设施;(6)建筑物集聚程度等。

1955年我国第一个市镇设置标准公布;1963年的调整提高了建制镇设置标准,并撤消了一批市建制;1986年对设市标准又作了较大调整,除人口指标外,又增加了经济指标。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市镇设置标准是1993年重新调整和公布的。

设镇标准: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总人口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和从事非农产业自理粮人口2000人以上,或占全乡人口20%以上;特殊地区可适当放宽(少数民族、人口稀少地区、矿区、物资集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

设市标准:非农业人口数量(县级市,县城镇中≥8~12万;地级市,市区人口中>25万);国内生产总值(县级市全县≥6~10亿,地级市市区GDP>25亿);工业总产值及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县级市≥60%~80% ,地级市>80%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县级市>20% ;地级市市区>35%);财政收入(县级市≥60~80元/人,≥4000~6000万元;地级市>2亿;基础设施水平(县级市,自来水普及率≥55% ~65%、道路铺装率≥50% ~65% 、排水系统较好);具有特殊行政、军事、外交、交通和经济意义的地区。

4、文化的类型博格总结了目前全球文化的4个主要类型:(1)达沃斯文化(Davos Culture)。

国际商务文化。

它可以被理解为全球企业精英所共同祟尚的高品位消费文化。

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星级酒店、名牌服装、流利的英语。

拥有西方的价值观、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

(2)国际院系文化。

以学术网络、非政府组织和跨国机构为主要渠道进行传播的。

同样是一种精英文化,通过教育体系、法律体系和大众传媒网络渗透到全球的每—个角落。

(3)麦当劳文化。

以美国的大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形式。

美国的流行音乐、好来坞电影。

以麦当劳为代表的美国快餐已经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

消费群体是广大的普通市民,(4)新教文化。

起源于美国的新教成为多元和现代文化的载体,新教文化(Evangclical Protestantism)正在向全球传播。

理性、世俗化、功利主义。

5、城市空间结构类型①伯吉斯(Burgess)的同心环模式同心圆模式提出了都市的一般生态模式。

Burgess(1925)结合芝加哥个案调查結果提出。

他认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以不同用途的土地围绕单一核心,有规则地从内向外扩展,形成圈层式的结构。

这个结构是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自内向外,有五个同心圆组成。

②霍伊特(Hoyt)的扇形模式扇型模式是霍伊特(Homer Hoyt)在1939年提出。

他认为,中央商务区位于市中心,批发和轻工业区沿交通线从市中心向外呈契状延伸,居住区的租金由低向高,高房租区沿一条或几条交通干道从低房租区向郊区呈契状延伸。

(1)交通线的影响;(2)定向惯性作用;(3)功能区之间相互排斥性。

③哈里斯和厄尔曼(Harris&Ullman)的多核心模式中心区往往不是一个圆圈形;不但一个都市的商业核心是多个的,而且其功能也是多核心。

4种因素:①有些活动需要特殊的设施或资源;②同样的活动往往聚集在同一地方;③引起相互冲突的不同性质的活动不宜聚集在同一地方;④有些活动在金钱上无力与某些活动于同一地方争地盘,只能选择都市边际处进行活动。

由此出现了同一都市的商业多核心、工业多核心、住宅多核心等现象。

(1)单中心模式的打破。

(2)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吸引或排斥作用。

(3)地租理论(4)各功能用地富有弹性。

1-中心商业区2-批发业、轻工业区3-低级住宅区4-中等住宅区5-高级住宅区6-重工业区7-卫星商业区8-近郊住宅区9-近郊工业区④美国现代城市结构模型6、区位段落(详见第三章PPT)(1)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①重要性:社会化分工发展使得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脱离不开其它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高级生产要素的支持。

②构成: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它自然与人文环境等③产业集聚—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之影响A、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与供货商的地理邻近(还包括语言和文化背景相同)。

--既有利降低成本,又为紧密合作提供最好条件。

比如,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共同设计和开发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

资源条件:资源的数量、质量。

例如:原料产地+重要港口~美国东海岸的钢铁工业从海上获得委内瑞拉和利比亚等地的铁矿石;再如日本。

能源条件: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

随着长距离、低损耗的能源传输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对于能源利用形式的演进,能源对工业布局的影响逐渐减弱。

但其对于一个国家工业整体发展影响依然十分重要,常转化为政治问题(中东问题)。

市场条件:市场需求是工业布局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对产业的发展具有导向和评判的作用,在工业布局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强。

