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徽州书院_邓炯
明清徽州书院的官学化与科举化_李琳琦

读史札记明清徽州书院的官学化与科举化李琳琦一 徽州书院官学化的途径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形成于唐、五代,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前后存在了一千多年。
书院发端于私学,原属于官学系统之外的教育机构。
但在古代专制制度的社会条件下,书院从它建立的时候起,就很难逃脱官学化的命运。
徽州书院自然不能幸免。
现在的问题是:书院的官学化到底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学术界的一般观点是, 官府对书院掌教聘任权的控制 , 官府对书院经济、田产的控制和干涉 是书院官学化的两个主要途径 。
如果说这是就全国书院官学化的一般情况而言,那么徽州书院却并非如此。
宗族型的乡村书院姑且不论,这里着重考察在徽州有较大影响的几个县级书院的情况。
如祁门东山书院,系明正德末年郡守留志淑和知县洪晰创建,但东山书院的山长和司事却非官府任命。
其山长 由五乡绅士公议敦请,每年以十月为期,订送关书 ; 每年司事之人,定以两乡钤管,如今年立事之初当派在城一人,以北乡一人佐之,如此递推。
其人先由本乡文约公举,再由各乡允议,不得滥厕,以致办理不善 。
又如黟县碧阳书院,系由知县谢廷杰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创建。
但自明以来,碧阳书院的章程规定: 山长以邑人公议延请,经费由典商领本生息,官吏俱不为经理 院中司事二人,由公举;司匣,每都一人,各举。
被称为休宁 一邑之学 的海阳书院,系由知县王佐于崇祯八年(1635年)创建。
但海阳书院也是 请县申详,其山长听邑人公议延聘,膏火支放不经官吏。
清代歙县最有影响的古紫阳书院系由歙人户部尚书曹文埴同歙商鲍志道、程光国等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倡建,其章程亦明确规定: 山长以邑人公议延请,官吏俱不为经理;院中司匣一人、司事二人,皆公举。
由此可见,明清道光 徽州府志 卷3 营建志 学校 。
道光 休宁县志 卷3 学校志 书院 。
刘大: 问政书院记 ,民国 歙县志 卷15 艺文志 。
嘉庆 黟县志 卷10 政事志 书院义学 。
明清时期徽州书院的官学化-最新年精选文档

明清时期徽州书院的官学化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在宋、元、明、清时期开始盛行。
书院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重要的趋势,即书院的官学化。
什么是官学化?在邓洪波《中国书院史》中是这么说的:官学是古代中央和地方政府创办并管辖的学校,其管理者由政府委派,经费由政府提供,教学内容由政府规定,完全服从国家需要,纳入统一的国家学制系统。
而书院的官学化,就是书院朝向官学变化,失去其独立性,亦即将书院变成官学的问题。
(1)书院的官学化早在南宋时就已经出现,元朝开始盛行,明清时期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使得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据统计,明代有书院1962所,(2)清代有书院4365所,其数是唐、五代、辽、宋、金、元、明各朝书院总和的1.49倍。
(3)明代书院中官办比例为57.21%,(4)清代书院中官办比例为56.67%。
(5)可见在明清时期官力以成为创办书院的主要力量,而就算对于一些私人创办的书院政府也加强了管理,书院的官学化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在这种背景之下徽州地区的书院自然不可避免官学化的命运。
徽州地区的书院是如何官学化的,与其他地区又有什么区别?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明清徽州书院官学化的原因(一)国家为了统治的需要自古以来中国的统治者就很重视教育。
如“古昔帝王育人才,正风俗,莫先于学校。
”(6)“贤才,国之宝也。
……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
”(7)又如“帝王敷治,文教为先。
臣子致君,经术为本。
”(8)为了发展教育统治者都大力办学,明清时期中央有国子监,地方有府、州、县学。
明朝政府规定:“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
俱设训导,府四,州三,县二。
生员之数,府学四十,州、县依次减十。
师生月廪食米,人六斗,有司给以鱼肉。
学官月俸有差。
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教者黜之。
”(9)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教育制度,如《清史稿》中所说“有清学校,向沿明制。
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_1

