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的春秋时期
3动荡的春秋时期

3、人类社会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
手工业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
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源自发展。青铜业冶铁业
纺织业和漆器
煮盐业
发明了错金、 错银、嵌红铜等
新工艺
生铁柔化处理技术 比欧洲早1900多年
齐国的丝织品、 齐有渠展之盐, 楚国的漆器等 燕有辽东之煮。
水平很高
商业 商业活动活跃,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
名称
土地
兵 力 财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关系
直辖 西周 方圆千里
直辖 14万人
人口众多, 资源丰富
天子在政治上 有最高的地位
直辖 东周 方圆百里
直辖 几千人
人口所剩无几, 天子成为傀儡,
财力减少
依靠强大的诸侯
结论 面积缩小 兵力下降 经济薄弱 政治地位下降
王室衰微
西周—分封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授民授疆土 向周王进献贡物
3.争霸的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 王等
三、诸侯争霸
齐桓公——春秋第一霸主
观察上图结合课本,试从地理位置和政策的角度 谈谈齐国第一个称霸的原因。
(1)地理位置优越:盛产鱼盐,经济富庶 (2)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训练军队,实力增强(关键); (3)提出“尊王攘夷”口号,获得政治上 的优势。
壹 经济发展,风云变动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优点:坚硬、 耐用、锋利
打制石器
(人力)
磨制石器
耒耜(骨耜) 青铜铲(西周) 铁具(春秋)
影响:1、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
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因孔子编订的编
春
战
年体史书《春秋》 而得名
秋
国
西
东
夏
商
周
周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221年
年
约公元前 2070年
— 约公元前 1600年
约公元前 1600年
—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1046年
— 公元前 771年
公元前 770年
— 公元前 476年
公元前 476年
(齐桓公)把山戎的冬葱和胡豆引进中原...... ——《文物春秋战国史》
在长期杂居、邻居的过程中,发达的华夏文明对 戎狄蛮夷产生了很大影响,戎狄蛮夷的文化也进一步 丰富了华夏文明。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 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楚国也渐不再被 视为蛮夷......
——《中国古代简史》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三、动荡之思
波紋豆 春秋 湖北省宜昌博物館藏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耸肩尖足空首布 (春秋 晋)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春秋初期形势图
春秋后期形势图
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 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
——《文物春秋战国史》
三、动荡之思
2. 楚成王的礼待
3.退避三舍”
4. 终成霸主
先睹为快
经济发展
动 荡 的 春 王室衰微 秋 时 期
诸侯争霸
(1)农业:春秋后期,
和
出现
(2)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 、 以 及
等都所发展
(3)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被更多地使用
(1) 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 、郡,委派
6动荡的春秋时期

商业: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青铜冶铸方面 发明了错金、错银、 嵌红铜等新工艺。
第 二 单 元 夏 商 周 时 期
春秋珍品莲鹤方壶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冶铸业成就有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齐 桓 公 楚 庄 王
吴 王 阖 闾 晋 文 公
齐 越 桓 王 公 勾 践
诸侯争霸
齐 桓 公
越 王 齐 勾 桓 公 践
晋 文 公 楚 庄 王
秦 穆 公
吴 王 阖 闾
齐桓公成为春秋 第一位霸主的条 件有哪些?
齐
(3)齐桓公首霸
1、齐国是东方大国, 有鱼盐之利 条件 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 3、打着”尊天子,攘 四夷”的旗号。
问鼎中原
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 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 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 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庄王 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 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 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 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 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 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 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 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 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 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 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 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 ,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热门6篇)

