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优化作业

合集下载

2018年历史同步优化指导必修2练习:单元质量评估1 含

2018年历史同步优化指导必修2练习:单元质量评估1 含

单元质量评估(一)(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畲田……春初斫山,众林尽蹶。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则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解析:“春初斫山”以刀、“一夕火之”以火、“明日雨作”,则“苗盛倍收”。

可见为刀耕火种,故选A项。

答案:A2.(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由“高可三尺……盛种粒……一人执耧……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为播种的工具,即耧车,故选B项。

A项体现的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C项是灌溉工具——翻车,D项是曲辕犁,均不具备播种的功能,故可排除。

答案:B3.《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文所述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井渠D.灵渠解析:材料中的“蜀守冰”指的是秦国的蜀守李冰,该水利工程“穿二江成都之中”,位于四川成都附近,据此可以判断是都江堰。

答案:A4.“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③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材料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①项与自然经济这一现象无关。

答案:C5.西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这表明当时的手工业和商业()A.由官府控制B.不受官府的干预C.存在官营和民营的区别D.以民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二)新人教版必修2

优化方案高中历史同步测试卷(二)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同步测试卷(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B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中国古代早期不同农具耕作效率对比表。

该表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A.B.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C.牛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D.封建小农经济得以确立2.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

”“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C.西汉时期D.明清时期3.据古籍记载: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

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

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

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可灌溉,亦可排涝。

此记载所涉农具为( ) A.耧车B.翻车C.曲辕犁D.风力水车4.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这种“自治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D.中央集权的削弱5.下图为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豆青地青花红彩旭日东升碗”,碗中外壁一轮红日跃于海面喷薄而出,与彩云连为一体,呈现出日出东海的壮丽景象,碗底双行排列“大清康熙年制”六字。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该碗纹饰含有“国泰民安,祥瑞和平”之意B.该碗制瓷工艺为青花工艺,技术精致细腻C.该碗碗底文字特点为结构严谨、具有实用价值D.该碗由于海禁政策影响,不可能出现在海外市场6.古代中国纺织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

下列对其发展节点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 A.原始遗址中出土的骨梭、陶纺轮等说明丝织业已经萌芽B.汉代丝织品远销大西洋为中国赢得“丝国”称呼C.唐代私营纺织业规模扩大,官营纺织业衰落D.明代部分地区纺织业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7.“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2020春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一单元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

2020春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一单元优化提升 Word版含答案

单元优化提升一、中国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和基本特征1.共同因素(1)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出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

2.基本特征(1)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2)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3)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补充,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且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

(5)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6)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7)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还采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对点训练】1.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

《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

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B.已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解析:选C。

题干材料说明当时的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小家庭的形式存在,从根源上来说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得以出现,故选C项。

传统家庭观念被颠覆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客观史实,A项错误;南宋时期江南地区才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B项错误;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只是题干所反映出的历史表象,D项错误。

2020春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一单元优化提升Word版含答案

2020春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学案:第一单元优化提升Word版含答案

单元优化提高一、中国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共同要素和基本特色1.共同要素(1)客观环境:一致稳固的政治场面,为经济的发展供给了必需的客观环境。

(2)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进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并且政策拥有连续性。

(3)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良、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第一版、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发展的科技条件。

(4)国内外沟通:国内各民族、各地域间的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中外交往的增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5)民众条件:广大人民的勤劳奋动,创建了大批的物质财产。

2.基本特色(1)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种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推行精耕细作。

(2)土地制度:地主土地全部制、农民土地全部制、国有土地全部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3)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结构主要包含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部分,农业是主体,手工业和商业是增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长久占主导且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迟缓和长久阻滞的重要原由。

(5)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到南的转移过程,进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6)工商业的发展:固然作为农业经济的增补,但曾长久居于世界当先地位。

(7)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采纳“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朝和清朝期间还采纳“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对点训练】1.东晋南朝期间,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域十分突出。

《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医生以下,父亲母亲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

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

”这从根本上反应出江南地域()A .传统家庭观被推翻B.已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分析:选 C。

题干资料说明当时的大多半家庭都是以小家庭的形式存在,从本源上来说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得以出现,应选 C 项。

传统家庭看法被推翻的说法过于绝对,不切合客观史实,A项错误;南宋期间江南地域才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B 项错误;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不过题干所反应出的历史表象, D 项错误。

2018年历史同步优化指导北师大版必修2练习: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含解析 精品

2018年历史同步优化指导北师大版必修2练习: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含解析 精品

第一单元第一课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史料中“伐木”“焚烧”等信息,可知耕种方式是刀耕火种。

