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22课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看云识天气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重点生字词。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学习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学习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学习过程: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峰峦.()一霎.()间点缀.()绫.纱()弥.漫()晕.()头转向月晕.()崩塌..()二、快读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自学指导: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来概括。
(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2)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写云和天气的关系的?(3)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下列表格:晴天云简表三、当堂训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
预zhào( ) 轻yíng( ) ling( )纱点zhuì( )Bēng( )塌 mí( )漫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山峦.()弥.()漫冰雹.()月晕.()一霎.()间棉絮.()3.在下面文中的空缺处填上合适的动词。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出现积云。
积云如果迅速向上________,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________奇,________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积雨云越________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________了,乌云________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四、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五、布置作业完成《语文作业本》上的相关作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2.能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3.积累有关天气的谚语。
学习重点、难点:能体会文中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学习过程:一、细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自学指导:结合文中的重要句子来分析问题。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本文文字优美,请同学们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二、拓展延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还可以通过“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小组讨论并交流。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教学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军机处外景图)上图是清朝军机处外景,它和以往我们学习过的朝代的中央机构有很大的不同,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加强,清朝的文字狱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一思想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军机处的设立1.(多媒体出示问题:什么是工业革命)教师讲述:军机处设立前的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阻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2.(多媒体出示材料)史料解读材料: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同时,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3.(多媒体出示问题:工业革命的进程)读材料和教材,分组回答问题:军机处的设立的基本情况,其作用和影响是什么(1)基本情况:雍正时设立军机处。
(2)作用:只是皇帝的一个秘书处,无实权,形式上始终是一个临时机构的地位。
(3)影响: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便于皇帝独断朝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目标导学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一)文字狱1.(多媒体展示材料)史料解读材料一:朝臣查嗣庭任江西主考,出题“维民所止”,被告发“维止”二字,影射“去雍正二字之首”。
雍正大怒,将查嗣庭入狱。
结果是查连惊带吓死于狱中,其尸被戮,查的亲属或处斩或凌迟,或流放。
再如,有个叫徐骏的官员,仅仅因为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一句,便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落得个身首异处。
材料二: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2.(多媒体展示问题:清朝大兴文字狱基本情况)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分组讨论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基本情况(包括背景、时间段、特点)提示:(1)背景:清朝统治者非常注重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七下第20课法律护我成长复习导学案

复习导学案:第20课:法律护我成长一:复习提纲1、法律法规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2、如何保护未成年人?(两部专门法律,一个法律体系,五大保护。
)3、学校保护、家庭保护的含义,地位,存在的问题。
4、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含义,地位。
二:学习过程:1、案例分析:某校15岁的初中学生小强,父母在外打工,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问,回家时发现小强犯了错误就是毒打。
因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小强在学校经常被罚站。
他逐渐厌学,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经常打游戏机、上网,进入录像厅而夜不归宿。
为筹打游戏机的钱而实施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
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此案,决定依法对其严惩,判处小强有期徒刑十五年。
案例中的行为中有五处不当或不合法之处。
请你指出并简要说明理由。
2、小练习:结合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具体法律规定判断下列分别属于什么保护?①盱眙县图书馆、纪念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②淮安市政府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③国家鼓励电视台、作家多提供或创作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作品④小华的父母已经办了离婚手续,但协议等小华成年后再分手。
⑤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任何人不得在教室、寝室等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饮酒。
⑥学校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⑦公安机关采取有力措施依法维护校园周边的治安和交通秩序,对三无车辆进行集中整治。
⑧学校制定应对火灾、地震、泥石流等突发事件的预案,演练⑨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审理⑩公安机关询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通知其监护人到场(11)、14岁以上未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16岁以上,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直击中考:1、为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我国先后颁布了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2004年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导学案第20_21_22_23_24课

导学案Lesson 20:At the Post Offiice学习目标:1.会听、说、读、写单词send2.会用“How much____________?”说话。
学习重点:本课单词和重点句型学习方法:分组练习学前准备:1.准备明信片2张2.根据汉语写出单词。
明信片_______邮票_______需要______ 学习过程:一、每组同学设计一组“问路“的对话。
1、小组内设计并练习对话。
2、各小组展示练习结果。
二、学习课文1、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2、学习单词Send3、听录音(1)感受语音语调(2)跟读三、师生互动练习对话四、反馈练习1、学生分组设计一组“买东西“的对话2、展示各组成果五、盘点收获这节课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esson21: Writing the Address学习目标:会在明信片上写地址学习重点:在明信片上写地址学习方法:实践练习学前准备:空白明信片1张学习过程:一、复习与本课有关内容1、明信片各部分的名称左____右____顶部____底部____角落____2、明信片内容的书写格式二、学习课文1、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
