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教学文稿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2)经济地理问题:包括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化、经济地理区划。
(3)人口地理问题:包括人口数量、分布、迁移和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文化地理问题:包括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演化、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变化。
(5)政治地理问题:包括政治区域的形成和演化、政治决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特征:(1)区域性: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
(2)综合性: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3)社会性: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
(4)人地关系性: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和适应。
2、解释人地关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根据研究的重点不同,人地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2)神的意志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是神的意志所决定的,人类无法改变。
(3)生产关系决定论:认为生产关系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环境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4)人地相关论: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人类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
3、简述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新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新科学理论包括和谐论和人地共创论。
和谐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地共创论认为人类和地球是一个整体,人类通过改变地球表面和自身行为来塑造地球的未来。
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新方法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和耗散结构。
系统论认为人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要素的相互作用。
信息论和控制论则强调信息的传递和控制的重要性。
突变论认为人地关系的变化是突然而非渐进的。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第一部分绪论一、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关关系的学科。
二、人文地理学传统范式: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1.人地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探讨如何适应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2.区域研究:从地域的观点: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空间性和时间性)3.空间分析:关注区位和空间变化,人文活动和人文特征的“地方性”和“空间性”,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过程的形成机理,预测发展趋势三、近代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①环境学派: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国家的支配作用②人地关系学派:白兰士:人类对外界环境的主动适应。
白吕纳:细化了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重视实地考察和小区域研究③区域学派赫特纳:研究空间分布;区域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哈特向:人的世界和非人文世界之间的关联=人地关系;描述和解释区域之间差异④景观学派施吕特尔:景观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原始景观转变成人文景观的过程索尔:文化景观:人类文化与景观的关系;人类根据其文化标准改变自然形成文化景观⑤区位理论学派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廖什:市场区位理论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论-中心地学说⑥政治地理学派麦金德:全球作为整体探讨世界政治活动规律—大陆腹地说(世界岛、腹地、边缘)四、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1)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2)分类:①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举例:语言、民族),自然状态形成②功能文化区:内部存在功能联系而中心位置及边界线确切的文化区(例:国家城市农场学区),形成受政治、经济等影响③乡土文化区: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的地区。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10资环《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填空题10分;名词解释20分;单选题20分;简答24分;论述题26分复习材料一填空题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心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3.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4.德国地理学家冯∙杜能在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一书,运用抽象法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5.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创立的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6.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生态论,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7.衡量人口迁移的指标通常有迁出率、迁入率和净迁移率等。
名词解释1.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3.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4.文化景观:叠加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人工创造物5.功能文化区: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性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它不是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拥有中心、范围和确切的界线。
单选题1.德国地理学家 B 冯·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 亚里士多德B 冯·洪堡C 卡尔·李特尔D 哈特向2. 法国地理学家 D P.维达尔·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思想在于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备课讲稿

人文地理学二、填充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
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
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应性。
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
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
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
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
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文地理学》第二版 期末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10)1.地理学学科分支(1)人口地理学(2)农业地理学(3)工业地理学(4)城市地理学(5)语言地理学(6)宗教地理学(7)旅游地理学(8)政治地理学(9)行为地理学2.扩散的类型文化扩散类型:(1)扩展扩散(2)迁移扩散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1)接触扩散(传染扩散)(2)等级扩散(3)刺激扩散。
3.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4.人口转变理论对应的学者及其论断(1)法国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2)美国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模式”(3)寇尔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定量划分标准”(4)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5.政治地理学“心脏地带”的提出者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
6.工业区/工业带的概念工业区是指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中,要确定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业用地,如机械、义工、制造工业,将各类工业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地段,形成各个工业区。
