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的教案

雾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学会欣赏雾凇的美丽和独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讲解、观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雾凇的相关知识。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和独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雾凇的学习,使学生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了解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学会欣赏雾凇的美丽和独特。
2.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雾凇的相关知识。
(2)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通过播放雾凇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雾凇的美丽和独特。
(2)介绍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使学生对雾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
(1)讲解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雾凇的相关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雾凇的观察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观察。
3. 教学活动:
(1)讲解:教师讲解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雾凇的相关知识。
(2)观察:组织学生进行雾凇的观察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观察。
(3)讨论:分组讨论雾凇的形成原理和特点,以及学生对雾凇的理解和感受。
(4)实践:组织学生进行雾凇摄影的实践操作,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实践。
《雾凇》说课稿9篇

《雾凇》说课稿9篇《雾凇》说课稿1说教材:__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字里行间,作者对松花江畔的雾凇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观,以饱蘸赞之情之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
如诗如幻的语言,如银似雪的图景,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仙境。
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说学情: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四年级的孩子,他们从未亲眼见过雾凇,虽然通过文本能够得到一定了解,但仍缺乏感性认识,更无法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特殊原因,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决定把信息技术与语文相整合,制定了以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的目标:①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
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
③会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来说话写话。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与学习方法。
②直观演示的教学与学习方法。
③“比较”的教学及学习方法。
(教学是双边的活动,教师教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只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才能在交流中生成教学目标,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课件展示雾凇的千姿百态,让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动人。
②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这么美的景是怎样形成的呢?)③引伸到景美与人美的交融境界,渗透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南方人来说很陌生,不要说学生,我自己也没见过,所以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要感受到雾凇的美,就要通过观赏图片与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去体会,因此,我把“边赏边读边感受”作为本节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们学语文,最终的目的不是学而是运用它。
《雾凇》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_3

《雾凇》教案本文是关于《雾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导入: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当年江主席来到此后曾写下这样的词: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多媒体出示)2、齐读3、你们想看看这美丽的雾凇吗?4、视频,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词句?5、老师也想到了一些词,送给同学们。
(多媒体出示)6、此时此刻,如果你身临其境,你最想做什么?(拍照、摸一摸、对它说话)7、老师带来了一段解说词,你想为这段视频配上解说词吗?(出示课文第一段)二、学习第一段1、自由练读2、指名读,说说听了他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的?3、在这里,雾凇被称为什么?(板书:奇观)4、理解什么叫奇观?为什么称雾凇奇观?5、其实这就是课文第一段的内容,请你做小导游,配解说词。
评价。
这一段从色彩、光泽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快速读读,找出是哪个词?(板书:千姿百态)6、想像一下: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出示说话训练: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它们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吉林雾凇真是千姿百态!四、学习第三段第二天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
当你又一次来到松花江畔,瞧!1、演示一组雾凇图2、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的眼神是那样的专注,赞叹声不绝于耳,此时此刻,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雾凇说吧?(交流)3、作者就引用了唐代大诗人岑参的诗句来赞美这瑰丽的奇景(出示诗句)五、总结1、出示: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而且还了解了()。
2、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还有许多自然奇观的形成奥秘人们没有解开,等着你将来去探索,相信你也能写出像《雾凇》这么美的文章来。
《雾凇》教案(17篇)

《雾凇》教案(17篇)《雾凇》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吉林雾凇的奇怪好看,激活同学喜爱大自然,喜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吉林雾凇的奇怪好看,激活同学爱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日,我们一起连续学习雾凇。
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
(我们要留意,凇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
)2、利用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雾凇怎么样?(一个字)(美)3、好,让我们美美地读课题。
(师评价:读得真美)4、老师这里还有几张更美的图片,想看吗?5、幻灯展示图片,同学观赏。
6、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扬不已,你们有肯定有很多词语要送给雾凇,谁来?”(生回答,师适时表扬,你说得真美,你的词汇真多。
)二、新授第一自然段1、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观赏一下。
生自由读第一小节。
找出你感觉到特殊美的词语,画下来。
仔细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品尝一番。
(我们要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2、指名生说。
同学互评(你们觉得他把这个词语读得怎么样?应当怎么读?)再指名生读。
(这些同学读得真美呀,老师发觉大家都很想读了,好一起读)生齐读,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词,听好了。
(缀满)你们听出什么来了。
(听出了雾凇的多。
)(你们也想读一读吗?)你们读得比老师还要好,真棒!3、能把这些好看的词语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吗?老师信任你们肯定能把雾凇的美读出来。
生齐读第一小节。
(你们真会读书,让老师的眼前仿佛消失了一幅幅好看的雾凇图。
)4、会读书就要会思索,就请你们再读读这一段,看看除了雾凇的美,还能读出什么来?生再次读文5、指名生回答:三九寒冷,大地冰封。
写出了雾凇消失的时间。
这就是著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写出了雾凇的名气之大。
6、这么美的雾凇奇观就在我国的吉林,它著名全国甚至是举世著名,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个好看的奇观而感到骄傲。
《雾凇》优秀教案5篇

