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五代至宋初山水画的演化
北宋山水画赏析千年难遇的旷世名作

北宋山水画赏析千年难遇的旷世名作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与五代的关仝一起,被认为是“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他们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后继者有王士元、王端、燕文贵、许道宁、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纳、王诜等。
除北方山水系统的山水画外,长于界画的郭忠恕,善于表现湖山小景的惠崇、赵令穰,以及继承唐代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的王希孟等,都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各自的独特贡献。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
院体画、文人画相互关联,共同并进,名家层出不穷,作品空前繁多,质量高雅精湛。
形式语言和技法更加丰富多样,他们注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深厚,势伏雄强”,致使宋代山水画:构图大势逼人,笔墨法度严谨,意境清远高旷;从这些艺术作品的语言、形态、内容和审美主体的情感上看,会令人产生一种崇高的艺术美。
这种崇高源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源于人类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的实践;源于人类的道德实践和理想与价值的追求。
李成李成李成(?-967),字咸熙,其先人为唐宗室,后周时避居青州营丘(今山东)。
出身贵族,有文才,因世变不得志,好饮酒与游历。
擅画山水自娱。
他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将山水画的表现内容和表现技巧推向了纵深的发展。
记载说,他的山水画不仅表现出山川形象的变化,而且特别强调了季节气候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创造了“寒林”的形象。
其画传世不多,现存的许多《寒林图》都假说是他的作品,其实多为后人仿作。
唯有藏于日本的《读碑窠石图》被确认为真迹。
该画描绘一骑士于旅途中见一古碑而驻足观望,人骑为同期画家王晓所绘,背景是李成的手笔。
荒原空旷,土地寒瘠,老树枝枯叶散,一派萧寒景象。
传为李成的作品还有辽宁省博物馆藏《茂林远岫图》与《小寒林图》、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寒林钓艇图》、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晴峦萧寺图》等。
中国山水画通鉴 三家鼎峙

三家鼎峙——中国山水画演变路迹探觅时间:2009-8-4 11:08:54 来源:文/孙丹妍点击:1356一、山水百世师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前古虽有传世可见者,如王维、李思训、荆浩之伦,岂能方驾!近代虽有专意力学者,如翟院深、刘永、纪真之辈,难继后尘。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迨于宋朝董源、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之法始备。
——汤《画鉴》中国山水画第一个巅峰时代出现在五代、北宋,自唐末、五代荆浩奠定水墨山水画新格,继起者接踵,而以五代、宋初的关仝、李成与范宽最称翘楚。
关、范、李三人都生活在中国齐鲁关陕一带的北方地区,描绘的也是那里的自然风光,因此,他们被认为是所谓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被首推为北宋三大家。
由于当时的社会,无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都在中国的北方,于是,北方的审美与时尚自然就成了全国的潮流。
与享有盛名的关、李、范三人相比,同时期南方江南地区的画家董源及其后继者巨然创造出与他们迥然相异的山水画风。
然而在12世纪之前董源并未受到重视,影响力也极其有限,但是在审美趣味,画家地位以及社会风气等的一系列转变中,他所代表的南方绘画传统逐渐占据了主导的位置,逮至元朝,他终于也被推上了与上述三人同样的崇高地位。
由是,中国绘画史写到元代,出现了不同内涵的两种“北宋三大家”的提法,一种是以北宋郭若虚为代表,指的是关仝、范宽与李成合称的“北宋三大家”,另一种则以元人汤为代表,指的是范宽、李成与董源合称的“北宋三大家”。
且不说“北宋三大家”两种不同内涵的转换,一部中国山水画史,浩如烟海,名家辈出,虽然关仝、李成、范宽与董源前皆有古人,后亦不乏来者,但比较兹四人的再造之功,虽古人不能方驾,来者亦难继后尘。
这是因为,此前的山水画尚未完全成熟,虽然崭露头角,终究初试啼声,而此后的山水画则已是水到渠成,呈燎原之势了,所以唯有此刻,乃是山水画将成未成的关键时刻。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
它以山水为题材,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和审美观点。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殷商和周代时期。
1. 先秦时期:山水画的雏形在先秦时期,山水画主要以壁画和陶器绘画的形式存在。
这些作品通常描绘了山川河流、森林和动物等自然元素,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追求。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开始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们开始将山水作为主题进行创作,并注重表现自然景观的气氛和情感。
