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第十章 动力循环

合集下载

沈维道《工程热力学》(第4版)名校考研真题-蒸汽动力装置循环(圣才出品)

沈维道《工程热力学》(第4版)名校考研真题-蒸汽动力装置循环(圣才出品)

第10章蒸汽动力装置循环一、选择题在蒸汽动力循环中,为达到提高循环热效率的目的,可采用回热技术来提高工质的()[宁波大学2008研]A.循环最高温度B.循环最低温度C.平均吸热温度D.平均放热温度【答案】C【解析】在蒸汽动力循环中,采用回热技术可以提高工质的平均吸热温度,从而达到提高循环热效率的目的。

二、判断题1.回热循环的热效率比郎肯循环高,但比功比朗肯循环低。

()[天津大学2004研] 【答案】对2.抽气回热循环由于提高了效率,所以单位质量的水蒸气做功能力增加。

()[同济大学2006研]【答案】错【解析】抽气回热循环中部分未完全膨胀的蒸汽从汽轮机中抽出,去加热低温冷却水,这样就使得相同的工质情况下,抽气回热循环做功小于普通朗肯循环,因而单位质量的水蒸气做功能力降低。

3.实际蒸汽动力装置与燃气轮装置,采用回热后平均吸热温度与热效率均提高。

()[湖南大学2007研]【答案】对【解析】对实际的蒸汽的动力装置于燃气轮机装置来说,采用回热后,平均吸热温度升高,于是热效率也得到提高。

三、简答题1.朗肯循环采用回热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天津大学2004研]解:基本原理是提高卡诺循环的平均吸热温度来提高热效率。

2.画出朗肯循环和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T-s图,用各点的状态参数写出:(1)朗肯循环的吸热量、放热量、汽轮机所做的功及循环热效率。

(2)制冷循环的制冷量、压缩机耗功及制冷系数。

[西安交通大学2004研]解:画出朗肯循环和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T-s图如图10-1所示。

郎肯循环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图10-1(1)参考T-s图,可以得到:朗肯循环的吸热过程为4→1的定压加热过程,吸热量:;郎肯循环的放热过程为2→3的过程,在冷凝器中进行,放热量:;汽轮机中,做功过程为绝热膨胀过程1→2,做工量:;在水泵中被绝热压缩,接受功量为,相对于汽轮机做功来说很小,故有热效率:(2)参考上面的T-s图,可以得到: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吸热量为:;压缩机耗功为:;制冷系数为:。

