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氮化和重氮基的转化
重氮化反应的原理及特征(一)

重氮化反应的原理及特征(一)重氮化反应的原理及特征1. 什么是重氮化反应?重氮化反应是一种有机化学反应,它通过在有机化合物中引入一个重氮基(-N=N-)来进行加成或置换反应。
重氮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用来合成各种含氮化合物。
2. 重氮化反应的原理重氮化反应的原理基于亲核取代反应,它通常发生在亲核试剂攻击重氮化合物上的重氮基,从而形成新的化学键。
具体而言,重氮化反应可以分为两步:重氮化和重氮离化。
重氮化是指亚硝酸盐和亚硝胺反应生成重氮化合物的过程,而重氮离化则是指重氮化合物分解生成与之相应的产物。
3. 重氮化反应的特征•选择性高:重氮化反应通常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可以在复杂的分子结构中引入或置换一个重氮基,而不对其他功能团造成明显影响。
•反应条件温和:大多数重氮化反应可以在室温下进行,而不需要过高的反应温度。
•产物多样性:重氮化反应可以产生多种含氮化合物,包括重氮化合物、氨基化合物和氮杂环化合物等。
•催化剂存在:重氮化反应通常需要催化剂的存在,以促进反应的进行和增加反应速率。
•应用广泛:重氮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来合成药物、染料、聚合物和天然产物等。
4. 重氮化反应的应用举例•重氮化反应在合成荧光染料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引入重氮基来增加染料的发色团。
•通过重氮化反应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如抗肿瘤药物和农药等。
•重氮化反应可以用于生产聚合物材料,以改善其性能和功能。
综上所述,重氮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具有高选择性、温和的反应条件、产物多样性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开发,重氮化反应有望在未来发展出更多有用的应用。
5. 重氮化反应的机理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重氮化反应的机理和优化反应条件,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通过各种实验和理论计算方法,揭示了重氮化反应发生的步骤和关键中间体的结构。
在重氮化反应中,亚硝酸盐或亚硝胺与底物发生反应生成重氮化合物。
重氮化以及重氮基的转化反应

总结: 上述各种质点的活泼性次序依次是: ON+ > ON—Br > ON—Cl > ON—NO2 > ON—OH
表 不同无机酸中重氮化亲电质点
无机酸 亲电质点
活性
浓H2SO4 NO+
HBr NOBr 大
HCl NOCl
小
稀H2SO4 N2O3
重氮化反映历程是N—亚硝化—脱水反映,可简单表示 如下:
偶氮基进入羟基的
邻对位。
NH2OH
HO3S
NH2
OH NH2
HO3S
SO3H
H酸
OH
J酸
HO3S
γ酸
(4)含有活泼亚甲基的化合物
O
O
CH3 C CH2 C NH
R
CH2 C CH3
O
N N
CH3 CONH2
HO N O
乙酰乙酰芳胺
吡唑酮衍生物
吡啶酮衍生物
(一)偶合反应机理
偶合反应是一个亲电芳环取代反应, 发生作用的是 重氮盐阳离子和游离胺、酚或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的阴 离子。在反应过程中, 第一步是重氮盐阳离子和偶合 组分结合形成一个中间产物;第二步是这个中间产物 释放质子给质子接受体, 而生成偶氮化合物。
反应所需卤化铜催化剂通常需要新鲜制备, 用量一般为重 氮盐的1/5~1/10(化学计算量)。也可用铜粉与卤化氢代 替卤化亚铜, 这种改良反应称为盖特曼(Gatterman)反 应反。应温然度后一配般合要物求经40电~子8转0℃移,生有成些芳反自应由也基可A在r•室;温下进行。 反应中常加入适量无机卤化物, 使卤离子浓度增加, 但需保 持较高酸性, 以加速卤置换反应, 提高收率, 减少偶氮、联 芳烃及氢化副产物。