代表作家如顾恺之、王羲之等,他们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3. 唐宋时期:山水画的繁荣唐宋时期,山水画达到了巅峰时期。
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注重山水的写实性和表现力,追求自然景观的真实再现。
李思训、李唐、范宽等艺术家的作品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
4. 元明清时期:山水画的演变元明清时期,山水画逐渐演变出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元代的黄公望、宋元画派、明代的文人画派、清代的四王等都对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艺术家们开始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观点,使山水画更加富有个性和艺术性。
5. 近现代时期:山水画的创新近现代时期,山水画在西方绘画的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的创新。
许多艺术家开始尝试结合西方绘画技法和观念,使山水画呈现出新的面貌。
著名的画家如徐悲鸿、齐白石等都为山水画的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壁画和陶器绘画到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再到近现代的创新,山水画不断演变和发展。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中国艺术的瑰宝之一。
通过山水画,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不仅是艺术史的一部份,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见证。
宋元之际绘画风格变革原因初探

宋元之际绘画风格变革原因初探纵观中国绘画史,宋元时期的中国画是颇为让我吃惊的。
不仅因为它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如果说全盛时期所出现的唐绘画呈现出气象恢宏、富丽辉煌的气象时理所当然的话,宋朝积弱,偃武修文,边患不断,到最后只剩下半壁江山,摇摇欲坠,但文化却粲然可观,就不能不让人惊叹了。
绘画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下,其盛况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元代绘画是在宋代绘画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一宋元之际的中国画,与之前的隋唐五代绘画相比,在呈现连续性的同时,还表现出了明显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内容上,由以前的人物画居主流逐渐发展为以山水花鸟画为重心,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山水花鸟画名家以及作品。
宋初有李程、关同、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其水平超过王维、李思训、荆浩而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山水画至南宋时期,在北宋真实细致地刻画自然景色表现优美意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摆脱的全景式布局,而表现富有感情色彩和浓郁诗意的山水形象。
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画家有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
元代山水则将水墨表现达到了较成熟的阶段。
元代的山水画家,各个阶层都有。
有的在仕途,有的隐于市井,有的啸傲山林。
他们之中,还有不少是道士和和尚。
元四家是这一时期山水画家的代表。
另外,风俗画和历史题材的绘画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
北宋风俗画繁荣,最有名的当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此外,风俗画中,比较多地使用到的题材主要有耕织图、货郎图、盘车图、牧牛图、戏婴图、杂剧图、藩骑图等。
此外,还有历史故事题材也比较突出。
元代也承袭了宋的作风,比较有名的历史画和风俗画画家有张渥(《九歌图》),任仁发(《二马图》),颜辉(《刘海戏蟾图》)等。
绘画风格上,宋代绘画虽然不曾有唐代那种深沉宏伟的气魄和昂扬的精神面貌,但在力求达到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的写实技巧上却大大超越前代。
宋元人界画描绘建筑楼阁,花鸟画描绘动植物形态,都非常符合结构,不仅刻画有致,而且颇强调韵味。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一)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一)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
宋太祖推翻了唐末五代之战乱,而独得天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偃武修文,革新图治;到了太宗、真宗,又奖励文艺,人士蔚起,所以宋代有三百年的昌运盛世,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
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各种技法日趋完善,完全脱离了隋唐以来“先勾后填”之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院体格法法度赅备,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
