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框架到理论再到模型: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范式 浙大 谭荣

合集下载

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

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

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在进行学术研究时,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对于论文的质量和科学性至关重要。

理论框架在研究之前为研究问题和目标提供指导,而研究模型则在研究中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本文将探讨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的重要性,并介绍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

一、理论框架的作用与重要性理论框架是论文中的基本构架,它用来指导研究者对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一个好的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理论框架,研究者可以建立起研究问题与现有理论之间的联系,为研究提供逻辑和理论支持。

首先,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研究的理论基础。

每个研究都需要建立在特定的理论基础上,这些理论可以是经典的理论,也可以是前人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我们可以选择最合适的理论基础,并结合研究目标和问题进行调整和扩展。

其次,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研究中的概念模糊和理论冲突等问题。

在研究问题时,常常会遇到概念模糊或理论冲突的情况。

这时,我们可以借助理论框架来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顺理论之间的关系。

通过理论框架的构建,我们可以消除理论冲突,确保研究的逻辑严密性和科学性。

最后,理论框架可以帮助我们从研究问题的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把握研究的整体框架和结构。

一个好的理论框架可以提供研究问题的整体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和内在机制。

通过对理论框架的分析和细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展示研究结果,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二、研究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模型是理论框架的具体实施,它用来刻画理论框架中研究问题和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一个好的研究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揭示实证研究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提供对现象和问题的解释和预测。

构建一个有效的研究模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问题。

研究模型必须与研究目标和问题紧密结合,关注实证研究中真正感兴趣的变量和关系。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报告中的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的应用

报告中的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的应用

报告中的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的应用一、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的概述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工具。

理论框架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概念模型则是将理论框架具体化,将理论中的概念抽象成可操作的变量,用于研究对象的测量和分析。

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加系统和深入地理解研究对象,提供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二、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的影响1. 研究问题的提出和界定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加清晰地提出研究问题,并对研究领域进行界定。

通过对理论的审视和总结,可以发现研究问题的重点和薄弱环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

2. 研究假设的建立和检验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为研究提供了基础的假设,研究者可以基于理论框架提出具体的研究假设,并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假设的成立。

这样可以使研究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的应用也对研究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提出了要求。

研究者需要根据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构建合理的问卷或实验设计,采集相关数据。

同时,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也需要根据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进行适当的变量选择和模型构建,从而得到更加可靠和有效的统计结果。

三、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的应用案例1. 教育研究中的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应用在教育研究中,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教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例如,研究者可以运用成就动机理论来调查学生的学习动力,或者运用自我效能理论来分析教师的教学能力。

2. 经济学研究中的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应用在经济学研究中,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研究者可以基于经济学家的消费理论,构建供需模型来分析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另外,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也可以应用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评估中,帮助政府决策者找到最佳的政策方案。

3. 心理学研究中的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应用在心理学研究中,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规律。

论文创作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

论文创作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

论文创作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在论文创作过程中,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理论框架为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研究模型则是对理论框架的具体表达和操作。

本文将通过分析论文创作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的作用和应用,探讨其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

1. 理论框架的作用理论框架是研究中的基石,它为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在论文创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对于确定研究方向、提出研究问题、解答研究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理清思路,减少冗余,提高研究效率。

2. 理论框架的选择选择理论框架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和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常用的理论框架包括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文化主义等。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方法论,研究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以支持自己的研究问题。

3. 理论框架的构建构建理论框架需要从现有的学术研究中汲取经验和理念,将其结合到自己的研究中。

研究者可以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来积累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归纳总结为自己的理论框架。

构建理论框架需要注意逻辑的严密性和理论的完备性,确保理论框架能够满足研究问题的需求。

4. 研究模型的应用研究模型是理论框架在具体研究中的应用和表达。

研究模型是通过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起来的,可以通过实证分析等方式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在论文创作中,研究模型可以帮助研究者对研究问题进行精确的描述和解释,同时也可以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指导。

5. 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的关系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理论框架提供了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而研究模型则是对理论框架的进一步概括和具体化。