工业地带通常指在面积较大的国家内,工业生产活动分布相对集中的连片地带,是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宏观空间表现形式之一,在优越的自然条件与地理位置以及雄厚的经济基础上经过长期开发建设而形成。
7.我国的人口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比例数据)①非常稠密区。
每平方公里人口在400人以上,本区土地面积为89.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人口达到4.9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8.8%,平均每平方公里高达552人。
②稠密区。
每平方公里人口在200-400人之间,本区土地面积为147.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5%,人口4.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3%,平均每平方公里283人,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1.13倍。
③较稠密区。
每平方公里人口在100-200人之间,本区土地面积为155.3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6.3%,人口2.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94%,平均每平方公里155人,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
④稀少区。
每平方公里人口在100人以下,土地面积为5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9%,人口1.13亿人,只占全国总人口的9%,平均每平方公里20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的人口密度。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概念: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主要内容: 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1)人口粮食、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3)认识环境与区域的文化关系,使其合理化;4)研究政治军事方面的知识,巩固国防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理志等。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1)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因果关系。
2、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近代— 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传统方法:1)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资料2)利用和编制地图3)进行人文地理的野外考察工作2、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利用:1)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的应用2)遥感技术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3)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利用3、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1)新三论的基本概念: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2)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一节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1、文化概念:人类财富,社会实践中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2、文化结构:(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1、人文的空间现象——文化区(1)形式文化区(2)功能文化区(3)乡土文化区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3、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1)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2024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概述: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本文将提供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以帮助读者巩固相关知识。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人口与迁移、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以及文化地理。
正文:1. 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 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点和基本理论2. 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 实地调查和野外考察的重要性-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应用方法- 地图和统计数据的使用- 文献研究和档案资料的分析- GIS技术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3. 人口与迁移- 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因素- 人口结构和人口变动- 迁移的类型和原因- 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变化4.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城市化的定义和阶段- 城市化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城市规模与城市功能的关系- 不同城市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城市化对环境和资源的挑战5. 文化地理- 文化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文化景观的形成和演变-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地理特点- 全球化对文化地理的影响总结:本文对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并重点探讨了人口与迁移、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以及文化地理等重要议题。
通过本文的复习资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人文地理学的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10资环《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填空题10分;名词解释20分;单选题20分;简答24分;论述题26分复习材料一填空题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心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3.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4.德国地理学家冯∙杜能在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一书,运用抽象法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5.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创立的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6.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生态论,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7.衡量人口迁移的指标通常有迁出率、迁入率和净迁移率等。
名词解释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1.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3.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4.文化景观:叠加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人工创造物5.功能文化区: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性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它不是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拥有中心、范围和确切的界线。
单选题1.德国地理学家 B 冯·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 亚里士多德B 冯·洪堡C 卡尔·李特尔D 哈特向2. 法国地理学家 D P.维达尔·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思想在于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A J.白吕纳B C.O. 索尔C O.施吕特尔D P.维达尔·白兰士3. 1934年, A 法国人口学家A.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随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阶段而转变的观点。
A 法国B 美国C 英国D 德国4.下列国家属于白色人种的是 D 索马里。
A 尼格罗人B 爱斯基摩人C 波利尼西亚人D 索马里5.下列属于民俗文化的是 C 服饰。
A 足球B 服装C 服饰D 棒球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扇形模型是美国土地经济学家B H.霍伊特于1939年提出来的。
A E.W.伯吉斯B H.霍伊特C C.D.哈里斯D E.L.乌尔曼7.下列没有拥有客家方言的省份是D 浙江省A 四川省B 海南省C 湖南省D 浙江省8.下列主要信奉基督都的国家是A 新西兰。
A 新西兰B 印度尼西亚C 阿富汉D 缅甸9.下列属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相一致的国家是A 荷兰。