重氮化合物的反应

重氮化合物的反应
重氮化合物是一类含有重氮基(-N=N-)的有机化合物。
它们
是通过使一胺与硝酸盐反应而得到的。
重氮化合物是有机化学中重要的中间体,可以进一步用于合成各种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重氮化合物的反应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重氮化反应:主要是将胺类化合物与硝酸盐反应生成重氮化合物。
该反应一般需要催化剂的存在,如亚硝酸银。
例如,苯胺与亚硝酸钠反应可以得到苯重氮盐。
2. 重氮化合物的消除反应:重氮化合物可以发生消除反应,生成亚硝基化合物。
这种反应多发生在碱性条件下,如用碱性溶液处理重氮化合物。
例如,苯重氮盐经过碱处理可以生成苯亚硝酸盐。
3. 转位反应:重氮基可以发生转位反应,使得重氮位点的位置发生变化。
这种反应广泛用于有机合成中。
例如,苯甲醛的重氮化合物可以经过转位反应,生成对位的重氮化合物。
4. 取代反应:重氮化合物可以进行取代反应,与其他化合物进行取代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生成含有重氮基的新化合物。
例如,苯重氮盐可以与芳香胺反应,生成偶氮化合物。
5. 重氮化合物的还原反应:重氮化合物可以被还原为相应的胺类化合物。
这种反应可以利用还原剂,如亚硫酸盐等。
例如,苯重氮盐经过亚硫酸钠的还原可以得到苯胺。
总的来说,重氮化合物的反应种类较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操作和控制,以得到所需的有机化合物。
典型化学反应的危险性分析:重氮化、烷基化、磺化

典型化学反应的危险性分析:重氮化重氮化重氮化是使芳伯胺变为重氮盐的反应。
通常是把含芳胺的有机化合物在酸性介质中与亚硝酸钠作用,使其中的胺基(-NH2)转变为重氮基(-N=N-)的化学反应。
如二硝基重氮酚的制取等。
重氮化的火灾危险性分析:(1)重氮化反应的主要火灾危险性在于所产生的重氮盐,如重氮盐酸盐(C6H5N2Cl)、重氮硫酸盐(C6H5N2H504),特别是含有硝基的重氮盐,如重氮二硝基苯酚[(NO2)2N2C6H2OH]等,它们在温度稍高或光的作用下,即易分解,有的甚至在室温时亦能分解。
一般每升高10℃,分解速度加快两倍。
在干燥状态下,有些重氮盐不稳定,活力大,受热或摩擦、撞击能分解爆炸。
含重氮盐的溶液若洒落在地上、蒸汽管道上,干燥后亦能引起着火或爆炸。
在酸性介质中,有些金属如铁、铜、锌等能促使重氮化合物激烈地分解,甚至引起爆炸。
(2)作为重氮剂的芳胺化合物都是可燃有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也有着火和爆炸的危险。
(3)重氮化生产过程所使用的亚硝酸钠是无机氧化剂,于175℃时分解能与有机物反应发生着火或爆炸。
亚硝酸钠并非氧化剂,所以当遇到比其氧化性强的氧化剂时,又具有还原性,故遇到氯酸钾、高锰酸钾、硝酸铵等强氧化剂时,有发生着火或爆炸的可能。
(4)在重氮化的生产过程中,若反应温度过高、亚硝酸钠的投料过快或过量,均会增加亚硝酸的浓度,加速物料的分解,产生大量的氧化氮气体,有引起着火爆炸的危险。
烷基化烷基化(亦称烃化),是在有机化合物中的氮、氧、碳等原子上引入烷基R—的化学反应。
引入的烷基有甲基(-CH3)、乙基(-C2H5)、丙基(-C3H7)、丁基(-C4H9)等。
烷基化常用烯烃、卤化烃、醇等能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碳、氧、氮等原子上引入烷基的物质作烷基化剂。
如苯胺和甲醇作用制取二甲基苯胺。
烷基化的火灾危险性:(1)被烷基化的物质大都具有着火爆炸危险。
如苯是甲类液体,闪点-11℃,爆炸极限1.5%~9.5%;苯胺是丙类液体,闪点71℃,爆炸极限1.3%~4.2%。
第八章 重氮化和重氮基的转化

NOCl + H2O NOBr + 2H2O
NO+ > NOBr > NOCl > N2O3
