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多校联合备课教案- 12夜晚的实验(含教学反思、预习单)|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夜晚的实验》,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夜晚生活的兴趣,增加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夜晚动物的生活习性。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表达和拓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夜晚的生活。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夜晚的认知和经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工具书和课后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中的夜晚动物生活习性。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补充。

(2)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5. 练习与拓展:(1)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表达和拓展。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字词。

2. 课后练习题。

3. 观察夜晚的生活,下周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3. 作业布置是否合理,学生的完成情况?4. 针对学生的反馈,如何调整教学策略?5. 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夜晚生活的兴趣和好奇心?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夜晚的音频、展示夜晚图片等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夜晚氛围,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 互动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六年级语文教案)《12、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教案)《12、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12、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4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4、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感受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一、激趣揭题同学们知道吗,超声波在现代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那么,人们对超声波的研究是怎么开始的呢?这得从意大利——位科学家的实验说起。

(板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指导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读准字词,读顺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生字词,相机字音。

(2)指名试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掌握情况。

3.通读课文,回答揭题时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4.指导分段一(第1自然段);二(第2—6自然段);三(第7—9自然段)。

5.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作业。

抄写生字词两遍。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词语意思及引号用法。

2、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

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技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

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技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指名按段朗读课文。

二、精读指导。

1.精读第一段。

(1)默读,口头填空:斯帕拉捷时,常常看到现象,产生好奇:。

初中六年级语文下册《夜晚的实验》教案(通用14篇)

初中六年级语文下册《夜晚的实验》教案(通用14篇)

初中六年级语文下册《夜晚的实验》教案(通用14篇)初中六年级语文下册《夜晚的实验》篇1《夜晚的实验》讲述了科学家从蝙蝠飞行的现象上发现了超声波,进而用这个科学成果造福人类的事实。

在教学中,我抓住“好奇”“奇怪”“ 猜想”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飞行现象上发现超声波的,并从中学习科学家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潜心研究,孜孜以求造福人类的精神。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过程: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1.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CAI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2.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3.出示课题《夜晚的实验》二、扣题生疑,走近文本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2.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眼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三、扫除障碍,走进文本1.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检查认读,读准后再描一描。

3.轮读课文,检查自读。

4.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5.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据读一读。

(通过交流,让学生解决“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何在夜间实验”等几个浅显的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读中探疑,深入文本(一)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再读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1.快速浏览课文,将写斯帕拉捷实验过程的几段标出来。

2.指名读2---3节,看看斯帕拉捷的第一次实验。

(1)找一找斯帕拉捷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抓住“总认为”“完全”“不由得惊叫”等词语理解斯帕拉捷的感情变化。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夜晚的实验(1)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夜晚的实验(1)

12夜晚的实验一、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结合语境理解“惊奇”“奇怪”“恩惠”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

2.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能说说斯帕拉捷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推测、坚持不懈,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了解课文中引号的用法4.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推测、坚持不懈,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了解课文中引号的用法难点: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学习作者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教与学的准备学生:1.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超声波。

教师:教学课件。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步感知,整体把握(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实验揭开了天火之谜,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称为航天之父,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跟随他一起去做——夜晚的实验。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12.夜晚的实验2.认识斯帕拉捷。

意大利著名的博物学家、生理学家和实验生理学家。

他在动物血液循环系统、动物消化生理、受精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他的蝙蝠实验,为“超声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还是还是火山学的奠基者之一。

1799年2月11日因无尿症与世长辞,终年70岁。

斯帕拉捷把他的一生连同一部分遗体都献给了科学事业。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案板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案板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教案板书反思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夜晚的试验》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看、擅长思索、大胆试验、潜心讨论、患病失败不气馁、擅长反思。

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看、擅长思索、大胆试验、潜心讨论、患病失败不气馁、擅长反思。

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导入: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事,人们就仿照鱼类的形体造船,鸟儿在天空有自由飞行的本事,人类就仿照鸟儿的构造制造飞机。

这就是仿生学的例子。

今日我们也来学习一个在仿生学过程中重要的试验。

板书课题:夜晚的试验(读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什么疑问吗?二、初读指导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诞生字,读准字旨,读顺课文。

(2)借助字典并联系下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状况。

(1)指渎生字词,相机字音。

喉咙苍蝇 (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瞎子薄膜油漆矿藏领域堵住揭开:推断(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把握课文的力量。

