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家或者作品
文学西方现代文学的流派与风格

文学西方现代文学的流派与风格西方现代文学具有多种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每个流派和风格都代表着不同的文学传统、写作方法和主题倾向。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西方现代文学中常见的流派和风格,以及它们对文学发展的贡献。
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
它强调描绘真实生活的细节和情感。
现实主义作品通常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细致入微的场景来展现人类的普遍经验和日常生活。
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包括俄国的托尔斯泰和美国的海明威。
二、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的延伸,更加着重于描绘人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无奈和受制于命运的境遇。
自然主义作家通常展现人类与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的斗争和冲突,以此来探讨人性的局限和社会的不平等。
法国作家左拉和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是自然主义的杰出代表。
三、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一种追求表达内在意象和情感的文学风格。
它强调意象和隐喻,通过象征的手法来传递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象征主义作品通常非常抽象和模糊,要求读者通过沉浸在作品中来寻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四、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文学流派,其追求对传统文学形式和语言的颠覆和重构。
现代主义作品通常以碎片化的叙事、非线性结构和复杂的意象和符号为特点。
它挑战传统的叙事模式,以此来反映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包括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和美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五、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进一步延伸和批判。
它强调对多元视角和真理的怀疑,并拒绝固定的意义和价值观。
后现代主义作品通常以碎片化的结构、语言游戏和文化参照为特点,通过混淆事实和虚构来探索现实和虚构之间的边界。
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和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六、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是关注女性经验和性别政治的文学流派。
它通过女性的视角来探索社会的性别倾向和种族问题,并呼吁性别平等和女性的权利。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阶段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阶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文学形式。
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文学,其核心思想是反传统、反自然主义和反现实主义。
这些作品更加注重形式和语言,尝试在文字中表现出深层次的内心体验和感觉。
代表作品有提奥·杜雷和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以及艾略特的长篇诗《荒原》。
第二个阶段是1920年代的实验性文学,其特点是追求抽象和独特性,采用了一些流派和技巧,如自由诗、流派诗、超现实主义和写作套路。
代表作品有安德烈·布勒东和乔治·安普索尔的散文、菲利普·拉金的自由诗和詹姆斯·芬尼莫尔的小说《烟》。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战争文学,它反映了世界战争和社会变革对人类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些作品有时采用了现实主义和传统的文学形式,以更好地表现人们在战争中的痛苦和挣扎。
代表作品有厄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和托马斯·曼的小说《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
第四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其核心思想是对语言和意义的怀疑和批判,这些作品采用意象、符号、流派和叙述方式来表达混乱和对现实的怀疑。
代表作品有辛西娅·奈特和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威廉·S·伯勒斯的小说《裸体午餐》。
总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发展阶段繁荣多彩,为后来的文学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启发,这对我们理解文学发展历程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现代文学流派从新感觉派到后现代主义

现代文学流派从新感觉派到后现代主义现代文学流派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从20世纪初的新感觉派到后现代主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作品。
本文将对现代文学流派的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并分析其中的代表作品。
新感觉派是20世纪初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主要特点是追求感觉的直观、直观性和感官体验的表达。
在这一时期中,文学家热衷于通过描绘生活中的小细节、情感和意识流来传达人物内心的世界。
代表性的作家如契诃夫、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等,他们的作品都体现了新感觉派的风格,深入探讨了个体的感受和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盛行起来,后来发展成为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对传统形式和结构的颠覆和否定,追求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非常规的叙事结构。
代表作家包括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等。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意识流、拼贴、非线性叙事等特征,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颠覆和重塑。
20世纪后半期,后现代主义文学逐渐兴起。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延续和扩展,注重思想、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和碎片化。
代表作家包括托马斯·品钦斯基、伊凡·奥斯特罗夫斯基等。
他们的作品强调对历史、真实性和权威性的怀疑,以及对语言和符号的游戏和解构。
除了以上几个流派,现代文学还涌现出许多其他重要的流派和风格,如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特定的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
这些不同的流派在现代文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形式。
总的来说,现代文学流派从新感觉派到后现代主义,历经多个时期和流派的变化与发展。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代表作品,体现了文学与社会变迁的密切关系。
通过对现代文学流派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欣赏现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00部20世纪西方文学实际经典著作[新版]
![100部20世纪西方文学实际经典著作[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e0ddc71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69.png)
100部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PDF格式,具体如下: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韦勒克:《文学理论》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萨特:《存在与虚无》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苏珊·朗格:《艺术问题》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柯林伍德:《艺术原理》鲍曼:《流动的现代性》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艾略特:《小说的艺术》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尼采:《悲剧的诞生》萨特:《词语》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荣格:《心理学与文学》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马丁:《当代叙事学》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保罗·利科:《活的隐喻》皮亚杰:《结构主义》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卡西尔:《人论》姚斯:《审美经验论》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弗洛伊德:《释梦》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A.杰弗逊:《现代西方文学理论流派》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苏珊·桑塔格:《重点所在》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伽达默尔:《赞美理论》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布卢姆:《影响的焦虑》贡布里希:《艺术和科学》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艾略特等:《西方现代派作家论创作》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马科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尼采:《权力意志》奥·帕斯:《批评的激情》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一卷)》乌斯宾斯基:《结构诗学》高概:《话语符号学》伽达默尔等:《理解与解释》佛洛依德:《佛洛依德著作选》佛洛依德:《佛洛依德后期著作选》戴维·洛奇:《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评论》(上下)德里达:《德里达中国讲演录》。
