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

合集下载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 知识清单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 知识清单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知识清单一、经济危机的背景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一战后的美国,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新技术和新发明不断涌现,汽车、电器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消费市场日益扩大。

然而,在繁荣的表象下,却隐藏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农业长期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农产品过剩导致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农村购买力不足。

其次,工业部门的发展也存在不平衡。

新兴工业发展迅速,而传统工业则面临困境。

再者,股票市场的投机狂热盛行。

人们盲目地投资股票,股价被严重高估,远远超出了实际价值。

二、经济危机的爆发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暴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随后,股票市场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加,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正式爆发。

股票市场的崩溃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在危机爆发前,股票价格的上涨主要是依靠投机和信用扩张支撑的,而不是基于企业的实际盈利和经济的基本面。

当市场信心崩溃时,股价一落千丈,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导致股市崩盘。

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也是经济危机迅速蔓延的重要原因。

许多银行将大量资金投入股市,当股市暴跌时,银行资产大幅缩水,出现大量坏账和挤兑现象。

许多银行因此倒闭,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恐慌。

三、经济危机的表现1、生产急剧下降工业生产大幅萎缩,工厂纷纷倒闭,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

钢铁、汽车、建筑等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急剧减少。

例如,汽车产量从 1929年的 530 多万辆下降到 1933 年的不足 100 万辆。

2、失业人数剧增大量工人失业,失业率飙升至历史最高水平。

据统计,1933 年美国的失业率达到了 25%,约有 1300 万人失业,许多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陷入困境。

3、贸易萎缩国际贸易急剧下降,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导致国际贸易陷入混乱。

世界贸易额大幅减少,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关系受到严重破坏。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4、影响:加剧了国内社会危机;激化了国际局势的紧张
2009年2月13日,美国通过振兴经济方案,引起 国际公愤的“买美国货”条款也包含在内。反对 人士忧心,人类会再犯1929年大危机中所犯的错 误。当时“所犯的错误”是( )
A纷纷采取国家干预措施 B都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C纷纷削减政府开支,组织救济 D各国大打经济战
罗斯福:“在美国从来没有一 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有着更坚定的 信仰!”
这些人为什么骂罗斯福?他们与罗斯福有没有根本的利益 冲突?两者分歧在哪里?
2、实施“新政”
(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2)加强对工业的指导
(3)调整农业政策
2、实施“新政”
(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2)加强对工业的指导
(3)调整农业政策
检验我们进步的标准,不是看我们为哪些富 人锦上添花,而是看我们为哪些贫民雪中送碳。
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不可名状 的畏惧,稀里糊涂的惶恐,莫明其妙的恐慌。
★ 罗 斯 福 名 言 ★
幸福并不仅仅取决于拥有多少钱财,而在于 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活动所带来的心灵震颤。 单纯坐而论道是完全于事无补的,我们必须 行动起来,而且必须迅速行动起来。 是的,我们民主国家的决策过程可能非常缓 慢。但是,一旦决定做出,宣告它的就不是一个 人的声音,而是一亿三千万人们的高呼。
有之间的矛盾。
贫富差距过大
过度信贷消费
股票投机过度
生产的社会
经济 危机
化和生产资 生产与销售 料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
的矛盾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根本原因;具体原因:过度的分期付款、股票投机

世界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概念
经济危机:指的是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 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 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 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 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 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危 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 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
1987年黑色星期 一
(2)特点:影响范围广; 危害大;几乎在多国同时发 生。 (3)影响:这是迄今为止影响面最大的一次全球性股 灾,造成了世界主要股市的巨大损失。美国股票市 值损失8000亿美元,世界主要股市合计损失达17920 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和间接经济损 失的5.3倍。
二、二战后三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5、1987年黑色星期一
(1)表现:a、1987年10月19日上午9时30分,纽约股市 一开盘,道· 琼斯指数经过一段颤动后突然下跌,截至 休市,道· 琼斯指数暴跌508.32点,跌幅达22.62%,超 过了1929年10月29日纽约股市暴跌的纪录。 b、纽约股市的暴跌,迅速引起了西方主要国 家股票市场连续大幅下挫。10月19日,英国伦敦《金 融时报》指数跌183.70点,跌幅为10.8%;日本东京日 经指数10月19日、20日累计跌幅为16.90%;香港恒生 指数19日下跌420.81点,跌幅11.2%;法国、荷兰、比 利时和新加坡股市分别下跌9.7%、11.8%、10.5%和 12.5%,巴西、墨西哥股市更是暴跌20%以上。
(1)表现:失业率增高,工厂企业纷纷停产倒闭 ,人民生活困难,生产力受到破坏,经济停滞 发展。 (2)特点:①范围特别广: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 世界及各生产部门; ②时间特别长:从1929-1933年,前后 共5个年头; ③破坏性特别大: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 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了2\3; ④遭受灾难的人数特别多:全世界失业 人数高达3000万人以上。