2、师生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听录音。
(1)感受语音语调(2)跟读4、回答问题(1)W here does Danny write the address ?(2)D o you know Danny`s address ?(3)W here does Danny put the address ? What is it ?5、我会说指着自己的明信片,告诉别人如何写地址以及邮票贴在何处。
三、巩固练习1、给你的朋友或亲人些一张明信片2、展示你的成果四、盘点收获这节课,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0课_社会生活的变化_导学案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2.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二、学习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学习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三、学习过程:㈠自主学习导学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1、和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它们的出现,使人们的大大加快了。
还极大地促进了的流通。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驾设,商人可以用它来,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老百姓与也用上了电报。
3、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4、后,外国人在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年在创办的。
它刊载、等内容,还有。
报纸成为人们、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能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5、年在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和都很多是它出版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6、后,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和等法令,强令剪掉辫子,停止缠足,用代替过去的。
㈡合作探究研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摇去。
……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驰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诧为奇观‟的。
他们都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
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请回答:(1)此报道出自近代哪一报刊?(2)反映了哪一年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意义?(3)这则材料哪些地方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变化?(4)火车的传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5)除报纸外,这一场面还可以用哪些手段记载下来?㈢拓展延伸巩固(课后题)材料:乘火车,坐飞机外出旅游,照上几张彩照,已经不再是稀奇事了;用电话、电脑交流信息、联系友谊也已成为“家常便饭”;爸爸的书柜上摆满了各类图书杂志,还有各家报纸……妈妈还带我去逛超市,看电影呢!请回答:这段话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哪些重要内容?又有哪些是在近代社会生活中发展而来的?四.课堂小结: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是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公开课导学案_1

(4)正面战场的抗战,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5)正面战场后期,由于国民政府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致使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
三、课堂总结:
课题
第二十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总课时
20
主备人
备课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指导学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培养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相关地图、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和表达历史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史实,体会抗日将士在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
3.教师讲述:1944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此次溃败是正面战场上的第二次溃败,也是溃败最多的一次战役。
讨论:谈一谈你对正面战场的抗战的评价?
教师总结:
(1)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新课讲授
(一)台儿庄战役
教师展示:《台儿庄战役形势图》
1.提问:日本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背景)
学生回答:日军企图把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津浦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20雪孩子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20雪孩子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20雪孩子导学案第1篇】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
谁来读一读?一个胖娃白生生,坐在雪地不吱声,不怕冻来不怕冷,只怕红红太阳升。
你猜出谜底了吗?今天就有一个可爱的雪孩子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谁来欢迎一下,叫叫他的名字。
我们一起叫叫他的名字。
二、识读结合,读通课文1、雪孩子今天还带来了一个童话故事(看视频)2、同学们看得真认真,想不想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请小朋友轻轻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识读结合,落实读通。
①这一课的生字生词可不少。
玩累奔去浑身水淋淋唱歌旁边火星连忙空地真得哎呀屋子越烧越旺睡得正香指名读、齐读第一行前鼻音第二行后鼻音第三行轻声、多音字哎呀:呀(yā)呀(ya)飞呀飞、爬呀爬你还可以说几个像这样的词语吗?第四行连贯读②去掉拼音,难度加大了,你能经受住考验吗?开火车读3、朗读课文。
词语都能读好,我们把它们送回课文中。
(1)《雪孩子》是优美的童话故事,从一场美丽的大雪开始讲起,谁来读一读第一小节?(指名读)这雪下的可真久,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
我们一起来读好第一小节。
(1)下了好几天的雪,这天早上,天终于晴了。
谁来读第二小节。
这个“嚷”是什么意思?(大声说)那谁能当这只小白兔,嚷一嚷?指名读我已经看见小白兔在我面前了。
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当一当小白兔了,那么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2)兔妈妈有没有让小白兔一起去?兔妈妈说——(引读)兔妈妈怕小白兔一个人孤单,给它堆了个雪孩子谁来读读这句话出示:兔妈妈在门外的空地上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
这句话比较长。
谁再来读好这句话?真棒,你已经把句子的停顿读好了(停顿符号),看来预习的时候下了一番功夫。
我们把这句话送回小节中,一起来读好。
小白兔喜欢雪孩子吗?你从那句话看出小白兔喜欢雪孩子的?小白兔在跳舞、唱歌,在和雪孩子——玩(板贴小白兔玩)此时的小白兔心情怎么样?让我们一起开心的读一读这句话。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学生用导学案

课题:第20课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总第22 课时主备:审核: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简述萨拉热窝事件出现的原因、经过及影响,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
2、概述凡尔登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及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3、说说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归纳和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归纳历史资料的能力。
4、概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参战双方、战争结果。
学习重难点重点: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如何引导学生对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民族反抗侵略与瓜分斗争的正义性同恐怖活动的区别,充分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
学法指导图片观察法、信息归纳法、联系比较法。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独立完成下列问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它发生在年6月28日,的一个秘密组织成员普林西普开枪射死了,普林西普被捕,一个偶发的事件引燃了一战的战火。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战役是,它发生与1916年,作战的双方是和。
整个战役中双方共伤亡70多万人,被称为“”,用以形容战争的残酷性。