20世纪西方文学概述

20世纪西方文学概述
20世纪的西方文学是一个非常丰富多样的时期,涵盖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主题。
以下是一些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
1. 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20世纪初,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成为主流文学运动。
代表作品包括弗兰克·诺里斯的《铁路巨头》,艾米莉亚·皮莱的《中上层社会》等。
2. 现代主义: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开始兴起,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形式。
代表作品包括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等。
3. 战争文学:两次世界大战对20世纪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代表作品包括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约瑟夫·海勒的《1984》等。
4. 社会批判和政治抗议:20世纪是社会运动和政治抗议的时期,文学也反映了这些社会问题。
代表作品包括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赫尔曼·黑塞的《荆棘鸟》等。
5. 后现代主义:20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成为主导文学思潮,注重对语言、身份和历史的探索。
代表作品包括艾伦·加里的《赛博朋克三部曲》,多尼·戈夫的《奥兰多》等。
6.女性文学:20世纪看到女性作家的崛起,她们关注女性的权利和经验。
代表作品包括短篇小说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作品,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等。
20世纪的西方文学呈现出多样性和挑战性,代表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和冲突。
英国文学史上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英国文学史上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
在英国文学史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于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探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始于20世纪初期,是一种对19世纪社会和文学的反叛。
现代主义的思想概念是“恢复真实”,它反对艺术作品的传统形式,主张将艺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现代主义文学主张独特的写作样式,其特点是非线性叙事、鲜明的意象、流露出的内心想法和意念。
现代主义历时几十年,既是一种艺术运动也是一种思想潮流。
英国文学的现代主义始于1910年,大约持续到1939年。
这一时期被称作“现代主义革命”,标志着英国文学从传统&&开始转型。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有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D · H ·劳伦斯、汤姆斯·斯特恩和艾略特等。
他们的作品强调语言和形式的重要性,特别是对词汇和音乐性的精确把握。
汤姆斯·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表达出了作者对社会、人类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现代主义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它对英国文学和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文学的重要阶段。
现代主义既带来了文学的多元化发展,也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提出了深刻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英国,是现代主义的延续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文学善于运用复杂的语言和形式,通常表达出对社会和文化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文学拒绝传统文学的价值观,反对文学固守传统的形式和风格。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融入了当代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如大众媒体的符号和语言、电影、广告、流行文化等。
英国文学的后现代主义以伊恩·麦克尤恩、萨尔曼·鲁西迪、伊曼纽尔·卡特尔、桑德拉·欧文和吉弗瑞·欧根等作家的作品为代表。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家或者作品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家及作品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受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影响较大,尤其是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认为艺术不仅可以摹仿自然,而且所摹仿的现实本身是真实的,把文学对现实世界描写之真实性的追求强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19世纪后期一些作家开始感觉到,以往的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在摹仿自然理论的指导下过于强调再现外部客观世界,使得文学自身应有的表现功能相对萎缩,艺术形象中的客观外部因素过于突出,而主观内在因素一定程度上遭排挤了。
于是, 他们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抛弃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真实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则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
随着作家的文学观念的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形式和审美功能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征。
这一时期的主要有: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的唯意志哲学和悲观主义;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的“权力意志论”;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的本体“生命冲动”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理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的精神分析说关于潜意识的理论。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
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作品: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1942年)
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变形记》(1925年)
英国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年)
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1913年-1927年)美国作家弗吉尼亚·吴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1929年)
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1955年)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魔山》(1924年)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法国作家罗伯-格里耶的《橡皮》(1953年)
法国作家米歇尔·福柯的《词与物》(1966年)
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1967年)
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与虚无》(1943年)
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4年)
美国作家唐德里罗的《拉什迪的图书馆》(1977年)
德国作家英格玛·伯格曼的《芬尼与亚历山大》(1982年)
