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修辞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 24 种修辞手法例解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各种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古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能将无形化为有形。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012浙江)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问: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分析: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2012江西)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问:(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分析: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同时,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又如: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
这里指精良的武器。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高中古诗词鉴赏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

高中古诗词鉴赏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它们以其精妙的修辞手法和深远的意象描写,让人们流连忘返。
在高中古诗词鉴赏中,学生们需要了解和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之美。
一、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以此来使形容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太阳的落山和黄河入海的情景与大自然的壮丽景色相比,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2. 拟人:拟人是将抽象的事物或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或行为,使之更具表达力和感染力。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把月亮的光照比喻为霜,给人以真实感受。
3. 对仗:对仗是在诗句中使用类似的词语或句子,使句子的结构和节奏更加优美,增强表达力。
如《鹅鹅鹅》中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通过对仗的使用,使诗句更加和谐流畅。
4. 比拟:比拟是通过类似或相似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例如《滁州西涧》中的"谁家新燕啄春泥",通过将新燕啄春泥比作节俭持家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节俭生活的推崇。
二、意象描写1. 自然意象:在古诗中,自然景物是最常见的意象描写。
通过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诗人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如《登鹳雀楼》中的山、河、日出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壮丽的自然景色。
2. 情感意象:诗人们通过对情感的描绘,使作品更加生动、感人。
如《登高》中的"子规夜半歌,风萧萧",通过对夜晚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3. 文化意象: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一些文化符号和典故,通过对文化意象的描写,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
例如《白日依山尽》中的"黄河入海流",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又隐喻了历史的长河。
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是高中古诗词鉴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生们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手法和描写方式,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化之美,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1)

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排比、夸张、通感、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互文等一、比喻比喻:借助想象,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两种事物本质不同,但二者有相似点。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答题模式: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2、把……比作……,突出了事物的某一特点。
3、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例如: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想象,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突出了洞庭山之青翠和小巧之特点;将洞庭水比做白银盘,突出了洞庭水之清澈宁静的特点。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并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古诗词的修辞鉴赏

古诗词的修辞鉴赏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令人陶醉于其意境、艺术表达上的精妙,更是因其运用修辞手法而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修辞手法是指作家或诗人在表达时运用的一系列手段,旨在丰富诗词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效果。
本文将基于这一主题,深入探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及其鉴赏价值。
首先,我们来讨论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
比喻是一种基于直观感受的修辞方式,通过将两个或更多事物进行明喻或暗喻的推理联系,以便更好地表达和传达所要表达的意境或情感。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就有"如诗如画"的比喻表达,使诗人对大自然春雨的喜悦之情得以生动准确地表达出来。
其次,"排比"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排比是将同类内容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并列的修辞手法,通过并列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冲击力。
比如,杨万里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有"全盘西山宴绿桃,雪赋清禽一断绝"的排比用语,将桃和禽分别置于西山与雪之间进行对比,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
另外,"夸张"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夸张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和描绘进行放大,从而达到增强效果的修辞手法。
在古诗词中,夸张能够突出诗人的感受和情感,增强诗句的表现力。
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就有"龙兕虎豹皆爲骨,焚成留作层青烟"的夸张手法,通过对猎物的描述进行夸张,凸显出猎人的威猛和猎物的无力。
古诗词中还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是"比照"。
比照是将一个事物的特征、形态或属性与另一个事物进行对比,以此来加强表达和联想。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比照表达,将太阳落山和黄河注入大海进行对照,形象地表达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此外,"反问"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课件