工程热力学—动力循环

工程热力学—动力循环

7 动力循环(Power Cycles)热能向机械能转换需要通过工质地循环,理想地循环是卡诺循环,但卡诺循环并不实用,其中地等温过程就难以实现.利用相变过程固然可以实现等温过程,但在吸热温度、压力方面却不遂人愿,所以实际循环与卡诺循环地差异比较大.但实际循环与卡诺循环并不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实际循环与卡诺循环一样,也有吸热、作功、放热、压缩四种过程组成,其中吸热常常伴随燃料燃烧放热.为了提高动力循环地能量转换地经济性,必须依照热力学基本定律对动力循环进行分析,以寻求提高经济性地方向及途径.实际动力循环都是不可逆地,为提高循环地热经济性而采取地各种措施又使循环变得非常复杂.为使分析简化,突出热功转换地主要过程,一般采用下述手段:首先将实际循环抽象概括成为简单可逆理论循环,分析该理论循环,找出影响其循环热效率地主要因素和提高热效率地可逆措施;然后分析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地偏离之处和偏离程度,找出实际损失地部位、大小、原因及改进办法.本课程主要关心循环中地能量转换关系,减少实际损失是具体设备课程地任务,因此我们主要论及前者.7.1 内燃动力循环内燃机地燃料燃烧(吸热)、工质膨胀、压缩等过程都是在同一设备——气缸–活塞装置中进行地,结构紧凑.由于燃烧是在作功设备内进行地,所以称为内燃机.汽车最常用地动力机是内燃机,但是随着技术地进步、环境保护标准地提高与石油天然气资源紧缺,使用蓄电池、燃料电池或太阳能电池地电动汽车已经呼之欲出.目前提到汽车发动机仍然主要是指内燃机.内燃机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移动灵活、热效率高和操作方便等特点,广泛用于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小型发电设备等领域.它是仿照蒸汽机地结构发明地,最初使用煤气作为燃料.随着石油工业地发展,内燃机获得了更合适地燃料——汽油和柴油.德国人奥托(Nicolaus A. Otto)首先于1877年制成了实用地点燃式四1—气缸盖和气缸体;2—活塞;3—连杆;4—水泵;5—飞轮;6—曲轴;7—润滑油管;8—油底壳;9—润滑油泵;10—化油器;11—进气管;12—进气门;13—排气门;14—火花塞图7-1 单缸四冲程内燃机结构冲程内燃机,狄塞尔(Rudoff Diesel)随后于1897年制成了压燃式内燃机.20世纪30年代出现地增压技术,使内燃机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目前内燃机在经济性能(主要指燃料和润滑油消耗)、动力性能(主要指功率、转矩、转速)、运转性能(主要指冷起动性能、噪声和排气质量)和耐久可靠性能等方面均有了长足地进步.7.1.1 四冲程内燃机地工作原理四冲程(行程)内燃机是指由进气、压缩、作功和排气等四个冲程组成一个工作循环地往复式内燃发动机,其工作原理如图7-2所示.1)进气冲程这是内燃机工作循环地第一个冲程.开始时进气门打开,曲轴旋转180︒,活塞由上止点运动到下止点,新鲜空气被吸入气缸.2)压缩冲程进、排气门全部关闭,气缸形成封闭系统,曲轴旋转180︒,活塞由下止点运动到上止点,将气缸内地充量压缩.3)作功(膨胀)冲程气缸内高温、高压气体膨胀作功,推动活塞由上止点运动到下止点,曲轴旋转180︒,对外作功.4)排气冲程膨胀冲程结束后,排气门打开,曲轴旋转180︒,推动活塞由下止点运动到上止点,将燃烧后地废气经排气门排出气缸.四冲程内燃机经历上述工作循环,曲轴共旋转720︒.四个冲程中仅有作功冲程是活塞对外作功,其他三个冲程都需要外界驱动活塞运动.四冲程柴油机和汽油机地工作过程都包括上述四个冲程,两者在工作原理上地区别是:柴油机压缩地是单一气体(空气),当活塞到达上止点附近时,缸内空气地压力温度很高,适时地喷入柴油,在缸内形成可燃混合气并自行着火燃烧,所以称为压燃式内燃机;汽油机图7-2 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则是在气缸外形成可燃混合气,然后充入气缸,压缩终了时靠火花塞打火点燃(其压缩终了时压力温度比压燃式内燃机低得多),所以称为点燃式内燃机1.显然活塞地往复运动必然产生很大地振动,所以单缸内燃机需要一个又重又大地飞轮来减轻振动对曲轴及轴端输出功产生地冲击1由于汽油机里被压缩的是燃料和空气的混合物,受混合气体自燃温度的限制,不能采用大压缩比,不然混合气体就会“爆燃”,使发动机不能正常工作。

工程热力学-第10章动 力 循 环

工程热力学-第10章动 力 循 环

a kg (1- )kg 4
抽汽回热循环的抽汽量计算
T 1kg 6 kg 5 (1- )kg 4 3 2 a kg (1- )kg 4 s 1 a 以混合式回热器为例 热一律
ha 1 h4 1 h5
h5 h4 ha h4
忽略泵功
1kg 5
T 5 4 3
2
4
1 a
6 b
再 热
1
b a 3
2
s
蒸汽再热循环的热效率
T 5 4 3
2
1 a
6 b
再热循环本身不一 定提高循环热效率
与再热压力有关 x2降低,给提高初 压创造了条件,选 取再热压力合适, 一般采用一次再热 可使热效率提高2 s %~3.5%。
蒸汽再热循环的实践
再热压力 pb=pa0.2~0.3p1 p1<10MPa,一般不采用再热
a α kg 6 5 4
2 3 (1-α )kg
去凝汽器 表面式回热器 抽汽 给水 冷凝水 混合式回热器
抽汽式回热
蒸汽抽汽回热循环
T 1kg 6 kg 5 (1- )kg 4 3 2 s 1kg 5 1 a
a α kg 6 5 4 3 (1-α )kg 2 1 1kg
由于 T-s 图上各点质 量不同,面积不再 直接代表热和功
•缺点

