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及其思想理论

教育家及其思想理论
教育家及其思想理论

孔子,字仲尼,(前551-

479年),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学,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主要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子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他在历史上首先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这一理论具有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然而孔子又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把人分成上中下三等,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断言“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又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缺憾。

2.提倡有教无类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的进步。

3.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子提出在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简单可慨括为“学而优则仕”。

4.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由孔子搜集整理而成,又称“诗三百”。

《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

《礼》是士君子必须掌握的礼仪规范。

《乐》是各种美育教育的总称。

《易》又称《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5.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a)学、思、行结合

b)启发诱导

c)因材施教

d)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6.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自觉修养德行。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的地位。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他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与“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的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7、孔子提出的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a)学而不厌

b)温故知新

c)诲人不倦

d)以身作则

e)爱护学生

f)教学相长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

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理论的基础: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教育理论的基础,孟轲的“性善论”说明了人性是人类所独有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了人之“类”和人之“故”。因此他指出: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

2.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而达到国家的治理。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孟轲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这又说明了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

3.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孟子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人格,并指出了大丈夫人格的养成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4.论教学

孟子的教学活动体现理性的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深造自得”: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和收获,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b)“盈科而进”:强调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c)“教亦多术”:强调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d)“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有《荀子》一书传世。

荀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1.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教育的作用就是“化性起伪”。“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人的成长是由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结果,只有寻得他们之间的平衡,人的造就才有可能。

2.教育目的

荀子主张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官僚。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教育的目标应当以大儒作为理想目标。

3.教育内容

以儒家经典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

4.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

荀子构建一个完善而系统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

b)知:善于运用思维的功能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应对前所未遇的事变。

c)行: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5.教师的地位

荀子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心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同时荀子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有尊严而令人起敬,德高望重,讲课有条理而不违师法,见解精深而表达合理。至于简单的传习学问,是不足论的。

墨子

墨子,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平民哲学家,创立了墨家学说,先秦时期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

墨子以“兴天下之力,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思想大力推行教育。主张建立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他提出了“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他以素丝和染丝来比喻人性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

2.教育目的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兼士”或“贤士”。关于“兼士”和“贤士”墨子提出了三条具体标准:“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即知识技术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道德的要求。

3.教育内容

a)政治和道德教育

b)科学和技术教育

c)文史教育

d)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4.教育方法

a)

主动:作为一名兼士的职责就是主动、积极的“上说下教”,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

b)创造:墨子主张“既述又作”,对古代好的东西要继承,同时又要创造出新的东西。c)

实践:墨子提出“合其志功而观焉”,主张以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他更注重“功”也就是实践。

d)

量力:墨子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人,他十分注重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

庄子

庄子(约前369-

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的教育思想

(一)飞扬心灵的学习目的观

逍遥游是庄子追求的自由的象征,

庄子所谓逍遥,就是随心所欲,游刃有余,追求个性解放和纵情舒展。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一直是庄子的追求。在教育中,求得自由的含义或许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积累丰富知识,熟练运用方法后获得能力的提升,求得心灵的飞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灵活运用、曲伸自如。因而,从这一思想来看,决不能将教育局限于传授具体的知识,让学生成为储存知识的书柜。这就是说,教育并不是为了知识而教育,应该是为了生活而教育,为了生命而教育。(二)尊重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法观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思想的认识论表现出三种认知方法和途径,即感知、思辨和体悟。(三)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观

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然而“无为”并不是教人消极地不要创造,而是为了“无不为”,即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规律去充分作为。在此基础上,道家又提出了“物各有宜,顺应本性”的思想。庄子认为,万物有其特性,不同的个体各有自己的本性和长处,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和保持各自的特性。他说:“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

(《至乐》教育也应如此,顺应个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创造出各式人才。

(四)效法自然的自然美育观

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在庄子看来,天地之美,为自然无为之美,天地为万物之总,万物也都处在自然无为之状态。庄子正是以此来教育人们以美的眼光、美的情感去发现美,去创造美,从而获得自由。

朱熹

朱熹(1130-

1200),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白鹿洞书院揭示》《蒙童须知》等。

主要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作用

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变化气质”,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在他看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2、论“小学”和“大学”教育

(一)朱熹特别重视小学教育,认为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朱熹还从儿童心理特点上分析“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的心智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教事”、“学事”。

(二)关于大学的教育思想十五岁以后是“大学”教育阶段。“大学”教育的任务是“穷其理”“以理教”。“大学”是在“小学”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小学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去推测未知的事物。

朱熹认为大学主要是要去读书,“读书穷理”。

3、朱子读书法

(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

(4)切己体察

(5)着紧用力

(6)居敬持志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年)是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教育家。

