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阶段惩罚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小学校园恶霸行为调查报告

小学校园恶霸行为调查报告
背景
近期,我们小学校园出现了一些恶霸行为的报告。
恶霸行为对
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研究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
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档将对校园恶霸行为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建议。
调查结果
经过详细调查,我们发现以下几种校园恶霸行为:
1. 言语恶霸行为:包括辱骂、嘲笑、恶意传言等言语攻击行为。
2. 身体恶霸行为:包括打骂、推搡、欺负等身体上的暴力行为。
3. 社交排斥:包括孤立、排挤、忽视等对某些学生的社交排斥
行为。
我们调查的数据显示,这些恶霸行为主要集中在上学路上、课
间休息时间和体育课等与学生交往较多的时机和场合。
解决方案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方案:
1. 建立恶霸行为报告机制:鼓励学生主动举报恶霸行为,并建立匿名举报渠道,保护举报者的隐私。
2. 强化学生的心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学生对恶霸行为的敏感度,提高应对恶霸行为的能力。
3. 增加监管措施:加强学校教师和监管人员对校园的巡逻和监管,及时发现和制止任何恶霸行为的发生。
4. 促进学生友善交往:开展友善交往的活动和项目,鼓励学生互相理解、友善相待,减少恶霸行为的发生。
5. 沟通家庭与学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让他们了解并支持学校的反恶霸行动,共同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结论
校园恶霸行为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建立恶霸行为报告机制、加强心理教育和监管措施、促进学生友善交往以及加
强与家庭的合作,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学校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保护学生的权益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XX小学教学质量滑坡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XX小学教学质量滑坡现象的调查与思考XX小学教学质量滑坡现象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出现了滑坡现象,学校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滑坡现象进行了调研,通过在教职工、广大群众和学生中进行查、访、问,对学校的管理和发展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深入的剖析。
对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滑坡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
一、学校管理相对滞后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紧跟着教改的步伐不断前进,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受多方面原因的制约,致使学校改革阻力重重,进展相对缓慢。
一是教育思想相对落后。
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和课程改革的浪潮不断地涌进校园,我校的教职工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到外面去接受新思维、新观点、新教法,因此无论是领导,还是教职工对改革的认识不够深入,在教育教学上依旧采用陈旧的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此“老掉牙”的教育方法既简单又落后,这是造成教学效果的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是学校管理制度有待更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在八、九十年代制定的某些规章制度现在很不适应,如对大班额班级和小班额班级的管理,村小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与中心校教育资源的严重缺编,教育教学质量奖奖励办法的更新、学校教代会民主监督的职能的发挥、教学“六认真”的考核办法、学校后勤社会化的管理、学校校务公开的实施细则等等规章制度。
由于所制定的年代与现在的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运用在现在达不到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的目的。
二、教师队伍建设落伍。
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
应该说,教学质量的滑坡与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
近年来,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确实也还存在着一些单位问题。
一是教师的年龄结构严重失衡。
由于教育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学校地理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分配到我校的教师很少,而且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不少年轻教师分到学校不到两三年,便远走高飞,再加之调进调出的教师数额不平衡,加剧了学校教师队伍老年化趋势。
有关体罚的自查自纠

有关体罚的自查自纠作为一种管教手段,体罚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孩子们记住错误和规矩,促使他们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体罚是否真的能够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做出改变,还是只会让他们对体罚者心生恐惧、抵触甚至抵触。
对此,心理学家们给出了答案:体罚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负面激励,只会产生短暂的听话效果,却无法真正让他们理解和内化道德标准和规则。