小型火力发电厂回热级数一般为1~3级, 中大型火力发电厂一般为 4~8级。
提高循环热效率的途径
改变循环参数 改变循环形式 改变循环形式
提高初温度 提高初压力 降低乏汽压力 再热循环 回热循环
热电联产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IGCC 新型动力循环 PFBC-CC
…...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 动力循环ppt课件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 动力循环ppt课件

1
T2 T1
p2 p1
,
1
T3 T4
p3 p4
p3 p2, p1 p4
T4 T3 , T1 T2
p2 p1
t
1
1
( 1)
由上式可见,燃气轮安装循环的热效率仅与增
压比 有关。 越大,热效率越高。普通 燃气轮机安装增压比为3~10。
t
w0 q1
(h1 h6)(1a1)(h6
h8)(1a1 a2)(h8 h1 h7
h2)
二、再热循环
再热循环热效率计算
q1 (h1 h3) (h1 h6 )
q2 h2 h3
t
q1 q2 q1
(h1
h3) (h1 h6 ) (h2 (h1 h3) (h1 h6 )
h3)
(h1 h6 ) (h1 h2 ) (h1 h3) (h1 h6 )
第三节 热电循环
一、背压式热电循环 排汽压力高于大气压力的汽轮机称为背压式汽轮机
二、调理抽气式热电循环
第四章 内燃机循环
气体动力循环按热机的任务原理分类,可分为内燃 机循环和燃气轮机循环两类。内燃机的熄灭过程在热机 的汽缸中进展,燃气轮机的熄灭过程在热机外的熄灭室 中进展。
二、定压加热循环
工质吸热、放热和循环热效率:
q1 cp(T3 T2), q2 cv(T4 T1)
t
1q2 q1
1cp(T4 T1) cv(T3 T2)
11 T1(T4T11)
T2(T3T2 1)
1
T1 T2
v2 v1
1
1
,
T4 T1
v3 v2
t,p
1
1 ( 1) 1
第十章 动力循环

工程热力学 第十章 制冷循环

工程热力学 第十章 制冷循环
35
制冷剂其他性质
❖对环境友善 ❖安全无毒 ❖ 溶油性好,化学稳定性好
36
制冷剂种类
(1)无机化合物:氨R717、水R718、二氧 化碳R744、二氧化硫R764等。
(2)氟里昂:氟里昂是饱和碳氢化合物(饱 和烃类)的卤族衍生物的总称,最常用的 有R12、R22、R14和R134a等。
(3)混合溶液: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制 冷剂按一定比例相互溶解而成的混合物。 主要有R502(R22和R115)、R407C (R32/R125/R134a)。
2-3 为过 热 蒸 气 在 冷 凝 器 中定压放热被冷凝的过程;
3-4 为饱 和 液 体 在 节 流 阀 中节流、降压、降温的过 程;
4-1 为湿 饱 和 蒸 气 在 蒸 发
器中定压吸热、汽化的过
程。
22
制冷系数
c
qo wnet
qo h1-h3 qk-qo h2-h1
T1 T4 T2 T1
20
压缩蒸气制冷循环
用低沸点物质(大气压 下的沸点低于0℃)作为工 质(制冷剂),利用其在 定压下汽化和凝结时温度 不变的特性实现定温放热 和定温吸热,可以大大提 高制冷系数;制冷剂的汽 化潜热较大,因此制冷量 大。
21
压缩蒸气制冷循环
1-2 为从 蒸 发 器 中 出 来 的 蒸气在压缩机中被可逆绝 热压缩的过程;
(4)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制冷剂有甲烷、
乙烷、丙烷、乙烯、丙烯和异丁烷R600a
等。
37
课后思考题
❖压缩蒸气制冷循环采用节流阀来代替膨胀 机,压缩空气制冷循环是否也可以采用这 种方法?为什么?
❖对逆向卡诺循环而言,冷、热源温差越大, 制冷系数是越大还是越小?为什么?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蒸汽动力装置循环.讲课教案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蒸汽动力装置循环.讲课教案