主要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1)教育是治国之本

王夫之认为治理国家不外乎政治和教育两大问题,其中教育最为根本,欲“安天下”当以文教为重。

(2)教育对人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王夫之把教育和人性联系到一起,他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后天不断成长变化的。他强调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作用。教育使人继善成性,或者使人改恶为善。

2、教学思想

(1)“因人而进”

王夫之支出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他还指出,实施“因人而进”的关键在于熟悉、了解学生。

(2)“施之有序”

王夫之认为,事和理都是有序的,人的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因而教学也应该顺序进行,即所谓的“施之有序”。这是对传统的循序渐进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3)学思“相资以为功”

王夫之指出,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即学与思。他说的“学愈博则思愈远”,“思之困则学必勤”是对学思关系的最好的概括。

3、道德观和道德修养论

王夫之的道德观有两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他主张“天理”和“人欲”紧密联系,“天理”存在于“人欲”之中。其次,他提倡不以“一人之私”而“废天下之公”。

关于道德修养方面,一下三点是作为重要的。

(1)强调立志

(2)主张自得

(3)重视力行

4、论教师

王夫之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于“教者之事”,即为师之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点:

(1)“必恒其教事”。王夫之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作,应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精心培育人才。

(2)“明人者先自明”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传递知识,讲明道理。

(3)要“正言”“正行”“正教”。王夫之非常重视教师自身道德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此成为“起化之源”。

王守仁

王守仁(1427-1529),著有《答顾东桥书》、《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

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

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即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在他看来,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顺应良知、扩充良知的过程。

2、“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

对儿童的教育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3、论教学

在教学内容方面,他认为凡是有助于“求其心”者皆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并认为“六经皆史”。

在教学原则方面,他提出启发教育、自得、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等。

4、论儿童教育

(1)对传统教育进行批判,认为传统教育压制了儿童的个性,

(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年龄特征

(3)儿童教育的内容有诗歌、习礼、读书三个基本学科。

王安石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改革家。

王安石的主要教育思想:

1、主持“熙宁兴学”

(1)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拨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

(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3)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4)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材

2、崇尚实用的教育思想

(1)学校应该培养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

(2)教学内容应该是“为天下国家之用者”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经术

②朝廷礼乐刑政之事

③武事

3、系统的人才理论

教育问题说到底是人才问题。王安石系统的提出了人才的陶冶任用之道。主要包括四个环节:

(1)“教之之道”——

人才的培养问题。王安石提出要普遍建立学校、严格挑选学官、教学内容要实用,以培养治国人才为培养目标。

(2)“养之之道”——

人才的管理问题。王安石提出对于人才要“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3)“取之之道”——

人才的选拨问题。王安石提出三点建议:选拔人才要自下而上推荐;对于贤能者要根据其才能授予相应的官职;考察人才不能偏听偏信,应察其言,观其行,试之以事。

(4)“任之之道”——

人才的使用问题。对于人才的任用,王安石提出要“任其所宜”“久其任”。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代表作《变法通议》《湖南时务学堂学约》。梁启超的主要教育思想: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着人民的受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地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他的“开民智”实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

(3)论学制

梁启超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

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

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智、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特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确定学制的不同阶段和年限是近代西方教育心理研究的成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最早系统介绍和倡导这一理论的人。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梁启超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在文章中,梁启超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在师范学堂的具体设置方法和课程安排上,设立小学和师范学堂,师范学堂的学生同时兼任小学堂的教习,以后逐步提高师范生的程度。课程包括“六经”大义、历朝掌故、文字源流、列国情状、格致专门等基础学科。

重视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维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指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还指出女子教育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国势的强弱。

梁启超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他指出西人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在中国则与之反;西人重视理解,而在中国注重识记;西人注意直观教学,实物教学,而在中国只注重言语文字。他建议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入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康有为

康有为(1858-

1927)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是我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代表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主要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的作用。

康有为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为此,康有为把教育当作振兴中国和政治改良的手段,发展教育、开办新学是当务之急。

2、变科举,废八股。

康有为认为改革科举考试,废除禁锢人才的八股取士,培养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他提出:文试要“立废八股”,“罢

试帖”,以中国文学、策论、外国科学代之;武试要停止弓刀步石及旗病弓石

,用武备学校培养人才。

3、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关于学校体系的构想,在乡设立小学,

在县设立中学,在省、府设立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如设立海、陆、医、律、

师范各专门学校。在京师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康有为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力图在中国建立类似于西方的近代学制。

4、《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康有为设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和等级制,“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他设想了大同社会的教育是

有一个前后相衔接的完整的学校体系。在这个学制体系中人人必须学习到20岁

。它包括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本院,接受胎教)、育婴院(婴儿在人本院到

6个月,断乳后,进育婴院,接受学前教育,至5-6岁)、小学院(儿童在此接受

初等教育,至10岁)、中学院(从10岁-15岁,接受中等教育)、大学院(从16岁-

20岁,接受高等教育)。

康有为认为大同社会里“公养”“公教”,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在公费的

条件下接受教育。特别是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享受各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康有为重视学龄前教育,强调胎教的意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等。

