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的泥土》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甜甜的泥土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甜甜的泥土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甜甜的泥土》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甜甜的泥土》的大意,掌握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表达。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恩他人的美好情感。

明白亲情、友情的珍贵,懂得珍惜身边的人。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甜甜的泥土》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亲情、友情的珍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情境教学法为主,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亲情、友情的珍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采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甜甜的泥土》的情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表达。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亲情、友情的珍贵。

分享自己的亲情、友情故事,让学生懂得珍惜身边的人。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总结:回顾课堂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学生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课堂上的困惑和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以“亲情、友情”为主题的作文比赛,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亲情、友情的理解和感悟。

甜甜的泥土(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甜甜的泥土(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甜甜的泥土(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甜甜的泥土一、学习目标1.品读语言,感悟母爱,启发学生融进爱的世界。

2.通过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达到真正理解课文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1重点:感受母爱亲情,启发学生融进爱的世界。

2难点:通过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达到真正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导入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母爱,对有的人来说就是那么的唾手可得,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感受小小说《甜甜的泥土》中,感人至深的母爱。

二、感知母爱(一)有妈的孩子像块宝轻声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离异母亲爱孩子的语句,品味这份爱。

按句式表述:“读,我体会到。

”示范:读“一群唱着歌儿的孩子,跨出了校门……人影稀疏了,零落了,没有了。

”我体会到母亲由期望到焦急再到失望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交流你们的阅读感受,老师愿意聆听你们的声音!生交流读后体会。

(二)没妈的孩子像根草过渡:让我们的小亮一直沐浴在母爱的怀抱里,该有多好啊,可现实是残酷的,爱他的妈妈偏偏离开了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离开妈妈的小亮像根“草”的生活。

离异的妈妈是爱小亮的,可她却不能陪伴在小亮的身边,失去妈妈的日子小亮就像根“草”一样。

快速阅读课文,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很好的阐述这句话?三、品百味人生过渡:看人间万象,品人生百味。

生活这列列车有时并不按照我们预设的轨道在运行,在上面环节我们随着小亮一起感受了母爱,像块宝又像根草的小亮,可以说小亮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

请同学们走进课文,仿照示例,一起来品味多味的人生。

关键词: “小亮” “妈妈”“传达室老头”“老师”“泥土”“奶糖”“天气”示例:小亮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因为虽然离异的妈妈关心他,可她毕竟不在小亮的身边。

师:请同学们交流你们的阅读感受,老师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品味这多味的人生。

生交流:妈妈是负责任的,又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她给小亮吃糖,却不能天天照顾小亮的生活。

八年级语文上册 甜甜的泥土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甜甜的泥土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甜甜的泥土》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甜甜的泥土》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恩他人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学会关爱和帮助他们。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整体理解,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甜甜的泥土》。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请学生谈谈他们对“甜甜的泥土”的理解和感受。

(2)简介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体现的关爱和帮助他人的感受。

(2)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学会关爱和帮助他们。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强调关爱他人、感恩生活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关爱和感恩的作文。

(2)课后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能力。

3. 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以及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情况。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如写一篇关于关爱和感恩的故事。

《甜甜的泥土》教案教学设计

《甜甜的泥土》教案教学设计

过程与方法目标
01
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 力。
02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 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03
通过探究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批 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01
02
0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 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珍惜亲 情、友情和爱情。
互动式教学
02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互动问答等方式, 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参与度

在线学习资源
04
提供相关的在线学习资源,如课程网站、学习 论坛和网络课程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学习。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表现评价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 ,是否能主动回答问题。
性。
课堂氛围
反思课堂氛围的营造,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和交流。
05
教学资源与辅助材料
教材与教辅材料
教材
《甜甜的泥土》语文教材
教辅
教学参考书、练习册、教案集
多媒体资源
投影仪
用于展示PPT课件
音响设备
播放课文朗读和背景音乐
教学视频
关于课文内容的讲解和演示
网络资源
教学网站
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教案和课件
教学方法运用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 方法,如情境导入、小 组合作探究、教师讲解 等,使得学生对小说的
理解更加深入。
下节课展望
教学内容安排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甜 甜的泥土》中的人物形象、 主题思想以及写作技巧等方 面,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

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甜甜的泥土》教案

苏教版初二上册语文《甜甜的泥土》教案

教案:《甜甜的泥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o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甜甜的泥土》一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o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情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诵读、讨论、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o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懂得珍惜母爱和亲情。

o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善良、宽容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母爱和亲情。