3.通读课文,答复揭题时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板书:蝙蝠斯帕拉捷)能不能依据这两个词把文章的内容概括出来。

4.指导分段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由哪几个局部组成的?第段(第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捷的奇怪。

其次段(第26自然段):写经过屡次试验,最终揭开蝙蝠出行的隐秘。

第三段(第79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试验引起了科学对超声波的讨论,使我们享受到它带来的恩惠。

5.三局部中哪个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为什么?三、指导书写本课生字全是左右构造的字,留意安排好各局部的比例。

《夜晚的实验》教学案例与反思

《夜晚的实验》教学案例与反思

《夜晚的实验》教学案例与反思《夜晚的实验》教学案例与反思(3篇)《夜晚的实验》教学案例与反思篇1【片段】师:斯帕拉捷为什么要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生:因为蝙蝠夜间灵活的飞行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师:大家能把他的好奇用朗读表达出来吗?(生练,交流。

)师:那么,斯帕拉捷如何通过实验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呢?生:他先后做了四次实验,解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

生:不,课文中写了四次,其实,也许他做的实验远不止四次。

师(颔首,示意学生继续发言。

)生:斯帕拉捷首先蒙上蝙蝠的眼睛,把它们放回天空,没有想到它们依然"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他不禁惊叫起来。

师:他为什么惊讶?生:因为他原先以为,蝙蝠和我们人一样,是靠眼睛行动的,只不过它们的眼睛更加敏锐罢了。

当发现,"瞎子'蝙蝠还是那么灵巧时,自然惊讶。

师:你们惊讶吗?生:惊讶。

师:请同学们练读课文,把惊讶的感情读出来。

师:"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斯帕拉捷很奇怪。

他接着又怎么做的?生:斯帕拉捷又把蝙蝠的鼻子堵上,让它们在天空中飞,结果,它们还是"飞得那么敏捷、轻松'。

师:这下,斯帕拉捷怕没辙了吧?生:不。

他想:"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于是,他又用油漆涂满它们的全身,但是,依然没有影响它们的飞行。

师:斯帕拉捷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失败,又不断地提出新的猜想。

你们能读出他进行假设、猜想时的特定的语气来吗?(生练,交流。

)师:既然蝙蝠夜间飞行不是靠眼睛、鼻子和翅膀,那是依靠什么呢?生:靠耳朵。

生:"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师:斯帕拉捷是如何发现的?生:他堵住蝙蝠的耳朵,把它们放到夜空中。

"这次,蝙蝠可没有了先前的神气。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晚的实验》,使学生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挑战自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进行夜晚实验的原因,以及实验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夜晚实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夜晚的实验》文本;2. 生字词卡片;3. PPT课件;4. 实验器材(如手电筒、望远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夜晚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对夜晚的好奇心,进而导入《夜晚的实验》这篇课文;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巡回指导;4. 精讲点拨:教师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5. 朗读感悟: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6.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夜晚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课文中所描述的实验过程;7. 总结反思:让学生谈谈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以及对自己学习的反思;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总结实验心得,以作文形式提交。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夜晚实验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提问和引导,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在实验环节,要注意安全事项,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课后,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文,了解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12夜晚的实验

12夜晚的实验

12 夜晚的实验(教案)教材分析《夜晚的实验》一课,主要记叙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的实验,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经过,正是这次实验,引起了科学家对超声波的研究,才使我们今天能够享受到超声波技术带来的恩惠。

资料链接——超声波:人听到的声音的音调高低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但当高到2万赫兹(频率单位)以上,人就听不到了。

通常把人耳听不到的高频声波称为超声波。

这种声波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仿生学漫谈——苍蝇,是细菌的传播者,谁都讨厌它。

不过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

这种仪器当前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

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O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

“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能够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

人们由苍耳获取灵感发明了尼龙搭扣。

根据鲨鱼特征制造的泳衣,将阻力减少到最小。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复述四次实验过程。

3、了解实验的过程,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持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4、了解超声波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恩惠。

5、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写作实验的方法,并学习迁移使用。

教学重难点:在教师指导下,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实验过程。

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持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夜晚的实验一、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结合语境理解“惊奇”“奇怪”“恩惠”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