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过多的体罚只会让孩子们变得心存怨恨、自卑、不信任他人甚至暴力倾向,而不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一点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
据统计,经常受到体罚的孩子更容易有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在学业上,这些孩子也更难集中注意力,学业成绩也普遍较差。
此外,长期以来的研究还发现,经常接受体罚的孩子们更容易在成年后出现犯罪倾向,甚至成为暴力犯罪分子。
由此可见,体罚并不能带来积极的教育效果,反而会给孩子们带来长期的身心伤害。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认真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们,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简单地通过体罚来解决问题。
相反,我们应该通过引导、启发、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孩子们,让他们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其次,我们要建立爱与信任的教育理念。
爱是最好的教育。
只有通过真诚、包容、理解和鼓励,我们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爱,从而建立起与他们之间的信任,使他们乐于倾听我们的教诲,接受我们的引导。
第三,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能够自主面对、解决,而不是依赖于外部的惩罚和约束。
最后,我们必须要求自查自纠,不再使用体罚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
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在充满爱和信任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校园欺凌事件存在的问题

校园欺凌事件存在的问题一、校园欺凌的现状分析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
校园欺凌在线问卷调查显示,对15个省市中小学的抽样调查中接受采访的中小学生中,近70%的学生表示存在校园欺凌现象,80%以上的学生对此“心生恐惧”。
据了解,校园欺凌事件主要发生在校内的厕所等不易被老师发现的地方。
7成以上学生称,学校附近的胡同、小区、公路旁等偏僻的地方也不安全。
然而,大部分学生遇到校园欺凌,多采取回避或忍受的态度,这是多么可怕的现象呀。
二、校园欺凌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什么是校园欺凌。
心理学认为:欺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
校园欺凌的类型主要有三种:1、是直接身体欺负,也就是欺负者用身体动作对受欺负者实施肉体攻击;2、直接言语攻击,即欺负者以口头言语的形式对受欺负者实施语言攻击;3、是间接欺负,即欺负者五方借用第三方对受欺负者实施攻击,如造谣是非、搞离间、拉帮结派搞排斥等。
小学生欺负行为特点有四个:1、欺负行为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2、是言语欺负出现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欺负,间接欺负行为的发生率最低;3、男生以直接身体欺负为主,女生以直接言语欺负或间接欺负为主。
研究表明,现女生以直接身体欺负呈上升趋势;4、小学生的欺负行为可以预测将来的适应不良,经常受欺负的儿童会导致情绪抑郁、注意力涣散、学习成绩下降、逃学、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行为等。
而经常欺负他人者可能造成以后的行为失调或暴力犯罪等。
三、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家庭或个人因素在我校的被访学生中,“假如你被同学欺负,你会告诉谁。
”,55%的小学男生选择“告诉老师”,而只有20%左右选择“告诉父母”。
研究表明,小学生欺负事件往往受这几个方面的心龙源期刊网.cn理特征影响:①缺少关爱,缺乏与朋辈相处的社交技巧,这类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②家庭教育不当,家长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不注重教育方式,导致孩子的偏执性格;③因为从小被家庭溺爱,所以形成了自我中心,霸道和冲动,倾向使用暴力欺压他人;④父母离异或关系不和造成部分学生欺负别人,是因为过去有受欺负的成长经历使他们对周围环境充满敌意。
治理体罚学生自查报告

治理体罚学生自查报告1. 引言体罚学生是一种违反教育道德和教育法规的行为,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习成绩。
为加强学校治理体罚学生的工作,本次自查报告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我校的体罚学生情况,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学生权益的尊重与保护。
2. 自查目标和方法2.1 自查目标本次自查报告的目标是了解我校体罚学生的情况,包括发生体罚的具体情况,体罚行为的类型和频率,以及导致体罚的原因。
2.2 自查方法本次自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安排专人负责自查工作;- 针对每个班级进行调查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校期间是否遭受体罚,体罚的情况和体罚行为的原因;- 针对教师和班主任进行访谈,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体罚学生的情况。
3. 自查结果3.1 学生调查结果通过对每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以下是自查结果的总结:- 有18%的学生表示在校期间遭受过体罚,体罚行为包括打耳光、拖耳朵等;- 体罚频率:大部分学生在过去一年内遭受过体罚不超过3次,但少数学生遭受到了多次体罚;- 体罚原因:大量被体罚的学生表示是因为迟到、书写不整洁、考试成绩不好等原因被体罚。
3.2 教师访谈结果通过对教师和班主任的访谈,以下是自查结果的总结:- 存在个别教师对学生体罚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出于教育惩戒的目的,希望通过体罚来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 体罚行为多为轻微体罚,例如掌掴、拖拉等,但都是不合法的行为;- 学校并未提供相关的训练和指导,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管理学生,因此导致一些教师选择了体罚这种不当行为。