梁漱溟

梁漱溟(1893-

1988)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中国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

主要教育思想:

一、乡村教育理论:

(1)中国问题的症结:四个病症:”愚、穷、弱、私“。

(。2)梁漱溟一生从事人类基本问题——

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的思考。他认为乡村建设是指是一个文化改造的问题

二、乡村教育实施:

(1)乡农学校的设立。

乡村教育、乡村建设实验的教育形式分为学校式教育和社会式教育两种。

乡农学校分村学和乡学两级。从教育程度上,文盲和半文盲入村学,识字的成年农民入乡学;从行政功能上分,村学是乡学的基础组织,向学是村学的上层结构。其组织原则:其一,”政教养卫合一“,”以教统政“;其二,学校式的教育和社会式教育”融合归一“。

(2)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

乡农学校的教育从识字、唱歌的等最”平淡“处入手,课程分两大类:一类公共课程,如识字、唱歌等到普通课程和精神讲话,尤重后者。另一类,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如学习植棉技术。总之,乡农学校的所有教育内容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密切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主要的教育思想:

一.五育并举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1.军国民教育

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2. 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

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3.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

4. 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积极进取态度,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然而,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6.美育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

二、大学教育思想

在蔡元培整个教育体系中,大学教育思想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这同他重视高等教育密切相关,他认为要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办好高等教育是关键。

蔡元培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1)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从大学应该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这一办学原则。他认为大学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打破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发展资产阶级新文化。(2)学科设置——从偏重文理到沟通文理,废科设系

关于大学学科设置,蔡元培主张“沟通文理”。1919年,北大进行改革,撤销文、理、法三科界限。全校设立14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

(3)教学制度——选科制

在教学制度上,蔡元培主张采用选科制,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4)行政管理——教授治校

实行教授治校,这是蔡元培关于大学行政管理的基本思想。他主张教授治校,是为了建立民主的管理体制,防止校长主观专断,任意办事,这是他民主思想的反映。更主要的是为了依靠真正懂得教育和学术的专家来管理学校。

杨贤江

杨贤江(1895-

193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所撰写的《新教育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著作。他于1928年撰成的《教育史ABC》是第一部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世界教育历史的著作。

主要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本质

关于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中支出“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他还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

2、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全人生指导”是指对青年进行全面的关心、教育和引导。不仅关心他们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也要给予正确的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健康成长。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是以“革命的人生观”为核心的,其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参加革命,过革命的人生。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要谋求素质的全面发展

(2)要与要指导学生过正常而全面的生活。

(3)不仅指导学生的在校生活,也要指导学生的校外生活。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主要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论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

2、德育论

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主题,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主题。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叫人“怎样做人”。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就是培养人们具有智慧、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德。为此,他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这也是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

从“知识即道德”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在他看来,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3、论智育

苏格拉底主张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除了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以外,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学习这些科目的目的在于实用,而不在于纯理论的思辨。

4、“苏格拉底教育法”

苏格拉底提出了他著名的教育法——

苏格拉底法,就是与学生的谈话过程中,并不直接了当的把学生所应当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题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人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的方法。“苏格拉底法”又被称为“产婆术”。

柏拉图

柏拉图(前427-

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理想国》和《法律篇》是集中体现其教育思想的两部最有影响的著作。

(二)主要教育思想

1.论国家管理教育。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其坐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的哲学王。

2.论学前教育。主张国家控制教育,创办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实行公养公育。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讲故事、做游戏、还有唱歌等活动。

3.论普通教育(7—

18岁)。柏拉图提出了强迫儿童受教育的主张,学习的主要内容以情感教育为主,重视音乐和体育。“用体育教育来锻炼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4.论高等教育。柏拉图将高等教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意志教育阶段(18-

20岁)。以军事体育训练及“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学习为主。20岁以后,绝大多数贵族教育结束教育,去担负保卫国家的重任。第二阶段:发展智慧阶段(30-35岁)。继续研究哲学,然后成为国家的重要的官吏。第四阶段:哲学王(50岁左右)。根据柏拉图的构想,人到了五十岁经历了各种考验,尤其是在哲学方面有较高深的造诣,就可以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前384-

前322)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见诸于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等著作中。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的教育思想:

1、灵魂论与教育

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分为两大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的部分又包括植物的灵魂和动物的灵魂两种成分。其中植物的灵魂是最低级的,它主要表现在身体部分,指的是身体的营养、生长和发育;动物的灵魂表现在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理性的灵魂是高级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

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上的依据。

2、教育的作用论

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明确指出教育对于巩固奴隶主政治统治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他指出国家的立法者必须“首先注意青少年人的教育”,特别强调教育是国家的职责,“教育应由城邦办理”决不能让私人管理学校教育工作。他还认为教育对于人的三个因素是天性、习惯和理性。