•难点:通过分析细节描写,深入理解人物内心世界,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甜甜的泥土》的原文、关键段落、相关图片和视频。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准备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和场景布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1.教师活动:o播放一段关于母爱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o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收到过妈妈送的特别礼物?那份礼物对你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

o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甜甜的泥土》,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来描写母爱的。

”2.学生活动:o观看视频,感受母爱的温暖。

o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学习新课做铺垫。

二、诵读课文(约10分钟)1.教师活动:o指导学生正确诵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停顿和节奏。

o示范诵读,并邀请学生尝试诵读,及时纠正发音和语调问题。

2.学生活动:o认真聆听教师示范诵读,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

o尝试诵读课文,注意发音和语调的正确性,感受文章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约15分钟)1.教师活动:o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o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线索和主要情节。

2.学生活动:o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甜甜的泥土教案

甜甜的泥土教案

甜甜的泥土教案甜甜的泥土教案甜甜的泥土教案1《甜甜的泥土》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爱”字,贯穿着一个“情”字,这就是父母之爱,手足之情。

这是世间最崇高最美妙最炽烈的情感。

它表达了人类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粹,表达了时代开展和前进的方向。

然而以我之见,现代作家写的《甜甜的泥土》一文,读来更让人撕心裂肺,更感人脏腑,更催人泪下。

从内容和主旨上来说,这篇小说是全新的,它首次涉及到离异家庭的孩子需要至爱至情的社会问题。

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

它告诉我们: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而离异家庭的孩子也同样能得到人们的关爱,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望所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爱要倍加珍惜,愿天下父母和谐相处,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愿每个继母也像亲妈一样善待孩子,还孩子一个幸福的精神家园。

从写作特色和技巧来说,本文有如下特点:1、立意上本文打破旧窠,另辟溪径,给人新颖独特之感。

2、结尾意蕴丰富深入,富有诗情画意,大大进步了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令读者拍案惊奇。

3、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环环相扣,节节生辉,构造严谨,浑然一体。

4、妙用比照衬托手法,推动情节开展,塑造鲜活的人物形像,打分理处读者的心灵,令读者产生共鸣,从而迸射出灿烂的思想火花。

鉴于此,根据新课标“‘知识与才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唯一度的高度结合。

”“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注重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如下:教学目的:1、能整体感知全文,理清文章的构造思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子深情。

3、能抓住关键、优美的词句进展品味,理解文章主旨。

4、注意本文“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巧妙艺术构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 甜甜的泥土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甜甜的泥土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甜甜的泥土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教育学生懂得感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氛围。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相关背景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深刻,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1. 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 讨论课文主题,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恩身边的美好。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修辞手法。

《甜甜的泥土》教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甜甜的泥土》教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甜甜的泥土》教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甜甜的泥土》教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小说中个性鲜明、富有人情味的人物形象;2. 掌握小说中的写作技法;3. 理解小说表达的主题思想。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2.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3. 提高学生合作意识;4. 培养学生爱好文学作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掌握小说中的写作技法,理解小说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个性鲜明、富有人情味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预习学生通过课前导学,预习小说《甜甜的泥土》中的主要内容,把预习的结果以日记形式呈现出来。

在上课时可以对自己的预习结果进行讨论,加深对小说中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教学方式本节课采取小组合作形式,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分配一段小说内容,学生们需要一起合作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技法,在班级中进行展示。

(三)教学内容1. 进入主题让学生读一遍第一章节,使用情感图谱,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对小说中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感受,并分享给同学。

2. 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1)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们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小凤仙、马晓峰等,给出相关的情节描写,并分析描写的技巧。

(3)结合小组的分析结果进行班级展示。

3. 主题思想的分析(1)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表现人性、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的主题思想,并进行班级展示。

4. 写作技巧的应用(1)分析小说中的写作技巧。

(2)结合小组分工协作,让学生们准备小说中的写作技法并进行展示,演示分析小说中的写作技巧,如:描写、对话等。

(四)作业安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结果,写出关于小说的读后感。

五、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班级展示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内在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甜甜的泥土》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
教学设计
泰州市胡庄中心初中杨子生
教学目标:
一、理解母子深情。

二、学习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方法。

三、学习妙用对比的手法。

四、品味包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讲述: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到母爱,那么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对母爱有着怎样的渴望?社会都给了他们哪些关爱呢?带着这样两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作家黄飞的小小说《甜甜的泥土》。

二、出示教学目标(略)。

三、题解。

学生思考:
1、小小说有什么特点?
2、小说有哪三要素?
同桌交流,点拨:
1、小小说又叫“微型小说”“超短篇小说”。

它仍有一般小说的特点。

2、小说具有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小说主要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四、检查旧课。