【比拟】
• 含义: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写叫拟物。 • 作用:①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
情感的事物以情感,使事物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发读 者想象,增强感染力。
• 例句赏析: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先偷眼”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
【双关】
• 1. 意义双关 • 利用词的多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
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 境遇。
• 2. 谐音双关 •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 【例】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
【比喻】
• 明喻 •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恰似、如、犹如、仿佛...... • 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 隐喻 •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
喻词。 • 借喻 • 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
【设问】
• 含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 作用: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读 者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廓 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④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设问】
• 例句赏析: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 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 一分江东。——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古诗词鉴赏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鉴赏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的奇妙世界里,修辞手法就像是魔法师的魔法棒,轻轻一挥,就能让诗句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一、比喻比喻在古诗词中那可是相当常见的。
就好比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飞流直下三千尺”把庐山瀑布的那种磅礴气势给形容出来了,可要是光这么说,好像还缺点啥。
紧接着“疑是银河落九天”,就像是给这幅壮观的画面来了个神来之笔。
把瀑布比作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哇塞,一下子就把瀑布的那种宏大、壮观又带着点神秘的感觉给勾勒得清清楚楚。
你看,这就像我们平时给朋友形容一个东西,光说这个东西很大很大还不够形象,要是说这个东西像个超级大的巨人一样,那朋友一听,立马就有画面感了。
二、拟人拟人就更有趣了,诗人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把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都当成有生命的伙伴。
比如说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水”怎么就会“护田”了呢?“山”又怎么能“排闼(推门)”呢?这就是把水和山都当成了人呀。
水就像一个守护者,守护着田野;山就像热情好客的朋友,推门就给你送来满眼的青葱翠绿。
这种写法让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就好像这些山水都有了自己的性格,不再是冷冰冰的自然景物。
就像我们走在路上,看到路边的小花小草,要是说“小花在风中跳舞”,这小花就好像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小舞者,多有意思。
三、夸张夸张这手法,在古诗词里那是用来制造强烈的视觉或者情感冲击的。
像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诗人的笔一落下就能惊动风雨,诗写成了能让鬼神哭泣。
你想啊,这怎么可能呢?但是这么一夸张,就把诗人对李白诗歌才华的那种惊叹和钦佩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就好比我们说一个人跑得很快,我们说“他跑得比火箭还快”,虽然不符合实际,但就是能让人一下子感受到这个人速度快得超乎想象。
四、对偶对偶就像是给诗句穿上了整齐的制服。
你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对“一行”,数量词相对;“黄鹂”对“白鹭”,鸟类相对;“鸣翠柳”对“上青天”,动作加地点相对。
古诗鉴赏-修辞手法

对偶
【作用】 1.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 容,使之凝炼集中。 2.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 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
演练5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将“山溪渡”比作 “交情” 、“水上风波” 比 作“人生波折”,赋予“山溪渡”、 “风波”象征意义,(分析)从而表达了友 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效果)
演练2 涴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问:“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运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妙处。 答:这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手法) “飞花” 和“丝雨”本是具体的事物,“梦”和“愁”则是抽象 的事物,但词人却发现它们都有“轻”与“细”的特点, (分析)于是以抽象喻具体,比喻新鲜,空灵缥缈,妙 不可言。(效果)
常见设问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 分析。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这一修辞手法的?
例1: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一), 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皓月银 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步骤二),
问:本诗前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试结合 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因 愁而长的头发有“三千丈”,表达 了诗人愁思的深重。
演练6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之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高二语文张春峰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
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指作者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特殊手法的总称。
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构思四个方面。
其中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考察的频率最高。
今天我就表达技巧中的修辞手法在高考中的考察做简要的阐述。
2011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有13套试卷的古诗鉴赏题涉及修辞格。
有的试题是直接发问,设问方式为:①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四川卷)。
②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辽宁卷)。
③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广东卷)?
④“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江苏卷)?
更多的试题是间接发问,设问方式为: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某些诗句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遇到这种答题范围比较大的问法时,首先还是要考虑是否有修辞手法,如果有要先分析修辞手法,然后再分析其他的像表现手法等。
如上海卷“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
对于修辞手法题的答题思路为:(1)指出运用的修辞手法;(2)这种修辞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修辞的好处。
简单用几个字概括就是:判定+举例分析+点作用。
高考古诗鉴赏题已涉及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用典、借代、衬托、、顶真、通感等。
下面我就高考古诗中最常出现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四种修辞手法说一下我的认识。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我们刚刚讲过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这是以春水喻愁的名句,化抽象的愁思为有具体形象的春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一般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不能拒绝比喻这种修辞,因为它是使诗歌语言形象化的最有效的表现方法之一。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将月亮拟人化,表现了月亮像人一样来回走来走去充满愁思,体现了思妇内心对游子的思念。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就是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包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同样“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形象生动,给人印象深刻。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其实,修辞手法的考察不仅局限在这一个问题中,像刚才任容老师说到的炼字炼句也经常会用修辞去分析,还有像现代文大阅读中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也会用到,像前几天做的市一模题中分析句子“一朵带刺的玫瑰”也需要分析比喻修辞。
再往大了说,修辞分析好了会运用了,再用到作文中更能增加文章的文采。
所以修辞手法的讲解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