3、论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1)在儿童的教育中,“必须首先训练其身体”

(2)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

(3)在智育方面,亚里士多德确定阅读、书写,乃至绘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将来的实际效用。

(4)音乐教育是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1746-

1827)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著名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其代表作有《林哈德和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

主要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目的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教育使人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劳动能力与身体健康的人。

2、论教育心理学化

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3、论要素教育

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教学管理体系的重心。其基本思想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能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体育

裴斯泰洛齐十分重视体育对实现教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体育的任务是发展儿童身体的力量和技巧。他把体育中最筒单的要素称为各关节的运动。

(二)德育

道德教育是裴斯泰洛齐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在整个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在裴斯泰洛齐看来,道德教育最简单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裴斯泰洛齐还主张,教育儿童要依靠说理,而不求助于体罚。

(三)智育

裴斯泰洛齐关于智育的见解,建立在他的认识论基础上,

裴斯泰洛齐把数目、形状和语言确定为教学的基本要素,智育就是借助于这三个要素而实现的。

4、建立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

(1)关于语言教育:语言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要从发音教学开始,然后进行单词教学,最后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教学。

(2)关于算术教育:他认为“1”是数目的最简单的要素,而计数是算术能力的要素。

(3)关于测量教学,也称之为形状教学,目的发展儿童对事物形状的认识能力。其中直线是构成各种形状的最简单的要素。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裴斯泰洛齐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福禄培尔

福禄培尔(1782-

1852)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主要教育代表作:《人的教育》。福禄培尔是近代影响力最大的幼儿教育家。他首创了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

主要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基本原理

福禄培尔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主要建立在一下原则的基础上。

(1)统一的原则:教育的任务是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

(2)顺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培尔认为教育、教学和训练最初的基本标志必然是顺应自然的,仅仅是保护性的、防御性的。

(3)发展的原则:福禄贝尔把人性看成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

(4)创造的原则:

2、幼儿园教育理论

(1)幼儿园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建立公共的幼儿机构是有必要的。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是完善的教育的首要和不可缺少的条件。

(2)幼儿园的教育方法

福禄培尔认为,自我教育活动是一切生命的最基本的特性。同时,他把“社会参与”作为重要的幼儿园教育方法。

(3)幼儿园的课程

福禄培尔建立了以活动、歌谣和游戏为主要内容的幼儿园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恩物”和作业。

凯洛夫

凯洛夫(1893-

1978)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苏联教育界最有影响的一位教育家。代表作是《教育学》。

主要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本质和作用。他根据关于人类起源于劳动和劳动创造人的理论,明确提出教育也是起源于劳动,教育是从人类社会的实际需要中产生,是客观的必然。同时,他指出教育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永恒的范畴。而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历史性和阶级性彼此相联,教育同该社会中政治经济及社会关系也紧密相联。

(2)关于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强调苏维埃学校应该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苏维埃国家的积极建设者和勇敢的保卫者。

(3)关于教学理论。肯定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和人类在其历史发展中认识世界的过程具有共同之点,因此教学过程应在科学的认识论的指导下进行。强调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充分肯定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强调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

(4)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凯洛夫提出了五条指导教学工作的原则:直观性原则、自觉性原则、积极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连贯性原则、通俗性和可接受性原则。

赞可夫

赞可夫(1901—

1977)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是《和教师的谈话》《教学与发展》。

主要教育思想:

(1)小学教育的“新体系”

他把着眼于学生的一般发展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小学教学的“新体系”。他认为必须对传统的小学教学体系进行根本的改革,教学过程要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取得成效。

(2)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在教学原则、教学大纲、教学法等各个方面有着复杂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这方面,维果茨基的教学与发展观点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给了他极大地启示和帮助。