理论框架为研究模型提供了理论支持,而研究模型则通过具体的变量和关系来展示理论框架的实证分析。

6. 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的创新在论文创作中,研究者可以选择已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也可以进行创新。

创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可以为研究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

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

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在学术研究领域中,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们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途径来解释现象、构建假设和推导结论。

本文将介绍论文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并探讨它们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理论框架的定义与作用:理论框架是论文研究中的基础,它通常是用来解释研究问题或现象的一套理论概念和原则。

它不仅提供了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出发点,还为研究者提供了方向和引导。

理论框架的作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理论指导:理论框架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思维模型,指导研究者如何从理论层面认识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通过理论框架,研究者可以明确研究目标、提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工具。

2. 知识积累: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相联系,形成知识积累。

通过对已有理论框架的探索和借鉴,研究者可以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研究问题所处的学术背景和理论体系。

3. 研究范式:理论框架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研究范式,即研究者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

研究者可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适合的理论框架,以指导整个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二、研究模型的定义与作用:研究模型是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构建的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框架,用于解释和预测研究问题。

它是理论框架的具体展开和应用,常常包括变量、假设和关系等要素。

研究模型的作用包括:1. 问题解释:研究模型通过构建变量之间的关系,帮助研究者系统性地解释研究问题。

研究者可以通过设定不同的假设和变量,探索和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解释,寻求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

2. 数据分析:研究模型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提供了指导。

研究者可以根据模型中的变量和关系,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

这有助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 结果预测:研究模型可以被用来预测研究结果。

通过对模型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研究者可以推断某一变量变动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学术写作中的理论框架构建和研究模型

学术写作中的理论框架构建和研究模型

学术写作中的理论框架构建和研究模型学术写作是一种重要的学术活动,它是研究人员向学术界传达自己的观点、发现和研究成果的主要途径。

在进行学术写作时,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是构建整个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学术写作中理论框架的构建和研究模型的设计。

一、理论框架构建理论框架是研究文章的基础,它为研究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

构建理论框架需要以下步骤:1. 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明确研究目的可以帮助研究者聚焦研究内容,而明确研究问题可以帮助研究者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2. 文献综述:在构建理论框架之前,研究者需要进行文献综述,了解已有的理论框架和相关研究成果。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熟悉前人的研究方向和主要理论观点,为构建新的理论框架提供参考。

3. 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理论框架。

选择理论框架时,应考虑其与研究问题的契合程度、理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4. 定义关键概念和变量:在构建理论框架时,研究者需要明确关键概念和变量的定义和操作化方式。

清晰的概念定义和变量操作化有助于后续的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

5. 建立理论模型: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者可以建立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是理论框架在具体研究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研究问题,并提供研究假设的支持。

二、研究模型设计研究模型是研究过程中用来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框架。

在设计研究模型时,需要考虑以下要点:1. 变量的选择:研究模型中的变量应该与研究问题和理论框架密切相关。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合适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对它们进行定义和操作化。

2. 变量间关系的设定:在研究模型中,研究者需要设定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研究者需要根据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设定变量之间的关系。

3. 控制变量的考虑:在研究模型设计中,研究者需要考虑控制变量的问题。

控制变量是指对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外的其他变量进行控制,以排除其对变量关系的干扰。

社会科学研究模型

社会科学研究模型

社会科学研究模型
社会科学研究模型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理
解社会现象、收集和分析数据、评估理论假设,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社会科学研究模型:
1. 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社会关系的理论和方法,
它通过量化社会行为主体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来描述社会结构。

2.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文本、数据或其他信息来描述
其内容的客观过程。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特定主题或现象的频率、
重要性和变化趋势。

3. 因果模型:因果模型是一种用于研究社会现象因果关系的方法。


可以通过实验设计、调查问卷等方法来探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4. 结构方程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可以同时评估多个自变量和因
变量的统计方法,它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社会现象之间的相
互作用关系。

5. 行动者-网络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一种关注行动者之间的互动
和网络结构的社会科学理论,它可以通过量化方法来描述和解释社会
现象。