■汽轮机的相对内部效率 T 实际作功与理论作功之比,
T
h1 h2act h1 h2
一般为0.85~0.92。
■耗汽率(steam rate)
输出单位功量的耗汽量称为耗汽率,单位为 k g / J
工程上常用 kg/(kWh) 。
●理想耗汽率:d 0 D /P 0 1 /w T 1 /( h 1 h 2 ) ●实际耗汽率:d i D /P i 1 /w T ,a c t 1 /( h 1 h 2 a c t)
(2)吸热量不变,热效率: iw net,act/q10.3972
实际耗汽率:d i 1 /( h 1 h 2 a c t) 7 .5 9 7 1 0 7 k g /J
(3)作功能力损失
查水和水蒸汽图表,得到:
新蒸汽状态点1:s16.442kJ/(kgK ),h13426kJ/kg
乏汽状态点
胀到状态2,然后进入冷凝器,定压放热变为饱和水2
再经水泵绝热压缩变为过冷水4,也进入回热器。
在回热器中, kg的水蒸汽 0 1 和(1 )kg的过
冷水4混合,变为1kg的饱和水 0 1 。然后经水泵绝热压
缩进入锅炉,定压吸热变为过热蒸汽,开始新的循
环。
2、回热循环分析
■抽汽量
能量方程(吸热量=放热量):
说明:质量不同,因此不能直接从T-s图上判断热量的 变化。
●热效率(提高):
t wnet / q1
锅炉给水的起始加热
温度由 2 提高到 0 1 ,平均
吸热温度提高,平均放热 温度不变,热效率提高。
吸热量:
q 1 h 1 h 4 h 1 ( h 3 w p ) h 1 ( h 2 w p ) 3 2 7 1 . 2 2 k J / k g

工程热力学-10气体动力循环

工程热力学-10气体动力循环

柴油机的实际示功图
实际循环:
0-1 进气过程 1-2 压缩过程 2-3-4 燃烧过程 4-5 膨源自(作功)过程 5-1 自由排气过程
+强制排气过程
2020年8月4日
第九章 气体动力循环
2
实际循环的理想化: 1. 把热力过程理想化→理论示功图 ①进气过程→0-1定压吸气 ②压缩过程→1-2定熵压缩 ③燃烧过程→2-3定容加热+3-4定压加热 ④膨胀过程→4-5定熵膨胀 ⑤排气过程→5-1定容排气+1-0定压排气
2020年8月4日
第九章 气体动力循环
6
w0 q23 34 q51
p1v1 { 1[( 1) ( 1)] ( 1)} 1
可见 , , w0
混合加热循环热效率 thermal efficiency
t
1
q2 q1
1
cp0 (T5 T1)
cV 0 (T3 T2 ) cp0 (T4 T3)
2020年8月4日
第九章 气体动力循环
3
2. 把工质看做理想气体 3. 把开口系统简化为闭口系统 (进排气功近似相等,相互抵消)
混合加热循环 (萨巴特循环)
混合加热循环的热效率:
t
1
q2 q1 q1
cV 0 (T3
cV 0 (T5 T1) T2 ) cp0 (T4
T3 )
2020年8月4日
ρ
T4 T3 T1k1
T5
T4
(
)k 1
T1
k1(
)k 1
T1 k
能量分析:
吸热量 q23 u23 cV 0(T3 T2) q34 h34 cp0(T4 T3)
q1 q23 q34
放热量 q2 q51 u51 cV 0(T1 T5)