弱碱性芳胺,可采用浓H2SO4作用介质; 盐酸介质中加入KBr,可提高反应速度。
(3)无机酸浓度的影响
利于重氮化反应 无机酸 浓度低 时
酸碱反应
铵 盐
溶解 水解
自由胺浓 度高
无机酸
浓度↑
亲电质点浓度↑
自由胺浓度较 低 芳胺碱性↓
反应速度决定于 自由胺的浓度
自由胺浓度↑
反应速度↑
(2)无机酸性质的影响
在浓H2SO4中 在稀H2SO4中 在HCl中 在HCl+Brˉ中 HNO2 + 2H2SO4 2HNO2 HNO2 + HCl HNO2 + H3O+ + Brˉ NO+ + 2HSO4ˉ + H2O H2O + N2O3
8.3.1偶合反应
1.偶合反应:将芳香族重氮盐和酚类、芳胺作用, 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
反应通式:
N2 Cl
重氮组分
+
+
X
偶合组分
N
N
X
X = -OH,-NH2,-NHR,-NR2
例如:
N2 Cl +
+
NH2
N
N
NH2
对氨基偶氮苯 N2 Cl +
+
OH
N
N
OH
对羟基偶氮苯
主要的偶合组分: 酚类、芳胺类、氨基萘酚磺 酸类、含活泼亚甲基的化合物
重氮盐的结构
+
N
N
N
N
重氮化和重氮基的转化

8.1 重氮化反应
1.定义 芳香族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产重氮盐的反
应叫做重氮化反应。 A r N H 2 2 H X N a N O 2 A r N 2 + X -N a X 2 H 2 O
HX=HCl、HBr、浓H2SO4、稀H2SO4 、HNO3等
脂肪族伯胺生成的重氮盐极不稳定,没有实用价值。
H 2 S O 4
混 酸
C l2 ,F e
S O 3 H
S O 3 H
S O 3 H
C H 3
C H 3
C H 3
还 原 C l N H 2N a N O 2 ,H C l C l N 2 + C l C u 2 C l2 ,H C lC l C l
CN NO 2
CN SO3H
NO 2
CF 3
OCH 3
重氮基被氰基置换的方法合成路线长,不是最好的方法。在芳环 上引入-CN尽可能采用其他简便方法,如-COOH-CONH2 -CN;-Cl-CN;-CHO与-NH2OH反应方法等
6.重氮基转化例题
(1)
H 2S O 4,H N O 3 硝 化
N O 2 N a2S 2 部 分 还 原
二.放出氮的重氮基转化反应
ArN2+
H 3P O 3(脱 或 氨 C 2 基 H 5 反 O 应 H )还 原 剂 A rH (2)H 2(O 1,)C H u 2O SO 4催 化A rO H 干 燥 的 R 重 O 氮 H ,盐 与 醇 共 热A rO R G N o a m O b H e,r A g反 r'H 应A rA r' 乙 K 基 S S 黄 C O 原 C 酸 2 H 钾 5A r S C S O C 2 H 5 K O H A r S K H +A r S H
重氮化和重氮基的转化

重氮化和重氮基的转化定义伯胺有机物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叫做重氮化反应。
•R=脂链----•R=苄基----•R=脂环----•R=芳环或杂芳环---•干燥的芳重氮盐易爆炸。
•某些可以做成稳定形式:如氯化芳重氮盐与氯化锌的复盐。
对光不稳定。
某些稳定的重氮盐可以用于印染行业或用作感光材料,特别是感光复印纸。
•芳环或杂芳环伯胺的重氮盐水溶液在低温下稳定,具有很高反应活性,分两大类。
特点(1)酸要过量酸的作用:①溶解芳胺: ArNH2 + HCl ArNH3+Cl-②产生HNO2:HCl + NaNO2 HNO2 + NaCl③维持反应介质强酸性ArN2+ + ArNH2 Ar-N=N-NHAr(2)NaNO2微过量(严格控制,不足会如何?如何确定过量,过量太多咋办?)(3)低温反应:0~10℃但重氮盐比较稳定时可以在稍高温度下进行,如对氨基苯磺酸的重氮化可以在15-20度。
