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导学案及答案

《汉家寨》导学案及答案
《汉家寨》导学案及答案

《汉家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一、预习案

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

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市。回族。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现为自由职业作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北方的河》《金牧场》《心灵史》。短篇小说《雪路》《顶峰》《美丽瞬间》等。其中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

张承志真正为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二、自主学习

1、读读记记

(1)字音

大坂()山麓()晕眩()怔怔()山坳()

石棱()怅怅()狞恶()铁碴()砾石()

白炽()伫立()倔强()蜃气()万顷()

(2)字形辨析.

荟cuì()páng()礴lín()

峋zhě()皱憔cuì

()pāng()沱

鱼lín()车zhé()脚huái

()()chuǎi测严jùn()

青kē()zhuìzhuì()不

安jùn()工

2、辨析词义

不绝如

缕:

空谷足

音:

怔:

六合:

三、探究案

1、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2、第一部分景物描写很精彩,试概括景物的特点,并分析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6、就像人有个性品质一样,汉家寨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并举例说明。

7、汉家寨的人们坚守的是什么?作者要“坚守”的是什么?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坚守的看法。

三、训练案

夯实基础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屏住(bǐng)褶皱(zhé)狞恶(wù)脚踝(huái)

B.晕眩(yūn)蜃气(shèn)白炽(chì)砾石(lì)

C.伫立(zhù)瞭望(liáo)肆虐(nüè)咀嚼(jué)

D.闪烁(shuò)憔悴(qiáo)揣测(chuǎi)俯瞰(kàn)

2.下列个选项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荟萃草坂座落山坳嶙峋

B.磅薄静默生崖屯垦溟濛

C.闪铄眩目绿州决绝峥嵘

D.倾泻吟味灼烫生息倔强

3.将下面的四个短语填入两句话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从天山大颁上下来,心被四野的___________——那充斥天宇六合的___________一样的___________包裹着,听着马蹄单调地试探着和这___________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①恐怖②宁寂③死寂④静默

A.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④③

D. ①②③④

4.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他收容过你,有生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B.和蓝松嫩草的北麓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

C.然而,亲眼看着大地倾斜,亲眼看着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的一步步一分分的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

D.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5.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那是大风景大地貌荟萃的一个点。”“大风景”指的是天山北麓如诗如画的风景。

B.“这就是地理,我默想”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惊叹之情。大自然用不同的方式造就了这世界,哪怕近在咫尺,也会有天壤之别。

C.“我觉得自己渺小的连悲哀都是徒劳。”表明作者已经被“过于雄大磅礴的荒凉自然”所击垮,连悲哀之情都不会产生了。

D.“我等了一会儿,最后遗憾地离开了。”“遗憾”是因为那无言的老人没有为作者送行,作者感到了失落。

综合发展

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9题)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他们痴痴盯着我。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我想了想,指着一道戈壁问道:

——它通到哪里﹖

老人摇摇头。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

我又指着另一道:

——这条路呢﹖

老人只微微摇了一下头,便不动了。女孩还是那么盯住我不眨眼睛。

犹豫了一下,我费劲地指向最后一条戈壁滩。太阳正向那里滑下,白炽得令人无法瞭望。地平线上铁色熔成银色,闪烁着数不清的亮点。

我刚刚指着,还没有开口,那老移民突然钻进了泥屋。

我呆呆地举着手站在原地。

6.描写汉家寨的任务,作者为什么选取“老汉”和“小女孩”?

7.作者为什么要写老少两人的汉人服饰?

8.“这女孩穿一身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在肩上襟上”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9.分析文中“老汉”形象。

课外拓展

坚守,是一种美丽

我们每个人都在坚守着。这个世界,因为坚守而美丽。

可以说,大自然的万物,都离不开坚守这个词。但凡有生命活力的物体,都会遵循和坚守着某种惯性定律。人类在坚守内在的某种精神的东西,动物要坚守自己的生存的方式。而这种坚守,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迎合与矫情。而是从骨子里应承下来的,包括关于向善、唯美,及爱,或潜意识里的些许感激感恩因素,甚至是遗憾的成分在内。

世间万物无时不刻都在坚守着。大地坚守它的广博及包容;植物固守它的生长规律;动物有其与生俱来秉性与厮守;人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及自我的约束能