(3)关于“发展教学论”教学原则

赞可夫对于发展教学论有五条主要的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在学习时高速前进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外国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思想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1888-1939)是集体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诗篇》(1925-1935)《塔上旗》(1938)、《父母必读》(1937)等。 (一)、论集体和集体教育原则 1、论集体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任务就是要培养集体主义者。"而要完成这个任务,苏维埃教育所需要的第一个形式就是集体。因此,马卡连柯强调说:"公社的教育方针概括地说来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影响." 2、论集体教育原则 (1)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有人曾问马卡连柯他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是什么,马卡连柯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在他看来,要求与尊重是一回事。对此,他解释说:"我们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表现了对个人的力量和可能性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现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马卡连柯认为,在集体教育过程中,要求是必须的,否则就不可能建立集体和集体纪律。他指出,"要求"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即在集体初建时期,领导者应当以"不许反对的方式"提出要求。当然领导者所提出的要求必须是合乎情理并能实现的。在第二个阶段,集体的领导者周围已出现了一批自觉维护纪律的积极分子,他们所组成的核心会用自己的要求支持教师的意见。在第三个阶段,集体本身能向其成员提出要求。这时,教师己无需要再提要求了,因为集体往往己向个人提出了过多的要求。在谈到"尊重"的时候,马卡连柯指出,"尊重并不是尊重外表的什么东西,并不是尊重脱离社会面独立存在的东西"…。这是对那些参加我们的共同劳动、共同工作的同志的一种尊重,这是对活动家的一种尊重。" (2)平行教育影响原则。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教育过程应当遵循"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集体"的原则。在他看来,集体首先是教育的基础。他说:"只有当一个人长时间地参加了有合理组织的、有纪律的、坚忍不拔的和有自豪感的那种集体生活的时候,性格才能培养起来。"其次,集体是教育的手段。他强调说,"集体是个人的教师"。教师必须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最后,集体是教育的目的和对象。马卡连柯认为,集体与个人两者关系密切,"在苏联不可能有置身集体以外的个人"。因此,教育个人和教育集体既可以同时作为教育目的,个人和集体又可以同时作为教育对象。他说:"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结集体的一种影响。相反地,每当我们涉及集体的时候,同时也应当成为对于组成集体的每一个个人的教育。"马卡连柯后来用"平行教育影响"来概括他的上述思想,强调教育个人与教育集体的活动应同时进行,每一项针对集体开展的教育活动应收到既教育集体又教育个人的效果。 (3)前景教育原则。马卡连柯认为,集体的生命活力在于不停滞地前进。他说,"一个自由的人类集体的生活方式就是向前行进,它的死亡的方式就是停滞。"因此,马卡连柯要求教师不断地向集体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来刺激集体的活力。这种新的目

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 理念和思想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40名世界级教师的教学建议 21、不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 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只要给予合适的环境运用正确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能去快乐读书。对一个学生来说,最关键的是快乐的生活,而不是分数和名次,更重要的是得到这种快乐生活的能力,而学生的能力并不以考试的分数来衡量。 ——铃木镇一(日本优秀教师,接触的教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他提倡“合格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 22、捕捉学生的兴趣所在 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很好地撇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人在学习兴趣的引导下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便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效率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就会更加热爱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原田(日本静冈县一所小学的优秀教师) 23、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我们的教学不是进行死板的、僵化的、俗套的课堂教学,而是让学生融入自然中去,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教育的机会。我的教学需要启发式的,而非灌输式的,首先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出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直处在对知识的渴求状态中。 ——安妮.莎莉文(美国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老师) 24、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要尽量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快乐而非苦恼的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让学生即使无人监督,也能自学不辍。教师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赫伯特.斯宾塞(英国优秀教师、着名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25、让学生的智慧在指尖灵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让他们既动手又动脑,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会大大提高。 ——多美尼克(法国优秀教师、教育专家) 26、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欲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创作成果,应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释放出学生的“第三只手”,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海顿(奥地利一位优秀教师、着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27、将学生的“错误”视为一种教育契机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以往的过错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每个人都不是完人,连伟人也有过错。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吧,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优秀人才...... ——菲拉(美国新泽西州市郊一所小学的优秀教师) 28、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才能与爱好

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1)

一、中国教育家 1.孔丘的教育思想 (1)“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 (4)“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 (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6)教学内容:“六艺”。其中他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人事,忽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7)教学方法: ①学--思--行并重 ②因材施教 ③启发诱导(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8)道德教育: ①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 ②道德教育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 (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2.孟轲的教育思想 (1)“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 (2)“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4)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 (5)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 3.荀况的教育思想 (1)“六经传人”、先秦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 (2)“性恶论”:“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3)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在于培养“圣人”,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 (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以《礼》为重点; (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虚一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 (6)论教师: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天地君亲师”的观点即出自《荀子·礼论》。提出对教师的要求为“尊严有惮,耄艾有信,诵说不陵不犯,知微而论”; 4.墨家的教育思想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中外教育名家思想》读后感

《中外教育名家思想》读后感 导读: 《中外教育名家思想》读后感 文/梁文硕 今天偶然间看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人问一位老人:“你总是在学习,通过学习,最终得到了什么?” 老人答:“什么都没有得到。” 再问:“那您还学习做什么呢?” 老人笑答:告诉你学习让我失去的东西:“我失去了愤怒、纠结、狭隘、挑剔和指责、悲观和沮丧。“ 失去了肤浅,短视和计较,失去了一切无知、干扰和障碍。 学习的真谛不是为了加法,而是减法! 提升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而是放下! 生活中,无论我们从事的什么行业,都会遇到困惑、问题、压力......,那么如何解决呢?其实那个小故事就告诉了我们答案---读书。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一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通过这样一个教育故事给我们揭示的,那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后,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