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导读:本文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筹码记数发展为珠算计数,确定了珠盘式运算并完善了珠盘口诀,在国内外影响极大;物理学上,有物理学家歙县人郑复光(1780—约1862年),他精通数学、物理和机械制造,特别是在光学上贡献最大,著有《镜镜冷痴》五卷,专论光学原理和光学仪器制造,是我国当时最主要的一部光学著作等等,以至有人说,一部徽州自然科学史也就是一部安徽自然科学史。
(注:张秉伦:《明清时期安徽的科学发展及其动因初析》,《徽州学丛刊》,创刊号,1985年。
)徽州的诗词文学,虽然难以断定它存在一个流派,但至少是存在一个庞大的群体。
朱熹本人就是一位大诗人、大文学家,其古诗在南宋堪称第一,(注:胡应麟:《诗薮·杂编》卷五。
)传世的就至少有1200余首;祁门人方回(1227—1307年)的词风、思想与辛弃疾相近;明歙县人汪道昆(1525—1593年)不仅官居显位,且其文学造诣颇深,其文学被誉为是明中期文学复古派“后五子”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特别是在布衣诗上,王士祯曾记:“论明布衣诗,极推吴非熊、程孟阳,海内莫不闻两先生皆新安产也。
”(注:《新安二布衣诗》,清稿本,藏祁门县博物馆。
)有清一代270余年间,徽州至少可称得上词人的就有200多,词万首。
在其他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是歙县人王茂荫(1798—1865年),他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理财和经济思想史专家;休宁人朱升(1299—1370年)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经学家,还是一位著名的政治战略思想家,1337年他曾进言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对朱明王朝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黟县人俞正燮(1775—1840年)是清朝著名的经学家和史学家;戏曲家有目连戏集大成者祁门人郑之珍(1518—1595年),有明代著名戏曲家休宁人汪廷讷(1573—1619年),特别是汪廷讷,其不仅作品博采众家之长,独树一帜,同时,他还是一位围棋理论家,著有《坐隐老人弈薮》一卷和《坐稳隐先生精订捷径棋谱》5卷;语言学界,除朱熹、江永、戴震等硕儒大家多有研究外,不经名人士的研究也相当深入,如在徽州方言研究上,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特藏室“伯山书屋”(注:笔者2000年以前在黄山市工作期间,曾在徽州抢救和收集一了一万一千余份(部)徽州文书原件,2001年5月19日正式捐献给安徽大学,为此,安徽大学特设“伯山书屋”以藏之。
明清徽州书院考述

明清徽州书院考述庄华峰徽州文化发达,素有“东南邹鲁”之称。
早在南宋淳五年(1245),徽州太守韩补上书奏请创建歙县紫阳书院之后,徽州各地书院纷纷兴建,至明清时期达于极盛。
本文拟就明清徽州书院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意在抛砖引玉。
一书院之名,最早见于唐代。
据《唐书·艺文志》载,当时有集贤书院。
但这是设于朝省的藏书、修书机构,与汉代的东观、兰台,清代的文渊诸阁相似,并非士子肆业之地。
作为讲学授徒培育人才的书院,是在唐末五代时有的。
到宋初依马端临《文献通考》之说,便有了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著名书院。
而安徽最早的书院,则是欧阳修任颍州太守时,于宋皇元年(1409)建立的阜阳西湖书院。
嗣后,安徽各地书院陆续兴建,但宋元时期仅为44所,至明清两代,才迅速发展,先后建有252所。
不过,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安徽各州府的书院之数也参差不齐。
那么,明清徽州书院在全省所占地位如何呢?根据光绪三年(1877)修刊的《安徽通志》及光绪三年以后修刊的22个府、州、县志所提供的材料,并以清代行政区划为准,我们可以对宋元及明清时期安徽书院的地域分布进行分析(参见下表)。
古代安徽书院地域分布①朝代书院数清代政区安徽省徽州府安庆府宁国府太平府庐州府凤阳府颍州府池州府滁州和州广德州六安州泗州徽州占安徽%宋 元442711361120002061.4明 清25266272214202214181358131026.2明清占古代%85.1719696827796939010010010087100上表告诉我们:(1)仅徽州一府,宋元时期所建书院占全省的二分之一以上,明清时期,仍然遥遥领先。
(2)徽州书院,绝大部分兴建于明清两代。
所建书院之多,使其成为全国书院发达的地区之一。
史载,明清两代“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
”②由此可见,明清徽州书院之发达,不仅在安徽独占鳌头,而且在全国也居于前列地位。
浅析徽州教育发达的原因

浅析徽州教育发达的原因作者:张静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09期摘要:徽州历史上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府县学、书院、社学、私塾、文会极为昌盛。