工程热力学气体动力循环的概念与分类

工程热力学气体动力循环的概念与分类

工程热力学气体动力循环的概念与分类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能和功的转换与利用的学科。

在工程领域中,气体动力循环是广泛应用于发电、制冷、空调、石油化工等领域的一种热力学循环过程。

本文将介绍工程热力学气体动力循环的概念,并对其进行分类。

一、概念气体动力循环是通过工作物质在循环过程中吸热、膨胀、排热、压缩等热力学过程,将热能转化为功的循环过程。

这种循环过程通常由燃料燃烧产生热能,再通过与工作物质的热交换和机械工作转换来实现功的输出。

气体动力循环常用于热能转换设备,如内燃机、蒸汽轮机等。

二、分类根据气体动力循环的特点和工程应用需求,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单级循环与多级循环单级循环是指在气体动力循环中,工作物质只经过一次膨胀和压缩过程,例如单级蒸汽轮机循环。

而多级循环则是指工作物质在循环过程中经过多次膨胀和压缩过程,例如多级蒸汽轮机循环。

多级循环相比于单级循环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经济性。

2. 热力循环与制冷循环热力循环主要用于能源利用,将热能转化为功。

典型的热力循环包括布雷顿循环和卡诺循环等。

而制冷循环则是将热能从低温区吸收,通过工作物质的循环过程将热能传递到高温区,从而实现制冷效果。

常见的制冷循环包括单级压缩制冷循环和多级压缩制冷循环等。

3. 气体组成循环气体动力循环中的工作物质可以是单一组分的气体,也可以是多组分混合气体。

气体组成对循环过程的热力学性质和性能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气体组成循环包括理想气体循环、湿气循环和混合气体循环等。