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个故事直接告诉了我们:“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使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同时这个故事也回答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的问题,那就是---读书,利用读书来延展我们的时间,绝对时间是有限的,但是相对时间是无限的。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1. 孔子(公元前 551 —前 479 )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教育家及其思想理论

孔子,字仲尼,(前551- 479年),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学,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创始人。主要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子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他在历史上首先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这一理论具有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然而孔子又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把人分成上中下三等,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断言“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又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缺憾。 2.提倡有教无类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的进步。 3.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孔子提出在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简单可慨括为“学而优则仕”。 4.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由孔子搜集整理而成,又称“诗三百”。 《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 《礼》是士君子必须掌握的礼仪规范。 《乐》是各种美育教育的总称。 《易》又称《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5.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a)学、思、行结合 b)启发诱导 c)因材施教 d)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6.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自觉修养德行。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的地位。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他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因此,“礼”与“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德育的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7、孔子提出的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a)学而不厌 b)温故知新 c)诲人不倦 d)以身作则 e)爱护学生 f)教学相长

著名幼儿教育家及其思想

著名幼儿教育家及其思想 夸美纽斯(捷克)1592-1670 一、第一个专门对学前教育提出深刻认识并有系统论述的人 二、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母育学校》 三、1658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课本《世界图解》【第一本教给儿童及半知识的带有插图的百科全书】 四、提出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方法泛智学说。 五、幼儿教育思想有:人文主义儿童观;重视早期教育;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而且应遵循自然。 洛克(英国)1632-1704 一、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 二、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三、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而不是有先天的遗传决定的。 四、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 五、撰写的《教育漫画》艺术从理论上为英国绅士教育提供了一个完整体系。 卢梭(法国)1712-1778 一、《爱弥儿》集中体现其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 二、贡献一:“儿童的发现”——他认为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里并非是单纯的为成年生活做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贡献二:提出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主张教育要培养“自然人” 裴斯泰洛齐(瑞士)1746-1827 一、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二、一百多年来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育改革家 三、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 四、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五、提倡爱的教育,指出爱不是万能的,不是无限度的。主张爱要与威严结合; 六、提出要素教育理论(把树木、形状和语言确定为教学的基本要素) 福禄贝尔(德国)1782-1852 一、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二、是近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幼儿园之父”

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含一览表

世界着名教育家及其思想 一、苏霍姆林斯基 1.简介:苏联最有名望的教育家,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2.着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着。 3.主要教育理念(核心思想)①提倡全面和谐的教育。认为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能达到理想个性的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就是各方面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地发展。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他反对妨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智轻体、重才轻德的倾向。②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丰富多彩、文明幸福的学校精神生活,是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最好途径。③认为德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要求自然科学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同时并重。④终身致力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经典教育名言:

①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给教师的建议》第315页--论学生学习) ②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教育的艺术》第178页---论学生阅读) ③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596页---论课堂教学) ④学校应当像一块磁石,以自己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吸引学生。(《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一)》第527页---论学校教育) ⑤人在为他人的幸福着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快乐。(《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第797页---论道德品质)⑥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帕夫雷什中学》第28页---论教师读书) ⑦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给教师的建议》第97页---论教师素质)

中外教育理论前沿测试试题与答案

中外教育理论前沿测试试题与答案 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认为,读书求学的目的在于( ) A.去除人欲 B.获取天理 C.博通百家 D.求得功名 参考答案:A 2 .下列不属于晏阳初提出的乡村“三大方式”是()。 A.社会式 B.乡村式 C.学校式 D.家庭式 参考答案:B 3 .“在进步主义的对抗中逐步占据了优势,一跃成为支配美国教育 发展的主要思潮,为60年代后美国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武器,课程改革运动中很多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都从中受到启示而投入改革”。这一思潮是( ) A.要素主义思潮 B.永恒主义思潮 C.现代人文主义思潮

D.新托马斯主义思潮 参考答案:A 4 .以下几项( )不是新托马斯主义的观点。 A.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 B.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 C.教育权应该由国家掌控 D.教育应以宗教为目的 参考答案:C 5 .《颜氏家训》是由谁写的?() A.颜之推 B.颜渊 C.颜元 D.颜真卿 参考答案:A 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清末“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A.废除八股考试 B.颁布近代学制 C.书院改学堂 D.设立京师大学堂 参考答案:B

7 . 1694年建立的()是欧洲第一所新式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的先驱”,对德国乃至欧洲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牛津大学 B.哈勒大学 C.哈佛大学 D.剑桥大学 参考答案:B 8 .福禄贝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的“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认的教育,从而提出() A.适应自然 B.全面发展 C.创造性 D.统一性 参考答案:A 9 .在教育本质的问题上,杨贤江认为教育是()。 A.社会的经济基础 B.劳动力再生产手段 C.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 D.不偏不倚的公共事业 参考答案:C 10 .黄炎培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其基本要求是()。

