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1.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内涵●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
●内涵: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2.人文地理的学科特性●社会性:①人文现象的分布式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②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区域性:①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括了区域研究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综合性: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
人文地理学所研究的人文环境本身是一个综合体。
3.地理大发现的动因●寻求贵金属、香料和贸易市场的欲求●扩展领土和开拓殖民地的政治意图●向东方传播基督教的热忱4.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分类●文化的特点:继承性、阶段性、民族性●文化的分类:①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
②制度文化:制约物质文化的发展,不随物质文化变化而变化。
③精神文化:文化整体的核心。
(价值观、思维观、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情感、民族信仰)。
5.当代国际人口的迁移特点●永久性国际移民规模下降●非永久性劳务输出成为主流●国际难民增加:政治难民、生态难民●发展中地区智力(人才)外流不断扩大●人口迁移空间的转移,亚非拉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6.人力资源的特点●人力资源的生物性●人力资源的时限性●人力资源的再生性●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性●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人力资源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两重性●人力资源的增值性7.人口迁移的空间取向原则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工商业中心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⑤短距离迁移以女性居多,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动机以经济为主。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包括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
二地理学的产生,关键人物有哪些?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 时间:人文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前2. 特点:古代人文地理学;探索、描述3.关键时段或事迹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即Geogrophe ,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15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对地球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地理大发现以后,人们的视野极大的开阔,从而加速了地理科学的发展。
对古代、近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和卡尔·李特尔(Karl Ritter,1799-1859)。
三西方人文地理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四人文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及其概念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四、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文化区的定义: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内涵: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如语言、民族。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特征:(1)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2)自然状态的形式,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3)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为主要特征;(4)常常具有同心圆的模型空间模式。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参考题第一章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答: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其中社会性就是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体现:①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它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因素。
②其社会性还突出反映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研究要用历史分析方法,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
第二章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2)迁移扩散特征:(1)是双向的,但有主次之分(2)有选择的(3)在传授、接受过程中,会掺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当时当地的情况情况进行理解。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自然地理学把地球表层系统作为其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研究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②区域研究;③空间分析。
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①社会性;②区域性;③综合性;④复杂性。
自然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亚历山大·冯·洪堡;人文地理学之父:卡尔·李特尔。
今后人文地理学重点聚焦任务: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②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③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③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④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⑤文化景观。
①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可分为三类:I.形式文化区;II.功能文化区;III.乡土文化区。
I.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II.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III.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②文化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
可分为两类:I.扩展扩散;II.迁移扩散I.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人文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二:地理学思想发展的阶段划分:古代人文地理阶段(公元前9世纪—公元19世纪初)近代人文地理阶段(公元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现代人文地理学阶段( 20世纪中叶—现在)三: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的萌芽1、西方古代人文地理学思想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最早的记述性著作。
代表人物:希罗多德;亚里士多德;斯特拉波;伊本•卡尔敦2、古代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特征[1]古代地理学还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是混合自然、人文及其它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于一体的科学。
[2] 研究手段(方法)以描述,记载为主,没有或极少有分析和解释,极少有理论探索。
[3] 著作大都是游记,地方志,或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内容包罗万象,相互混杂。
四、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近代地理学的创立1、近代人文地理学创立和发展的背景(1)地理大发现(2)文化启蒙运动。
(3)科学革命。
2、近代地理学创立(1)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Von Humboldt,1769—1859)主要著作《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宇宙》。
其中《新西班牙王国的政治论集》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区域经济地理。
贡献及评价:1)综合性原则:把人类和自然归纳为一个整体,把地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
2)因果原则:凡事必求其因而推其果3)首开了地理学野外考察的传统。
4)尊称为自然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奠基人。