力。约束,是一个充满硬性而人性化的词语。或多或少带有某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因素掺杂其中。在我看来,约束在某种程度上,跟坚守比较贴近。

作为社会的,且是肩负责任和道义的人,你得必须要有一定的担当。这种担当一旦演化成精神的层次,那么,即便是再苦恼的事,都是义不容辞、无怨无悔的,从而变得具有广义上的褒奖和赞美。平凡的我们,每天要面对劳动及生活带给的幸福及愁思的体会,虽然夹带些许的繁琐和痛苦,但充实而快乐着。况且这些繁杂的细节上的心智和体力上消耗,又迫使彼此,要按规程行事,要听从于某种暗示或告诫。

光阴的行走,预示着它的自然地流逝。它不会因为任何意料或不意料的变更,而倒行逆施,滞留不动;河流是柔美温润的物质,它往往成为一股态势后,才能不断流向远方。在这期间,不断有新的物种的加盟,还有规模和区域的渐渐变化。途径的地方,必定留下润泽微笑,落下沁人心脾的酣畅的印象。而这些细腻微妙的改变,只有怀着欣赏的眼光和纯净的思维,去耐心的细致的品味,才能有所发觉、有所感悟。

坚守,是一种品质和美丽。这个世界,因为坚守而美丽。

二、《汉家寨》

(一)阅读全文,理清思路。

首先,从题目来看,既然题目是“汉家寨”,就可以做倾向性的推断——文章的描写对象就是汉家寨,不妨提问——汉家寨在哪儿?什么样子?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通过阅读,理清层次,找出描写汉家寨“形”的内容。

体会这样写的意境,为揣摩文章的“神”做准备。

第一部分: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闻、所感。突出其地理环境的恶劣。

第二部分: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

体现一老一少无言的坚守

第三部分、离开汉家寨后的反思,带来的心灵的振荡

(二)咀嚼赏鉴:

1、走近汉家寨时,对其“形”的感知

所见:铁色戈壁岩石红石焦土

酷热干旱不毛之地

所闻:单调的马蹄声

所感:“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

作用:向读者传达了一种苍凉、空寂、荒芜、广袤、慷慨悲凉的情绪。突出汉家寨生存环境的恶劣。

意境:宁寂、恐怖、苍凉、茫然

2、走进汉家寨时,“形”的把握

(1)所见:景物:几间破泥屋(人烟稀少,贫穷)巨大空茫的戈壁滩(险恶荒凉)

人物:老汉、小女孩痴痴盯着我(少有人来)

汉服老汉“微微摇了一下头”(从没离开过故土);

女孩不眨眼地盯着我(茫然,好奇),穿一件破红花棉袄(贫穷)

所感所思:

(1)汉家寨是汉人坚守一千多年的地方。

(2)在绝境中,人一定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意境:残酷、荒凉、神秘、隔绝、坚忍

(2)如何认识这两个人物在文章中的意义?

通过这年龄悬殊的两个人来表现汉民族的一种默默坚守精神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无言地继续前人的事业,以一种执着与环境抗衡,固守着先人的土地而决不放弃,并且代代相传。(这种精神是作者着意讴歌的)

3、离开汉家寨时,“形”的把握

所见:景物:黄褐的破泥屋、天山

人物:女孩的身影——破红花棉袄

所感:进一步感受汉家寨体现的“坚守”精神对作者的影响。

意境:遗憾、不舍、回忆、坚守

(三)散文之神

形——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神——“坚守”精神

理解“形”的串联对“神”的作用:《汉家寨》既写所见到的自然风光,又写现实生活和历史,既写外景又写内情,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的特点,同时形散又紧紧围绕“神聚”(坚守)来安排。所以,理清层次,无论多少“形”,抓住其特征及其间的联系,揣摩“神”,就能深刻地体会到“形”是为“神”服务的。

(四)细节探究:

1、汉家寨的人们坚守的是什么?

坚守一种传统,坚守祖先留给后人的土地,坚守着生存,坚守着理想。

作者要“坚守”的可能是什么?

明确:坚守的是在荒凉悲绝的境地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命力,一种原始古朴的气概和情感。

2、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明确:在物欲横流中坚守清贫,在庸俗泛滥中坚守高洁,在寂寞孤独中坚守理想,在“西化”中坚守民族精神。

(“坚守”与“发展”的观念并不矛盾。)

3、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在这里,作者“人生的答案”是什么呢?