以上列举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它们代表了这两个时期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流派。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分析或探讨,可以阅读文学理论、批评等方面的书籍,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家及作品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受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影响较大,尤其是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认为艺术不仅可以摹仿自然,而且所摹仿的现实本身是真实的,把文学对现实世界描写之真实性的追求强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19世纪后期一些作家开始感觉到,以往的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在摹仿自然理论的指导下过于强调再现外部客观世界,使得文学自身应有的表现功能相对萎缩,艺术形象中的客观外部因素过于突出,而主观内在因素一定程度上遭排挤了。
于是, 他们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抛弃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真实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则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
随着作家的文学观念的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形式和审美功能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征。
这一时期的主要有: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的唯意志哲学和悲观主义;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的“权力意志论”;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的本体“生命冲动”的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理论;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的精神分析说关于潜意识的理论。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
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直到20 世纪,才激起深远的调门各异的回声。
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以各自的形式回应尼采的哲学思想。
亨利·柏格森是上世纪重要的法国哲学家。
可能现在很多知识人不太知道他,但在当时,他绝对是最流行最热门的哲学家,不仅因为他的哲学高扬了生命而符合时代需求,也因为他的哲学的通俗易懂和其文笔的轻松灵动。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著《歇斯底里论文集》;他的第二部论著《梦的解析》于1900年问世,这是他最有创造性、最有意义的论著之一。
虽然该书开始非常滞销,但是却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声望,他的其它重要论著也相继问世。
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演讲,当时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
1902年他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员之一,几年以后卡尔·荣格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两个人后来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著名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
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
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事故,甚至疾病。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即电子技术时代。
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影响乃至规范着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念。
科学的成就使一切事物失去了神圣性、神秘性和历史性。
知识和教育、科学和信息成了后工业社会的中心。
另一方面,50年代以后,世界大战的危机,局部战争连绵不断,热核战争的恐怖阴影,东西方冷战,贸易
大战持续不断,西方人由恐惧绝望的悲观主义,转向吸毒、斗殴、性解放、摇滚乐的激进主义,在疯狂的渲泄中解脱自我。
人们放弃了偏执的信仰和绝对的社会目标,不愿再承担政治家、哲学家的重任。
西方社会形成了多元的生活准则,价值的变异,自由的变态,各种解放运动的风行,全球范围的分裂和派系倾轧,恐怖主义肆意嚣张,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盛行,构成了一幅没有权威,丧失中心,处于分解状态的世界图景。
社会心理的随意性和多样性,成为了后现代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哲学和心理学基础,除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和弗洛伊德影响外,主要是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弗罗姆、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另外,诸如现象学、阐释学、分析哲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都不同程度上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作家,产生过一定影响。
其主要影响的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1905——1980)提出了存在主义的三大哲学命题:“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的自由选择”。
德里达(1931-)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核心代表人物。
其主要理论主张:解构中心、解构结构、解构文本、.解构阅读。
表现出彻底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特征,被公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至今仍有极大的影响。
让·保罗·萨特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法国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专家。
1 9岁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后任中学哲学教师。
1933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学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应征入伍。
1940年被德军俘虏,次年获释,后参加法国地下抵抗运动。
他很小就开始读大量的文学作品。
中学时代接触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
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
1929年,获大中学校哲学教师资格,随后在中学任教。
1933年,赴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接受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
回国后继续在中学任教,陆续发表他的第一批哲学著作:《论想像》、《自我的超越性》、《情绪理论初探》、《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等。
1943年秋,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出版,奠定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弗罗姆德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次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接受训练。
1929年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学院和法兰克福大学任教。
1934年移居美国。
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
弗罗姆十分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
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
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人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
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人的心理,解决有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
著有《逃出自由》、《精神分析与宗教》、《论健全的社会》、《人类破坏性的分析》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超越和悖离,它们都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激烈的反传统倾向。
相比之下,•现代主义文学在摒弃传统文学以“反映论”为中心的创作原则之后,又试图建立起以“表现论”为中心的新规则和范例。
而后现代主义则把反传统推向极端,不仅反对现实主义旧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新规则。
否定作品的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相对性,反对任何规范、模式、中心对文学创作的制约。
甚至试图对小说、诗歌、戏剧等传统形式及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