(2)卡尔•李特尔(Carl Ritter,1799—1859)著作《地学通论》思想及评价:1)提出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原则,确立了人地关系研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他的名言是“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
2)被公认为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同时是一位宗教目的论者。
(二)西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家(1)斐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地质学家,倡导区域研究。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1.地理学的发展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二是近代地理学、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4.古希腊著名的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一词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两位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5、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6、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首推张相文、竺可桢7、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便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认知的贡献;二是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三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8、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2)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3)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9、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学科10、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2)文化的时间现象——人文扩散(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5)文化景观,使我们理解上述五大主题之间的有机联系11、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形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12、文化扩散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拉越大。
人文地理学复习材料

[1] 国内人口迁移的形式有三种,分别为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城市间迁移。
[2] 20 世纪60 年代后期由瑞典地理学家及区域科学家哈格斯特朗倡导,并由他为核心的隆德学派发展形成了时间地理学。
[3] 文化区大体上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种类型。
[4] 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5] 二战后,国际政治地理核心行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大国所追求的核心利益目标由富于实体性的领土扩张转为无形控制和获得财富。
[6] 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所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7] 日本的工业区主要由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和北九州工业区组成。
[8] 世界语言谱系分类的等级体系主要由语系、语族、语支和语种构成;其中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
[9] 伊斯兰教主要分为逊尼派、什叶派两大教派。
[10] 在地理学中,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带来广泛影响的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及其学生美国地理学家森普尔。
[11] 政治地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和主权的变化。
[12] 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正教和其它一些较小教派。
[13] 我国集市的最大特点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贸易活动。
[14] 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了自黑龙江的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15] 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是禹贡,成书于公元前500 年。
[16] 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先驱者,首推张相文和竺可桢,他们于1909 年创立了中国地学会,创办哈特向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施吕特尔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17] 了最早的地理杂志-- 地学杂志。
[18] 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的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
[19] 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有罗马式、哥特式(或歌特式)、拜占庭式(或拜占廷)三种。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一、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又称为人生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
二、人口分布: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三、人口密度: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四、人口转变模式: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五、人口容量: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六、适度人口:(包括经济和实力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七、民俗:民族习俗的简称,是指各民族的民间风俗,它指由民族广大成员所创造,并在这些民族成员之间广泛流传的传统信仰、各种传说及风俗。
八、种族:指在自然体质形态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也称人种。
九、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十、地理人种:学术上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
十一、语言:语言是人们之间用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记号、符号和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进行信息和思想感情交流的工具。
形式:①口头语言;②书面语言。
十二、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
十三、文化转型:指由文化在空间的扩散或文化随时间的变迁而引致的文化模式的深层次变化,是文化模式间的根本替代。
十四、文化景观:等同于人文景观,是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自然景观)所产生的在特定时空间内人们可以感知到的由各种文化现象综合构成的独特景象。
{判断要素:1、种族与人口景观;2、聚落景观;3、生产活动景观;4、语言景观;5、宗教景观;6、民间文化和流行文化景观;7、自然景观}十五、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十六、【第二部分】一、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区域性、社会性、综合性、预测性、统一性。
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世界上90%的人口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88.5%的人口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度的区域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千米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面积只占陆地的57%,人口却集中了世界的80%各大洲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0个具有明显的趋向性:趋向暖湿地区,地平地区和海岸。
三、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1、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3、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
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一)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等。
(二)社会经济因素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2、经济发展水平3、经济活动方式4、交通运输条件(三)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五、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世界性人口迁移高潮已近尾声;2、外籍工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3、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4、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5、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变化。