部编高中历史《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pptPPT

部编高中历史《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pptPPT
• 工业革命 • 市场机制 • 自动调节
梁兄作品
历史纵横(82页)
• ()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费,所以没 有政策就是好政策。“只有(),才 能管得好”,社会经济事务最好由不 受()干预的个人决定,政府扮演好 ()的角色足矣。
• 政府的干预 • 管得少 • 国家权力 • 经济“守夜人”
梁兄作品
• 1.1929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 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 能的体验是
• 解题关键:确定问题本身的时空定位。 • 思路引领:在确定的20世纪的大危机这一
背景后,着重理解歌词的内容。 • 答案提示: • 这首歌曲表达了大危机期间曾经为美国经
济繁荣做过贡献的失业人员的悲观情绪, 向人们展现出大危机期间美国高失业率的 景象,反映了失业者渴望就业的诉求。
梁兄作品
复习参考题 (答案写到课本上)
• 时间长 5、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
我睁开眼睛,太阳又在西方。 指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具体表现是:大量商品找不到销路,许多企业倒闭,生产下降,失业增多,整 个社会经济陷于瘫痪和混乱状态。 它对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有深刻影响。
• 危害大(破坏性大) 当有时间时要利用时间,因为时间稍纵即逝。
梁兄作品
梁兄作品
这首歌曲表达了大危机期间曾经为美国经济繁荣做过贡献的失业人员的悲观情绪,向人们展现出大危机期间美国高失业率的景象,反
映了失业者渴望就业的诉求。
指资本主义社会再生1产、没过有程天生中的发信心生,的只有生不产断培过养剩的信的心危。2机、人,天具天都体学表到一现点是东西:,大而往量往商所学品到找的是不发到现昨销日路学到,的许是错多的企。3业、书倒籍闭好比,一生架梯产子下, 降,失业增多,整 个社会经济陷于瘫痪它和能混引导乱我状们登态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4、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

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是指全球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

具体表现为全球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

比如1930年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和2008年9月15日爆发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

基本特征金融领域所有的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以至于影响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主要表现有:1、股市暴跌。

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标志之一。

2、资本外逃。

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又一主要标志之一。

3、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并伴随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的出现。

4、官方储备大量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和通胀。

5、出现偿债困难。

危机特征一、是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二、是外部资金大量流入;三、是国内信贷快速增长;四、是普遍的过度投资;五、是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六、是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七、是货币普遍被高估。

由来全球金融危机在19世纪便开始出现了,在1873年,德国和奥地利经济繁荣,吸引资本留在国内,对外信贷突然中止,导致美国杰·库克公司经营困难便出现了。

以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为例,介绍全球金融危机的由来:2007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成全面金融危机,而且向实体经济渗透,向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但是仅仅次贷危机,还不足以造成美国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还有更深更广的根源,其中至少包括以下三点:互联网泡沫问题没有解决。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IT产业如日中天,带动美国经济走向繁荣,然而其中也隐含着大量泡沫。

但美国一直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反而企图以房地产业的繁荣来进行掩盖。

21世纪以来,美联储连续降息,金融机构简化购房手续,不需首付款即可发放贷款,甚至在信用等级评定上造假以鼓励次级抵押贷款,从而导致房地产泡沫日益膨胀。

对经济危机的理解

对经济危机的理解

对经济危机的理解经济危机是指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严重问题,导致经济活动的停滞和下滑,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经济危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本文将从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来探讨经济危机的本质。

一、经济危机的原因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周期的波动。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的波动过程,包括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

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由供求关系、投资、消费、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当经济周期处于衰退期或萧条期时,经济活动的停滞和下滑就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金融危机也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金融危机是指金融市场出现的严重问题,包括股市崩盘、货币贬值、银行破产等。

金融危机的发生会导致经济活动的停滞和下滑,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二、经济危机的表现经济危机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放缓或负增长。

经济危机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或负增长,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倒闭等问题。

2.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经济危机会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从而导致物价上涨或下跌,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3.金融市场动荡。

经济危机会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从而导致股市崩盘、货币贬值等问题。

4.国际贸易下降。

经济危机会导致国际贸易下降,从而导致出口下降、汇率波动等问题。

5.政府财政赤字。

经济危机会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从而导致政府债务增加、税收下降等问题。

三、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在经济危机时期,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等手段来刺激经济活动。