此战之后,进攻被制止,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3、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于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结束于年,最后以的失败而告终。
4、第一次世界大战除了塞尔维亚等极少数国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卫战争性质以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共同探究】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为什么仍遭受西方列强欺负和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归纳整理】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2、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3、时间:1914--1918年。
马恩河战役 4、 西线的几个重大战役: 索姆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最残酷)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 5、加速战争结束的三件大事 美国的参战 各交战国家发生了革命(最主要) 6、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 7、影响:这场历时4年零三个月,卷入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战火燃遍欧亚非三大洲的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结束,战争给交战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和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学法指导
请同学们做一下社会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方式是什么?以50家为一组,统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讯比率。
然后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试分析变化原因。
四、知识链接
申报
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
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在上海创刊。
初隔日出版一张,四个月后改为日报。
1909年为席裕福购进,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量才接办。
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反映抗日救亡要求,并出《自由谈》副刊,发表进步言论。
1934年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趋向保守。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在日伪控制下出版。
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文化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的变化
六、问题探究
1.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
么?
2.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3.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
传进来的?
七、目标检测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
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
A .拍有线电报
B .写封书信
C .发无线电报
D .打长途电话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化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
3.下列改变文化生活的成就中,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可以提供直接帮助的是()
A.照相机 B.电影与照片 C.《申报》 D.课本与字典
4.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 B.握手 C.点头 D.跪拜
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
6.下面哪一剧照反映了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7.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
新气象。
其中最有特色的服装是什么呢?()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
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9.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创办地点在哪里?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
(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
在当时该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什么书籍?
(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举一例即可)(4)以上大众传媒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20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21-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找出最能说明问题的具体材料。
如詹天佑、侯德榜、魏源和严复的爱国精神表现在何处?
2.指导学生列表说明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个题目比较大。
教师可以让学生结成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这个任务。
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既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又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四、知识链接
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京张铁路全线的难关在关沟,这一带叠峦重嶂,悬崖峭壁,工程之难为当时世界所罕见。
关沟路段包括居庸关、八达岭、五挂头、石佛寺等四个隧道工程,总长1 645米,最长的是八达岭隧道,长1 091米,居庸关第二,长367米。
詹天佑顶着帝国主义者的讥讽嘲笑,克服缺少资金、
技术设备等重重困难,在开凿号称“天险”的八达岭工程中,采取因地制宜分段施工的方法,精心设计了从洞身中段开一口大井垂直下去与两端相对开凿的办法,詹天佑亲自把关,精益求精,到1908年终于完成了举世著名的八达岭隧道工程。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重要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出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源 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严复 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现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 :____________ 郭沫若:____________
徐悲鸿 : ____________ 丁玲: ____________
冼星海 : ____________ 赵树理: ____________
及作品 聂耳 : 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1.
2. 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
七、目标检测
1. 詹天佑针对外国人对京张铁路修建中的挖苦,他说:“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
”这种思想,表达了詹天佑的()
A. 对外国的蔑视精神
B. 民族自强精神
C. 以中国为荣精神
D. 立志报国精神
2.20世纪初,世界上最畅销的纯碱是“红三角”牌纯碱。
为中国的制碱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张謇B.詹天佑C.侯德榜D.邓稼先
3.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整体落后,但仍然出现了跃居世界前列的科学技术,这一技术产生在()
A. 农业科技
B. 文化教育
C. 电子工业
D. 化学工业4.“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严复对哪一事件的评价()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废除科举制度5.为了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顽强的探索。
下列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 严复──“红三角”纯碱
C. 詹天佑──京张铁路
D. 侯德榜──师夷长技以制夷
6.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的标志是()
A.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B.《奏定学堂章程》的拟定
C. 科举制度的废除
D. 新式学堂的创办
7.小华喜欢看鲁迅的作品,他不可能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作品是()
A.《狂人日记》
B.《阿Q正传》
C.《孔乙己》
D.《子夜》
8.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
右图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下列问题:
(1)右图人物是谁?他的代表著作是什么?
(2)该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他提出的救国之策是什么呢?这一策略是什么意思呢?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复习本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