2.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能说说斯帕拉捷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推测、坚持不懈,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了解课文中引号的用法4.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推测、坚持不懈,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了解课文中引号的用法难点: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学习作者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教与学的准备学生:1.完成预习单。

(见后附件)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超声波。

教师:教学课件。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步感知,整体把握(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实验揭开了天火之谜,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称为航天之父,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认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跟随他一起去做——夜晚的实验。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12.夜晚的实验2.认识斯帕拉捷。

意大利著名的博物学家、生理学家和实验生理学家。

他在动物血液循环系统、动物消化生理、受精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他的蝙蝠实验,为“超声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此外,还是还是火山学的奠基者之一。

1799年2月11日因无尿症与世长辞,终年70岁。

斯帕拉捷把他的一生连同一部分遗体都献给了科学事业。

根据遗嘱,其有病的膀胱献给了帕维亚自然博物馆。

3.题目质疑。

通过学生质疑筛选出本课教学重点: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怎样做实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它与超声波有何联系?(二)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1.激情导读。

解决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读课文,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蝙蝠障碍飞翔敏锐辨别领域喉咙苍蝇恩惠薄膜喧腾热闹轻盈敏捷轻巧自如·注意读准轻声。

(咙、蝇是后鼻音,在词中读轻声)。

·认读形式灵活多样。

·辨析形近字、读准多音字。

通过把“辨”和“辩、辫、瓣”字形对比区分记忆;辨识辩论辫子花瓣bó单薄轻薄薄弱薄 bò薄荷báo 薄饼薄纸薄膜3.结合预习单,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要左窄右宽,结构匀称。

(1)引导学生对照课后题描红,同位互相检查,提醒学生不仅要关注字是否写正确,还要关注规范、美观。

重点指导学生注意本课左右结构的生字多为左小右大, (2)学生练写,把不满意的生字再写一遍。

(3)评议,激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检查对课文的朗读情况。

检查重点段落的朗读时,教师相机正音,帮扶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

2.理清文章脉络,提炼课文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根据小标题“蝙蝠夜飞,引起好奇——多次试验,得出结论——引发研究,带来恩惠”理清课文顺序。

交流汇报:第一段(1): 蝙蝠夜飞,引起好奇第二段(2——6):多次试验,得出结论第三段 (7——9): 引发研究,带来恩惠3.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后引导学生根据段落大意概括课文内容。

2. 读读课文中的几个问句,结合课文内容,你能说说对“好奇”“奇怪”“猜想”的理解吗?——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奇怪: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猜想:“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3.夜晚的实验来自于斯帕拉捷的好奇,来自于他的奇怪,也来自于他的猜想,从中让我们认识到了一位怎样的斯帕拉捷呢?生交流:充满好奇善于思考大胆猜想4.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斯帕拉捷是如何解决心中的那份好奇,那份奇怪,那份猜想的呢?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语“蝙蝠、障碍、敏锐、辨别、恩惠”等词语,纠正错误。

(二)精读课文,了解夜晚的实验需要探索的问题过渡:斯帕拉捷夜晚的实验需要探索的问题是什么呢?他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读课文,跟着他一起去探索,去发现。

(1)夜晚的实验需要探索的问题是:蝙蝠凭什么特殊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的飞行呢?(2)斯帕拉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如何体会到的?请标出关键词语,然后交流:“习惯”、“常常”“好奇”,体会斯帕拉捷注意观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平常现象。

(3)散步的只有他一个人吗?他为什么对蝙蝠好奇?——因为很多蝙蝠灵活的在空中飞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墙壁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斯帕拉捷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三)精读课文,品味夜晚实验的过程和结果1.交流:①蒙上眼睛飞得轻盈敏捷不是靠眼睛②堵住鼻子飞得敏捷轻松不是靠耳朵③涂满油漆没有影响不是靠翅膀④堵住耳朵东碰西撞原来是靠听觉2.四次实验弄清楚了什么问题?出示:蝙蝠夜间飞行不是靠,不是靠,不是靠,而是靠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3.作者在叙述这几次实验过程时有什么不同?生探讨交流:第一次实验文中是从结果(蝙蝠轻盈敏捷的来回飞翔)写到做法(把眼睛蒙上)最后写思考过程(不用眼睛,蝙蝠靠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写的很详细,运用了倒叙的写法。