1、给加点字注音。

(指名一学生板演)
黯然(àn)晕眩(yūn xuàn )蹭(cèng )
愠色(yùn )
2、听写词语。

(指名一学生板演)
呆滞夺眶而出气势汹汹情不自禁
五、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2、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同桌交流,点拨:
1、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

2、课文写了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
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暂不做定论)
六、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故事情节大体是:奶糖,
奶糖,奶糖,
奶糖。

小组交流,点拨:
一包奶糖。

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化奶糖。

(结构严谨)
七、分析人物形象。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说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各是什么?
2、、课文刻画了哪几个人物的形象,?课文运用刻画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3、小说通过对王小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向人们提出了怎样一个问题?
4、课文如何运用对比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同桌交流,点拨:
1、社会环境:父母离异;自然环境:立春、残雪
2、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外貌描写:宛如一尊雪雕(至爱亲情);神态描写:暗淡、热切(激动、兴奋);动作描写:摇(心灵受到打击),掏出(母爱)。

(王小亮“过去的妈妈”:慈爱)
王小亮:外貌描写:破鞋、冻裂的小手(坚强);神态描写:笑眯眯(可爱);动作描写:叫着、跳着(可爱);心理活动:梦境(渴望父母破镜重圆)。

(王小亮:坚强、机智、可爱)
传达室老头:心理活动描写:疑惑、明白(通情达理)。

王小亮的老师:动作描写:悄悄背过了身(关爱)。

王小亮“现在的妈妈”:正面描写:神态描写:扬起细眉(善于打扮邀宠)、语言描写:嘀咕(存心不良)。

侧面描写:王小亮的衣着、繁重的家务(反衬后妈的冷酷)。

(王小亮“现在的妈妈”:冷酷)
3、反映了父母离异后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这一社会问题,呼吁人们应关爱他们。

(主题)(立意新奇)
4、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在学校放学前后的对比;前后两个妈妈对王小亮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对比;王小亮埋糖、挖糖前后的对比;学校传达室老头对王小亮“过去的妈妈”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

(妙用对比的方法)
作用:这些对比,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八、探究。

思考问题:
课文结尾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应多角度看问题)同桌交流,点拨:
(1)泥土甜;(2)妈妈的慈爱滋润了王小亮的受伤的心田;(3)社会的关爱,让父母离异后的孩子产生生活的渴望;(4)人间到处充满关爱。

(本是悲剧,用喜剧结尾)(结尾惊奇)。

九、品味语言。

读课文,找出包含感情的语句,并说说包含着什么感情。

(包含感情的语言)
同桌交流,点拨:
参见对人物形象分析部分。

十、拓展。

由这篇小小说,你联想到了什么社会问题?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
交流,点拨:
想到了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的父爱和母爱问题。

父母最好不要离婚,社会要给予父母离异后的孩子更多的关爱。

十一、总结。

1、主题思想:
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父母离异后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2、写作特色:
(1)立意新奇,结尾惊奇。

(2)结构严谨,妙用对比的手法。

(3)包含感情的语言
十二、老师寄语。

同学们,我们要珍惜家庭这温馨的港湾,对不幸的同学要给予更多的关爱,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十三、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附:板书设计
甜甜的泥土现代作家黄飞
线索:一包奶糖;故事情节:送奶糖、吃奶糖、埋奶糖、化奶糖。

(结构严谨)
社会环境:父母离异;自然环境:立春、残雪
人物形象:
王小亮“过去的妈妈”:慈爱父母离异后的孩子渴望母爱
王小亮:坚强、机智、可爱社会应该关爱他们(立意新奇)
传达室老头:通情达理
王小亮的老师:关爱妙用对比手法
王小亮“现在的妈妈”:冷酷
(结尾惊奇)
(包含感情的语言)
《甜甜的泥土》
学习目标:
一、理解母子深情。

二、学习立意新奇,结尾惊奇的方法。

三、学习妙用对比的方法。

四、品味包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中的讨论题:
题解。

学生思考:
1、小小说有什么特点?
2、小说有哪三要素?
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2、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情节大体是:奶糖,奶糖,奶糖,
奶糖。

分析人物形象。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说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各是什么?
2、、课文刻画了哪几个人物的形象,?课文运用刻画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3、小说通过对王小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向人们提出了怎样一个问题?
八、探究。

思考问题:
1、课文结尾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课文如何运用对比的写法?有什么作用?
品味语言。

读课文,找出包含感情的语句,并说说包含着什么感情。

(包含感情的语言)
拓展。

由这篇小小说,你联想到了什么社会问题?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