4. 现有问题分析经过对学生调查和教师访谈的结果整理,我们发现以下主要问题:- 学生在校期间遭受体罚的情况较为普遍,虽然体罚行为多为轻微,但仍然有少数学生遭受到了多次体罚;- 体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迟到、书写不整洁、考试成绩不好等,说明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并不完善;- 学校并未提供相关的训练和指导,导致一些教师选择了体罚这种不当行为。
教育惩戒的现状分析报告

教育惩戒的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教育惩戒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对学生进行纠错和规范行为。
然而,过度使用惩戒手段可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教育惩戒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深入了解其潜在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教育惩戒的定义与形式教育惩戒是教育中通过规范和纠正行为来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方式。
它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言辞批评、体罚、处罚性功课、奖励缺乏等。
教育惩戒的潜在问题1.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过度使用惩戒手段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有些学生会因为受到惩罚而失去自信,产生逃避学习的心理,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对学生的发展的不利影响教育惩戒常常侧重于对学生错误的惩罚,而忽视了对学生正确行为的引导和鼓励。
这种单一的惩罚机制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态度,不愿意努力表现出正确的行为。
3. 对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过度使用教育惩戒可能会破坏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学生对过度惩罚的教师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他们不愿意与教师合作,并对教育失去信心。
4. 教育不公平性的产生教育惩戒的实施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例如种族、文化背景或性别等。
这可能导致不公平的教育待遇,在教育惩戒过程中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现象。
解决方案为了缓解教育惩戒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增加教师培训与专业指导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运用适当的教育惩戒方法的能力。
同时,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2. 建立全面的奖励机制除了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外,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正确行为的奖励和肯定。
建立多样化的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展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以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
3. 推行合作育人理念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倡导合作育人的理念,重视与学生的沟通和合作。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并采用温和、有效的方式引导他们的行为。
如何认识惩戒和体罚

如何认识惩戒和体罚
惩戒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歧视,而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
没有惩戒教育,学生很难明事理。
学生的成长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十字路口徘徊时,需要有人去指点、去帮助、去训导、去惩戒。
教师就是这个人,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惩戒学生的责任,并通过适时、适度的惩戒,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惩戒教育中,学生才能辨是非、知对错、懂权责。
没有惩戒教育学生很难走向成熟。
仅以“赏识教育”、“爱心教育”、“情感教育”等为中小学教育的主流,是不完整的,还需要有“惩戒教育”。
如果说赏识是阳光,孩子在赏识的阳光下可以自信而快乐的成长,那么惩戒就是风雨,孩子在惩戒的风雨中才能学会承受挫折,接受磨练,从而超越自我,走向成熟。
教育惩戒方法体会

教育惩戒方法体会首先,我认为教育惩戒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遵守纪律的意识。
在教育惩戒中,我们可以通过批评、警告、罚款等方式对不良行为进行惩罚,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同时,教育惩戒也可以通过一些体罚、留校察看等方式对严重违纪的学生进行惩罚,以达到纠正错误、震慑他人的目的。
然而,教育惩戒方法并非一刀切,而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问题来制定。
孩子们的年龄、性格、环境等因素都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育惩戒方法必须因材施教。
对于学生的小毛病,我们可以通过温和的批评和提醒来引导,而对于更严重的问题,则需要采取更严厉的措施。
关键在于找到问题的根源,通过合理的惩戒方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此外,教育惩戒方法还应具有科学性和公正性。
教育惩戒不应仅仅是单纯的惩罚,更应注重引导学生认识问题、改正错误。