4. 循环过程特点根据循环过程的特点,气体动力循环可分为恒定流量循环和恒定压力循环。

在恒定流量循环中,气体流量保持不变,例如湿蒸汽循环。

而在恒定压力循环中,工作物质的排热过程保持恒定压力,例如常压汽轮机循环。

总结:工程热力学气体动力循环是将热能转化为功的一种循环过程。

根据其特点和应用需求,可以将其分类为单级循环与多级循环、热力循环与制冷循环、气体组成循环以及循环过程特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1)
第五节 燃气轮机循环
燃气轮机主要有三部分组成:燃气轮机、压气机和燃烧 室
工质的吸热量 放热量
循环的热效率
q1 c p (T3 T2 )
q 2 c p (T4 T1 )
t
1
q2 q1
1 T4 T1 T3 T2
1
T1 (T4 T2 (T3
T 1 1) T 2 1)
1cv(T4T1) 1T1(T4T11)
cv(T3T2)
T2(T3T21)
v3=v2,v4=v1,故
T2 T1
vv121
T3 T4
vv431
T2 T3 , T1 T4
T4 T3 T1 T2
t
1 T1 T2
1 1
T2 T1
1
1
v1 v2
1
1
1 k1
v1 v2
称为压缩比,是个大于1的数,表示工质在燃烧前 被压缩的程度。压缩比越高,内燃机的热效率也越高。 一般的汽油机压缩比为7~9
1
T2 T1
p2 p1
,
1
T3 T4
p3 p4
p3 p2, p1 p4
T4 T3 , T1 T2
p2 p1
t
1
1
( 1)
由上式可见,燃气轮装置循环的热效率仅与增 压比 有关。 越大,热效率越高。一般 燃气轮机装置增压比为3~10。
二、定压加热循环
工质吸热、放热和循环热效率:
q1 cp(T3 T2), q2 cv(T4 T1)
t
1q2 q1
1cp(T4 T1) cv(T3 T2)
11 T1(T4T11)
T2(T3T2 1)
T1 T2
v2 v1
1
1 1
,
T4 T1
v3 v2
t,p
1
1 ( 1) 1
吸气冲程 压缩冲程 工作冲程 排气冲程
为了便于从热力学上对实际工作进行分析,需 加以合理的抽象和简化,使之成为闭口的、可 逆的理想循环。
实际工作与对应P-V图
吸热量 q 1 c v ( T 3 T 2 ) 放热量 q 2 c v ( T 4 T 1 )
循环热效率
t
1q2 q1
增长的程度,它取决于喷入气缸的燃料量。
三、混合加热循环
既有定压加热又有定容加热:
q1 cv (T 2 T 2 ) c p (T3 T 2)
q 2 cv (T 4 T1)
v 1 压缩比 v2
v 3 定压预胀比 v2
p 2 定容升压比 p2
t,c
1
1
1
(
1)
h3)
(h1 h6 ) (h1 h2 ) (h1 h3) (h1 h6 )
第三节 热电循环
一、背压式热电循环 排汽压力高于大气压力的汽轮机称为背压式汽轮机
二、调节抽气式热电循环
第四章 内燃机循环
气体动力循环按热机的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内燃 机循环和燃气轮机循环两类。内燃机的燃烧过程在热机 的汽缸中进行,燃气轮机的燃烧过程在热机外的燃烧室 中进行。
燃 气 轮 机
内燃机
内燃机使用气体或者液体燃料,以燃料在气缸中燃 烧时生成的燃气作为工质。活塞式内燃机分为点燃式内 燃机(汽油机)和压燃式内燃机(柴油机)。相应的内 燃机理论循环分为定容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和混合 加热循环。
汽 油 机
柴 油 机
一、定容加热循环
定容加热理想循环是汽油机实际工作循环的理想化, 又称奥托循环。
二、朗肯循环的能量分析及热效率
1-2中所作理论轴功:
ws,t h1 h2
3-3‘消耗轴功:
wsp h3 h3 v3 ( p1 p2 )
蒸汽在3’-1中从锅炉吸收的热量: q1 h1 h3
2-3中向冷凝器放出的热量:
q2 h2 h3
取整个装置作热力系统,有:
q w
t
w0 q1
w s,t w s, p q1
工程热力学第十章 动力循环
第一节 蒸汽动力基本循环——朗肯循环
一、装置与流程 朗肯循环的蒸 汽动力装置包括 锅炉、汽轮机、 凝汽器和给水泵 四部分主要设备。
3‘-4-5-1水在蒸汽锅炉中定压加热变为过热 水蒸气
1-2过热水整齐在汽轮机内定熵膨胀 2-3湿蒸气在汽轮机内定熵膨胀 3-3’凝结水在水泵中的定熵压缩
q1 q2 q1
(h1 h3) (h2 h3 ) (h1 h3)
h1 h2 h1 h3
(h3 h3 )
三、提高朗肯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
工质在锅炉中的吸热量和 等效卡诺循环的热效率
1
q1 3 Tds Tm1 (s6 s7 )
t
1 T2 Tm1
1、提高平均吸热温度的直接方法是提高蒸汽压 力和温度。
T3 v3 T2 v2
可以看出,压缩比 大,热效率高;定压预胀
比 大,则热效率低。柴油机吸入的是单纯空气,
压缩后不会发上爆燃,所以压缩比 可 以比汽油
机大,同时也只有提高压缩比,才有可能使压缩 终了的空气温度高于燃料的燃点。
柴油机的压缩比一般为14~18。
定压预胀比 表示工质在燃烧过程中比容
t
w0 q1
(h1 h6)(1a1)(h6 h8)(1a1 a2)(h8 h1 h7
h2)
二、再热循环
再热循环热效率计算
q1 (h1 h3) (h1 h6 )来自q2 h2 h3t
q1 q2 q1
(h1 h3) (h1 h6 ) (h2 (h1 h3) (h1 h6 )
2、降低排汽温度。
第二节 回热循环与再热循环
一、回热循环 1、极限回热循环
2、抽汽回热循环
效率计算
a1 (1 a1 ) 1
a1h6 (1 a1 ) h9 h7
a1
h7 h6
h9 h9
a2 (1a1 a2) 1a1
a2h8 (1a1 a2)h3 (1a1)h9
a2
(1a1)(h9 h3) h8 h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