一宋代院体山水画重理法、重质趣、重写实。
早期山水画“水不容泛”“人大于山”,到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已有所发展,画中有符合自然规律的山水营造特点,空间处理得当,峰峦参差有致,树木、山石、屋宇处理合度。
五代画家荆浩隐居太行山,对自然山川真情感悟,总结了一系列规律,他在《笔法记》中说:“凡树万本,方如其真”“搜妙创真”,他的创作观念对“北宋三家”、郭熙画派及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画派山水画影响极大。
山水画中的“皴法”的初时是为了忠实地模拟对象而发明的,北宋诸家在“搜妙创真”的影响下,不同地域的不同画家与画派创立了不同的“皴法”:董源创立了不同于荆浩“小斧劈皴”而更适宜表现江南山质的“披麻皴”;李成既不同于荆关,也不同于董巨,根据齐鲁地域山貌的特点而创立了“卷云皴”;范宽则以直笔短线刻画关陕高山巨石之风貌而创立了“雨点皴”;郭熙师法李成,但在创作中比李成更多真意,将其画法发扬广大,也成为北宋一大画派;二米得董巨山水启发,不同凡俗,创立了“米点皴”。
他们群星列阵,穷极造化,对现实生活、现实感情的关注取代了对宗教迷恋与虚幻天国的向往,他们注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峦深厚,势伏雄强,”致使宋代山水画:构图大势逼人,笔墨法度严谨,意境清远高旷。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下)

五代人物画:五代十国承晚唐余绪,人物、宗教画仍有相当规模。
以释道人物画、人物鞍马画为主。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描绘中主李璟与其兄弟弈棋,李璟坐于正中,具有肖像画意义,因背景的屏风中又画一屏风,故名重屏。
衣纹勾线以细劲而带顿挫的颤笔形成独特的风格。
顾闳中顾以画人物肖像著称,《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唯一的传世作品,表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放纵不羁的夜生活。
《韩熙载夜宴图》刻画了失意官僚的心理矛盾和腐朽的生活面貌,较之其他表现贵族生活的画卷有着更深刻的意义。
山水画出现南北体格。
花鸟画形成富贵、野逸两种风格。
青瓷发展。
山水画三大成就:1)找到了表现山石的皴法。
并逐渐形成斧劈皴(长于表现北方石质山崖)和披麻皴(长于表现江南丘陵土质山坡)两派。
2)初步完成写实性,成功地表现了空间深度和生动感。
3)出现了一批标程百代的山水画家,成为后人的典范和楷模。
“三家鼎峙,百代标程”是说五代宋初山水画坛三家,关仝、李成、范宽。
荆、关、董、巨和山水画的创造北方以荆浩、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体现了此一时期山水画的巨大成就。
荆浩,《笔法记》山水画“六要”说:气、韵、思、景、笔、墨。
补充谢赫六法对于山水画的不足。
此外又提出“神妙奇巧”、“笔有四势”(筋、肉、骨、气)荆浩的山水画艺术思想与兴起于晚唐的新儒家追究宇宙万物之“理”与“性”的理论很相似,要把握宇宙、参悟奥秘,而非仅仅限于模仿自然。
这种自然观决定了中国写实性山水图像没有采用焦点透视,而是散点透视,通过山石的纵深层次,造成真实可感的空气效果。
中国古代绘画,自五代以后以山水居首,而水墨山水又居山水画的主流地位,这与荆浩的影响密不可分。
在山水画领域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
关仝,师荆浩,笔法简劲而气势雄壮,后人合称他们为“荆关”。
《秋山晚翠图轴》、《关山行旅图轴》。
誉为“百代标程”的三家之一。
他所创造的雄壮深远的北方全景式山水体格,世称“关家山水”。
董源,被誉为南宗的实质创始人,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造了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
李成:一朝野士 百代宗师

李成:一朝野士百代宗师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0年第04期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史上,如果说唐代是人物画的天下,那么两宋就是山水画的巅峰,而李成正是这座巅峰的『开山之祖』。
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色为描摹对象,凝聚文人审美、寄托文人生活理想的绘画作品,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追求与理论体系。
山水画发轫于魏晋时期,历经隋唐两代的积淀,至五代时渐趋成熟,成为独立的中国画科门类,宋代时达到鼎盛。
与隋唐五代时期的画法程式不同,北宋山水画崇尚“师法造化”,绘画技法如皴、擦、点、染等逐步完备,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也涌现出众多具有积极探索精神的山水画家。
北宋初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是李成、关仝和范宽,他们以各自特有的画风雄踞画坛,被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其中,李成是五代入宋的重要人物,他的画作风格鲜明,别具一格,被认为是宋代山水画的开派大家,在中国山水画史的发展进程中影响极为深远。
放逸山野显画名李成(919—967年),字咸熙,祖籍长安,先祖系唐朝宗室后裔,祖父李鼎曾任唐朝祭酒,后调任苏州刺史,五代时为避祸举家迁居营丘(今山东昌乐),故李成又被称为“李营丘”。
李成年轻时博学多闻,渴望兼济天下却因立命于乱世而不得施展,长期的不得志使得他心情抑塞,遂放意诗酒,以作画自娱直至独步画坛。
宋初江山甫定,文治待兴,书画类的著录与文集鲜少。