明确:面对不能确定的人生选择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应该像汉家寨人一样选择坚守。

4、文中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它们到底暗示了什么呢?

明确:三道巨大的戈壁滩指向的“三个方向”实际上暗示了人生选择的不确定性。

5、就像人有个性品质一样,汉家寨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一是它“年岁”长久:汉人屯田、唐人设县、宋人称寨(阅尽人间沧桑)

二是神秘: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谜

那些汉民们历经多少朝代更迭,多少环境变化,都死守不迁移,而且不被他族同化,确实是一个谜。

三是坚韧、固守:尽管处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中,守住自己的特点而没有被同化。是源于对本民族的认同,这种传统不经时间的流逝而被颠覆改换;

四是保守、封闭:这是坚守的的反面意义,它远离尘嚣,也远离时代进步的步伐,直到进入现代社会还生活在简陋、朴素、枯燥之中不思进取,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风云变幻没有在这里留下痕迹。

(五)总结:

张承志以一种独立不羁,庄严深邃,冷峻热烈的审美品格。张承志以一种独白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精神哲学,以一种自信坚定的姿态捍卫着一种神圣价值观,一种熔铸诗歌、音乐、绘画、历史和哲学的复杂形态创造着“美文”。他那种具有燃烧性和震撼力的新语言和新思想,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创性魅力。

1、A.“褶皱”应为“zhě”,“狞恶”应为“è”;B.“晕眩”应为“yùn”;C.“瞭望”应为“liào”。答案:D

2、A座落应为坐落;B磅薄应为磅礴;生崖应为生涯;C闪铄应为闪烁;炫目应为炫目;绿州应为绿洲;D全都正确答案:C

3、答案:A

A项中“离开”缺少主语,最好把“一旦他收容过你”改为“一旦你被它收容过”,也可在“便”前加“你”;C“高山牧场的……憔悴衰老”表意不明,应在“高山牧场”前加介词“从”;另外最好在“感受”前加“的”,使表意更清楚。D“以后我的生涯”应该为“我以后的生涯”

4、答案:B

解析:A中“那”显然是指天山南麓,是指汉家寨所处的环境或汉家寨,而不可能是天山北麓。C项这句话是用作者的内心感受来反衬环境的荒凉空寂,作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不会如此怯弱地被击垮。D中“遗憾”是因为没能再次从老人身上感受汉家寨的坚守精神。

5、答案:B

6. 解析这两个人物并不是作者随意安排的,而是有代表意义的。

参考答案:这两个人物代表了汉家寨坚守精神的传承和延续。“老汉”未来生命延续的希望7.解析从服饰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知道,汉家寨还保持着汉民族的习俗和传统文化。作者又说“新疆的汉语言地名大多起源久远”,可见,这些习俗和传统文化已经保存了上千年。这也是坚守精神的一个内涵。

参考答案:丰富了坚守精神的内涵,汉家寨坚守的不仅是生存,还有民族的文化、信仰。

8.解析:从这件破红棉袄可以看出汉家寨人生活的艰难,他们在坚守中忍受了多少辛苦。参考答案:小女孩破旧的衣服反映了汉家寨极端艰苦的生活,突出了坚守的不易及可贵。

9.解析:作者惜墨如金地描写“老汉”,“老汉”对作者的提问只用摇头来回答,他可能从未离开过汉家寨,也不知道三道戈壁通向哪里。作者的到来也没有打扰他原来的生活状况。他及汉家寨人就是这样默默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参考答案:“老汉”简单的动作折射出汉家寨的寂寞、荒僻、木讷、静默的形象是对汉家寨天荒地老地存在、坚守精神的最佳诠释。

《新闻两则》导学案概论

第1课 《新闻两则》 教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第一则新闻。 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 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 溃〈ku ì〉退 要塞〈s 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 āng 〉 歼〈ji ān 〉 灭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4、我不理解的词语还有 5、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1、2) (二)、交流质疑 1、各小组展示生字词,并要求学生识记。 2、小组指定发言人口头展示词语解释 3、各小组交流新闻的有关知识。 4、教师点拨新闻知识:(幻灯片3、4)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 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 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4)新闻的三个特点