近代的徽州教育在明清发达的徽州教育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的转型,仍然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众所周知,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支持。
徽州发达的教育也要归根于其稳定的政治社会、发达的经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尤其是一批学术大家,如朱熹、陶行知等。
关键词:徽州教育;徽州政治;徽州经济;徽州文化中图分类号:K29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138-002徽州位于现今安徽省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结合部。
西周以前,据地方志记载,属《禹贡》所说的扬州之域。
唐初改新安郡为歙州,属江南西道。
唐代宗年间,新置祁门县、绩溪县,从此奠定了徽州“一府六县”的行政格局。
宋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属江南东路。
元代属江浙行省,明代直隶南京。
徽州处万山之中,崇山峻岭,环峙而立,形成自然的地理屏障。
千米以上的山峦分布在徽州的四境。
主要有黄山山脉、天目白际山脉、九华山脉和五龙山脉等,且群峰突兀,如莲花峰、天都峰、清凉峰、五龙山、六股尖、牯牛降。
徽州境内又由低山和丘陵围合成大小不一、为数众多、山环水绕的谷地、小盆地,同样具有山岭环峙的特征,成为各县的境域、镇域和村域。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对徽州地理形势的高度概括。
徽州最大的水系是新安江,新安江是钱塘江的上游,顺新安江东下可达杭州。
康熙《休宁县志·汪伟奏疏》中有“溪流一线,小舟如叶,鱼贯尾衔,昼夜不息。
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莩,五日不至有昼夺。
”的叙述。
另外,由北部绩溪境内的徽溪、乳溪顺流而下可至芜湖,西部祁门则由阊江入鄱阳湖。
[1]一、发达的徽州教育1.发达的古代徽州教育徽州历史上文风昌盛,教育发达,府县学、书院、社学、私塾、文会极为昌盛。
如书院,据有人统计,自宋至清,徽州六县共建书院、精舍、书屋、书堂等共260多所,其中,宋代11所,元代21所,其余皆明清;社学,明洪武八年正月诏书天下立社学“,延师儒,教民间子弟。
从徽州教育名家故居及历史遗存看徽州文化地理脉络

从徽州教育名家故居及历史遗存看徽州文化地理脉络徽州地区自古重视教育,读书风气浓郁,素有“东南邹鲁”美誉,“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等楹联所彰显的教育文化深入人心。
徽州历史长河中,教育名家辈出,如朱熹、江永、戴震、汪宗沂、许承尧、胡晋接、陶行知、胡适,令人景仰。
如今,众多历经风雨沧桑的教育遗存,随着时间流逝愈发珍贵,与背后隐藏的人物故事,桩桩件件连成线,勾勒出徽州教育文化地理的发展脉络。
新安江畔的教育明珠发源于休宁县的新安江奔涌向东,穿山过岭经屯溪、歙县,流入浙江省,一直是徽州人民母亲河,在公路通达之前曾是徽州地区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的主动脉,两岸文化重镇林立,教育硕儒辈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李姿艳源头活水来。
”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祖籍为原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对故土徽州怀有强烈的认同感,著述自称“新安朱熹”或“紫阳朱熹”,曾在回乡省亲扫墓时,瞻仰紫阳山祝确(朱熹外祖父)故庐,讲学于老子祠(朱熹父亲曾在此读书)。
“我是安徽徽州人。
”胡适(1891-1962)以教育为自己的一生志业,追求教育独立、树人为本。
他的故居位于绩溪县上庄镇,至今保存完好,庭院、主屋、学屋、庵堂一字排开,是典型的徽派古建筑。
居于上庄9年,胡适完成了启蒙教育,后赴上海求新学,继而留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出生于新安江畔的“珠算宗师”程大位(1533-1606),其发明和规范的珠算口诀,至今仍广为使用。
他的故居位于屯溪区前园村,紧邻新安江,是一栋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的徽派民居。
2013年12月,包括“程大位珠算法”在内的中国珠算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两百年后,与前园村相隔十公里左右的隆阜村,一位被章太炎、梁启超、胡适所推崇的大学者戴震(1724-1777)名声渐起。
他年轻时随父亲出外,边教授蒙童边刻苦自学,以求真求是的态度广博问学,扎实训诂考证,成为徽州朴学的代表性人物,《尔雅文字考》《六书论》等著作受人称赞。
