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22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导学案
巴五中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审批人胡玉玲
课题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包玉华
备课时间
2015.6.6



班级_______
第_______组
姓名_______
学习
目标
说出明清时期在文学创作、戏曲和书画方面的成就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重点
四大古典文学著作的文学是成就和时代特征
学习难点
多角度地理解明清文化作品的时代特点
学习(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
1.明清时期古典小说进入高峰期的表现及特点?
2.代表作
作品
作者
朝代
特点
《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

明朝中期
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
《红楼梦》
清朝
是我国古典小说的
学生笔记(教师教案):
二、戏剧的繁荣
1.明朝最负盛名的剧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2.清朝中后期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三、书画的成就
1.明清书法有什么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书法家?
2.明清绘画有什么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画家?
【合作探究】
书127页“动脑筋”题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明清时期的四部古典小说和戏剧及书画成就,这四部古典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反应了反抗封建统治的主题,在时代背景上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特点,有着很高的思想艺术水平,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布置作业】
学生笔记(教师教案):
学后反思(教后反思):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导学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导学案

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知道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2.简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成就,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

◆学习重难点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难点:科技成就如何体现时代特色。

◆新课导入一、古典小说的高峰1. 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2.内容:反映当时的,表达人民、的意愿。

3.代表作。

(1)《三国演义》:作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2)《水浒传》:作者,是我国第一部以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3)《西游记》:作者,是一部充满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4)《红楼梦》:作者,具有高度的和,是我国的高峰。

二、戏剧的繁荣1. 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

2.汤显祖:代表作,通过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

3.京剧: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以和为基础。

三、书画的成就1.明朝的书法以、见长,书法兼有“”之美。

2.明朝的绘画,以、画居统治地位。

3.代表:明末著名画家,善用泼墨。

他的画,、。

4.清朝的“”,进一步发展徐渭的笔墨纵横手法。

当堂训练1.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唐僧取经、孙悟空智降妖怪等故事出自于我国古代一部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是【】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红楼梦》2.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形式,形成的一个新剧种是【】A.吕剧B.京剧C.徽剧D.豫剧3.由曹雪芹创作,代表了我国古典长篇小说最高成就的作品是【】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4.下列著作和作者搭配正确的是【】①《本草纲目》―李时珍②《天工开物》―宋应星③《三国演义》―罗贯中④《水浒传》―施耐庵⑤《红楼梦》―董其昌⑥《西游记》-吴承恩A. 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⑥C.①②④⑤⑥D.②③④⑤⑥5.扬州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是【】A.《春江花月夜》B.《尚书·禹贡》C.《说扬州》D.《扬州的夏日》6.2012年诺贝尔委员会给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导学案2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导学案2 新人教版

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一、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1.书法的兴起: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行书也逐渐流行。

2.王羲之的成就: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

他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人称他为“书圣”。

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3.绘画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出色的画家是东晋的顾恺之。

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二、辉煌的石窟艺术1.开凿目的: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雕造佛像。

2.著名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石窟内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也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问题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探究:(1)科学技术世界领先:科技方面,继承了秦汉的成就,在数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超过了秦汉水平,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为隋唐科技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如祖冲之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等。

(2)文化艺术成就多样、各具特色。

由于民族大融合,这一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充分发展,其丰富多彩的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书法、绘画、佛教艺术、哲学等都有较大成就。

【问题2】如何评价洛阳龙门石窟和大同云冈石窟的宗教内容和艺术形式?探究:(1)石窟艺术的大部分内容和统治者开凿石窟的意图是要宣扬宗教迷信,但它们却是古代艺术家和劳动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

(2)这些石窟艺术保存至今,其意义早已超出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和意识形态之局限。

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雄伟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

一、选择题1.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形成于哪个时期()。

A.秦朝B.东汉末年 C.魏晋南北朝D.隋唐答案:B2.2010年9月3日,第八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盛大开幕。