2.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支出等手段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在经济危机时期,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减少税收等手段来刺激经济活动。

3.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支持新兴产业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

历史上重大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发展

历史上重大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发展

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历史一、历史(一)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的发展尚且处于萌芽阶段,尚不成熟,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并未爆发。

同时,在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持续处于发展之中,基本的矛盾还未完全表现在人民面前。

因而这一阶段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尚未表现,处于萌芽阶段。

◆1637年郁金香的疯狂对于17世纪的荷兰人来说,花的力量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1637年的头几个月里,当郁金香尚未成熟时,在荷兰被视为地位象征的郁金香价格大幅上涨。

在那个疯狂的时期,郁金香最高价曾炒至4200荷兰盾,20倍于一位熟练技工的年收入。

现在的经济学家一直在探讨当时的疯狂是如何蔓延开来的。

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也是现代金融史上第一次投机泡沫。

同时,在市场已经失控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在监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的话题,也引起了一场政治争论。

◆1720年的南海泡沫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倒闭,给伦敦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1701—1714年,英、法等欧洲国家为争夺西班牙及其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而进行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战争期间,南海公司同意承担战争造成的巨额国家债务,以牟取在南美地区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但是,尽管英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西班牙仍然维持着其在南美殖民地的贸易特权,南海公司继续增加承担更多的债务。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

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

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二)发展阶段19世纪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基本矛盾也在快速发展。

世界商品市场的扩张,加速了各种商品交易数量的增长,加大了商品资本循环断裂的可能性;同样,更为复杂的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加大了货币和生产资本循环发生混乱的可能性。

随着国际货币资本市场、多样化金融手段和机构的发展,在货币和商品循环中的危机潜在可能性也增大了;同时,城镇化加大了“社会密度”和商品与货币交换的复杂性,也增加了危机风险。

什么是经济危机?

什么是经济危机?

什么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指一国或多国的经济系统陷入混乱、停滞或下滑的情况。

通常表现为失业率上升、物价飞涨、企业倒闭等多种问题。

当然,经济危机不是一个突然发生的事件,而是一系列的因素逐渐累积而导致的结果。

那么,经济危机的成因是什么?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1. 金融运作失控金融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之一,其运作方式和规范程度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发展。

但是,当金融市场的规范和监管出现问题或失控时,就容易引发经济危机。

比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对于高风险的借贷活动,超出了风险负担能力所导致的。

2. 市场需求萎缩市场需求的萎缩也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供给超过需求,价格就开始走低,企业销售收入下滑,而企业又无法通过裁员等方式平衡成本,这就会导致大规模的企业倒闭和失业率的上升。

比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时,由于消费需求的萎缩和投资意愿的降低,经济萎缩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财政紧缩。

3. 地缘政治影响地缘政治影响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一个非常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变量。

地缘政治或政治风险是指因为国际或国内政治、军事、环境等问题而导致的风险。

这些因素极大地威胁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严重的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瘫痪,例如战争、恐怖袭击、灾害等事件。

总结经济危机往往牵扯到各个方面的问题,从金融、市场需求到地缘政治等各个方面。

经济危机发生的背后,往往包含了各种不良经济政策和恶劣的经济体制问题。

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经济危机,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加强各种监管机制,促进经济全球化,以及提高市场机制的效率,减少世界经济危机风险带来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经济危机的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战后有所不同。

但无论是战前或战后,其共同点是: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生产(主要是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大量增加,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和产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状态。

生产下降和失业激增,是战前与战后经济危机的共同的主要标志。

在战前的危机中,一般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银根吃紧,利率上升,银行挤兑并大批倒闭;而在战后的危机中,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膨胀政策以及其他原因,从1957~1958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期间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反常现象。

主要表现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了通货膨胀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

1637年郁金香狂热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

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

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

1720年南海泡沫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

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

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

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

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恐慌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

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1857)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

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在美国、而不是在英国开始的危机。

由于英国对美国铁路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故美国铁路投机的破产对英国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动。

1847年经济危机结束后,从1850年开始的周期性高涨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世界贸易急剧的扩大,19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额比前20年提高了2倍。

机器工业的发展,运输业的革命,新兴国家和新兴部门卷入国际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国建成的铁路约达33,000公里,超过了其他国家所建铁路的总和。

而英国在4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所铺设的铁路却只有8,000公里。

美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按道理应会带动其冶金业的大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

