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一:行将就木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

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

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

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

他俩只得逃走。

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

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

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还有赵衰等人。

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ě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

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

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

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

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

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

”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

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

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

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

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

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篇二:日暮途穷战国时,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老师,一个是伍奢,一个是费无忌。

战国时期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战国时期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大全

战国时期成语典故汉语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中逐渐产生的一种精练的语言文化系统,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观察、累积的结晶,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当下,它从来没有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过。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战国时期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战国时期成语典故篇一:两虎相争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zhěn]给秦惠王讲卞[biàn]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立即拔剑在手,准备刺杀。

身旁的小僮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

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

到那时候,您刺杀伤虎,就能一举两得"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为了争肉,真的嘶咬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

卞庄子突然跳出去,挥剑猛刺伤虎,果然不费大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

战国时期成语典故篇二:出尔反尔战国时期,有一次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

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人民群众并不相救。

结果,邹国被打败,并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

邹穆公非常气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请帮他出主意。

邹穆公对孟子说:“这次战争,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却没有一个去援救的,这些百姓实在可恨极了。

杀了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他们又是那样可恶。

你看该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听了邹穆公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见死不救,完全是这些官吏自己的责任。

他说:“在饥荒的年月里,你的百姓受到饥饿的威胁,老弱病残者都被活活饿死,身强力壮一点的,也被迫四处逃荒。

而在你的谷仓中,却堆满了粮食,在你的库房里,也装满了财宝。

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却不向你报告,对于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关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30字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30字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30字1. 负荆请罪:故事中,赵国的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为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

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这个故事演变为成语“负荆请罪”,意为承认自己的错误,请求对方惩罚。

2.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涉及到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的人。

3. 讳疾忌医:这个故事出自名医扁鹊的经历。

扁鹊去见蔡桓公时,发现他有病,但桓公拒绝治疗,认为自己没有病。

随着病情加重,桓公派人去问扁鹊,扁鹊解释了病在皮肤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扁鹊无法治疗。

而今在骨髓,扁鹊不再请求给桓公治病了。

桓公浑身疼痛时派人去请扁鹊,但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

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这个成语比喻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愿接受批评帮助。

4. 朝秦暮楚:这个成语形容在战国时代,秦楚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

因此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5. 卧薪尝胆:故事中,越王勾践在吴国忍受了三年各种屈辱的生活,回国后,他卧薪尝胆,时刻提醒自己要发愤图强,终于成功复仇,打败了吴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常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6. 破釜沉舟:这个故事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项羽为了取得胜利,下令破釜沉舟,只携带三日的粮草,表示与秦军决一死战。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做事下定决心,不顾一切。

7. 围魏救赵:在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派遣田忌和孙膑率军前往救援。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黔驴技穷】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黔先的农民,他家里穷困潦倒,只有一头老驴用作耕种。

一年秋天,正是收割季节,黔先带着老驴到田地里耕种。

然而,这头老驴年事已高,技艺也不再犀利。

由于年久失修,犁头也很生锈,无法顺利耕种。

黔先尽力捶打犁头,但仍然无法使老驴有效地耕种田地。

【三顾茅庐】战国时期,刘备在寻找贤才的过程中遇到了诸葛亮,一位人称“卧龙”的智者。

然而,诸葛亮因为自觉能力不足,长久隐藏在草庐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刘备深知他的才华,担心他不肯出山,于是三次上山拜访,终于请诸葛亮出山担任重要职务,成就了三顾茅庐之事。

【鸡鸣狗盗】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养了一只鸡和一只狗作为守卫。

一天早晨,当鸡叫的时候,狗看门的人却偷偷地溜进了主人的仓库,盗窃了一些粮食。

主人发现后,十分气愤,并决定将狗赶出家门,以示警示。

从此以后,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那些利用别人的工作成果而不劳而获的人。

【兵不厌诈】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为了保护领土和利益,战争策略层出不穷。

其中有一次,齐国和魏国交战。

齐国派出使者向魏国请教如何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魏国智者出了一个计策,称其为“兵不厌诈”。