答案:C2.如果要再现我国古代先民在原始农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最好选择()A.使用铁锄清除杂草B.展示耒耜的发明过程C.使用青铜器松土D.用铁犁翻耕土地解析:题干强调的是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C项出现在商周时期,铁器的使用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故只有B项符合题意。

答案:B3.“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反映了四川人民发展经济的美好愿望。

广告词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修建于() A.西周时期B.战国时期C.两汉时期D.隋唐时期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答案:B4.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

”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鲁宣公十五年“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可知“公田”是井田制时周王分封的土地。

在井田制下,土地归国家所有,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劳动产品归受田者所有,而不是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答案:B5.西周初年的土地情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西周末年诸侯国之间“夺田”“争田”现象不断发生,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王室衰微B.王室所占有的土地有加强趋势C.诸侯争霸斗争激烈D.土地私有制发展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末年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起来,土地成为决定财富的关键,因此“夺田” “争田”的现象不断出现。

答案:D6.在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是()A.官府和皇帝B.地主C.农民D.手工业者解析:在封建社会中,地主拥有大部分的土地,官府和皇帝也掌握着一部分土地,农民只有很少的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因此地主处于支配地位。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2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2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明代有学者认为:“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

”这反映其()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B.主张以教化缓解土地兼并C.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2、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 A.土地私有制B.中央集权制度C.重农抑商政策D.政治统治腐败3、《新唐书》载:“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寡妻妾三十亩,……工商者,宽乡(地广人稀的地方)减半,狭乡不给。

”下列对这一土地制度认识错误的是()A.授田依据主要是性别和年龄B.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可自由买卖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农抑商D.这一土地制度在唐朝后期废弛4、“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5、《吕氏春秋·尚农》中指出,“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作者认为“重农抑商”可以()A.提升思辨能力B.维护法律权威C.发展小农经济D.端正民心民志6、《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认为()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D.农工商皆本,经济民生7、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政府的各种经济限制政策并不是为禁而设,而是为了统治者有选择地提供特许,体现统治者的存在感,提高被统治者的向心力,稳固集权者的统治,并更方便收取更多的“利”。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卷(附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卷(附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作业卷姓名: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单选题1.《墨子》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分事也。

”这句话直接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不发达2.李大钊说:“中国古代的婚姻时期,亦似在秋冬之交。

《周礼》言仲春,《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说明古代()A.农耕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B.农村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3.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A.封闭性 B.脆弱性C.连续性 D.分散性4.唐贞元八年(792年)六月,江淮等南方诸州“霖潦为灾、浸没田畴、毁败庐舍”,有大臣上奏“虽幸者京师岁稔,夏麦又登……然赋取所资,军国大计,仰于江淮”,要求宜速救灾。

对该材料,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安史之乱对经济破坏严重 B.南方经济地位进一步上升C.江淮地区成为了政治中心 D.关中地区是朝廷财赋重地5.中国古代有立法保护耕牛的传统,秦汉时期皆立法严禁杀牛,魏晋南北朝时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

这一现象表明()A.西周宗法制度尚存 B.注重保护生态平衡C.农业受到官府重视 D.立法过于严苛细密6.陕西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兵器,约达4万余件。

铁兵器数量极少,总共只有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

材料说明秦朝当时()A.冶铁水平制约大规模武器生产 B.秦朝尚未掌握生铁铸造技术C.青铜兵器导致秦军战斗力下降 D.青铜器成为秦人随葬必备品7.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课时作业

【优化方案】2014-2015学年度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1.战国时“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当时能够出现“治田百亩”的原因不包括()A.生产方式的变化B.铁农具及牛耕的推广C.社会秩序的稳定D.各国变法的推动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战国时期,铁农具及牛耕的推广,新的生产方式(小农经济)产生、发展,各国重视生产,因此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发展,但是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社会动荡,故选C项。

2.(2014·福建南平质检)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国有B.土地集团所有C.土地私有D.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选C。

商鞅变法规定土地私有,土地可以买卖,从而造成了土地兼并现象。

3.“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地主土地私有制D.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析:选B。

通过此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可知,时间为汉代以后,首先排除A项;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因此正确选项为B。

4.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受益者是()A.地主国家B.农民地主C.农民国家D.国家地主解析:选C。

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他们是直接受益者。

农民得到土地后,要为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从而增加了国家收入,国家是最终的受益者。

5.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

材料中反映出导致当时“田制为空久”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政治腐败B.土地兼并严重C.土壤日益贫瘠D.人口增长迅速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讲的是均田制到了唐代,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人口迅速增长,而政府手中没有过多的空闲土地,于是就不能授田了。