6. 话语分析:话语分析是一种关注语言、文本和社会实践的方法,它
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意义和意识形态。

7. 生态系统模型:生态系统模型是一种将个体和社会现象置于更大的
环境背景中进行分析的方法,它关注个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系。

这些模型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选择哪种模型取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可用的数据和方法。

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研究者应该根据实际情
况选择最合适的模型,并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论文写作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

论文写作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

论文写作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在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理论框架(Theoretical framework)指的是研究者在进行研究之前,对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和归纳,以形成一个逻辑严谨的基础框架。

研究模型(Research model)则是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化、操作化和假设设置等步骤构建起来的一个具体模型,用来解决研究问题。

一、理论框架的作用理论框架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理论框架能够帮助研究者对现有理论进行整合和梳理,从而准确定义研究问题和目标。

其次,理论框架可以提供一种逻辑的组织结构,使整篇论文的内容具备连贯性和科学性。

再次,理论框架可以为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数据分析提供参考和依据。

最后,理论框架还可以帮助研究者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推广。

二、构建理论框架的方法1. 文献综述法: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对已有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提炼出理论框架的要素和关键概念。

2. 理论比较法:将不同理论进行对比研究,从中找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形成一个综合而完整的理论框架。

3. 经验总结法:通过自身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具体研究领域的理论框架,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研究模型的构建研究模型是理论框架的具体实施,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研究方案。

研究模型包含了变量的概念化、操作化和假设设置等要素。

1. 变量的概念化:将研究问题中的关键概念转化为可度量和观察的变量,以方便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2. 变量的操作化:确定衡量变量的具体指标和测量方法,使得变量能够获得具体的观察值。

3. 假设设置:基于理论框架和研究目标,构建假设来解决研究问题,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依据。

四、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的关系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

理论框架提供了研究模型的基础和灵感,而研究模型则是对理论框架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

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为研究者提供了解决研究问题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论文写作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

论文写作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

论文写作中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在论文写作中,理论框架与研究模型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为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结构和理论基础,有助于增强论文的可信度和逻辑性。

本文将探讨在论文写作中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的作用,并提供一些有助于构建理论框架和研究模型的方法和技巧。

一、理论框架的作用理论框架是指在研究问题之前,对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和归纳,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从而指导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理清思路,确定研究范围,并提供参考和支持,使论文具备较高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首先,理论框架有助于定义研究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归纳,研究者可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并界定其范围。

这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研究主题,并对现有理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估。

其次,理论框架可以提供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论文中,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和分析研究结果,使其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

通过引用和应用相关理论,研究者可以与前人的研究建立联系,并为自己的研究结果提供合理的解释和论证。

最后,理论框架有助于整合研究信息和结果。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能会面临大量的信息和数据,理论框架可以帮助他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和归纳,并从中提取关键观点和结论。

这有助于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和逻辑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二、构建理论框架的方法和技巧在构建理论框架时,研究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其完整性和合理性:1. 文献综述:在构建理论框架之前,研究者应该进行广泛的文献综述,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理论观点。