(4)重氮盐不稳定重氮化反应动力学HNO2 H2O + N2O3HNO2 + HCl NOCl + H2Oν总=k1[ArNH2][HNO2]2 + k2[ArNH2][HNO2][H+][Cl-](k2>>k1)与N2O3和NOCl的生成与消耗的速度有关重氮化反应历程主要活泼质点与无机酸的种类和浓度有密切关系在稀盐酸中A2NO C l[ A r N N O ]HHC lN-亚硝化反应ArN2H2O[ Ar N N O ]HH在稀硫酸中2N O NO O[ Ar N N O ]HHNO2慢N-亚硝化反应ArN2H2O[ Ar N N O ]HH重氮化反应影响因素•1芳胺碱性ArNH2 + HCl ArNH3+Cl-•3无机酸浓度[HX]增加:重氮化质点浓度增加[ArNH2]降低;[HX]降低:[ArNH2]增加重氮化质点浓度降低。
重氮化方法•1碱性较强的芳胺特点:带供电基,铵盐稳定,易溶于水,不易水解为游离胺,反应慢,副反应不易发生。
第10章 重氮化和重氮盐的反应

Ar N N OH
重氮酸
OH H
+
Ar
N
N
O-
+
Ar
N
N
O-
pH=7~11 顺式重氮酸盐
OH
-
pH>12
Ar N NO
亚硝胺
反式重氮酸盐
重氮化反应的特点——酸过量
重氮胺基化合物
氨基偶氮化合物
重氮化反应的特点——亚硝酸钠微过量
• 亚硝酸钠不足量时的副产物:重氮氨基化合物
Ar-N=N-NHAr
• 过量亚硝酸的检测
ArN2
+
ROH, 干燥的重氮盐与醇共热
NaOH,Ar'H Gomberg反应
ArOR
Ar Ar'
Ar SH
+ KSSCOC2H5 KOH H Ar SCSOC2H5 Ar SK 乙基黄原酸钾
放出氮的重氮基转化反应
(一) 重氮基被氢原子置换——脱氨基反应(还原反应)
反应条件:重氮盐水溶液和乙醇、丙醇等弱还原剂 反应,可使-N2+基团被OH HO3S SO3H OH HO3S OH NH2 HO3S NH2
H酸
J酸
γ酸
• 含有活泼亚甲基的化合物
O O R CH2 C CH3 O N N CH3 CH3 C CH2 C NH CONH2 HO N O
乙酰乙酰芳胺 吡唑酮衍生物
吡啶酮衍生物
偶合反应介质的影响
用次磷酸还原时,不管芳环上有吸电基还是供电基,脱氨基反应都可 以得到良好的收率
放出氮的重氮基转化反应 用途:用于有机合成中,用一般反应不能得到目的产物时
NH2
混酸 Fe+HCl Br2/H2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 重氮基被芳基置换
重氮盐在碱性溶液中形成重氮氢氧化物,它可以裂解 为重氮游离基,再失去氮形成芳基游离基。
生成的游离基发生以下反应: 1、Weerwein 芳基化反应:重氮盐在铜盐催化下与具 有吸电基的活性烯烃作用在烃分子中引入芳基。 2、Gomberg 反应:将重氮盐浓溶液和待芳基化的液态 芳香族化合物反应可制得不对称联芳基化合物。 3、Gattermann 反应:重氮硫酸盐在弱碱性水溶液中 用铜粉还原即发生脱氮偶联反应而生成对称联芳基化 合物。
2)无机酸性质的影响 一般在稀盐酸或稀硫酸中重氮化。在稀盐酸中重氮化 时,加入适量溴化钾,可加快反应速度。碱性很弱的 芳伯胺要在浓硫酸中用亚硝酰硫酸NO+HSO4-进行重氮 化,重氮化的活性质点是NO+。
3)无机酸浓度的影响 当浓度较低时,随着酸浓度的提高使反应加快;当无 机酸浓度很高时,不利于自由胺的水解,反应速度反 而降低。
3)重氮基被氟置换 通常用希曼(Schiemann)反应,即将芳伯胺在盐酸中 重氮化加入氟硼酸,过滤出水溶性很小的重氮氟硼酸 盐,在无水条件下加热分解氟化。
4.4 重氮基被氰基置换
将芳伯胺重氮盐水溶液加入到氯化亚铜水溶液中,在 弱碱性水介质中氰化。
4.5 重氮基被含硫基置换
重氮盐与某些低价含硫化合物(如二硫化钠)相作用, 再进一步处理可将重氮基置换为—SH、—S—CH3、 —SO2CI等含硫基。(如制备染料中间体硫代水杨酸)
2)重氮组分的性质 芳环上有吸电基时提高偶合活性,由供电基时降低
偶合活性。
3)介质的影响 与胺类偶合时介质pH值4~7,与酚类偶合时介质pH
值7~10。
3.2 重氮盐还原成芳肼 用适当的还原剂处理重氮盐可使两个氮原子还原而制
得芳肼。
化首,先生是成重芳氮肼盐-N与,N`N-二a2S磺O酸3/N盐aH,SO然3作后用酸,性进水行解N脱-加去成两磺个 磺酸基生成芳肼的盐。
重氮化和重氮基的转化
1 概述
氨基化合物转变成重氮化合物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