同时,在制定惩戒措施时,应该遵循公正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从而真正改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教育惩戒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悔过之后能够获得改正,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惩戒本身。
如果教育惩戒仅仅停留在严惩之上,忽视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和成长的关键,那么它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因此,我们在实施教育惩戒方法时,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让他们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成为更好的人。
总的来说,教育惩戒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有助于纠正不良行为、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和问题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方法,保持科学和公正。
最重要的是,教育惩戒不仅要追求短期效果,更要注重对学生的长期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惩戒的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2010年1月一、问题提出惩罚是当前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教育惩罚是对个人或者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者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
[1]一般认为,教育惩罚包括生理性惩罚、物质性惩罚、精神性惩罚三类。
生理性惩罚指向学生身体,包括“体罚”和“变相体罚”两种形式。
《现代汉语词典》对体罚的解释是:“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儿童的错误教育方法。
”[2]《教育大词典》将体罚解释为“以损伤人体为手段的处罚方法”,并对“变相体罚”作了列举性解释:“如留堂、饿饭、罚劳动、重复写字几百几千等。
”[3]变相体罚是指没有接触被罚人身体,但以非正当方式迫使被罚人做出某些行为,使其身体或精神感到痛苦的惩罚形式,如罚抄作业、罚打扫教室、留堂等。
心理惩罚是一种并不以直接的身体伤害为目的的惩罚形式,是对学生的精神加以折磨,旨在对学生的心灵造成威慑,如羞辱、孤立、忽视、起绰号、宣扬隐私等。
在国外,心理惩罚被称为“看不见的灾难”。
[4]物质性惩罚指向学生的财产损害,如罚款等。
由于物质性惩罚涉及到明显的对公民财产权的侵害,目前在学校中较为少见。
惩罚是各国学校教育中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
一方面,为规制学生的不良行为,惩罚是学校管理纪律的最常见形式;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儿童身体羸弱,心理脆弱,任何惩罚都会以外显或内隐的方式带给小学生身心创伤。
加拿大学者曾就体罚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发现:被体罚的儿童成年后吸毒和酗酒的可能性是正常儿童的两倍,而且患上焦虑症、反社会行为倾向和抑郁的几率大大增加。
[5]我国教育部曾于1952年明确批示废止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而且迄今为止,国内有多部法律也明确规定禁止各类体罚和变相体罚行为。
但近些年的许多研究表明:体罚仍是学校教育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表现出受罚面广,体罚频率较高、随意性大等特点。
[6][7][8]鉴于惩罚行为的多发性、危害性、多样性,本研究对当前小学教育中各类惩罚的程度、惩罚方式、惩罚原因、惩罚后果等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创建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提供警示意义。
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随机抽取某市五所小学的学生为被试,共发放调查问卷524份,回收有效问卷506份,有效率为96.6%。
其中,男生286人,女生220人;农村学生242人,城市学生264人;二年级学生240人,五年级学生266人;省一级学校86人,市一级学校169人,区一级学校251人。
2.研究工具本研究的调查工具为自编的《小学教育中教师行为调查问卷》,采用团体测试法、不记名方式。
该问卷包括六个维度:直接体罚、变相体罚、心理惩罚的发生频率、惩罚原因、常见惩罚方式、惩罚后果,共23个项目,采用5级计分。
经检验,该问卷的质量较【摘要】本文以506名小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当前小学教育阶段的惩罚现象。
研究结果显示:小学教育中的惩罚行为显著减少;惩罚方式隐性化,以罚站听课、留堂、罚抄作业等变相体罚为主,其次是心理惩罚,直接体罚较少见;惩罚行为存在城乡差异、学校等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农村学校比城镇学校严重,市、区一级学校比省一级学校严重,男生比女生严重;学生遭受惩罚后的心理创伤比身体伤害严重,且农村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尊心受伤程度更深;学习问题是教师惩罚学生的首要原因,其次是纪律和行为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教育惩罚;调查;思考【中图分类号】G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536(2010)01-0034-05本文为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义务教育公务员制度研究》研究成果。
孟卫青/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教科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广州510006)刘飞燕/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
352010年1月1.小学生遭受教育惩罚的总体状况分析本研究对直接体罚、变相体罚、心理惩罚三个维度的总体描述分析结果显示,三者的均值都较低,说明目前学校中的教育惩罚现象已有很大好转,教师的惩罚行为不明显。