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 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 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 (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二、整体把握课文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阅读与写作基础试题

阅读与写作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韩愈和柳宗元等倡导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从文体角度来说,主要是指( ) A.文言文B。骈文 C.韵文D.散句之文 2.《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中主体部分的叙述者是( ) A.韩愈B.大丈夫 C.李愿D。公卿 3.《原谤》的作者是( ) A.柳宗元B.苏辙 C.皮日修D.曾巩 4.《元丰类稿》的作者是( ) A.皮日修B.苏辙 C.曾巩D.王安石 5.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时期是从1949年到( ) A.1966 B.1976 C.1977 D.1979 6.巴金《随想录》的最大的一个特点是( ) A.幽默B.博学 C.真诚D。闲适 7.引用"赦书一日行千里......州家申名使家抑"的文章是( ) A.《后赤壁赋》B.《湖心亭看雪》 C.《文革博物馆》D.《误传记妄》 8.追求"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风格的作家是( ) A.巴金B.杨绛 C.汪曾棋D.贾平凹 9.张承志的《汉家寨》中写到的汉家寨坐落在( ) A.天山南麓B.天山北麓 C.吐鲁番盆地D.伊犁 10.《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文的作者是( ) A.贾平凹B.张承志 C.余光中D.王小波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8分) 1.文章题目具有文体标志字眼的有( ) A.《送李愿归盘谷序》B.《钴铒潭西小丘记》 C.《皮子文薮二则》D.《纵囚论》 E.《前赤壁赋》 2.在《西湖七月半》中,张岱说的五类人包括( ) A.醉人B.僧人 C.贵人D。军人 E.农人 3.晚明小品散文的主将,主要有( ) A.刘基B.王守仁

C.袁宏道D。袁中道 E.张岱 4.下列作品中属于巴金创作的小说有( ) A.《家》B.《寒夜》 C.《憩园》D.海行杂记 E.《龙、虎、狗》 三、词语解释(每词1分,共7分) 1.席其上,呼客纵饮( ) 2.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 ) 3.一日,大母过余曰:......( ) 4.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 5.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 6.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 ) 7.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 )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读司马法》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文革"博物馆》的主题是什么? 3.《听听那冷雨》有着怎样的艺术特点? 五、阅读与分析(每题lo分,共20分) 阅读以下文章段落,回答文后问题 (一)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土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1.概括本段文字中作者的观点。 2.在作者看来,"耻"与"不耻"的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二)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菰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菰,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莱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情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菰、土豆。因为久违,我对茨菰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莱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菰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菰,都由我一个人"包圆儿"了。北方人不识茨菰,我买茨菰,总要有人间我:"这是什么?"--"茨菰"。--"茨菰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 北京的茨菰卖得很贵,价钱和"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韭菜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 我想念家乡的雪。 1.对于茨菰,"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而"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为什么? 2.如何理解"我想念家乡的雪"一句在结构和主旨的表达上的作用? 六、作文(4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这段材料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要求:1.主旨鲜明 2.有时代感 3.1000字以上

《消息二则》第二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01 《消息二则》第二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难点】 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2、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学习准备】 1、查字典,给下列字词注音 荻.港( ) 锐不可当.( ) 泄.气( ) 要塞.( ) 溃.退( ) 签.订( ) 督.战( ) 歼.灭(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锐不可当: 溃退: 要塞: 业已: 歼灭: 3、知识回顾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 、内容________ 、报道________ 、语言________ 。 【初读感知】 4.听一听,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5.读一读,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 【精读品味】 6、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拓展探究】 7.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本篇报 道的主 体是写

《新闻两则》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闻两则》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小组名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4、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学习难点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声情并茂地朗读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自主学习 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报道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B.特点:、、简明性。 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 物、、、事件的原因、、。 E.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 分:、、、、。其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南阳解放的背景资料。 3、字词积累:

(1) 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 鄂()豫()荻()港芜()湖溃()退歼()灭要塞()锐不可当 ()星宿()绥靖()阌()乡杜聿()明阻遏() (2)解释词语意思 要塞业已绥靖溃退 阻遏 排山倒海高屋建瓴气势磅礴锐不可当 二合作探究 1、听录音朗读,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气势。 3、点名读,师生评价,明确朗读要领,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4、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时间: 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新闻两则》导学案带答案