他告诉齐国应该采用诡计,伪装军队,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齐国按照计策行动,最终成功获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就是形容在战争中,运用各种计谋和诡计的策略来战胜敌人。

【壮志凌云】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范蠡的人,他年轻有为,志存高远。

他立志要做大事,终生奋斗。

他借助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功帮助越国打败了敌人,最终成为越国的贤臣。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雄心壮志,有志向远大,勇往直前,志存高远。

【谈笑风生】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智者,他机智过人,富有智慧。

他常常在谈笑间言辞精辟,风趣幽默,以独特的口才和智慧赢得了众人的钦佩和赞叹。

他的聪明才智使他能够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成为当时的重要人物。

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口才流利,聪明伶俐,善于辩论,谈吐风趣。

【空中楼阁】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庄子的思想家,他思维敏捷,深思熟虑。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以下是 7 条春秋战国的历史成语故事:1. 一鸣惊人:春秋时,楚庄王即位三年,啥也不干,就知道吃喝玩乐,大臣伍举着急啊,就去问庄王:“有只鸟三年不飞不鸣,这是啥鸟啊?”庄王说:“这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后来啊,庄王真的励精图治,让楚国变得超级强大。

你说这人厉害不,就像平时不吭声的同学,突然考了个第一名,那不就是一鸣惊人嘛!2. 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当年流亡在外时,曾得到楚成王的帮助。

重耳承诺要是两国打仗,他会退后九十里(一舍是三十里)。

后来真打仗了,重耳真就下令后退,这可把楚军弄懵了。

哎呀,晋文公多讲信用啊,这就好比你答应了朋友的事,再难也做到了,多牛啊!3.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那可是受尽了屈辱啊,但他暗中发誓一定要报仇。

他睡在柴草上,还尝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耻辱。

最后勾践终于成功复国,打败了夫差。

这简直就是逆袭的典范啊!要是咱遇到困难也能像勾践这样,还有啥干不成的?4. 纸上谈兵: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可真让他带兵打仗,不行啦!在长平之战中,他瞎指挥,结果导致赵国大败。

这就像有些人光会说不会做,遇到实际问题就傻眼了,咱可不能学赵括啊!5. 围魏救赵:魏国攻打赵国,齐国孙膑不去赵国救援,反而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逼得魏军撤回去,赵国也就得救了。

这招多妙啊,不走寻常路!就好比别人都按常规出牌,咱出其不意,一下就把问题解决了。

6. 负荆请罪: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立了大功,职位比廉颇还高。

廉颇不服气,但蔺相如很大度。

后来廉颇意识到自己错了,就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家请罪。

这两人多了不起啊,有错就改!要是咱和朋友闹别扭了,是不是也得学学他们?7. 老马识途:齐桓公打仗迷路了,多亏了几匹老马认识路,才带着大家走出来。

你看,连马都这么厉害,经验多重要啊!这就好像在生活中,长辈们的经验有时候能帮咱少走好多弯路呢,咱可别小瞧了!我的观点结论是:这些成语故事真的是太精彩了,充满了智慧和勇气,能让我们学到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四则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许多成语的由来与故事发生了。

下面将为你介绍四则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一、"孟母三迁"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的孟子还只是一个孩子。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教育孩子,她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三次迁徙户口。

第一次迁徙是为了离名士更近一些,让孩子能够在他们的影响下学习。

第二次迁徙是为了让孩子离学校更近一些,能够更方便地去上学。

第三次迁徙是为了让孩子远离低劣的学生,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最终,孟子在母亲的教育下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孟母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们也应该重视自己的教育,不断追求知识和进步。

二、"鸿门宴"鸿门宴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宋义欲杀秦国的丞相秦国。

为了达到目的,宋义设下一个局,邀请秦国来楚国鸿门宴。

鸿门宴上,宋义企图刺杀秦国,但是被秦国及时发现并逃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可轻信他人,要时刻保持警惕。

三、"师出无名""师出无名"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有位武术高手叫景丑,他非常厉害,但是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后来,他离开齐国,到秦国任武术教练。