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

中外著名教育家简介 镇康县第一中学罗自良整理 一、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 教育理论的奠基人。教育思想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 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 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 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古人认为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二、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 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 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今山 东邹县东南部)人。中国战 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 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继承孔子 的教育思想而加以发展的。 1.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和大丈夫。 2.关于教育的作用。他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但同时也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3.他注意道德教育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 4.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包括深造自得、专心有恒、循序渐进、重思存疑、因材施教等。重要著作《孟子》。 三、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38 年),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 山西临猗)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 家、政治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时人尊称 “荀卿”。 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功能。他认为,学

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

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 一、苏霍姆林斯基 1.简介:苏联最有名望的教育家,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2.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3.主要教育理念(核心思想)①提倡全面和谐的教育。认为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能达到理想个性的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就是各方面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地发展。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他反对妨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智轻体、重才轻德的倾向。②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丰富多彩、文明幸福的学校精神生活,是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最好途径。③认为德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要求自然科学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同时并重。④终身致力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经典教育名言:

①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给教师的建议》第315页--论学生学习) ②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教育的艺术》第178页---论学生阅读) ③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596页---论课堂教学) ④学校应当像一块磁石,以自己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吸引学生。(《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一)》第527页---论学校教育) ⑤人在为他人的幸福着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快乐。(《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第797页---论道德品质)⑥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帕夫雷什中学》第28页---论教师读书) ⑦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给教师的建议》第97页---论教师素质)

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40名世界级教师的教学建议 21、不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 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只要给予合适的环境运用正确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能去快乐读书。对一个学生来说,最关键的是快乐的生活,而不是分数和名次,更重要的是得到这种快乐生活的能力,而学生的能力并不以考试的分数来衡量。 ——铃木镇一(日本优秀教师,接触的教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他提倡“合格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 22、捕捉学生的兴趣所在 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很好地撇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人在学习兴趣的引导下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便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效率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就会更加热爱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原田(日本静冈县一所小学的优秀教师) 23、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我们的教学不是进行死板的、僵化的、俗套的课堂教学,而是让学生融入自然中去,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教育的机会。我的教学需要启发式的,而非灌输式的,首先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出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直处在对知识的渴求状态中。 ——安妮.莎莉文(美国盲人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的老师) 24、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要尽量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使求知成为快乐而非苦恼的事。教师应

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让学生即使无人监督,也能自学不辍。教师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赫伯特.斯宾塞(英国优秀教师、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25、让学生的智慧在指尖灵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让他们既动手又动脑,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会大大提高。 ——多美尼克(法国优秀教师、教育专家) 26、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欲 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创作成果,应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释放出学生的“第三只手”,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海顿(奥地利一位优秀教师、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27、将学生的“错误”视为一种教育契机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以往的过错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每个人都不是完人,连伟人也有过错。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吧,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优秀人才...... ——菲拉(美国新泽西州市郊一所小学的优秀教师) 28、通过劳动发展学生的才能与爱好 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种创造性劳动的气氛中生活的。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劳动好比是引力各不相同的磁石:磁石的引力超强,学生参加的劳动就越有趣,他们在这种劳动方面的能力就发展得越明显。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一、孔子:在教育思想上(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用,由博返约);在道德教育上(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二、孟子:道德教育的原则(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原则(自求自得、专心有恒、启发引导、循序渐进)。 三、荀子:首倡性恶论,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尊严有威信;(二)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四、徐特立:关于思想教育,徐特立在他的教育论著中主要谈了三个方面:一、基本观点教育。他说:" 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以“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三、纪律教育。他认为必须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反对体罚。他指出,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修养," 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 五、陶行知:其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是由"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 三大部分构成。"教育思想的三个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六、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文科和理科相通。 七、苏格拉底: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苏格拉底法”: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所以,人们也称" 苏格拉底法" 为" 产婆术" 。 八、柏拉图: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 客观唯心主义" 。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 九、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史上(他最先按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顺序来确定教育年龄分期。" 体育应先于智育" ," 躯体之注意应先于心灵之注意" );对道德品质教育(他把重点放在道德习惯的形成上,主要通过练习,例如通过勇敢行动的多次练习,培养勇敢的品质); 在教育问题上(亚里士多德首先论证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依据儿童身心发展顺序划分年龄阶段的尝试,都为文艺复兴时代资产阶级进步教育家所重视)。 十、昆体良:西班牙籍的罗马化公民,罗马著名律师、教育家皇室委任的第一个修辞学教授。主张儿童应提早入学,但学习不能负担过重,教学中应多渗入游戏的成份。他相信游戏可以增强儿童智慧,培养儿童的道德品格,不过不能让儿童游戏过度。 十一、夸美纽斯:出版了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题的著作《大教学论》;提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特别强调了普及义务教育;倡导“泛智教育”,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