所以,均田制很长时间没法实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优化作业————————————————————————————————作者:————————————————————————————————日期:2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优化作业(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班级学号姓名得分1、铁犁牛耕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是在何时?(2分)(2)汉代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有何发展?(8分)(3)隋唐时期,铁犁牛耕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完善?(8分)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宫城,东西四里……皇城,东西五里一百一十五步……坊市,总一百一十区……以朱雀街为界,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材料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箓宫,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耍闹。

……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只下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

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丝银帛交易之所……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

……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

”——《东京梦华录》请回答:(1)材料一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市”和“坊”有何区别?(8分)(2)材料二描绘的是哪座城市?同材料一相比有何新发展?(8分)3、(2010·江苏高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

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各道设在京城的办事机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新唐书卷54·食货志》材料二: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

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古时贸易用的契券)之法,一交一缗(贯),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

后富民赀(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

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下三·会子》材料三:票庄经营,为山西极有系统的商业,创始于前清中叶。

当乾隆、嘉庆间,有雷君履泰者,平遥县人,领本县达蒲村李姓之资本,在天津开设日升昌颜料铺。

所贩颜料中,有铜绿一种,出四川省,因自行重庆府制造铜绿,运至天津,以备销售,亦甚获利。

日升昌颜料铺之名,遂喧传四川、天津各处,尚屯所谓票庄也。

尔时各省买卖货物,往来皆系现银。

运输之际,少数由商人自行携带,多数则由镖号护送,故保镖事业,厥时甚盛,精拳术者,亦大有用。

盖沿途不靖,各商转运现银,时被劫夺,虽有保镖武士,一遇多人,则寡不敌众,运输于是不灵。

夫银钱之收交,关乎商家之信用,乃萑符多盗,埂塞路道,银钱之收交爽期,商业之信用将堕,故为各商所深忧。

而才智明敏之雷履泰,出乎其间,乃发明斯业,为金融业开一新纪元焉。

雷君时为日升昌号执事,慨运款之不便,悯多商之束手,遂创兴汇兑一法。

凡往来银钱,无论大宗小款,皆揽收该铺,代为收交。

此响彼应,无需应现,抵烦一信之通,出纳不爽毫厘。

——严懊修《晋商盛衰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飞钱的功能。

它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并指出交子与飞钱相比有何新功能?(3)根据材料三归纳票号的功能,并指出票号的出现有何作用?(5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从唐朝到明清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什么新趋势?(2分)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于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1)据材料,分析汉高祖为什么最初任由商人发展,后来却又歧视商人、征收重税?(6分)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盐铁之利为国家所垄断。

在盐业方面,由政府招募煮盐工从事生产,在各地设立盐官进行管理,当时在28个郡国设立35处盐官。

在铁业方面,一是强制刑徒到产铁区开采铁矿,铸造铁器;二是征发丁男定期参加开采铸铁工作。

在产铁区设立铁官进行管理,当时在40个郡国设立48处铁官。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原因。

(4分)3 / 6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每个个体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提升多少公共利益。

他只在乎他自己的保障,自己的收益。

个体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最终达到的结果并非他自己的意图。

个体通过追求自身的利益来促进社会收益,往往比他真正打算促进社会收益时更有效率。

”由此,亚当·斯密主张在经济领域要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3)亚当·斯密的主张在当时适应了什么阶级的需要?(3分)司马迁认为:“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对待商业)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4)汉高祖、汉武帝和亚当·斯密对工商业的措施分别属于司马迁所列举的哪一种?司马迁的观点和亚当·斯密的观点有何相似之处?(6分)5.(2009年·浙江高考·39题)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已的见解。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

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

(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

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古代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7.中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既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是中华文明著称于世的重要标志。

它不但丰富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也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请回答以下问题:(1)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主要有哪几种?各自分别承担怎样的社会功能?(2)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是哪些?对西方影响最大的是哪几项?为什么?(3)从部门与分工、技术、规模、经营形态、分布、地位等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特征。

4 / 6(5)你认为促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条件有哪些?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论语》材料二: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

——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孙春阳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明清史散论》材料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等。

——《明清史散论》材料四: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诚信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等。

——《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请回答:(1)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

(2)归纳概括当时的社会风尚,指出上述两种不同商业经营现象的内容,并从经济和文化两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

(3)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4)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商业经营活动及其理念的认识。

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的好坏来决定征税的等级和轻重),则民不移……”——《国语·齐语》材料三:“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上》请回答:(1)材料一所反映的土地制度施行于何时?(2)材料三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土地制度?请依据材料说出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3)管子的“相地而衰征”在两种土地制度转变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10.阅读下列材料: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

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

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

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压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住住“十不还一,无异空取”。

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

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

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

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请完成:(1)依据材料,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