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社戏》《安塞腰鼓》课内阅读答案卷

《社戏》《安塞腰鼓》课内阅读答案卷

《社戏》主题思想本文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阅读训练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文大意。

去赵庄看社戏时“我”的所闻所见所感。

2.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点、磕、退、上前、出,从中看出江南水乡的少年们动作熟练、聪明能干的特点。

既说明了驾船技术的高超,又体现了大家看戏心情的急切。

3.本段主要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

从文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1)开船动作利索(2)行船速度快(3)从“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闻中体现}4、第二段将江南水乡的春夜之景描绘得如诗如画。

作者主要描绘了哪些景物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朦胧的月色、淡黑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和歌吹、渔火等。

5.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

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

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请各用一个恰当的词来概括,视觉: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朦胧)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清香)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柔和)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悠扬)6.【语言品析】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3说明文阅读拟题《为什么鼻子可以闻到气味?》

3说明文阅读拟题《为什么鼻子可以闻到气味?》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后面的1-5小题。

为什么鼻子可以闻到气味?鼻子有两大功能,一是用来呼吸,二是嗅觉器官。

在日常生活中,嗅觉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可能在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还没有发现问题之前,鼻子就能先闻到焦糊味,从而引起人对火灾的警觉。

有些东西我们拿起来,用鼻子一闻就知道了。

而我们的鼻子能闻到各种各样的味道并进行分辨,这是为什么呢?鼻子要闻到气味,首先要有气味来源,通常是空气中的挥发性化学分子。

当化学分子被吸入鼻腔,便与嗅觉受体结合。

嗅觉受体是由“G蛋白耦合受体”蛋白质家族所组成,分布在嗅觉细胞表面,嗅觉细胞位于鼻腔上端的嗅上皮层,由鼻孔往上算约.七公分的位置,面积约一平方公分,像一片指甲大小。

而嗅觉细胞是一种特殊的双极神经元,靠近鼻腔的细胞顶端特化为纤毛,以增加与气味分子接触的表面积。

嗅觉细胞顶端被鼻腔黏液包覆,黏液内含气味结合蛋白(英文缩写为OBP)。

OBP会先抓住空气中的气味分子,再与嗅觉细胞上的嗅觉受体结合,改变嗅觉受体的蛋白质构形,产生一连串讯息传递反应,进而活化嗅觉细胞,激发细胞膜上的电位改变,然后把电信号传到大脑。

人类能识别并记忆的气味共1000余种,而猫和狗则能识别和记忆4至5万种。

科学家认为,基因决定着嗅觉。

美国的两位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大型的基因家族。

这一基因家族由1000种不同的基因组成(占我们基因总数的3%),它们构成了大量的嗅觉受体种类。

这些受体位于鼻上皮上端的嗅觉受体细胞之内,可以探测到吸入的气味分子。

每一个嗅觉受体只对一种或几种气味特别敏感,而1000个嗅觉受体可以侦测到1000多种气味。

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教授解释称,空气中的“有味”分子由鼻孔进入与嗅觉受体结合,活化嗅觉细胞并传送电波到微型嗅球,进入礼冠状的细胞,最后传到脑神经部位,脑皮层把每一种接收到的气味整理归档,而把该气味的记忆留存在脑海里。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闻到某种气味就能勾起你的回忆或使你联想到某种东西的原因。

关于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关于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关于辛弃疾《西江月》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

词中以“_____________”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

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_____________,唤起了词人辛弃疾的愉快心境。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3分)5.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4分)6.词的上下片各描写了怎样的场景?7.“路转溪头忽见”透露了一种怎样的心情?8.“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9.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______(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_______的心情。

10.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11.(08年青海)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

12.这首词的上阕从_____、听觉和______方面写夏夜的山村风光。

答案:1.C2.七八个星天外3.丰收景象4.第一问:蝉鸣、鹊啼、蛙叫、人声。

第二问: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3分)5.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4分)6.上片写夏夜所见之景,及对丰收的憧憬。