《雾凇》优秀教案5篇《雾凇》优秀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公开课教案一、揭示课题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2、揭题。
寒冷的冬天,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的投影片。
观看投影片,自主谈感受。
提出自身不懂的或想搞明白的问题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三、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2、交流。
3、自学课文。
大地冰封十里长堤俗称凝结摄氏零下淹没模糊雾凇缀满镀上缭绕琼枝玉树(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解释词语。
(3)指导读长句。
四、再读质疑五、指导写字1、自身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自主交流,说明理由,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4、誊写生字词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和雾凇的奇异景象。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具投影第2课时公开课教案一、导入新课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集中注意激发情感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
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练习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师板书:奇观)齐说:奇观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综合实践雾凇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雾凇,作为我国北方冬季特有的自然现象,是冬季旅游的一大亮点。
它不仅是自然界的一种美丽景观,也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了解自然现象、培养观察力和审美能力的好素材。
本课程旨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雾凇的形成原理、观赏方法以及相关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雾凇的形成原理、气象条件及分布特点。
- 掌握雾凇的观赏时机和方法。
- 了解雾凇相关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说。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摄影、绘画等。
-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 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课程内容1. 雾凇的形成原理:- 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包括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的影响。
2. 雾凇的气象条件:- 分析雾凇形成的气象条件,如气温、湿度、风力等。
3. 雾凇的观赏方法:- 教授学生如何拍摄、绘画雾凇,以及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和地点。
4. 雾凇的文化内涵:- 介绍雾凇相关的民间传说、诗词歌赋等,让学生了解雾凇的文化价值。
5. 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摄影、绘画等活动,感受雾凇的美丽。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雾凇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教师讲解雾凇的形成原理、气象条件、观赏方法等知识。
3. 案例分析:- 分析一些著名的雾凇景观,如吉林雾凇、黑龙江五大连池等。
4. 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地观察、摄影、绘画等活动。
- 教师现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成果展示:-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 教师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6.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雾凇的观赏和保护。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四年级语文《雾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教学难点: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激趣质疑。
1、同学们,大家知道桂林山水吗?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与“桂林山水”齐名的我国著名的四大自然景观,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它们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还有就是吉林雾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吉林雾凇的文章。
(板书并齐读课题:雾凇,要求学生随老师一起写)2、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要问的?你想知道什么?二、自主阅读,初读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江畔缀满镀上缭绕琼枝玉树雾凇十里长堤俗称凝结摄氏夜幕降临零下淹没模糊注意:“堤”,应该读dī,不要读成tí;“模”课文中应读mó,不读mú;“畔”应读pàn,不要读成bàn。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指导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二)带着刚刚的问题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描述了吉林雾凇奇观。
第二部分:说明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部分:人们观赏赞叹雾凇美景。
四、学习奇观,感受美景。
《雾凇》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