到了北宋中期,随着宫廷内外书画鉴藏风气的日益盛行,各类公私绘画著录相继被编纂完善,李成在画史的地位也被推到了空前的高度。
首先是成书于宋嘉祐年间的《圣朝名画评》,作者刘道醇将李成和范宽的作品并列为神品;稍晚编著的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则将李成、关仝和范宽奉为山水画典范;宋徽宗时期的宫廷著录《宣和画谱》更是称李成为“古今第一”。
李成在世时画名已极盛,尤其擅长画山水、树石,精通造化,笔尽意在。
望门权贵中搜寻李成画作者甚多,刘道醇曾记录一位叫作孙四皓的显贵求画之事。
据载,孙四皓慕名托人请李成帮他画画,却被李成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认为自己本是一介儒生,虽雅好山水,也只是为了弄笔自娱,假使凭借画艺在豪贵门下奔走,岂不是有辱斯文,和画工伎人混作一谈了吗?此类逸事的真实性已无法考证,但从中可见在当时人的眼中,李成是一个傲岸不羁、磊落洒脱的人。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自然山水为主题,通过绘画表现山水的漂亮和壮丽。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1. 古代山水画(公元前3世纪-公元5世纪)古代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主要以绘制宫殿、园林和山川为主题,以传达皇家的权威和壮丽。
代表作品有《洛神赋图》和《千里江山图》。
2. 唐代山水画(公元7世纪-公元10世纪)唐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唐代,山水画开始注重对大自然的真实描绘,强调山川的形态和景色的表现。
著名画家王维的作品《竹里馆》和《鹦鹉洲》代表了唐代山水画的风格。
3. 宋代山水画(公元10世纪-公元13世纪)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的创作更加注重细腻和写实,画家们通过运用墨色和线条的技巧,展现出山水的深远意境。
著名画家范宽的作品《溪山行旅图》和马远的作品《水墨山水图》是宋代山水画的代表作品。
4. 元代山水画(公元13世纪-公元14世纪)元代山水画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新的风貌。
元代山水画注重表现山水的气势和神奇,画家们运用鲜明的色采和夸张的构图,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代表作品有赵孟頫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5. 明代山水画(公元14世纪-公元17世纪)明代山水画在元代山水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明代山水画更加注重表现山水的意境和内涵,画家们运用不同的手法和技巧,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山水画作品。
著名画家沈周的作品《水墨山水图》和仇英的作品《溪山行旅图》代表了明代山水画的风格。
6. 清代山水画(公元17世纪-20世纪初)清代山水画在明代山水画的基础上有所变化。
清代山水画注重表现山水的意境温和概,画家们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精致的构图,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著名画家郑板桥的作品《溪山行旅图》和石涛的作品《水墨山水图》代表了清代山水画的风格。
总结:山水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等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五代至宋初山水画的演化
中国五代仅有短暂的53年,但中原地区先后更换了5
个王朝,其他地区并存着10多个地方割据政权──十国及契丹等,各个地区之间并不因为分裂而断绝经济沟通。
特别是西蜀和南唐农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商业繁荣,加之战争较少,政局相对稳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某些变革,通俗性、玩赏性、享乐性的文艺应运而生。
绘画也出现了新的机运,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
五代十国的著名画家有后梁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后蜀的黄筌等人。
荆浩擅长画崇山峻岭,关仝师承荆浩而有发展,擅长画关河之势,两人并称为“荆、关”,
是五代时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
董源、巨然擅用或浓或淡的水墨描绘江南景色,两人并称为“董、巨”,是五代北
宋时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
黄筌擅画宫廷的珍禽异卉,徐熙擅画江湖上的水鸟汀花,两人并称为“黄、徐”,当时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谚语。
此外,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亦为传世的艺术珍品。
五代至北宋前期,山水画获得了高速发展,尤其在北宋初年取得空前成就。
这一时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代表性山水画家有荆浩、关仝、李成、范宽。
20世纪以来,其作品享誉世界,在全球各大博物馆被精心保
存。
其成就对后世山水画发展影响久远,北宋郭若虚赞曰:“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五代]关仝关山行旅图轴144.4cm×56.8cm 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关仝,不知何许人也,初师荆浩学山水。
仝刻意力学,寝食都废,意欲逾浩??”