一、导入新课。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播放录音】 二、预习检测。 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 溃.( )退荻.( )港鄂.()豫.()绥靖 ..() 阻遏.()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3. 关于作者: 作者介绍: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军事家。

【设计理由】(1)通过预习积累相关的生字词。(2)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使用说明】个人整理——二人交流——以组汇报——教师点拨 三、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照书上的示意图,标出三路大军渡江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 2.完成后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 3.叫一位同学起来复述,其他同学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设计理由】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 总结:主体部分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自己玩弄的和谈阴谋瓦解了斗志。 (二)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来概括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用一小段话来概括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新闻的内容:课文其余部分。 (明确新闻的结构特点——必须具备标题、导语和主体,有的还有背景和结语。)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是新闻的眼睛(板书眼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从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可以想象,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冒着炮火,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可以想象,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 导语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是新闻的核心(板书核心)。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高三作文开头指导与训练(教师用)

高考作文开头训练导学案 (教师用) 【学习目标】 1.明确什么样的开头是好开头。 2.掌握写好开头的几种常见方法。 【技法点拨】 作文开头力求做到“一简二美三哲理”: 简:开篇语言简洁,短小精悍,直奔主题,使人一目了然。 美:开头的语言能给人以美感,或文采斐然,或意境深远,或情趣盎然。 哲理:具有一种意味深长的韵味,具有一种深度,一种高度。 【导学过程】 朗读下列每组开头文段,找找其中的特点,总结作文开头的方法。 第一组: 1、当暮霭沉沉之时,我们被劝说要相信楚天辽阔;当草长莺飞之时,我们被劝说要防备前方蜀道之难;当我们成长到每一个阶段时,我们都被提醒着完成不合时宜的任务。于是,童真就如那风铃,渐行渐远,消逝不见。(2013年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遗失的童真》) 2、当雄鹰选择蓝天时,他知道只有翱翔于蓝天,才能活出自我的精彩;当游鱼选择大海时,他知道只有畅游浅底,才能活出自我的精彩;当花朵选择太阳时,他知道只有绽放于阳光下,才能活出自我的精彩。(2013年辽宁卷高考满分作文《活出自我的精彩》) 3、种子向往光与热,所以愿意奋力挣扎,冲破黑暗的桎梏;新芽爱恋雨与露,所以愿意经受风尘侵扰,舒展叶片;绿叶眷恋于树木,所以愿意陪伴其度过一载春夏秋冬,一轮雨晴雪雾,当它们被问为何如此,不过说一句,“我向往,我爱,所以我愿意。” (2013年湖南卷高考满分作文《所向,所爱,所愿》) 4、山,碰上春天,就山花烂漫;赶上夏天,就百草丰茂;邂逅冬天,,就银装素裹……改变的是形态,坚守的是内涵。谁,落入山间,就幻化成溪;坠入陡崖,就形成瀑布;散入空气,就凝成水滴……改变得是外在,坚守的是灵动。人亦然。滚滚红尘,物欲横流的今天,无论环境、地位如何改变,我们都要坚守本性,坚守善心。(2013年广西卷高考满分作文《坚守本性,坚守善心》) 归纳总结(一):

《愚公移山》教学导学案(部编版)

课题:愚公移山 小组:姓名:评价: 【预习案】 【预习目标】 1.熟记“之”“惩”等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能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2.会借助工具书翻译全文。 3.树立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2.出自列子的成语故事: (1)愚公移山(2)高山流水(3)杞人忧天(4)歧路亡羊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请你多读几遍,并在空白处写一写。 惩山北之塞(sè)荷(hè)担(dān)垦(kěn)壤(rǎng)穷匮(kuì)箕(jī)畚(b ěn)孀(shuāng)妻 2.请你至少花五分钟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音字音和节奏。 3.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全文意思,重点解释清楚加点的字词和划线的句子。(注意运用好双色笔) 太行,王屋二山,方 .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 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 ..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 消息二则 教案兼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 消息二则教案及导学案