面向大众消费的制造业布局在消费品市场——人口密集的城市及其附近。

为工业配套服务的中间制造业则布局在相应种类的工业中心。

不同运输性能的产品对市场的空间依赖性不同(如鲜牛奶与衣服)。

劳动力条件:掌握熟练技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是影响工业布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区劳动力技能优势的分化:瑞士人擅长精密仪器,日本的照相机等。

因此,新兴工业的创办和布局尽量靠近拥有该技能劳动力集中的地区;廉价劳动力的影响:全球制造业基地的转移(欧洲——北美(环大西洋地区)——环太平洋地区)。

交通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同时,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方式的替代,不断改变着其它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作用。

技术因素:技术进步使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发生变化,生产中的物耗及能耗不断降低,从而使空间布局更具弹性;出现新的工业布局指向,如临港型、临空型工业。

技术进步扩大了原料资源的地域范围,增加了综合利用的可能性,使各区域的产业布局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其它因素:集聚效应,环境条件,政策因素等。

7、人口地理学(不同省份性别差异)人口性别结构受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主导)的双重制约。

具体来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性别结构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出生婴儿性别比:受胎性别比120左右,因死胎、流产几率男性大,出生性别比降至105左右。

对男性的生育倾斜是一种生物学上的平衡。

两性死亡率或保存几率的差异:由于生理与社会许多因子影响,男性死亡率一般均高于同年龄段的女性,且越往高龄,差别越大。

人口的年龄结构:由于低年龄组性别比高于高年龄组,因此人口年龄结构对总人口的性别结构影响很大。

人口迁移:迁移人口的性别结构会影响迁入迁出地区的性别结构。

女性的大量漏报与补报问题可能是影响性别比的重要人为因素,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

如果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连续性升高,那么,总体人口性别比也应该逐步上升———即使上升的幅度很小,如果总体人口性别比不是连续性上升,那么是否意味着“人口出生性别比连续升高”的说法不成立。

·二、名词解释1、(城市)虹吸效应: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有优势地传统中心城市会不断吸附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各类资源伙伴生产要素。

2、收缩城市:人口流失规模超过一万人且大部分地区超过两年都在发生人口流失并且正在经历以某种结构性危机为特征的经济转型。

3、黑河-腾冲线:是一条贯穿中国版图的假想直线段。

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该线从中国东北边境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原名“瑷珲”)一直延伸到中国西南边境的云南省腾冲市(地级市),大致地划分出了中国人口在区域上的分布,体现了中国人口东南和西北的分布区域之悬殊差异。

4、涓滴效应(极化涓滴效应):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予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或认为政府财政津贴可经过大企业再陆续流入小企业和消费者之手,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

5、新经济地理学:1)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分析采用了几何建模的数学方法描述和解释空间模式,这一传统到90年代被一些经济学家运用,建立起关于空间经济活动的复杂模型,因此采用这一名词来区别;2)不再将经济看作孤立于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的过程。

相反,这些因素被视为经济动态运行的关键因素。

6、人本主义地理学:它是人文地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发挥人类认知和人类能动性、人类意识和人类创造性之积极、重要的角色;是一种“理解生活事件的的、价值和人文意义”的尝试,也是“一种人类自身究竟是什么和能做什么的广泛观点”。

7、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

它强调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8、或然论::是作为纯粹的环境决定论和彻底的可能论之间的折衷而提出来的,该观点认为尽管自然环境不是决定人类活动的唯一因素,但它确实最有可能作出一些对应,“与其说是或全部都有或就失去一切的选择或强制,不如说是诸多或然性的一种平衡”。

三、论述题1、城市化进程的特点:(需要融入一些自己的理解)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②城市化地区分布不均衡——亚洲和非洲的城市化水平最低,均明显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而北美、南美、欧洲、大洋洲均超过70%。

③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超级城市(Supercity)、巨型城市(Megacity)、城市集聚区(City Agglomeration)和大都市带(Megalopolis)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④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出现——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

即人口由城市向市郊或外围地带迁移。

⑤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2、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形成动力:(1)、集聚力(向心力):使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中心集中的力(早、中期城市多为聚集力起主要作用);它主要取决于两种优势:一是交通优势;二是社会优势。

(2)、离散力(离心力):使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市中心向周围扩散的力(逆城市化即为离心力);离散力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经济优势退化;生活优势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