《关山行旅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无款,有王铎鉴藏款印,明清曾入内府。
[五代]荆浩匡庐图轴185.8cm×106.8cm 绢本墨笔台北故宫
博物院藏
若与其师荆浩的《匡庐图》相对照,关仝的作品从构图到笔墨表现都不如《匡庐图》完整成熟。
《匡庐图》中部右侧群
峰下的水岸坡石和各处灌木小树的刻画,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为郭熙所作《寒林图》中找到较为一致的气息与造型表现,表明《匡庐图》的准确绘制年代或在郭熙之后的北宋后期。
[北宋]李成茂林远岫图卷45.5cm×143.5cm 绢本墨笔辽宁省博物馆藏
生活在五代后期的李成,其山水画在北宋取得了深远的影响。
李成的生平据何惠鉴《李成略传》考证,何氏将其生年确定为919年(台北学者认为916年),967年以疾终于陈州(今河南淮阳)。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轴206.3cm×103.3cm 绢本墨笔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郭熙《林泉高致》认为“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
”《溪山行旅图》所表现的正是典型的关陕风光,是范宽的可靠真迹。
此图展示了北宋前期的绘画风格和经典样式,以及当时山水创作所能达到的学术高度和技法成熟度。
《溪山行旅图》让后世研究者清晰地看到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基本面貌和具体的技法推进程度,为界定五代北宋时期的作品提供可靠的依据。
荆浩对有笔有墨的追求导风气之先,唐末遂为山水画崛起之原点。
关仝刻意力学青出于蓝,他将荆浩的探索发扬光大,成就了荆关山水,五代山水画始脱出唐画藩篱。
生活在五代后期的李成,其探索直接孕育了北宋山水。
范宽《溪山行旅图》光耀古今,直到今日仍让后学者如痴如醉。
这几位山水画大师开辟的水墨山水面貌,直到北宋后期徽宗时崛起的青绿山水,才稍异其趣。
五代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影响中国画的部同风格,北方的荆浩以雄强之势影响深远,著有《笔法记》一书。
提出“气、韵、思、景、笔、墨六要”,对“六法”有所发展,关仝是荆浩的继承人,以江南平淡水墨风格影响久远。
巨然继承了董源的衣钵。
他们一直影响到后来各各时代,以至发展成南北宗说。
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大发展到了日趋成熟,这个时期的山水画,风格纷呈,画家众多,能反映出五代杰出的山水画水准的有荆浩、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画家。
特别是荆浩的《匡庐图》的出现,在山水画发展技法上,突破了
隋唐之后山水画大多数局限于勾填和有勾无皴的画法,打开了注重皴法的水墨山水画的法门,这是中国山水画自形成以来第一次重大的变革和创新。
后来经过董源和巨然等的努力,使皴法更加丰富多样和成熟,从而确立了中国式山水画的独特的表现方法。
以荆浩、关同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
总之,北方山水画派的几位画家是各有特点;关同的“峭拔”、李成的“旷远”范宽的“雄杰”、历来被称为“三家山水”,他们都因为各具个性而自成一体,而三家又都来源于荆浩,表现雄伟峻厚、风骨峭拔的突儿巨壑,用硬性的“钉头皴”、“雨点皴”、“条子皴”描绘出北方石质坚凝的山体,是他们共同的特色。
所以,他们共同组成了五代至北宋初山水画中的北方流派,与以柔性线条描绘平缓温润的江南山水的“南方画派”有着本
质性的区别。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表现的是江南一带的丘陵坡峦,尤以南京一带的风景为依据。
由于南方的丘陵多覆以土层,所以,在表现技法上,又创立了能够体现南方山水特点的“披麻皴”。
这种由董源创立的“披麻皴”技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明代'吴门