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热门6篇)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知道与了解知道东周的概念。
说出铁农具和牛耕在我国出现的时间。
3,指出王室衰微的表现。
4,结合地图指出主要诸侯国的名称及地理位置。
5,讲述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故事。
(二)理解与运用1,分析铁农具、牛耕出现的历史意义。
2,分析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春秋时期的典故欣赏君王胸怀宽广的人物风采。
2,尝试归纳从青铜器中全面、准确、有效地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养成爱护文物的习惯。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
运用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能科学地阐释和理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社会现象。
本课重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本课难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如何引起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
学情分析刚进初一的学生依然保有孩童的天真,难以理解严肃的专业名词和概念。
因此,需要具体、直观的教学资源帮助他们理解历史现象与历史逻辑。
研讨主题“隐藏在青铜器中的秘密——培养从文物中全面、准确、有效地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春秋时期,青铜工艺虽然不复商朝晚期鼎盛,但依然是这个时代手工业生产水平的代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出社会的变化。
本课试图通过展示春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引导学生从青铜器中获取历史信息,树立证据意识。
学生逐步认可文物的史料价值,并尝试准确地收集文物信息,证明所做的猜测。
教学过程动荡的春秋时期教案第2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演唱《甘洒热血写春秋》。
2、继续学习《走进京剧大世界》──著名的京剧演员,了解四大须生及四大名旦,还有净行和丑行的演员。
3、通过学习《甘洒热血写春秋》了解《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情节,体验京剧演唱与唱歌的不同之处。
二、教学难点:一字多音,如唱段最后一字“秋”的演唱。
三、教具准备:影片剪辑:《智取威虎山》简介;《甘洒热血写春秋》唱段。
《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识清单

《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清单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1、周王室衰微西周时期,周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天下诸侯皆听从周天子的号令。
然而,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落。
周天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能力,诸侯不再按时朝贡,甚至相互攻伐,争夺土地和人口。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大大减少,经济实力也大为削弱。
同时,周王室内部还时常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进一步削弱了自身的力量。
2、诸侯争霸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为了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有多种,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力强盛。
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称霸中原。
楚庄王问鼎中原,显示出楚国的强大实力。
秦穆公称霸西戎,拓展了秦国的疆域。
宋襄公试图称霸,但因实力不足,在泓水之战中失败。
3、各国的政治改革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各国纷纷进行政治改革。
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的好坏征收赋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晋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废除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等。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二、经济方面1、农业的发展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
铁制农具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牛耕则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水利工程的兴建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例如,楚国修建的芍陂,吴国修建的邗沟等,都对农业灌溉起到了重要作用。
2、手工业的进步春秋时期,手工业的分工更加细密,出现了冶铁、煮盐、纺织等多种行业。
青铜铸造业仍有很高的水平,出现了一些精美的青铜器。
3、商业的兴起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
动荡的春秋时期说课稿

动荡的春秋时期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动荡的春秋时期”在历史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古代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时期,上承西周,下启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同时也孕育了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军事斗争、文化交流以及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1)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本文介绍了周王室权威的衰落,诸侯国的崛起,以及春秋五霸的形成。
(2)经济发展:分析了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3)军事斗争:讲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包括争霸战争、防御战争等,以及兵器、战术等方面的进步。
(4)文化交流:阐述了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兴起,如儒家、道家、法家等,以及这些学派对后世的影响。
(5)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介绍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春秋五霸的事迹,以及管仲、晏婴、孔子等重要历史人物。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掌握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春秋五霸的形成过程,了解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3)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斗争,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4)认识春秋时期的文化交流,了解诸子百家的兴起及其影响。
(5)通过学习春秋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军事斗争、文化交流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①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春秋五霸的形成过程。
②春秋时期的经济变革,如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③春秋时期的文化交流,尤其是诸子百家的兴起及其影响。
④分析春秋时期历史人物的事迹,评价其历史地位。
⑤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社会变革,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识清单