古今中外着名教育家思想(2013-05-10 22:22:01) 分类: 古今中外着名教育家思想 孔子像 孔丘的教育思想 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孟柯的教育思想 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韩愈的教育思想 教师论: 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教学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 德育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教学论思想 1、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教学原则方法:自动和适时的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可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 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 2、事上磨炼 3、省察克治 “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 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 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 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思想

孔子 (前551一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取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没落,少时“贫且贱”。十五岁立志求学,“学无常师”,据传曾间礼于老耽,学乐于苌弘,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早年在鲁国执政大夫季氏门下任管牛羊、仓库的小吏。约三十岁,于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颜路、曾子、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五十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等国,凡十四年。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自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然终不见用,六十八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直到逝世。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达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为我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其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一百零一九次之多,其基本涵义不外“克己”而“爱人”,“克己”即以礼约身,“非礼匆,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要求遵守周礼规定的等级,克制非分的欲望。“爱人”即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但强调以孝弟为本,爱有差等。 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为政》)。谓“政者正也”(《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提倡“举贤才”,“学而优则仕”,以“修己以安百姓”为政治理想。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在教育上最早探讨人性和教育作用问题,作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论断,肯定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乃后天习染所致,只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条件,都有可能养成“仁”的品质。以此主张“有教无类”,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凡致“束侑”之礼者,都可以收为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弟子七十七人,来自鲁、齐、卫、晋、宋、陈、秦、楚等国,大部出身贫贱,足见孔子的教育对象己推广到平民,学校由此冲破官廷的藩篱,促进文化下移,为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教学内容继承西周六艺,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为纲领,以“诗”、“书”、“礼”、“乐”为基本科目。“诗”是西周以来的古诗,传有三千篇,经删订为三百零五篇,概称“诗三百”。认为诗教的作用有四:“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孔丘的教育思想 德育论思想:立志有恒;克已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教学论思想: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以致用;虚心求学奋发不息;启发思维,举一反三;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教师论思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孟柯的教育思想 德育论思想:尚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意志锻炼。 教学论思想: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 韩愈的教育思想 教师论: 1、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教师的标准:凡是具备了“道”与“业”的,就可以做教师。 3、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教学论: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勉;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把学习与独创结合起来。 朱熹的教育思想 德育论主张: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教学论思想 、朱熹的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析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1 2、教学原则方法:自动和适时的启发;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教人有序不可取等;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原是一个工夫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销行以为知 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 2、事上磨炼 3、省察克治 “顺导性情”的童蒙教育论 1、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 2、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 3、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王守仁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1、军国民教育 2、实利主义教育 3、公民道德教育 4、世界观教育 5、美感教育“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的思想: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1、“活教育”的目的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要具备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服务的精神。 2、“活教育”的课程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的“活教育”课程大致有五类: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卫生等学科);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常识等学科);儿

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在教育思想上(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用,由博返约);在道德教育上(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孟子 道德教育的原则(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原则(自求自得、专心有恒、启发引导、循序渐进)。 荀子 首倡性恶论,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尊严有威信;(二)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学记》 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陶行知 其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是由" 生活即教育"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 三大部分构成。"教育思想的三个观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蔡元培 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文科和理科相通。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 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苏格拉底 问答法,产婆术,相互答问、交相争辩的方法,诱导交谈者从自己的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正确的答案。“我不是授人以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提出美德即知识,第一个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 柏拉图 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 客观唯心主义" 。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 亚里士多德

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含一览表)

世界著名教育家及其思想 一、霍姆林斯基 1.简介:联最有名望的教育家,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2.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3.主要教育理念(核心思想)①提倡全面和谐的教育。认为没有和谐的教育工作就不能达到理想个性的和谐发展。所谓和谐发展,就是各方面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地发展。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他反对妨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智轻体、重才轻德的倾向。②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丰富多彩、文明幸福的学校精神生活,是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发展的最好途径。③认为德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要求自然科学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同时并重。④终身致力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经典教育名言:

①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给教师的建议》第315页--论学生学习) ②一本智慧丰富的、有鼓舞力的书,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教育的艺术》第178页---论学生阅读) ③课,就是教育思想的源泉;课,就是创造活动的源头,就是教育信念的萌发园地。(《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596页---论课堂教学) ④学校应当像一块磁石,以自己有趣而丰富的生活吸引学生。(《霍姆林斯基选集(一)》第527页---论学校教育) ⑤人在为他人的幸福着想的同时也享受到了快乐。(《霍姆林斯基选集(五)》第797页---论道德品质)⑥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帕夫雷什中学》第28页---论教师读书) ⑦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给教师的建议》第97页---论教师素质) ⑧提高每位教师和整个集体的教育素养,这是领导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霍姆林斯基选集(四)》第661页----校长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