画派'的沈周、文徵明,'淞江画派'的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弘仁、八大、石溪、石涛),
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整个清代三百年的山水画,也几乎全都笼罩于“披麻皴”的表现形式之下,继
承者甚多,董源可谓是江南山水画派的开山祖。
在意境和审美情趣方面,五代山水画较之唐代更能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自然面貌和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深妙的意境。
如荆浩、关仝作品中出现的是“云中山顶,四面峻厚”、“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色”的典型的北方山水;董源、巨然作品中出现的是“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的典型的南方山水,这是唐代所不曾有的。
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为了更好地表现各种山石的特点,根据各种山石不同的地质结构形成了许多表现程式——即
各种皴法。
所谓皴,就是山石的脉胳纹理。
所谓皴法,就是表现山石脉络纹理的用笔方法。
早期的一些山水画山石无皴。
如展子虔的《游春图》,只用线条勾轮廊和简单的脉络,然
后着色。
自唐人开始以钩斫为皴,至五代荆浩、关仝,才真正开始了皴法的尝试。
到了宋代,皴法基本完备,元代时皴法又有新的发展。
按用笔规则大体可分为线皴(如披麻、卷云、荷叶、解索、牛毛、折带等皴)、面皴(如刮铁、斧劈等皴)和点皴(如雨点、豆瓣、钉头、米点等皴)三大类。
五代时期代表画家有荆浩、关仝、董源和巨然。
五代时候,中原地区战争频繁,大批知识分子隐逸山林,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
荆浩是北方画风的奠基人,因长期的山林
生活而熟悉了大自然。
荆浩长期隐居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对北方的山势认真观察体会,他的画体现了北方山的特色。
石法圆中带方,皴法以短线为主,皴染兼备,层次分明。
他曾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
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他的所谓笔乃是有勾有皴,他的所谓墨乃是有阴阳向背的效果。
他的山水画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传世名作有《匡庐图》,图中画的是江西庐山,然其生活基础仍是从北方的山水而出,其中石质坚硬,气势雄伟。
关仝是荆浩的学生,晚年山水画成就超过了荆浩。
传世名作有《关山行旅图》,山石轮廊用笔有粗细断续之分,皴法以线为主,皴擦加以水墨渲染,整幅画的用笔,给人粗壮的感觉。
荆浩、关仝代表的是北方山水画派,五代南方山水的两大家是董源、巨然。
董源开创了江南画派,他的传世名作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等。
董源的山石画法是短披麻皴,其皴法为短促而带弧形的线条疏密组合,多用以表现江南的土山。
后世文人画家以王维为宗,然王维的画早已不见,实际上皆以“水墨类王维”的董源为宗。
巨然是个和尚,他在南唐时随董源学画,皴法、苔点基本相似。
他的皴法以大披麻皴见长,是长而交叠的带弧形的线条疏密组合。
传世名作有《秋山问道图》等。
《秋山问道图》的“道”并不是画家进山迷路问个道路,选择秋天的大山去探
索,寻找的是美丽的风景,也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这是山水画的真实意图。
以董、巨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的影响是深远的,其山水画艺术为后世的艺术家们继承发展。
感谢大家支持「版权声明」版权来自网络,转载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