在三种惩罚方式中,变相体罚的均值最大,其次是心理惩罚,最后是直接体罚。
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惩罚以变相体罚为主,其次是心理惩罚,直接体罚运用得最少。
差异检验结果表明:教育惩罚现象与学校级别有一定关系,区一级学校的惩罚现象最严重,其次是市一级学校,省一级学校情况最好;教育惩罚现象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学校的三类惩罚行为都明显严重于城镇学校;就性别差异而言,男生所遭受到的直接体罚、心理惩罚行为明显较女生严重(t=3.60,P=0.000;t=2.97,P=0.003);变相体罚和心理惩罚行为与“年级”变量显著相关,五年级学生所遭受的变相体罚、心理惩罚明显比二年级严重(t=-6.27,P=0.000;t=-5.73,P=0.000)。
2.小学生遭受教育惩罚的方式分析(1)各种直接体罚方式的描述本研究中,《小学教育中教师行为调查问卷》设计了六个比较常见的直接体罚项目:打手腿、拉耳朵、打耳光、打屁股、打头、同学互打。
研究结果显示:在六种方式中,拉耳朵和打手腿是教师使用得相对较多的项目。
(参见图1)本研究中,对六种直接体罚方式的t 检验表明:在城镇和农村学校中,打手腿、拉耳朵以及打耳光三种方式呈现出显著性差异(t=5.87,P=0.00;t=6.64,P=0.00;t=5.71,P=0.00),与城镇教师相比,农村教师更多地使用了这三种直接体罚方式;在不同性别的学生中,教师对男生使用打手腿、拉耳朵以及同学互打这三种直接体罚方式的频率显著高于女生(t=3.42,P=0.00;t=2.56,P=0.011;t=2.30,P=0.021);在不同年级中,二年级学生遭受打耳光、打屁股这两种体罚方式的频率更高(t =1.77,P =0.001;t =1.95,P =0.000),五年级学生的打头、同学互打这两种方式的频率则相对较高(t =-3.15,P =0.000;t =-2.36,P =0.000)。
(2)各种变相体罚方式的描述本研究中,《小学教育中教师行为调查问卷》设计了七个比较常见的变相体罚项目:罚抄作业、罚站听课、罚抄班规或校规、打扫卫生、罚蹲、罚跑步、留堂。
研究结果表明:罚站听课与留堂两种方式的均值明显高于其他方式,是目前学校中使用较多的变相体罚方式。
(参见图2)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区域学校教师使用变相体罚的方式有着显著差异,城镇教师使用较多的是留堂方式(t=3.20,P=0.001),农村教师使用相对较多的则是罚站听课、打扫卫生、罚蹲、罚跑步四种方式(t =3.51,P =0.000;t =2.99,P =0.000;t =3.00,P =0.003;t=2.19,P=0.029);在不同性别学生中,罚抄作业、罚站听课、留堂三种体罚方式呈现出显著差异图1六类直接体罚方式的均值比较表1小学生遭受各类教育惩罚的整体情况直接体罚变相体罚心理惩罚总体1.21±0.32 1.60±0.45 1.32±0.43区域农村 1.31±0.38 1.69±0.45 1.46±0.49城镇 1.12±0.23 1.52±0.43 1.19±0.32性别男 1.25±0.35 1.66±0.45 1.36±0.47女 1.15±0.26 1.51±0.42 1.26±0.36年级二年级 1.18±0.34 1.47±0.38 1.21±0.34五年级 1.24±0.31 1.71±0.47 1.42±0.48学校级别省一级 1.09±0.19 1.39±0.33 1.11±0.26市一级 1.30±0.39 1.62±0.47 1.36±0.44区一级1.18±0.291.64±0.441.36±0.44图2各类变相体罚方式的描述362010年1月本研究设计了六个常见的心里惩罚项目:辱骂、隔离不让上课、撕破作业本、歧视、同学孤立、讽刺。
统计结果显示:辱骂和隔离不让上课,是目前学校中使用得较为频繁的心理惩罚方式。
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在城镇和农村学校中,六种心理惩罚方式的使用频率呈现出显著差异,农村学校使用心理惩罚的频率明显高于城市学校(t=5.36,P=0.000;t=2.63,P=0.009;t=3.09,P=0.002;t=5.32,P= 0.000;t=6.55,P=0.000;t=4.29,P=0.000);在不同性别学生中,辱骂、隔离不让上课两种行为有着显著差异(t=3.18,P=0.002;t=2.55,P=0.011),教师对男生使用这两种体罚的频率高于女生;各种心理惩罚方式的使用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五年级学生接受这类惩罚的频率更高。
3.教育惩罚对小学生的影响一般而言,学生因教育惩罚而受到的伤害有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两大类。
我们设计了“身体留下伤痕”、“讨厌老师”、“觉得没面子、自尊心受伤”3个项目,结果如表2所示。
在教育惩罚行为带给学生的影响上,反映“觉得没面子、自尊心受伤”的学生最多,反映会导致自己“身体留下伤痕”和“讨厌老师”的学生相对较少。
进一步分析各种教育惩罚行为对不同区域、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影响后我们发现:城镇和农村学生在“留下伤痕”和“讨厌老师”两种负面影响上的得分均值较低,而且两类学生的得分没有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但城镇和农村学生在受罚后感觉“没面受明显比二年级学生强烈;不同性别学生在“身体留下伤痕”项目上的得分差异明显,男生的感受较女生强烈(t=3.02,P=0.003)。
4.小学生遭受教育惩罚的原因分析为了解学生通常会在什么情形下受到教育惩罚,本研究设计了“老师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罚你”的多选题,并对惩罚原因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更容易受到惩罚,其次是“违反学校纪律”,再次是“影响其他同学学习”,最后为“顶撞老师”。
相对其他三种原因,学生因“顶撞老师”而受惩罚的现象不多见。
(参见图3)四、结论与讨论1.小学教育中的惩罚行为明显减少,教师的教育行为更加人性化之前的许多研究都表明:学校中的“体罚现象非常普遍”,具有“受罚面广、某些体罚性质恶劣”的特点。
本次调查我们发现: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惩罚现象明显好转,各类惩罚行为显著减少。
近些年来,政府在《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多部法律中,明确规定“严禁教师体罚、变相体罚或侮辱、歧视学生,违反者要追其法律责任”。
随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加强,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基本上都能自觉尊重学生的人身权益和受教育权益,这是学校惩罚现象明显好转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