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22课《古文二则》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22古文二则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22古文二则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22.古文二则学习目标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2、能依照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3、在阅读中取得对人一辈子的有利启发。

学法指导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能大致翻译课文,能复述两个小故事,能根据课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在阅读中加入自己的体验,从而取得对人一辈子的有利启发。

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司马光,字,北宋家、家。

(2)有关人物:孙权,三国时吴国的成立者,字仲谋;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

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命。

祖逖,东晋名将,字士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即更.另眼相看祖逖.主簿.同寝.蹴.琨非恶.声骁.健铠.仗2.说明下列加点字(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见旧事耳。

(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4)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3.说明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博士古义:今义:(2)望风古义:古义:4.翻译下列句子(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4)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合作探讨第一课时探讨一:阅读课文,感知内容1. 《孙权劝学》讲了一个如何的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吕蒙()学——鲁肃()学2.孙权劝吕蒙学习,为何?(原文回答:。

)吕蒙学有所成了没有,从哪里看出?(原文回答:。

)这属于描述。

3.吕蒙为何能从当初的“吴下阿蒙”变得让人“另眼相看”的?4.你如何评判文中的孙权、吕蒙和鲁肃?探讨二:拓展延伸,提高熟悉你从《孙权劝学》那个故事中取得了如何的启发呢?第二课时探讨一:阅读课文,感知内容1. 《祖逖北伐》要紧写了祖逖年轻时的几件事?反映了他如何的品格?2.你从祖逖身上学到了什么?探讨二:拓展延伸,提高熟悉祖逖是一名青年英雄,除他之外,你还明白我国历史上哪些青年英雄呢?我的收成1.读完《古文二则》这二则故事,你从中积存了几个成语?1.你从吕蒙和祖逖身上汲取了哪些成长所需的精神营养?22.古文二则自主学习1.(1)纪年体君实政治史学(2)gēng tì bù qǐn cùè xiāo kǎi2.(1)事务(2)普遍阅读群书,不作深切探讨(3)醒(4)统帅3.(1)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职名称学位的最高一级(2)听到消息为正在进行秘密活动的人观看周围动静4.(1)你此刻身当要职把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

(导学案) 22.古文二则——孙权劝学

(导学案) 22.古文二则——孙权劝学

22 孙权劝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你可知道,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你知道“吴下阿蒙”和“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两个成语的来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共同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走进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预习检测: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以军中多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自以为()大有所益及()鲁肃过寻阳即更()刮目相待蒙乃()始就学权谓()吕蒙曰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2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

22课《文言文二则》导学案

22.文言文二则【教材简析】本课选取的是关于学习的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的佳作。

《囊萤夜读》介绍了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必有成就。

《铁杵成针》阐明了学生从小比较熟悉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教学目标】1. 认读“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囊萤夜读恭勤不倦博学多通”等词语。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5.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囊萤夜读》,认读“恭、勤、焉”3个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囊萤夜读》,认读“恭、勤、焉”3个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1.同学们,《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匡衡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

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

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一个洞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

古时候,还有一位热爱读书的人,他是晋代车胤,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

2.这个故事就是《囊萤夜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个小故事。

(板书:囊萤夜读)(设计意图:《凿壁偷光》和《囊萤夜读》这两则文言文表现的是同一个主题:热爱读书。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2课 古文二则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2课 古文二则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第22课古文二则【导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第一课时学习《孙权劝学》精彩导入激发兴趣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卿(qīnɡ)岂(qǐ) 涉.猎(shè) 孰 (shú)遂(suì) 邪(yé) 更(ɡēnɡ)2.文言知识梳理①文言词语释义:权谓.吕蒙曰(告诉)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事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孰若.孤(比得上)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当涂..掌事(当道,当权)蒙乃.始就.学(才)(开始从事)及.鲁肃过.寻阳(到了……时候)(到)见事..之晚(认清事物)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一词多义②一词多义:乃乃不知有汉(竟)蒙乃始就学(才)见见渔人(看见)见往事耳(知道)③古今异义: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3.作者链接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2课《古文二则》教案

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2课《古文二则》教案

珍惜平日里的一分一秒,有志者,事竟成。

只有志而不努力永远不会到达最终的目的。

下面为您推荐新课标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第22课、《古文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一、导入: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职务:原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触犯罪名:受贿罪,刑罚:2000年9月14日被执行死刑。

(成克杰通过批项目、要贷款、提职级等多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

)二、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

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

《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

"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

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

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

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

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

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

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

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

三、讲解《四知》1、杨震简介: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

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

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第6单元第22课 《礼记》二则

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第6单元第22课 《礼记》二则

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导学案第6单元第22课 《礼记》二则第22课 《礼记》二则【导学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完成《大道之行也》。