夜坐阅读答案

夜坐阅读答案

夜坐阅读答案夜坐阅读答案1夜坐韩偓①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

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②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

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

【注】①韩偓(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

②格是:已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先仰视写远景用虚笔,后俯视写近景是实写,通过星、露、荷等意象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夜景。

B、颈联使用副词和叠词来突出情感的表达,既写诗人感叹身体现状的不好,又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

C、尾句运用借代手法来表明两种不同的生活,表明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可以自由地追寻隐士的生活。

D、诗中表达方式多样,首联景中含情;颔联叙事与抒怀相结合;后两联融入身世之感,用语较为直白。

15、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襟怀”?请简要分析。

(6分)阅读答案:14、【答案】C这是诗人对官场失意的不满而说出的无奈和激愤之辞。

15、【参考答案】①对自身病痛的感伤。

自己精神状态不好,只能借酒消愁,却又体弱多病;②对官场失意的愤懑(不满)。

自己本受皇帝器重,现受权臣排挤而被贬,无名无位;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原本就羡慕那些真正的隐士,在不得志的境况下希望追寻隐逸的归宿。

【解析】首联,诗人着眼眼前景,选取星星、露水、圆荷等意象,描绘了夜空像苍茫的长江,繁星好似江里细碎的浪花,不时,远远的露水滴落在圆圆的荷叶上,营造了静谧优美的意境。

颔联,感慨平生“襟怀”多。

这一联领起下面两联。

所以本题的答案就在后两联里,精读后两联:颈联,“厌厌饶酒病”可见诗人感叹身体现状不太好,精神状态不好,只能借酒消愁。

“学渔歌”指出自己隐逸的归宿。

尾联,“朝衣换钓蓑”表明诗人对官场失意的无奈和激愤之情,也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后两联融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

回答本题从对自身病痛的感,对官场失意的愤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三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回答“襟怀”多的原因。