这有助于研究者掌握当前的研究进展,并找到有关主题的理论资源。

2. 理论选择:在构建理论框架时,研究者应该选择与自己研究问题相关的理论。

这些理论应该能够解释研究现象,并提供研究问题的合理解释和解决方案。

3. 框架建立:在选择了适当的理论之后,研究者可以开始构建理论框架。

理论框架可以按照结构化的方式来建立,例如使用概念图、逻辑模型等来表示理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陷入困惑
• 问题:
– 问题1:计算出来的数字究竟具有什么意 义? – 问题2:按照这个思路,过度性损失可以 得到解决吗?(市场失灵了,由政府来 解决,政府本身的失灵,需要根据市场 的标准来调节)
陷入困惑
– 问题3:P3和Q3在现实中存在吗? • 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P3和Q3不存在 – 问题4:衡量农地“非市场价值”的价值究 竟是什么? • “最优捕获量”和“最优灌溉量” ?
Qds = Qss
• 1999-2003年Y市现有的土地市场结构造成 该市农地过度非农化183.5公顷,占总非农 化面积的33.73%。 • 社会福利分配变化(农地所有者的福利损 失):
– 27.63%转移给了政府重点支持的工业企业 – 7.65%转移给了政府 – 64.72%成为社会净损失而浪费掉了 China Economic Review,2011年第4期(SSCI)
二、框架、理论和模型:基本概念 • 理论
– 为框架中的变量赋予特定的意义 – 解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 预测可能的结果
二、框架、理论和模型:基本概念 • 模型
– 对理论中的变量或者参数进行准确的设定 – 对研究的问题进行结果的预测
二、框架、理论和模型:基本概念
• 三者关系
框架
理论
模型
三、从框架到理论到模型:一个范式 • 范式:先用一个框架来描述问题,再 用一种理论来分析问题,最后如果需 要,再用模型来验证分析。 • 题外话:
高排他性 高竞争性 低竞争性 私人资源 “俱乐部”资源 低排他性 “公共池塘”资 源 公共资源
是理论错了,还是假设前提的局限?
尝试寻找新的理论
• 看理论的前提假设
– 前提假设的必然:理论与现实的区别
– 经济学发展的两个阶段:交易费用
尝试寻找新的理论
• 讨论效率的本质
– 现实中本来不存在的概念 – 两个条件
6. 成本收益的预期
Four-Level-Social-Analysis
层次 第一层次 社会基础: 非正式制度 (风俗、传统、习惯、道德、宗教) 制度环境: 第二层次
游戏的正式制度 (产权、政体、司法、行政)
变化频率 (年份) 102 to 103
目的 无法计算获知 的,自发地产生
理论
社会学
10 to 102
接近增长260 倍
492082 542338
129096577
39157
减少 129135734 11.3%
471102
437089
34013
谭荣、曲福田:管理世界,2009年第12期
• 对中国农地非农化效率提高的启示
– “市场配置”与“政府干预”的交易费用 – 需要“政府干预” – 效率提升的空间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改进:
上升到治理结构层次
“政府治理”的任 务 (58个任务) 现状估计的交易 费用 如果全部“政府治 理” 如果全部“市场治 理” 模型理论上的“最 优” 492082 “市场治理”的任 务 (25个任务) 总计 (83个任务) 531239
增加 39157 28.34%
50256
尝试寻找新的理论
• 微观领域的资源/(交易)
– 不可衡量的交易费用影响不大,市场的供需价 格和数量就是最好的治理结构 – 为什么新古典流行了那么久
• 公共领域的资源/(交易)
– 不可衡量的交易费用影响很大,市场处于“失 灵”状态,即使此时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变化 仍然是最敏感的。 – 寻找合适的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来减少不可衡 量的交易费用,进而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率。
– 两个政府市场:农地征用和城市土地一 级市场 – 两个准完全市场:农用地租赁和城市二 级市场
• 三市场的均衡模型
农地征用市场
需求 供给 市场出清 需求 供给 市场出清 需求 供给 市场出清
a a Qd = Qd ( P a , P p ,⋅ ⋅ ⋅)
Qsa = Qsa ( P a , P p ,⋅ ⋅ ⋅)
外部变量
IAD的分析框架控制
相互联系 • 例一:IAD分析框架 地位 行动
行动者
信息
外部变量
净成本收益 行动舞台
家庭、企业、 社区、政府、市 潜在结果 场、灌溉系统、国际谈判—— 参与者行动时所面临的自然、 任何存在行为者行动的地方! 社会和制度的约束的局面
自然禀赋 行动者默认的行动逻辑
可观测的行动和结果 评价标准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改进 • 上升到制度环境层次的要求
交 易 费 用 市场治理结构 混合治理结构 层级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层次
制度设计
资源配置层次 (状态I) 农地非农化结果 (状态II)
数学计算 决策指导
人 类
制度绩效
新 古 典 经 济 学 分 析
农地非农化效率“三层次”分析框架图
新的分析思路