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

论明清徽州书院的社会功能一.古代社会教育的负向功能关于教育的社会功能的思想由来已久。
有人认为,在我国可溯至孔子,在西方则可溯至柏拉图。
就“发展逻辑”而言,教育的社会功能理论大致可分为三种,即“唯正向功能论”“有条件的正向功能论”及“负向功能论”。
目前,研究教育功能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绝大多数都是从教育对社会及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来阐述,鲜有人论及教育的负面功能。
为了更好地探讨徽州书院社会功能的“亮点”及以期为教育功能研究提供新视角。
试将古代教育的负向功能归纳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教育视为培养“社会精英”尤其是“政治精英”的工具,是古代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到“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千百年来中国古代教育无不体现“精英教育”的思想,也就是培养统治者所需要的“官”。
为此,学校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无不围绕一个“官”字而运行,凡是与之相抵牾的教育都会遭到统治者的反对,甚至扼杀,历史上所发生的禁私学,废书院就是明显的例证。
隋唐兴起的科举制为学校培养官吏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明代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约定成俗的陋规,还规定“科举必由学校”至于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官,官应具备何种素质,历代的官学是从不过问的。
其次,“后喻型”文化结构导致教育取向的封闭性。
“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她用此概念来指称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那些文化类型。
在米德看来,后喻文化的全部特点是对变化缺乏认识,对现存生活方式所有方面的普遍正确性予以持久的、不可置疑的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后喻型”文化结构的特征。
在该特征影响下,古代教育的取向表现出明显的封闭性,其集中表现是形成了一套师授学承、耳提面命的模式。
师生关系实际上被类同于君臣关系、亲子关系。
与此同时,教师既被视为当然的知识权威,也被视为绝对的道德权威,即如韩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明清徽州私塾教育发微

明清徽州私塾教育发微李学会【摘要】徽州向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亦因如此,徽州素有“东南邹鲁”的美誉.无论是学而优则仕,还是经商致富,都离不开儒而好学的传统.宗族私塾教育在徽州文化繁盛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中着重探讨徽州地区的宗族私塾教育繁盛的原因、表现及英特征,突出宗族私塾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彰显徽州宗族私塾教育的地域特色.【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5)003【总页数】4页(P51-54)【关键词】徽州教育;东南邹鲁;教育问题【作者】李学会【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1私塾又称蒙馆,开馆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户或几户联合聘请先生到家教读;先生设馆招收学生,收取束脩;或以宗祠地租收入开馆,培养宗族弟子。
私塾教学,一般采取个别教授,内容包括识字、习字、讲书、背书、写文章等。
初入学儿童,先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以后开读《孝经》、《幼学琼林》、《四书》等,均要求死记硬背。
[1]明清时期的徽州教育发达,其中宗族私塾教育在徽州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徽州具体有多少私塾学堂无法统计,但据记载“十户之村,无废诵读”[2]、“远山深谷,居民之外,莫不有学有师”[3],由此可以看出私塾教育在徽州地区的繁盛。
重文重教是徽州地区千百年来的历史传统,它的发展成熟,孕育了徽州厚重成熟的精神气质。
一、徽州私塾教育的繁盛徽州地区文风昌盛,彬彬文士众多,为士者更明义理,儒风独茂,千百年以来,徽州地区人才辈出,冠绝各府。
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徽州人才的繁盛达到了顶峰,突出表现在:宗族私塾教育在古代中国是最基础的启蒙教育,对重文重教的徽州地区来说,私塾学堂更为普及。