苍蝇的阅读答案9篇

苍蝇的阅读答案9篇

苍蝇的阅读答案苍蝇的阅读答案9篇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苍蝇的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苍蝇的阅读答案1人人喊打的苍蝇却为人类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苍蝇无鼻子,然而它的嗅觉却十分灵敏.原来,在苍蝇头部有一对触角就是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连,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传给大脑,大脑则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科学家们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特点和结构,把十分纤细的微电极接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仿制出了一种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中,用来分析其中的气体成分,也用于测量潜水艇与矿井里的有毒气体,还用于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气体色象分析仪等.①苍蝇的后面有一对楫翅,是天然导航仪.②苍蝇飞行时,楫翅以每秒330次的频率不停地振动,使苍蝇保持航向.③一旦苍蝇的虫体倾斜、俯仰或偏离航向,楫翅振动平面的变化便被它基部的感受器所感觉,并向脑子报告.④经过分析后,脑就命令有关的肌肉把偏离的航向纠正过来.⑤根据苍蝇楫翅的导航原理,科学家们仿制成功了一种振动陀螺仪.⑥它的主要部件像只音叉,是通过一个中柱固定在基座上的,装在音叉四周的电磁铁,使音叉产生固定振幅和频率的振动.⑦当飞机、舰船与火箭偏离正确航向时,音叉基座和中柱就会发生旋转,中柱上的弹性杆就会将这一振动转变成一定电信号,传给转向舵,于是航向便被纠正过来了.苍蝇还生长着一对结构奇特的比脑袋还大的蜂窝状的眼睛——复眼.科学家们根据复眼的结构已研制出一种“蝇眼相机”,它的镜头是由1329块小透镜粘合而成的,一次可拍摄1329张相同的照片,其分辨率高达每厘米4000线.仿复眼的结构还研制出光学测速仪,可以测量转体的速度.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探索,就连“四害之一”的苍蝇也可成为人类宝贵的资源.(选自《金属世界》20xx年第3期,有删改)【相关链接】材料一:美国研究人员研究苍蝇的翅膀上分布的20块不同肌肉的功能,造出了能绑附在一根细线上的半自主飞行的机器蝇.机器蝇重量只有100毫克,身高不到3厘米,能在100米上空飞行,人们用肉眼几乎发现不了,它可以拍出极为清晰的照片传回,是名副其实的“超级间谍”.材料二:苍蝇分泌物中含有一种特殊防御机能物质——抗菌活性蛋白,只要万分之一浓度即可迅速杀死各种病原菌.科学家从蝇蛆中分离出了具有强杀菌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毒性的物质——抗菌肽和能有效地干扰哺乳动物体内的肿瘤,使肿瘤细胞先萎缩,随后慢慢地消失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外源性凝集素.材料三:蝇蛆的蛋白质含量很高,蝇蛆提取的蛋白质,用于食品工业、发酵工业、橡胶工业等;提取的氨基酸可用来作药品,治疗一些由于氨基酸缺乏而引起的疾病,也可以加工成保健食品,或作食品强化剂,还可用于制造化妆品;蝇蛆直接加工成蛋白活性粉,具有抗疲劳、抗辐射、延缓衰老、护肝、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蝇蛆表皮和蛹壳可提取几丁质,几丁质为含氨多糖类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广泛应用于工业、医药、食品、日用化工、国防、环保、农业等诸多高新科技领域.12.正文第三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二层从句起到段末,简要介绍了13.阅读正文和“相关链接”,列出苍蝇对科学的主要贡献.(至少写出3点)14.“在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探索,就连‘四害之一’的苍蝇也可成为人类宝贵的资源”给你的启示是答案:(一)(8分)12.(2分,每空1分)⑤ 仿苍蝇楫翅制造的振动陀螺仪的构造、工作原理及作用.13.(3分,每答对一点1分,答出3点即可)①人们根据苍蝇触角的工作原理,研制出气体分析仪,用于分析飞船的气体成分,测量潜水艇与矿井里的有毒气体,改进计算机的输入装置和气体色象分析仪;②根据它的翅膀构造和原理,研制出振动陀螺仪、机器蝇,用于纠正飞机、舰船与火箭航向(导航)和间谍侦察.③根据它的复眼原理,研制出蝇眼相机、测速仪,用于拍照和测量转体的速度;④从蝇蛆中分离出了抗菌肽和外源性凝集素,将蝇蛆直接加工成蛋白活性粉,用于医学、工业和日用化工等.(能提取主要信息,并表达顺畅即可)14.(3分,体现了辩证思考,语句通顺即可)用科学的眼光观察、探索客观事物,苍蝇也能在仿生、医学、营养等方面为人类提供有利而宝贵的资源(1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没有绝对正确的,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评价事物,应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事物的优点、缺点,让我们的思想理论,对的更多些,错的更少些,这样人类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2分)苍蝇的阅读答案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苍蝇的贡献》孔明酩人人喊打的苍蝇却为人类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苍蝇无鼻子,然而它的嗅觉却十分灵敏。

气味专家破解嗅觉之谜阅读答案

气味专家破解嗅觉之谜阅读答案

气味专家破解嗅觉之谜阅读答案气味专家破解嗅觉之谜阅读答案气味专家破解嗅觉之谜阅读答案《气味专家破解嗅觉之谜》阅读材料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有着“气味专家”之称。

由于他们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的贡献,昨天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授予他们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阿克塞尔和巴克于1991年联合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发现有气味的物质会首先与气味受体结合,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腔黏膜上的气味受体细胞中。

人体基因总数中3%即大约1000个基因用于对气味受体细胞进行编码,以分辨不同的气味,而这些细胞与人体大脑有直接联系。

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并将其传输到大脑特定区域,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气味模式。

由此,人们能有意识地感受到诸如丁香花等香味,并在另一个时候想起这种气味。

两位科学家还发现,每个气味受体细胞会对有限的几种相关气味分子做出反应。

绝大多数气味都由多种气体分子组成,其中每种气体分子会激活相应的多个气味受体,尽管气味受体只有大约1000种,但它们可以产生大量的组合,形成大量气味模式,这也就是人们能够辨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气味的基础。

除了在理论上揭开了人类嗅觉机能的秘密,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实验还得出许多宝贵的数据和一些重要的结论。