(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
随堂检测
知识点三: 清明节
5.从传统习俗扫墓、祭黄帝、踏青、荡秋千、
放风筝等,可知反眏的是( A )
A.清明节 B.中秋节 C.春节 D. 元宵节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
随堂检测
6.图片反映出一定的历史知识,右图(扫墓祭祖)
反映的传统节日是( A )
金牌导学案
第二十二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金牌导学案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 …学…习……目…标..… 2 …课…前……学…案..… 3 …课…堂……导…案..… 4 …随…堂……训…练..… 5 …课…后……练…案..…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
板报,它反映的传统节日是( A )
A.春节 B.重阳节 C.清明节 D.端午节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
随堂检测
2.王安石在《元日》中写进:“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
符。”诗中描述的节日是( A )
A.春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冬至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
访问的人:奶奶、妈妈、学生( )等。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
课后练案
收获:①都知道七夕节。②都知道关于牛郎织女
的故事,但是奶奶讲的最好,

③奶奶和妈妈都知道,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
课后练案
【活动收获】 (3)通过活动,我们知道了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 还了解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你对此有何认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导学案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学习目标】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等。

2、培养综合归纳能力3、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学习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南朝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多方面取得成就,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

他利用前人创造的“”,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年。

2、北朝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写的《》一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北魏的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是一部综合性的专著,详细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著。

4、思考:“动脑筋”(第119页)和“活动与探究”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祖冲之和圆周率1、教师指名让学生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结合教材,师讲解主要内容;3、讨论解决“动脑筋”(第119页)。

第二子目: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结合图,师讲解主要内容;第三子目:郦道元和《水经注》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活动与探究(课本120页)(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展示表格制作情况;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生活朝代数学:祖冲之称谓主要成就承前启后的魏生活朝代晋南北朝文化农学:贾思勰称谓(一)主要成就生活朝代地理学:郦道元称谓主要成就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名人辈出,成果璀璨,我国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这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22课《皇帝的新装》导学案

第22课《皇帝的新装》导学案

第22课皇帝的新装【教导学目标要求】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

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体会夸张和想象的作用。

3.联系现实生活,培养真诚、求实、不慕虚荣的品格。

【教导学重点难点】1.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2.领会文章深刻的内涵。

教导学过程(2~3课时)教导学方法第一课时【自主学习,基础过关】1.我的资料安徒生(1805—1875),丹麦童话作家,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他一生创作的优秀的童话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等。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

童话最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是想象和夸张,本文就是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著称。

2.我的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

《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选》,作者安徒生,丹麦人,是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作品还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炫.耀(xuàn)称.职(chèn)爵.士(jué)赏赐.(cì)妥.当(tuǒ)呈.报(chéng)滑稽.(jī)御聘.(pìn)(3)请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成语。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随声附和:形容没有主见。

盖世无双:才能或武艺当代第一,没有人能比得上。

3.我的疑惑【合作探究,释疑解惑】一、速读课文二、整体感知1.梳理故事情节(1)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2)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2.概括主题思想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个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鞭挞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浪漫的童心,要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第22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  第22课

课题: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课型:【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理解北魏统一、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促进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重点难点预见】1、学习重点: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2、学习难点:提高学生的视图能力,结合“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指出内迁各族的基本情况。

【知识链接】【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课文,结合学案自主预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习心得。

【学习流程】1、自主学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13-114页的内容,完成填空,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1、东汉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上合称“____________”。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14-116页的内容,完成填空,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将都城从__________迁到____________改穿_____________ 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学习_________________采用_________________提倡_________________2、合作探究A、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阅读115页,思考:孝文帝改革有何历史意义?C、你的疑点、难点:3、展示提升【达标测评】A、必做题一、单项选择题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对内迁少数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在黄河流域建立过一些政权②大多逐渐汉化③受汉族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加深④采用汉姓,学习汉语,改穿汉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B.氐C.羌D.鲜卑3. 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4.四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争论,你赞同哪个()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北方统一的实现B.阶级矛盾的激化C.封建化的完成D.北方民族的融合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他4岁即帝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导学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学校(编号22)学生班级学号小组姓名分。