第一课时 学习《虽有嘉肴》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

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自主互研 生成新知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1.读准注意,认准字形嘉肴.(y áo) 自强.(qi ǎng) 兑.命(yu è) 学.学半(xi ào) 弗.学(f ú) 教学相长.(zh ǎng) 2.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词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 (2)一词多义①学⎩⎪⎨⎪⎧学.学半(xiào )(教导) 学学.半(xué)(学习) 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 (3)词类活用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4)通假字①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学”同“xi ào ”,教导。

3.《礼记》简介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2课《《礼记》二则》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2课《《礼记》二则》导学案

《《礼记》二则》导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并翻译课文。

2、了解说理的方法,领会短文中的道理。

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并翻译课文。

(重点)2、了解说理的方法,领会短文中的道理。

(难点)学习过程:第一则:《虽有嘉肴》1、《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

这些警句都出自《礼记》,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2、读准音,认准形嘉肴(yáo) 兑命(yuè)学(xiào)学半弗学(fú)教学相长(zhǎng)3、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词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2)一词多义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3)词类活用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4)通假字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

4、译文:教参版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了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5、内容分析与板书类比引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教学能相长逐层论证:学知不足,教后知因实践出真知不足自反,知困自强引用作结:学学半短文主旨: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语文版
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祖逖()蹴( )恶()骁健()
廪()铠仗()
2、解释加点的字
蹴琨觉
因起舞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非复吴下阿蒙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
二.目标展示1.导入主题2.熟悉目标
三.探究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示
1、读文:(1)教师范读。
(2)学生组内互读。
课题
《孙权劝学》
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疏通文意,归纳文章主旨。
2、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语气词等)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重点、难点
1、体会对话人物的神态、口气、心理,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
使用说明: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故事。
4、祖逖是在什么情况下力主北伐的?
——〖1〗北方游牧民族纷纷侵入中原,晋王朝丧失了半壁 江山。
〖2〗皇帝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使戎狄乘虚而入,屠戮中原。
〖3〗沦陷区人民已遭残害,人人想着自己奋起反抗。
5、祖逖力主北伐,这一主张得到了司马睿的支持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
——因司马睿素无北伐之志,所以只是敷衍的态度,但祖逖即使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倾家资招募兵马,为北伐作准备。
3、文中有些语句已浓缩为成语,试着把它们写出来。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二百九十四卷,又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 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 经济、文化。全书贯串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史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收集整理 仅供参考学习
22、《古文二则》导学案
黄春霞周斌黄松梁荣
卿当涂掌事(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
)即更刮目相待
)(2)此非恶声也(

(3)
)(7)狄将其部曲百余家(
5•翻译下列句子。

学习目标: 1、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汇。

2、 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闻鸡起舞” 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自相鱼肉”等成语。

(一)基础知识 1请学生动手查找整理作家作品有关资料 2.自由朗读全文。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孤岂( )欲卿( 狄( )少有大志(
左丞相睿(•)以为军谘(
) 涉猎( ) )蹴琨觉(
)祭酒
即更( )刮目相待
) 此非恶声也(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人思自奋( ( )
)(5)大王诚能命将出师(
蒙乃就学( (''
自相鱼肉(
)及鲁肃过( 蹴琨觉•('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5) 郡国豪杰,必有望凤响应者
4 •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 掌事: 但: 多务: 孰若: 遂: (四).探究应用
1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3 .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4.品味“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的含义。

1.谈谈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祖狄作为一代名将的胆识?
2.文中刻画了祖狄怎样的形象?
3.“闻鸡起舞”这一情节是否偏题?
4.交流讨论:说说祖狄之所以成为一代名将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三、拓展延伸:“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你能从你积累的名言警句中选择两句劝学吗?
《孙权劝学》导学案
问题解答
(三),5.( 1)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四) . 1."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3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

要用发展的眼 光看待人和事。

4•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 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5.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 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6.这是吕蒙对鲁肃惊叹的回答,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 的坦然态度,表现自己的才略长进之快,又表现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

7•示例:莫
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 1.大胆进言,力主北伐。

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倾家资招募兵马。

2. 刻画了祖狄素有大志,忧国忧民的品质及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的胆识。

3. 课文一开始写“闻鸡起舞”的故事并没有偏题,而是祖狄成为一名战将的基础,说明 他少有大志,多年来的自觉培养才成就他日后的成就。

(2
) 的目
4.学生能从文中找到依据,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提示:(1)从“初,范阳祖狄,少有大志”可以看出祖狄素怀大志;(2)从“中夜闻鸡起舞……望风响应者”可以看出,祖狄能够自觉的刻苦磨练自己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