研究发现,鱼的嗅觉器官中大约有100 个气味受体,而老鼠的嗅觉器官中却有大约1000个气味受体。

研究结果显示,人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一些嗅觉功能。

两位科学家所做基础研究的理论或是科研成果如今已经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或是对其他科学研究起到了帮助作用。

《气味专家破解嗅觉之谜》阅读题目小题1:下列对“气味受体细胞”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分布在鼻腔黏膜上,受到大约1000个基因的控制,与大脑有直接的关系。

B.被激活后产生电信号,并将其传输到大脑特定区域,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

C.就其中的一个个体而言,只会对有限的几种相关气味分子做出反应。

《水仙子 幽居》《墨梅》《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花非花》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水仙子 幽居》《墨梅》《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花非花》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任昱《水仙子·幽居》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水仙子·幽居任昱小堂不闭野云封,隔岸时闻涧水舂①,比邻分得山田种。

宦情薄归兴浓,想从前错怨天公。

食禄黄齑②瓮,忘忧绿酒钟。

未必全穷。

[注]①舂:舂米。

②黄齑(jī):干盐菜。

①幽居:兼有两种含义:一是幽静的住处,一是幽人隐士所居。

唐朝韦应物《幽居》。

[1]②涧水春:水碓舂米声。

③比邻:紧挨着的邻居,其前省去“向”,“从”等虚词。

④归兴浓:回乡隐居的心情很强烈。

⑤“想从前”以下三句:回想从前真是错怪了老天爷不照看自己;因为现在碗里有粗茶淡饭可吃,也算是一份俸禄吧;杯里有酒可喝,也可暂时解除忧闷。

按这是作者自潮自慰的话。

黄虀(ji),干盐菜。

⑥未必全穷:也不一定完全没法过日子。

穷,不得志,没办法,和现代“贫穷”的意思不尽相同。

1.请简析“小堂不闭野云封,隔岸时闻涧水舂”的表现手法。

(2分)2.“幽居”之“幽”是从哪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简析。

(4分)【参考答案】:1.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涧水舂”之声衬托环境的幽静。

(手法1分,分析1分)2.①环境之幽。

与野云涧水为伴,远离闹市。

②心态之幽。

有田可种,有饭可吃,有酒可品,远离官场,自得其乐。

(每点2分)《墨梅》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墨梅①「元」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②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②清气:清香的气味。

(1)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什么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2)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部编版六语上一、二单元检测卷(含阅读答案)

部编版六语上一、二单元检测卷(含阅读答案)

部编版六语上一、二单元检测卷(含阅读答案)部编版六上语第一、二单元检测卷姓名:一、读拼音,写词语。

(每空1分,16分)pǐn déyōu yǎ huālěi lǜtǎn()()()()bèn zhuō dān bó yī shang míng chán()()()()yìlìshān jiàn yuè bīng xuán yá()()()()fèi téng zhìzào huìjíbào fā()()()()二、古诗默写。

(每空1分,共14分)1.,望湖楼下水如天。

2.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与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人孟浩然眼里处处是诗,处处是情。

他远离家乡,看到天上的明月和自己相近,写出了名句“,”;看到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城墙外面的青山连绵不断,不由地吟起“,”的诗句。

4.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李纲)5.捐躯赴国难,。

(曹植)6.作为人民的公仆,周恩来总理可谓是“,”。

7.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处于什么位置,都要像陆游那样“”。

8. 《七律.长征》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红军战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 ,。

三、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16分)(一)丁香结(节选)①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
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
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8226;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接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被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
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
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基础
1、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

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

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

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

2、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项是()
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

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

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

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

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

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

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进展。

参考答案:
1.D (气味分子在传输到大脑皮层的过程中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输的,而不是化学信号)
2.C(A项先后顺序颠倒,B项应改为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之前,D项应该是科学家很早就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但最近阿克塞尔和巴克才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 蛋白受体家族)
3.A(B项以偏概全,不能由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推出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C项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属无中生有,D项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进展明显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