A 荷兰B 墨西哥C 印度D 南非10. 衡量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标志是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A、城市人口增加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C、城市人口向乡村回流D、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征(1)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和整体性(2)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3)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2.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性对区域文化的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3.简述人口分布的规律性及影响因素4. 简述影响城市化的机制集聚与扩散是相互对立和并存的,是制约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机制。
它们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不同阶段,集聚与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强度不一样;(2)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惯性;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1.用J.E.斯宾塞提出的“人地关系图式”说明人地关系。
(1)J.E.斯宾塞和W.L.托马斯两人所写的《文化地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文化地理学的从地关系的图式。
该图式展现的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内人地关系的模式。
其中有四个要素,即人口、自然生物环境、社会组织和技术。
(2)人口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群体。
人口的数量和文化状况在各地之间的差别往往很大;自然生物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
各地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也互不相同,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亦不同;社会组织是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环境。
社会组织的各个单元——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血缘关系的——通过遵循群体内一系列共同的规则、法律、习惯和风俗,使一个个单独的人组成巨大而有组织的有机网络,保护社会稳定并有效地发挥功能;技术是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人们依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获得生存的基础,并且利用技术来改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3)在该图式中,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六对联系带,每对联系带又都受到另两要素的影响,因此,该图式所反映出的系统具有复杂的关系。
这个图式反映情况文化的结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和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
其中,技术是指在自然生物环境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属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现在人口之中。
自从进入人类社会以来,人就不再是自然的人,生物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文化的人,精神文化的载体。
在四个要素中,技术、社会组织与人口又都以自然生物环境所提供的空间与资源为承载。
人口作为社会的人,又是这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中心,图示中的人地关系既反映了人的主动性,又反映了受自然生物环境的约束性。
这四个要素是组成人地关系的基础,缺一不可。
2.结合自己熟悉的案例,就目前生态环境建设,谈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其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可持续发展突出地强调的是发展(2)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3)大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4)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5)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7(6)可持续发展还强调树立一种全新的现代文化观念,彻底改变对待自然界的传统态度,用生态观点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从而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观念。
(7)福建生态建设实例(实例应用自己发挥~)复习材料二填空题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2.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主张从自然条件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上去阐明地理学的人文方向。
3.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它是旅游者通过旅游媒介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活动系统,其构成要素有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
4.地理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5.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6.为了探求人们日常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问题,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创立了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7.我国规定,可以设市的城镇聚集人口是10万。
名词解释1.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2.人口分布: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
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3.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
4.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5. 人文景观:叠加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人工创造物。
单选题1.第一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的是德国地理学者A F·拉采尔,他也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A F·拉采尔B J·白兰士C A·赫特纳D E·C·森普尔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92.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C H.H.巴罗斯提出的,他认为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A J.白吕纳B P.M.罗克斯比C H.H.巴罗斯D 孟德斯鸠3.1944年,A 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发展的兰迪的理论,第一次提出了“人口转变”,并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
A 美国B 法国C 英国D 日本4.下列国家属于黄色人种的是B 爱斯基摩人。
A 印度人B 爱斯基摩人C 波利尼西亚人D 索马里人5.下列属于民俗文化的是C 服饰。
A 足球B 服装C 服饰D 棒球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同心圆模型是1929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A E.W.伯吉斯提出来的。
A E.W.伯吉斯B H.霍伊特C C.D.哈里斯D E.L.乌尔曼7.下列没有拥有客家方言的省份是D 安徽省。
A 四川省B 海南省C 湖南省D 安徽省8.下列主要信奉佛教的国家是D 缅甸。
A 巴基斯坦B 印度尼西亚C 阿富汉D 缅甸9.下列属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相一致的国家是A 荷兰。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0A 荷兰B 墨西哥C 印度D 南非10.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除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因素外,还有A、自然因素。
A、自然因素B、行为因素C、气候因素D、海拔因素简答题1.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差异性对区域文化的影响(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2.简述城市化的内涵(1)是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2)人口集中的过程(3)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4)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3.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区域性(1)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2)人文地理学包含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4. 简述人地和谐论的主要观点20世纪以来,因人类活动导致自然灾害的频发,一些地理学家提出人地关系应当“和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