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使我国的书法升华为一种高级艺术形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认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是闻名世界的古代艺术宝库,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无比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

【学习重点】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学习难点】“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又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缺乏书画艺术修养,如分不清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等。

【学习过程【学习笔石窟艺术北朝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雕像)※课堂训练1.某校初一年级正在进行历史知识抢答题,主持人说:“他是东晋人,创造出一种新颖秀丽的书法,后人尊称他为书圣。

”你认为主持人描述的历史人物是()A. B. C. D.3.当你观察《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的时候,你发现画中表现的学生独立完成,组内讨第22课 承上启下的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王羲之 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书圣 二、顾恺之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三、宣扬佛教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合作探究影响(言之有理即可):①佛教在政治经济领域势力很大,占有大量的劳动力和土地,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

②统治者崇佛,导致政治十分黑暗。

为此,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神不灭的谬论,撰写了《神灭论》揭露佛教的欺骗性,使唯物主义思想得到发展。

③另外佛教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石窟艺术、宗教绘画等。

课堂训练1.A2.C3.A4.D5.D6.B7.A8.A9.B 10.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总序
22
主设计者
何命贵
学习流程
教师导引
一、目标解读
1.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知道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2)、简述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成就,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3)、知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提高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培养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2.学习重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3.学习难点:多方面地了解四大文学名著的内容;多角度地理解明清文化作品的时代特点。
4.中考要点:识记四大名著。
二、夯实基础
1、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A、梁山泊义士尊晁盖B、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C、孙行者大闹黑风山D、曹操煮酒论英雄
2、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A、《三国演义》B、《水浒传》C、《红楼梦》D、《西游记》
3、明清小说在思想上的共同点是()
A、都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B、都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内容
C、都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D、都揭示了封建社会崩溃的必然性
(二)戏剧:
1、汤显祖:代表作————。
2、京剧:——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以——和——为基础。
(三)书法:
明朝的书法以——、——见长,书法家——,兼有“————”之美。
(四)绘画:
1、特点:以——、——居统治地位。
2、代表:明末的——,清初的“——”。。
2、对学互助,释疑并提炼问题
三、提升能力,
1、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3)《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何价值?
指生朗读目标,教师据实情略加突出。
教师巡视各组,及时参与,适时指导,提炼问题。
关注各组学习情况,分别指导
据学生学习情况与学习目达成情况,及时导学引疑,点评,
我的收获
(一)小说:1、特点:————的成熟阶段。
2、内容:反映当时的——,表达人民——、——的意愿。
3、代表作:(1)《三国演义》:作者——,是最早的——————。
(2)《水浒传》:作者——,是第一部——————。
(3)《西游记》:作者——,是充满———————。
(4)《红楼梦》:作者——,具有高度的——和——,是我国——的高峰。
1)、根据《三国演义》这部作品,说明历史著作和历史小说的不同所在。
2)、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有何共同之处?
3)、拓展延伸:制作一个表格,归纳古代中国在文学、绘画及书法方面的成就。
2、激情展示
①基础问题释疑
②能力题展示
பைடு நூலகம்四、知识梳理
知识回顾、归纳
五、过关检测
1、下列中国古典小说的章节标题中,出自《三国演义》的是()
4、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你知道它是什麽时候形成的吗?()
A、18世纪末B、19世纪中期C、19世纪末D、20世纪初
5、《红楼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学的重要文献,作此评价的最主要依据是()
A、它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B、它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C、它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D、他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6、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
A、关汉卿B、汤显祖C、马致远D、王实甫
7、作品有“颜骨赵姿”之美的明代书法家是()
A、柳公权B、董其昌C、徐渭D、颜真卿
8、19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请回答:
(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什麽时候创作的?
(2)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