第二、三、四次实验知识简单的写出了实验时的做法和结果。

(引导学生体会详写与略写的好处)3.斯帕拉捷凭着坚持不懈的精神终于得出了结论,他的心情如何?出示:啊!蝙蝠夜间飞行,捕食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1)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两个感叹号表现了什么?此时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交流,自由畅谈)这个“啊”字,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字。

引导学生读出他成功后的——激动、快乐兴奋!指名读、齐读(2)现在老师就当一回记者采访一下斯帕拉捷,如果你就是斯帕拉捷,请问此时此刻您想说些什么?(生自由表达,激发学习兴趣)(四)精读课文,品味夜晚的实验带给人们的“恩惠”过渡:正是由于斯帕拉捷善于观察、大胆推测,勇于实践,坚持不懈,才使得实验取得了成功。

为后来的研究者打开了一扇门,在斯帕拉捷揭开了蝙蝠的飞行秘密以后,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下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三段。

1.出示:促使很多人进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后来人们继续研究,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秘。

(1)你从“进一步”“继续研究”“终于”体会到什么?(体会到科学家前赴后继、坚持不懈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

)(2)自由读一读,体会句子中的词语为什么加了引号。

①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出示引号用法: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一般用法有下列几种:一、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二、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三、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穿透”和“听”都是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耳朵没有“视线”却能像视线“穿透”黑暗那样去发现黑暗中的物体,耳朵只会听声音,在这里蝙蝠却能像“听”声音一样,“听”到前方的物体,所以“穿透”“听”加上引号。

)(3)标出文中其它带有引号的句子和词语,并体会其用法。

出示①“难道它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斯帕拉捷这样猜想②因为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2. 出示图片认识的“超声波”(1)图片出示:认识超声波(2)图文结合画一画蝙蝠夜行示意图,同学间说说蝙蝠夜行的奥秘蝙蝠夜行“示意图”喉咙障蝙蝠(超声波)碍耳朵物(3)简介超声波。

3. 夜晚的实验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巨大的恩惠?(1)指导理解“恩惠”,文中指——(2)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

出示图片介绍(汽车倒车雷达、彩色B超机、超声波捕鱼、雷达)小结:这就是斯帕拉捷夜晚的实验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恩惠,在后人的努力下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

环节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积累拓展(四)回归整体,学习写法1.作者是怎样把斯帕拉捷的四次实验过程写出来的?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思考作者的写作方法。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归纳:材料的安排有详有略,突出重点。

3.第一次实验过程是怎样写具体的?写第一次实验时,文中是从结果写到做法最后写思考过程,这是倒叙的写法。

这种写法与通常写法相比(从想法写到做法最后写结果),这种写法有什么优点呢?4.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写文章时也能学习作者的这些写作方法,将我们的文章写得更精彩。

(五)读写结合,升华情感1.从斯帕拉捷所做的这几次实验,你觉得他揭开蝙蝠飞行的秘密靠的是什么?(观察、思考、反复试验……)2.你感受到他具有哪些可贵精神?文中所有的疑问都体现了斯帕拉捷充满好奇、善于思考、大胆猜想、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启发?想说点什么?请你们以“斯六、板书设计12. 夜晚的实验好奇斯帕拉捷惊奇实验——靠听觉(超声波)猜想七、教后反思:成功之处:1.对“根据标题理清文章的脉络,完整地概括课文内容,能说说斯帕拉捷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概述课文主要内容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

教学中往往缺少扎实的训练,学生难以习得概括的方法。

我借助小标题引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后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2.在教学中,我抓住“好奇”“奇怪”“猜想”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飞行现象上发现超声波的,并从中学习科学家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潜心研究,孜孜以求造福人类的精神。

3. 以第一次实验的过程为“引子”,教给学生有详有略以及倒叙的写作方法。

因为高年级的教学应当重视篇章的训练,让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方法两条线并进,这才能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足之处: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到位,没能引导学生体会实验过程中蝙蝠的动作变化。

教学建议:“超声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去了解,而不是靠单纯的讲解,要图文结合。

第一关:我会书写 1.先在书上认真描红,然后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地仿写一遍。

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窄右宽、结构匀称。

自我评价,你能得几颗星? 2.请你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哪几个生字的书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