景丑在秦国大放异彩,成为了一位备受敬仰的名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出身,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和才华。

四、"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吴国,当时吴王夫差非常嗜杀,不顾百姓的疾苦,专注于追求享乐。

在他的统治下,吴国经济和民生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国家如果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人民的需求,必将付出代价。

总结:这四个成语故事都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们各自展示了那个时期的人们的智慧、努力和勇气。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十余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十余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买梗还珠】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乂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呆若木鸡】纪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

」十天后齐王乂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

」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

乂过了十天后,纪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乂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战国的成语故事

战国的成语故事

战国的成语故事一、强词夺理。

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公输般的人,他是齐国的大臣。

一天,他在朝廷上与人争论,明明是他不对,却偏偏强词夺理,硬是要争辩自己是对的。

结果,他不但没有说服别人,反而被人嘲笑。

后来,人们就用“强词夺理”来形容那些明知不对,却硬要争辩的人。

二、四面楚歌。

战国时期,楚国与秦国交战,楚国被秦国围困在了城中。

楚国的将领项燕,处境非常危急,四面都是敌人的军队,处境非常危急。

但是项燕并没有绝望,而是奋勇作战,最终成功突围逃脱。

后来,人们就用“四面楚歌”来比喻处境危险,四面受敌的情况。

三、破釜沉舟。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做廉颇的将军,他率领赵国军队与秦国作战。

在一次战斗中,他下令将所有的釜和舟都破坏掉,以表示决心,要么取胜,要么死战到底。

最终,他带领赵国军队取得了胜利。

后来,人们就用“破釜沉舟”来比喻做出决心,毫不退缩。

四、束手无策。

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孟尝君的政治家,他在齐国做官。

有一次,齐国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孟尝君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最终,他在众人的帮助下,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后来,人们就用“束手无策”来比喻遇到问题束手无策,不知所措。

五、百发百中。

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尉缭的射手,他的箭术非常高超。

有一次,他在比赛中连射百发,每一箭都命中了靶心。

从此以后,人们就用“百发百中”来形容射箭或者说话做事非常准确,一点也不出错。

六、孤掌难鸣。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做孟子的思想家,他在楚国做官。

他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但是却没有得到楚国君主的重视。

最终,他孤身一人,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后来,人们就用“孤掌难鸣”来比喻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难以成事。

七、因噎废食。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做孟尝君的政治家,他在齐国做官。

有一次,他吃饭的时候被鱼刺卡住了喉咙,非常疼痛。

但是他因为怕再次被鱼刺卡住,就连鱼带饭一起吐了出来。

后来,人们就用“因噎废食”来比喻因为一点困难就放弃整件事情。

八、杞人忧天。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做杞人的人,他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完璧归赵成语故事--战国】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
“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
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个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
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
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
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
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
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
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过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
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
着挺好,不过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
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
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
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
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
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

这样看来,大王确
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

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
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不过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
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
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
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

”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
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


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
宝玉的仪式。

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
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

”秦王本不想这样做,
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
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

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
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

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
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

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
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
去了。

这件事情在历就叫作“完璧归赵”。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战国】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

魏惠王十分
恼火(因卫国原来是魏国的属国),于是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
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本就小国,根本抵挡不利啊魏国的进攻,只得向
齐国求救。

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

但大臣段
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增强大,进而对齐国
造成威胁,所以极力主张支援赵国。

齐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
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

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
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
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田忌采纳了军师孙膑的建议,为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


国大将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
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与此同时,孙膑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逼魏国国都大梁。

庞涓闻讯,迅猛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军,长途跋涉去保卫国都。

因为兵困马乏,又陷入孙膑的包围圈中,结果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成语“围魏救赵”由此而来,亦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一。

【毛遂自荐成语故事--战国】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
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

平原君打算在其门下食客挑
选出二十个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挑选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符合
条件。

这时,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请求加入
前往楚国的行列。

平原君问:"你在我门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

”平原君说:“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里的
锥子一样,立刻就会显露出锋利的锥尖。

而你在我门下三年了,我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