六、拉文斯坦人口迁移七条法则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迁移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距离中男性居多。
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眷全家移出的是很少见的。
7、移民的主要方向是有农业地区迁移至商业中心,迁移的动机以经济为主。
拉文斯坦推论道: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也就是说,迁移的距离越长,移民的人数就越少。
七、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匀,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
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增加。
3、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下降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
人口增长扩至最快尔后减速。
4、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均衡状态。
5、减退阶段:出生率持续下降并低于死亡率,人口呈负增长。
八、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尽管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多样,但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的。
其他如政治因素、国际国内战争、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以及环境生态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迁移和流动。
九、种族划分:白色种族群、黄色种族群、黑色种族群、棕色种族群十、世界地理人种分成以下几类: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印度、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米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等。
十一、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十二、我国人数最多的十大民族:汉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土家族、彝族、蒙古、藏族。
十三、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十四、民俗的内容:物质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语言习俗。
十五、民俗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调节功能。
十六、民族习俗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民族习俗的起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独特的个性,即民族习俗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1、自然地理环境是民俗形成演变的自然基础。
2、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
3、民俗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
4、民俗是人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反映。
十七、民族习俗的传承方式和变异:民族习俗的传承是指民族习俗现象在民族社会中的传播和继承。
口语传播、行为传播、意识传播、文字传播。
变异:内在动力、民族间文化交流。
十八、文化的构成:生计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十九、物质文化按用途分类:生产性物质文化、生活性物质文化。
二十、农业文化的地域性:1、热带雨林农业文化区2、草原农业文化区3、干旱沙漠农业文化区4、季风农业文化区5、地中海农业文化区6、中纬度温带农、业文化区7、苔原农业文化区8、山地农业文化区二十一、影响物质文化地域差异的因素(一)、自然因素1、气候因素 2. 地形和水文因素 3.地质和生物因素(二)、社会、人文因素1.经济条件2.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3.文化交流二十二、汉语的形成和发展:上古时代,汉族产生了自己的语言。
殷商时代,产生了文字甲骨文。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雅言”。
秦统一后,文字上统一成小篆。
汉代,形成书面共同语——通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话使用范围扩大。
唐代以后,出现了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言——白话,属于北方话。
口语方面: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传播到各地,而成为“官话”。
“五四”以后,“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在书面语言上取代了文言文,“国语运动”在口头语言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
建国以后,口头语言方面形成并推广“普通话”,书面语言方面简化汉字。
二十三、汉语七种方言::①北方方言;②吴方言;③湘方言;④粤方言;⑤闽方言;⑥赣方言;⑦客家方言。
二十四、世界语言谱系:等级体系:语系、语族、语支、语种。
二十五、语言传播的特性:外延性、连续性、层序性、复合性、竞争性、演化性、阶层性。
二十六、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1)地理区位与环境的影响:一般而言,地理区位优越,地势平坦,便于同外界交往,则有利于语言的传播扩散,反之,则阻碍语言的传播扩散,本地区语言易于保存。
词汇受环境的影响最大、环境还通过语言来作用于语音、环境对语法也产生一定影响。
(2)政治的影响(3)人口迁移的影响(4)经济和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二十七、语言传播扩散的几种结果(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语言;(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3)新来移民所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力下降或消失;(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5)新来移民到移居地后随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6)出现多语言国家。
二十八、地名景观的种类我国的地名景观:(1)在反映自然环境方面山水地名、示位地名(2)在反映经济活动方面反映商业集贸、十二生肖、矿产资源、交通(3)反映历史开发事件(4)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5)寄意地名反映善良意义、祥瑞或祈福(6)特产地名(7)历史政区地理地名(8)移民地名西方国家的地名景观:(1)美国:很多地名仍保留印第安人原地名,如密歇根指“广阔的水面”、“大湖”。
高速公路上的地名景观,如“Harrisburg 25”、“Ohio River”,表示出了地理特征。
(2)其他国家:如德国有很多后缀反映出斯拉夫人曾在此居住、分布,而莱茵河以西多瑙河以南的后缀是拉丁语,证明这里曾是罗马人统治。
另外,还有新西兰毛利人。
二十九、三大宗教:1.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约17亿),分布最广(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分三大派系:天主教(罗马公教)、新教(基督新教、耶稣教)、东正教。
天主教分布:信众近10亿,分布于欧洲(2.6亿,包括意、法、西、葡、波、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立陶宛、比利时、爱尔兰);拉美各国有信众4亿人;非洲中、南部有较大比例;亚洲菲律宾新教分布:信众4.2亿人,分布于北欧(丹麦、瑞典、挪威、冰岛、芬兰)、英国、德国、荷兰、美国、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东正教分布:信众1.6亿人,分布于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塞尔维亚、马其顿、塞浦路斯、黎巴嫩等。
2、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信众9.2亿,居第二位。
主要分布于西亚、北非、东非、南亚、东南亚。
“伊斯兰”是“顺从”之意,教徒称“穆斯林”,指服从安拉和先知的人。
教派划分:什叶派、逊尼派(占80%以上)。
3、佛教:公元前6-5世纪起源于印度,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信众约3.1亿人。
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教徒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教派划分:大乘佛教(汉传佛教、北传佛教)、小乘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喇嘛教)【第三部分】三、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1、按发展的历程来看主要有:决定论、二元论、或然论、生态论与适应论、文化景观论等。
2、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主要有:(1)因果观的人地观,可分为两种①必然论的人地观以地理环境决定论最典型,认为一切社会现象都是服从自然规律的,都是自然环境的必然结果。
②或然论的人地观认为地理学的目的是研究地面相关现象的因果,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除了环境的直接作用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又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2)非因果观的人地观,也可分为两种①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人地观认为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原因与结果都是人脑思维的创造物,即否认因果关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