《雾凇》优秀教学设计《雾凇》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雾凇》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雾凇》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体会雾凇的美。
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具准备: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从刚才和同学们的聊天中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旅游,也游览过很多地方。
今天老师就做一个导游,带领大家到吉林松花江畔去领略一下我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雾凇(生齐读课题)2、老师这里收藏了几幅吉林雾凇的图片,我们大家先来欣赏一下。
大家边欣赏边思考你看到的雾凇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雾凇。
(映示:3幅雾凇图片)生回答自己看到的雾凇形象。
3、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生齐读句子,板书:奇观)评议要重读奇观,再齐读句子。
4、为什么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雾凇吧。
二、精读、感悟第一、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并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
2、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上来把你找出的描写雾凇美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一生上黑板写词语)其他同学把自己找出来的词语抄写在练习本上。
写好了吗,其他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银松雪柳千姿百态琼枝玉树)3、读词语(指名读,齐读)4、联系课文说词语例:银光闪烁:这雾凇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晶莹透明多美呀!(指名说词语)5、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
(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凇》教学设计
执教者:曹颖
第一课时
一、课程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近一个奇妙的自然现象,来齐读课题。
(教师板书课
题)请大家拿出笔跟着老师一起把这个课题写一遍。
(雾是上下结构,上面的雨字要写得扁一些;凇是两点水,松的撇捺要写得舒展一点。
)
2.有同学知道“凇”的意思是什么吗?
两点水通常与什么有关呢?(冻)
幻灯片出示:云雾或水气凝结而成的冰花
二、初读课文
1.相信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了预习,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本课中的生字词。
幻灯片出示:
十里长堤寒风吹拂雾气缭绕
琼枝玉树洁白晶莹缀满枝头
树挂饱和水汽遇冷凝结
弥漫雾气夜幕降临摄氏度
淹没树影模糊镀上白银
指名学生读,开火车读。
同学们词语读得很好,但是词语还要放到具体的语境当中去读,下面大家来挑战一下,看看这些段落你还能不能读好。
2.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
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指名学生朗读,提醒学生读出停顿,读出感情。
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同学们读得非常好,下面老师奖励大家来欣赏一组雾凇的美景。
(播放一组雾凇美景图)
三、再读课文
1.请大家自己再把课文自由朗读一遍,请你找出雾凇形成的条件,用笔画出来。
板书:严寒季节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2.大家都找出来了这三个关键的条件。
我们先来严寒季节这个条件,你能在文中哪些地方找到,用笔画出来。
(三九严寒、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零下30摄氏度等)
3.我们再来看“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这个条件,有同学知道“饱和”是什么意思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饱”在字典中的意思。
幻灯片出示:
①吃足;无饥饿感,跟“饿”相反:饱餐一顿|酒足饭饱|吃得饱,穿得暖。
②使满足:大饱眼福。
③达到最高限度;充分:充足|饱学之士|饱经风霜。
那么“饱和”的“饱”就是达到最大限度,也就是空气中的水汽达到了最大限度。
我们想想平时生活中有哪些这样的现象呢?(澡堂里的水汽,可乐摇晃后瓶内的水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显示出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的,请你再读第二自然段,用笔画出关键词,这些词表明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的。
学生交流。
教师依次板书:
弥漫随风飘荡涌向笼罩淹没模糊
4.从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空气中的水汽已经达到了最大限度了。
看黑板,你还能从这些词中感受到什么?(程度越来越深,雾气越来越浓)
下面我们一起把空气中水汽变化的过程齐读一下。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熟读课文
2.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指名读。
十里长堤寒风吹拂雾气缭绕
琼枝玉树洁白晶莹缀满枝头
树挂饱和水汽遇冷凝结
弥漫雾气夜幕降临摄氏度
淹没树影模糊镀上白银
2.请一个学生回忆雾凇形成的条件。
严寒季节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空气中饱和水汽的变化过程,雾气越来越浓。
下面我就要来看看大自
然这个魔术师是如何变出神奇的雾凇的。
二、精读第二自然段
1.雾气是怎样遇冷凝结成雾凇的?
幻灯片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请学生朗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2.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上、柳枝上的?圈画出有关词语。
慢慢地(凝结的速度慢,是个缓慢的过程)
轻轻地(凝结是个无声无息的过程)
一层又一层地(雾气不断,逐步凝结而成)
教师总结:作者只用一句话,运用上这几个词语,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生动具体,又十分精练。
3.作者仅仅写到这里就结束了吗?
幻灯片出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吗?
最初、逐渐、最后-----雾凇形成有一个缓慢的过程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雾凇的美,过程很奇特。
4.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出雾凇形成过程的神奇。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站在松花江边,你会看到怎样的雾凇奇观呢?
出示: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
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你还能想到其他词语来形容这个美丽的场景吗?
出示:
玉树凌空琼花烂漫
朵朵银菊排排雪浪
轻盈洁白玲珑剔透
清秀典雅婀娜多姿
2.面对这样的场景,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
出示: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学生齐读。
同学们,你们见过梨花吗?是什么颜色呢?
“梨花”比作雾凇,这些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的梨花那样美丽。
让我们再次饱含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搜集有关雾凇奇特景象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