以宏村的南湖书院为例,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宏村汪授甲、汪家驹、汪以文邀请浙江闽道学政使罗文聘到南湖游览。
罗文聘叹南湖秀色,环境清幽,提议将倚湖六院合并,建成规模宏大之学堂,村民将受福无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报/2004年/04月/23日/
明清时期的徽州书院
邓炯
书院教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它形成于唐,发展于宋元明清,前后存在了1000多年。
徽州作为程朱理学的故乡,书院教育一向很发达,书院当然为数众多。
书院,亦有称精舍、书堂、书屋、文会、会所、学会、学堂的。
书院建筑,一般规模较大,结构多样,内设厅室堂舍较多,气势宏伟。
书院分官办、私办两种。
建置者多为名宗大族、富商巨贾,亦有学者名流、府守县令。
明清时期徽州的书院教育因为徽州学术的发达,宗族办学热情的高涨,徽州商人经济实力的增强,比前代书院教育更加兴盛,明末即有/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0之说。
据资料分析,明清时期徽州的书院至少有90余所。
徽州书院中最著名的当属歙县紫阳书院,是徽州名士为纪念朱熹所建,位于今安徽歙县县城屏山南城。
朱熹原籍徽州,曾以徽州府紫阳山名命名书堂,以示不忘故里。
紫阳书院自1246年创建至1906年改办为紫阳师范学堂,长达660年,一直是新安理学的中心。
紫阳书院现基本保留着原先格局,存有朱子殿、道志舍、德据舍、依仁舍、游艺舍、文公井。
在朱子殿内,存有康熙御书的/学达信天0匾和乾隆御书的/百世经师0匾及乾隆五十五年程瑶田书写的/古紫阳书院规条0石刻。
东南甬道上由曹文植书写的/古紫阳书院0石门坊,仍保存完好。
其他著名书院还有南湖书院、竹山书院、东山书院等。
徽州书院主要作为生员、士绅集会读书的场所,主要形式是讲会。
书院的讲会是书院教育与官学、科举教育在教学方式和目的上的重大区别。
徽州书院讲会,从明朝中叶到清朝中叶一直兴盛,其方式有院会、邑会、郡会、四郡大会等。
徽州书院的讲会,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和严密的组织,有明确的宗旨和详尽的规矩,隆重的仪式,以及固定的会期和程序等。
如紫阳书院讲会就在康熙年间订有5紫阳讲堂会约6、5崇实会约6、5紫阳规约6等。
某些书院还带有义学性质,收宗族中的子弟或族中天资聪颖,而贫不能入学者加以培养。
书院是培养本族子弟的重要途径,其教育功能比府学、县学更加突出。
书院讲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和门户开放的学术风气也为教化民众提供了方便,赵吉士云:/文公为徽学正传至今,讲学遂成风尚,书院所在多有。
而郡之紫阳书院、古城岩还古书院,每年正、八、九月,衣冠华集,自当事以暨齐民,群然听讲,犹有紫阳风焉。
0明代祝世禄、邵庶在书院讲学时,/四方士人,跋涉山水而榛境内,讲学盟会。
0影响很大。
为保证书院教育的顺利进行,徽州书院根据现实制订了严密的考核制度。
如祁门东山书院规定:/每月生童大课,请邑亲临考棚,点名考试,邑尊公出请两位监院轮期代理,永以为例。
生监订于每月初二、初三日开课,童生订于每月十六、十七日开课,,在院生童小课,订于每月初八日、二十四日为期,逾期勿得续补。
0此外,还规定了对考课成绩优劣者的奖惩办法。
作为徽州培养人才的高级学府,书院得到徽州商人和当地宗族的重点支持。
明清徽州商人资本雄厚,具有/贾而好儒0的特点,对书院大力支持,不惜钱财,资助家乡的书院教育。
本地宗族创办的书院,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徽州商人的支持、府设,县设书院的经费主要也是靠徽州商人的支持和资助。
徽州书院教育的发达使当地人才辈出,据
统计,明清两代科举及第者,仅徽州本籍就有举人996人;中进士者,仅徽州本籍,明代就有392名,清代也达226名;中状元者,仅清代,本籍加上寄居外地的合计17人,占全国总数的14.9%,仅次于苏州府,全国名列第二。
歙县雄村曹文埴、曹振镛父子两人科举入仕,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分别任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时称/父子尚书0。
曹氏家族在明清两代先后有8人考中进士,有10人考中举人,朝野交誉,传为美谈。
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状元黄轩是休宁人,乾隆三十六年状元是歙县人,乾隆四十年乙未状元吴锡龄是休宁人。
接连三科状元都为徽州儒生所得,极不寻常。
如此科举佳话众多,以致徽州历史上/同胞翰林0、/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0、/一门八进士,两朝十举人0、/一科同郡两元者0的说法层出不穷。
发达的书院教育和数量众多的书院,是明清时期徽州文化得以繁荣的温床。
1901年,全国书院改为学堂,徽州书院亦相继改称,徽州书院的一段辉煌暂告终结。
但透过历史的浓雾,在古徽州那星罗棋布的书院中,厚实挺拔的墙体仍散发着迷人的气息,流溢出徽州人那殷切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