而且,这一时期,美国生铁产量长期停滞不前,棉纺织业的增长速度也不快。

与此同时,铁轨、生铁、机车、棉布和其他英国制成品的进口却增长得十分迅速,英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阻碍了美国冶金业和棉纺织业等当时的重要工业部门发展。

随著危机的爆发,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

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

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国工业品的剧烈竞争,促使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

反过来,英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美国危机的打击。

由英国向之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也使英国的投资者持有的有价证券急剧贬值。

1857年秋季,美国还爆发了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瘫痪了,美国的货币危机在10月中旬达到了顶点,当时纽约63家银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贴现率竟然超过了60%,股票市场行市则下跌了20-50%,许多铁路公司的股票跌幅达到80%以上。

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

1857年经济危机波及面很广,之后,爆发了美国的『南北战争』。

其后,奴隶制的消灭、宅地法的实施、重工业的发展,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907年银行危机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首先是新闻舆论导向开始大量出现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

当时有一篇保罗的文章,题目是“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从此保罗成为美国倡导中央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此后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而且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

在此期间,社会经济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却日益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为眼前的利润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同时,人们醉心于利润丰厚的股票等投机活动,股价被大幅度哄抬,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1929年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

人们疯狂抛售股票,股市崩溃,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

首先是银行纷纷倒闭;接着,工商企业大量破产,生产锐减,市场萧条;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很多人濒于破产。

1929年上半年,纽约股市经过不断哄抬,持续上扬,呈现一片“繁荣”。

10月23日,股价开始急剧下跌。

次日,在一些银行巨头的干预下,股市行情有所回升。

美国总统胡佛声称:美国经济“形势很好,欣欣向荣”。

但是,好景不长,29日,股市出现了灾难性的风暴,一天之内抛售了1600多万股,一些主要股票的价格下跌了40%,转眼问,许多人破产。

到 l1月,纽约股市的各种股票损失达260多亿美元。

据统计,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至1700万人;此外,还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

当时,穷人想尽一切办法艰难度日,常常食不果腹,衣不御寒;而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

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世界各国,演变成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这场经济危机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如来势之猛烈、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等等,以至于“大萧条”、“大恐慌”成了这次危机专用的代名词。

当时,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美国出现的经济危机很快引发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1930年,严重依赖美国资本的德国发生经济危机;接着,英、日等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1932年,法国经济也开始萧条。

各国不得不相继宣布放弃金本位。

1929年至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 l/3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

其中,美国和德国的受破坏程度最大。

美国的进出口额下降了70%,英、法、德、日也都减少了一大半。

美、英、法、德共有30万家企业倒闭,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工人竟达到3000万以上。

许多昔日机器轰鸣的工厂区,变得死气沉沉,野草丛生,成为所谓的机器“墓地”。

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但垄断资本家为了维持他们的利润,稳定商品价格,却大量销毁商品。

大量的玉米、小麦、棉花、牛奶等产品,或被当作燃料,或被倾人河流、大海。

1933年以后,这场经济危机的高潮才过去,但各国经济的恢复仍是步履艰难。

1929一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各国的社会状况和世界局势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

各国政坛丑闻层出不穷,政府信誉扫地;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1932年春夏之际,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0万美国退伍军人聚集华盛顿,在郊外扎营,要求发放福利金。

军警奉命前往驱散退伍军人,并烧毁其营地。

双方发生冲突,退伍军人死伤50多人。

其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改善本国经济形势,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各国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

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各国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

经济危机期问,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设置关税壁垒,推行倾销战术,采取有利于本国的货币政策,以保护本国的经济。

1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把近900种主要商品的进口关税平均提高近40%,由此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

第二年底,先后有七八十个国家采取了报复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关税。

1973-1975石油危机1974年美国的汽油定量配给票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立即打乱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

除开石油危机的因素,美元的贬值和和此次危机的产生也不无关系。

1971年,由于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的不断上升,同时西方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为防止美国黄金储备的严重枯竭,美国尼克松政府宣布暂停按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以每盎司黄金换35美元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当年12月,美元正式贬值7.8%;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机再度爆发,2月2日美国再度宣布美元贬值10%,3月,西欧各国对美国实行浮动汇率。

至此,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宣告瓦解,波及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也呼之欲出。

这是战后最严重的一次全球经济危机。

在危机发生一年之后的1974年12月,美国汽车工业下降幅度高达32%,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近一半,1975年,美国的失业率高达9.2%。

而在此期间,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8.1%;英国的股市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了72%;危机最严重的1975年,西方发达国家的每月平均失业总人数达1448万人;世界贸易的总额在1975年减少了6%。

最为可怕的是,此次经济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较长时间的“滞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