芳烃和杂环烃的重氮化合物比脂肪烃的重氮化合物性质 稳定,其转化反应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例如偶合反应、 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和游离基的取代反应等。
重氮基的转化反应分为保留氮的转化反应和放出氮的 转化反应。
由重氮化反应制备的重氮化合物通过偶合反应可合成 一系列偶氮染料,同时重氮化台物通过重氮基的转化反应 可以制备许多重要中间体。
4)氨基芳磺酸和氨基芳羧酸的重氮化
先溶于Na2CO3或NaOH水溶液中,加无机酸析 出细沉淀,在加入亚硝酸钠水溶液,或将芳伯 胺盐与等物质的量之比的亚硝酸钠混合液加到 冷的稀盐酸中(反法重氮化)
5)容易被氧化的氨基酚类的重氮化
可在中性到弱酸性介质中,在硫酸铜存在下 重氮化。
6)二胺类的重氮化
邻苯二胺可在乙酸中用亚硝酰硫酸双重氮化; 间苯二胺可用反法双重氮化;对苯二胺的双重 氮化需在浓硫酸中进行。
2.5 重氮化方法
1)碱性较强的芳伯胺的重氮化 将芳伯胺溶于稀无机酸中冷却,慢慢加入亚硝酸
钠水溶液(正法重氮化)。
2)碱性较弱的硝基芳伯胺和多氯基芳伯胺的重氮化 将芳伯胺溶于浓度较高的热无机酸中,加冰冷却,
析出极细的芳伯胺沉淀,快速一次加入亚硝酸钠水 溶液,要用过量的亚硝酸钠和足够的无机酸。
3)弱碱性芳伯胺的重氮化 在浓硫酸或乙酸中用亚硝酰硫酸重氮化。
3 保留氮的重氮基转化反应
3.1 偶合反应
芳伯胺重氮盐与酚类或芳胺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 的反应称为偶氮反应。
偶合反应是制备偶氮染料和偶氮类颜料最常用、 最重要的方法,反应属亲电取代反应。
参与反应的重氮盐被称为重氮组分,与重氮盐 相作用的酚类和胺类被称为偶合组分。
酚类,如苯酚、萘酚及其衍生物;芳胺类,如 苯胺、萘胺及其衍生物。
2 重氮化反应
2.1 重氮化反应定义和特点
重氮化反应是芳伯胺在无机酸存在下与亚硝 酸钠作用生成芳重氮盐的反应。
工业上常采用盐酸在水介质中重氮化,1mol 一元芳伯胺通常用2.25~4mol稀盐酸。
重氮化反应是典型的放热反应,一般在 0~10℃进行,氨基苯磺酸的重氮盐比较稳定, 可在10~15℃重氮化,通常用直接加冰法控制
N-加成时稍过量,介质pH值6~8。
4 放出氮的重氮基转化反应
重氮盐在一定条件下可被其他取代基置换,并放出氮气。 4.1 重氮基被氢置换——脱氨基反应
4.2 重氮基被羟基置换——重氮盐的水解
芳伯胺要在硫酸中重氮化然后将重氮盐水溶液滴加 到135~140 ℃稀硫酸中进行水解,并同时用水蒸气蒸出 生成的酚,以减少副反应。加入硫酸铜对反应有明显 催化作用。
利用该反应可制备下列酚类
4.3 重氮盐被卤原子置换
1)重氮基被氯或溴置换 将芳伯胺在相应的氢氯酸或氢溴酸中重氮化,然后将 冷的重氮盐水溶液加入到相应的氯化亚铜-氢卤酸水溶 液中,在一定温度反应,亦称桑德迈耶尔(Sandmeyer) 反应。 如制备碱性染料的中间体的原料2,6-二氯甲苯:
还可制备:
2)重氮基被碘置换 较简便的方法是将芳伯胺在稀硫酸或稀盐酸中重氮化, 然后加入碘化钠,或将重氮盐倒入碘化钠水溶液中。 当置换速度慢时,需加入铜粉催化。
3.1.1 偶合反应历程 是亲电取代反应,芳重氮盐正离子ArN2+进攻芳香环
电子云密度最高的碳原子。
动力学研究推断的偶合历程是这样的:当重氮盐正 离子和偶合组分反应时,首先可逆地形成中间体Ⅰ和 Ⅱ,然后中间体迅速失去一个质子,不可逆地转变为 偶氮化合物:
3.1.2 影响偶合反应的因素 1)偶合组分的性质 芳环上有其他供电基时耦合易,有强吸电基时偶合 难。偶氮基进入羟基或氨基的对位,对位被占据则进 入临位。
反应温度。
2.2 重氮化反应动力学
反应中无机酸为盐酸,反应如下:
动力学方程为:
活泼质点是亚硝酰氯质点。
反应中无机酸为稀硫酸时:
其活泼质点是N2O3。 NOCl的亲电性比N2O3强,所以在稀盐酸中比 在稀硫酸中重氮化反应速度快。
2.3 重氮化反应响因素
1)芳胺碱性的影响 酸浓度低时芳胺碱性越强,重氮化反应速度越快;酸 浓度高时芳胺碱性越弱,重氮化反应速度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