1.朗读课文,指出该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开头的“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渡过长江”是导语部分,导语以下是主体部分。 2.默读课文,找出本则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我三十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纷纷溃退 经过: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 结果:到21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 ..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大约”表示大概数字,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则变成了确切数字,不够严谨。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 ...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形象地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的情况,满含讽刺之意;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预示着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 3.不到二十四小时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不到二十四小时”写出了人民解放军速度之迅猛,突出了渡江时间很短。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这则新闻的主旨? 本文通过简要报道渡江战役的情况,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迅猛的战斗节奏。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本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3.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文。 【品味亮点词语】 1.西起九江(不含 ..) 不包括,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2.不料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3.人民解放军百万 ..敌阵,横渡 ..长江。 ..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 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锐不可当和无坚不摧的气势。 4.我已歼灭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一切抵抗之敌,占领 ..及击溃 并控制 ..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 ..江阴要塞,封锁 连用六个动词,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感悟精彩句子】 1.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 ...二十三..,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 日可渡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上册导学案(人教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 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

23《愚公移山》导学案附答案

时间: 年 月 日 总课时序号:主备人: 授课人: 课型:新授课 1、 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 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 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 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 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1.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 代意义。 4.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精讲释疑 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 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交流点拨】第一幅: 二山雄立图(第一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段);第三幅:毕力平 险图(第二 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三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段)。 3. 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 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 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 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始龀,跳往助之”; ④ 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4. 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交流点拨】 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5?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 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 (2) 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 课题:23、《愚公移山》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全册导学案 目录 一《新闻两则》 (1) 二芦花荡 (10) 三蜡烛 (19) 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25) 五亲爱的爸爸妈妈 (31) 第一单元复习导学案 (37) 单元达标训练题 (38) 六阿长与《山海经》 (45) 七背影 (52) 八台阶 (60) 九老王 (66) 十信客 (74) 第二单元复习课 (81)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88) 十一中国石拱桥 (93) 十二桥之美 (98) 十三苏州园林 (104) 十六大自然的语言 (111) 十七奇妙的克隆 (118) 十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25) 十九生物入侵者 (131) 二十落日的幻觉 (137)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144) 二一《桃花源记》 (151) 二二短文两篇 (155) 二三核舟记 (159) 二四大道之行也 (164) 二五杜甫诗三首 (168) 第五单元复习课 (174) 第五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178) 二六三峡 (185) 二七短文两篇 (194)

二七记承天寺夜游 (200) 二八观潮 (205) 二九湖心亭看雪 (213) 三十诗四首 (221) 第六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231) 参考答案 (240) 第一课 (240) 第二课 (242) 第三课 (246) 第四课 (249) 第五课 (250) 单元达标答案 (252) 第六课 (252) 第七课 (254) 第八课 (255) 第九课 (256) 第十课 (258) 第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259) 第十一课 (260) 第十二课 (260) 第十三课 (262) 第十六课 (263) 第十七课 (265) 第十八课 (267) 第十九课 (269) 第二十课 (270) 第二十一课 (273) 第二十二课 (275) 第二十三课 (276) 第二十四课 (276) 第二十五课 (278) 单元复习参考答案 (279) 单元过关检测试题答案 (280) 第二十六课 (281) 第二十八课 (287) 第三十课 (291) 第六单元知识和能力检测试题 (293)

《愚公移山》导学案及答案

《愚公移山》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课型:阅读课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知识链接】 1.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文体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仞.( ) 惩.( ) 塞.( ) 迂.( ) 荷.( ) 箕畚 ..( )()孀.( )妻 2.借助注释,直译课文,并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方:惩山北之塞惩: 迂: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损: 始龀:寒暑易节易: 彻:何苦不平苦: (2)通假字 始一反焉。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无陇断焉。 (3)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之:出入之迂也: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汝之不惠: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跳往助之:人称代词,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妻献疑曰: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重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自主学习) 1、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 2、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习资料参考 1、简介“新闻”: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 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 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 (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背景简介: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时代背景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

《汉家寨》导学案及答案

《汉家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次内容。 2、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受其庄重、严肃、冷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体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 一、预习案 作者介绍与写作背景: 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市。回族。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作室、日本爱知大学等处。现为自由职业作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理想主义气质”著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北方的河》《金牧场》《心灵史》。短篇小说《雪路》《顶峰》《美丽瞬间》等。其中1991年出版的《心灵史》,描写西北哲合忍耶人苦难的信仰历程,有评论认为是当代文坛少见的“寻找精神价值,向世俗挑战的旗帜”。 张承志真正为人所称道的,不仅仅是他的小说的独有的艺术魅力,而是熔铸其中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表现出了强烈的生命意识、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坚强的民族骨气,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二、自主学习 1、读读记记 (1)字音 大坂()山麓()晕眩()怔怔()山坳() 石棱()怅怅()狞恶()铁碴()砾石() 白炽()伫立()倔强()蜃气()万顷() (2)字形辨析. 荟cuì()páng()礴lín() 峋zhě()皱憔cuì ()pāng()沱 鱼lín()车zhé()脚huái ()()chuǎi测严jùn() 青kē()zhuìzhuì()不 安jùn()工 2、辨析词义