•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判断:资源配置层次的参考 •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判断:是否需要上升到治理结 构层次和制度环境层次? •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改进:上升到治理结构层次 •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改进:上升到制度环境层次
来源:Williamson (2000)
四、我的历程:从模型到理论再到框架 • 观察到的现象
–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 8.1%、0.1、2/5、20.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农地大量非农化
• 年均30万公顷(1978-2008)
– 粮食安全 – 经济低效 – 生态和环境退化 – 农民问题
第一阶段(2002-2005):陷入模型 理论问题:农地非农化的配置效率
1 to 10
交易费用经济学
资源配置: 第四层次
(价格和数量;激励机制)
持续不断
新古典经济学/ 代理理论
来源:Williamson (2000)
P
MC’’ MC’
MC
交 易 费 用
市场制 混合制 层级制
MR
Q O K1 K2 交易属性
及时跳出理论看分析框架
正式制度层次 制度约束 新 制 度 经 济 学 分 析
从框架到理论再到模型:社 会科学研究的一个范式
谭荣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1-10-13
主要内容
一、问题的提出 二、框架、理论和模型:基本概念 三、从框架到理论、再到模型:一个范式 四、一个例子
一、问题的提出
• 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 选择理论和设计模型前应该考虑什么? – 为什么专家的思路是那么清晰和全面?
尝试寻找新的理论
• 经济学范畴的效率是什么?农地非农化的 效率是什么?
– 一个人用10J的功将1kg的物品抬高了1m(设 g=10) – 饲养最后一头羊的售价等于饲养最后一头羊的 喂养投入 – 按照土地农业用途的边际收益=非农业用途的 边际收益的原则来进行农地非农化
尝试寻找新的理论
• 物品(资源)的分类
制定正确的制度 环境,取得一阶 的效率 设计正确的治 理结构,取得 二阶的效率 实现边际最 优,取得三阶 效率
产权经济学 实证政治理论
治理结构: 第三层次
游戏的进行--契约 (根据交易安排治理机构)
1 to 10
交易费用经济学
资源配置: 第四层次
(价格和数量;激励机制)
持续不断
新古典经济学/ 代理理论
初尝甜头
• 管理世界,2006年12期 • 温总理批示 •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
• 尝试新的模型
– 与现实更加靠近:对微观市场的实证 – 供需曲线的估计 – 过度性损失的计算 – 福利分配的计算
PA' P* PS PA O QA Q* Q* E
F S
G H QS
D
• 中国土地市场结构特征
– 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是范式的前提 – 没有强调“模型”是科学研究的必需品
三、从框架到理论到模型:一个范式 • 常用的框架:
– IAD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 – Four-Level-Social-Analysis – IoS(Institution of Sustainability) – ISI(Integrative and Segregative institutions)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改进:
上升到治理结构层次
• 寻找合适的治理结构来提高效率
交 易 费 用 市场治理结构 混合治理结构 层级治理结构
O
K1
K2
交易属性
来源:Williamson (1991)
农地非农化效率的改进:
上升到治理结构层次 • • • • • • • 农地非农化治理结构:“政府” or “市场” (简化) 衡量“政府” or “市场” 产生的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经济学在实证研究上的进展(两个阶段) 通过H市数据,估计“政府” or “市场”的交易费用函数 测算了“政府” or “市场”的交易费用 分析了交易属性与交易费用、治理结构选择的关系 探讨了治理结构在提高农地非农化效率上的作用 Urban Studies 2012年第3期, (SSCI)
尝试寻找新的理论
• 农地非农化的效率
– 偏向于公共领域资源利用的效率
• 判断资源利用的边际收益(MR)和边际成本 (MC)的信息。 • 外部性是现有市场无法体现的 • 需要高于市场配置层次的治理结构或制度环境的变 化来实现效率
猛然醒悟:Four-Level-Social-Analysis
层次 第一层次 社会基础: 非正式制度 (风俗、传统、习惯、道德、宗教) 制度环境: 第二层次
游戏的正式制度 (产权、政体、司法、行政)
变化频率 (年份) 102 to 103
目的 无法计算获知 的,自发地产生
理论
社会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