《动荡的春秋时期》知识清单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充满变革和动荡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政治方面,周王室的权威逐渐下降。
西周时期,周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号令诸侯。
然而,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势力大大削弱,对诸侯的控制力减弱。
诸侯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而是各自为政,互相争夺地盘和资源。
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崛起,他们通过兼并弱小的诸侯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霸主。
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被称为“春秋五霸”。
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有多种,其中一种常见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和宋襄公。
齐桓公是首位霸主,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力强盛。
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确立了霸主地位。
楚庄王则通过邲之战称霸中原。
秦穆公称霸西戎,拓展了秦国的疆域。
宋襄公虽然也想称霸,但实力相对较弱,其霸主地位存在争议。
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战争频繁发生。
这些战争规模较大,参战人数众多,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战争也促进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经济方面,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并得到推广。
这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严格的限制,出现了许多商人,他们往来于各国之间进行贸易。
在社会制度方面,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兴起。
一些贵族将公田变为私田,新的地主阶级逐渐形成。
同时,各国纷纷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例如,鲁国实行的“初税亩”,承认了土地私有,按亩征税。
文化方面,春秋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学说。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仁”和“礼”,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历史】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初中历史
第5课 动荡变化的春秋时期
(3)楚庄王称霸
楚庄王于公元前614年继位。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 日郊游围猎,沉迷于酒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 无赦!”大夫伍举冒死进谏,喝得正痛快的楚庄王很 不高兴。伍举请他猜谜语“有一只鸟停在宫殿内,三 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啊?”庄王答:“三年不飞, 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于是,庄王罢淫 乐,亲理朝政,并举伍举、苏从担任要职。稳定了政 局,发展了生产,从而为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2.诸侯争霸的代表
(2)晋文公称霸
(2)晋楚争霸:公元前632年,晋军
重耳流亡
晋 军
“
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
退
避
原霸主。
三 舍
”
晋
楚
晋文公死后,晋国和楚国继续争夺中原
城
濮
的霸权。公元前597年,楚晋军队在邲
决 战
(今河南荥阳东北)进行决战,晋军大败。
各国诸侯纷纷归附楚国。
初中历史
二、诸侯争霸 2.诸侯争霸的代表
第5课 动荡变化的春秋时期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1)分封制瓦解,“礼崩 乐坏”,县、郡出现。
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再 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 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
不再世袭。
按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是僭越礼制的行为。
第5课 动荡变化的春秋时期
相关史事
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帮助他与公子小白 争夺齐国国君的宝座。在争斗中,管仲用 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装身亡,趁机抢先归 国即位,史称“齐桓公”。齐桓公任命管 仲为相,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 有方,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齐桓公这种 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受到后人的 称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学习目标】
1、知道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列举春秋五霸名称。
2、知道齐桓公争霸、晋楚争霸及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情况。
3、识读春秋形势图,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4、通过学习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的史实,认识到国强要革新,国兴靠人才的道理。
【重点】齐桓公称霸的历史作用
【难点】春秋争霸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请完成《学法的大视野》中的“课前预习”
【重点导学】
1、核心概括
东周是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建立时期。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齐国、晋国是通过改革达到富国强兵,从而以政治和军事的优势达到称霸目的。
著名的战役和典故:葵丘之盟、城濮之战、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卧薪尝胆、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争霸和兼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要点归纳
一个朝代:东周;
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三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四次战役: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3、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出现的特点:春秋五霸是先后出现,战国七雄是同时并存。
4、战国七雄名称及其地理方位的记忆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间
5、谐音记忆法:“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可记作“七叔含烟找围巾”。
6、对齐桓公在争霸中提出的“尊王攘夷”口号的认识
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号,并不是他真正要尊敬国王捍卫周天子对诸侯国的统治,而是他用来争取民心的手段,其实质是为争霸找到一个合法的借口。
【合作探究】
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春秋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课堂练习】
1、春秋五霸中最先取得霸主地位的是( )
A 楚庄王
B 宋襄公
C 齐桓公 D晋文公
2、正式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的是:()
A 城濮之战
B 葵丘会盟
C 长平之战
D 问鼎中原
3、“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演绎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诸侯国的出现,源于:()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禅让制
D 世袭制
4、对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口号的正确理解是()
A.抵御少数民族入侵以维护国王的尊严
B.以“尊王”为旗号发展齐国势力
C.听从周王号召去攻打少数民族
D.尊重齐王,进攻楚国
5、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决定性战役是:()
A 葵丘之战
B 城濮之战
C 马陵之战
D 长平之战
6、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杀伤最多的一次战役是()
A 城濮之战
B 长平之战
C 马陵之战
D 桂陵之战【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