不绝如 缕: 空谷足 音: 怔 怔: 六合: 三、探究案 1、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层次内容。

精英新课堂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201701121167

23* 愚公移山 【导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的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时计划】 2课时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字音 万仞(rèn)冀(jì)州荷(hè)担 箕畚(jī běn) 孀(shuānɡ)妻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 雍(yōnɡ)南陇(lǒnɡ)断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3)古义异义 (1)年且.九十(古义:副词,将近。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2)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今义:曾经。)

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

消息二则导学案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消息二则》导学案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消息的结构和特点,把握消息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把握消息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 ______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 、 ______。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内容、报道______、语言________ 。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注音: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摧枯拉朽()荻港()芜湖() 解释:经营: 摧枯拉朽:

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一 短新闻两则2

【学习目标】: 学习和借鉴细节描写。 珍惜和平生活,不要因为现在的和平幸福而忘记战争的残酷。 【学习内容】 一.情景导入 广岛原子弹爆炸的残骸、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旧迹、伊拉克上空弥漫的硝烟,无不在向世人诉说着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为了以史为鉴,维护和平,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 二.知识积累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了。 据新华社电国际奥斯维辛委员会25日在柏林举行集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集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将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特殊历史责任,呼吁与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作坚决斗争。他说,纳粹的意识形态及其暴行完全是一场人祸。尽管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德国人都与纳粹大屠杀无关,但德国人负有特殊的责任。他指出,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实施的暴行,无论是规模、根源还是造成的伤害,都是空前的。这已经与德国及欧洲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德国及欧洲文化和文明史上最惨痛的一页。这个历史负担虽然沉重,却是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他强调说,德国必须直面过去,尽管遗忘和排斥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 施罗德呼吁对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行径作坚决的斗争。他指出,反犹主义依旧存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坚决与其斗争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绝不能允许反犹分子的丑恶行径得逞。从1996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三.信息筛选 1.读了资料和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明确: 2.作者有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确: 3.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

《春末闲谈》学案分析

《春末闲谈》学案 训练积累 一、基础锤炼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蜾蠃.(yíng) 螟.蛉(míng)螫.针(shì) 箪食.壶浆(shí) B.绝祀.(sì) 嘉猷.(yóu)机械.(jiè)返璞.归真(pú) C.苍颉.(jié)勋.章(xūn)疲惫.(bèi)噬脐.莫及(qí) D.解剖.(pōu)孵.化(fū) 棘.手(jí)不落窠.臼(chá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婉转惊蛰委屈蛛丝蚂迹 B.羸弱流敝国是卓尔不群 C.轶事瞥见愁怅费尽心机 D.旷达牟利麻痹冥思苦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学生在备考阶段,必须培养一种整体意识,即在阅读时感悟作者的中心思想,并有 意识地把自己的答案往作者的中心思想上靠,决不能断章取义,目无全牛 ....。 B.闯荡在人生道路上,犯错是难免的,如果犯而不校 ....,那么就一定会在错误的泥淖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C.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窥 豹一斑,尝.鼎一脔 ...,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D.“五一”小长假期间,春光和煦,江苏省各旅游景区鲜花绽放,各种表演美轮美奂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游公园、看风景,尽享春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暮色笼罩着四野,大青石在暴雨的清洗下发出淡淡的寒光,张涵予想到晚上来的人需要吃住,便马上又忙碌了起来。 B.漫步在新加坡街头,映入眼帘的不单是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只是那些井然有序的人流车辆,那更具美丽幸福特征的是那些茂密成荫,舒枝展叶的热带雨林。 C.托尔斯泰的世界是那些碰到了复杂的和表现为互相没有联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隐秘的男人们和女人们,这些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也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被揭示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