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设问
• 先提出问题,然后 自己回答;或者故作 疑问,自己不答,让 读者去思索体会。 • 作用:问题引入, 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蟾宫曲·咏史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 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 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 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 蜀,一分江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 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 的英雄业绩。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以设问开篇,渲染出武侯祠静 谧肃穆的气氛。一开始就形成浓 重的感情氛围:对诸葛亮才智品 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笼 罩全篇。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
借代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
以引人联想,使语
• 临时以相关的人或事物代替 句拥有形象突出、 本来的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叫 特点鲜明、文笔精 做借代。被替代的叫本体,替 炼、具体生动的效 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 果。借代的修辞效 借体来代替。常见的形式有: 果可以用十六字概 部分代整体,特征代本体,具 括:以简代繁,以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知识汇总1. 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拟另一个事物,以便表达出更加深刻、形象的意义。

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Autumn》)2. 拟人:把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例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3.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王安石《泊船瓜洲》)4. 对仗:指在诗歌中相邻的两句或多句之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近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5. 反复:在诗歌中重复使用某个词语或句子,以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佚名《青青子衿》)6. 排比:在诗歌中将同类事物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7. 设问:在诗歌中提出一个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8. 夸张:在诗歌中对事物的形象、特点进行夸大处理,以突出其特点。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9. 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另一个抽象的事物,以表达出更深刻的意义。

例如:“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10. 双关:在诗歌中运用一词多义的现象,使诗句具有双重意义。

例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修辞手法在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案例分析

修辞手法在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案例分析

修辞手法在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案例分析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美感与艺术性。

本文将分析古代诗词中的一些经典案例,探讨修辞手法在其创作中的运用和效果。

一、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在古代诗词中,比喻手法被广泛运用,给作品增添了生动的色彩。

例1: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作者通过将露水比喻为白色的月光,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例2:李白的《静夜思》中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人通过将明月光比喻为地上的霜,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明亮和洁白。

二、拟人手法拟人是一种将非人物赋予人的特质的修辞手法,通过这种手法,诗人可以使作品更具感情色彩,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1: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这里将年轻的心情拟人化,使得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的豪情壮志。

例2: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写到:“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通过将黄鹂赋予人的行为,使得诗中的景物更加生动活泼。

三、夸张手法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或放大描写的修辞手法,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1: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通过夸张手法,诗人将猿猴的啸声和鸟儿的飞翔形容得异常悲壮,以突出登高所带来的豪情。

例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这里通过对琵琶声音的夸张描写,使得读者更能感受到琵琶曲的激昂和细腻。

四、对仗手法对仗是一种在句子或诗句中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得句子结构对称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韵律感和美感。

例1: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里通过对仗手法,将诗句分为两个对称的部分,使得整个句子更加和谐。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看这里!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看这里!

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看这里!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下面具体说说。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三、夸张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

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常用的古文借代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部分代全体。

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体的鱼。

第二种是以特征代事物(人)本身。

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布衣”本指没官职的人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

第三种是以具体代抽象。

例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见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丝和竹来是制做两种乐器的原料。

因而可以代指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第四种是人名代本体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五、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为古诗词增添了艺术魅力。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带来的艺术效果。

1. 比喻:比喻是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类比。

通过比喻,古诗词可以以直观的方式传达抽象的概念,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比如,"燕子依人语"中的"燕子依人"就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亲近的意义。

2. 对仗:对仗是指诗句中的韵律和语言结构的对称。

通过对仗,诗歌可以呈现出流畅和谐的音韵美。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是对仗的一种表现。

3. 迭头迭脑:迭头迭脑是指诗句中的形象描写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通过这种修辞手法,古诗词可以将景物描绘得细腻入微,给读者带来视觉和感官上的享受。

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展示了迭头迭脑的效果。

4. 借代:借代是将一个事物用来代替另一个事物。

通过借代,古诗词可以在简洁的语言中表达出深刻的含义,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山鸟飞绝"借代了人世的离散和孤寂。

5.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和行为。

通过拟人,古诗词可以使事物具有情感和生命力,使诗意更为深远。

例如,"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处,荒烟依旧平楚"中的"寂寞当年萧鼓处,荒烟依旧平楚"通过拟人的手法使景色具有了思绪和情感。

修辞手法是古诗词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们赋予了诗词以独特的艺术效果。

通过比喻、对仗、迭头迭脑、借代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古诗词得以生动地描绘出丰富多彩的意象,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从而享受到诗词带来的美的体验。

关于古诗文中的修辞方法赏析

关于古诗文中的修辞方法赏析

古诗文中的修辞方法赏析关于古诗文中的修辞方法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文中的修辞方法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比喻1.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梨花喻雪。

3. 《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4. 《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借“金”喻月光;“静影沉璧”借“璧”喻水中的月影。

二. 借代(一)全体代部分1.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借“武陵人”代武陵某一个人。

2. 《曹刿论战》:“肉食者”借“肉食者”代大官。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借“故人”代孟浩然。

(二)部分代整体1.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借“鸡黍”代饭菜。

2. 《岳阳楼记》:“锦鳞游泳”借“鳞”代鱼。

3. 《捕蛇者说》:“去死肌杀三虫”借“三虫”代各种寄生虫。

(三)借相关的特征来代替1. 《陋室铭》:“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借“白丁”代普通百姓。

2. 《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

3.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

4.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借“黄发”代老人,“垂髫”代小孩。

5. 《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借“丝竹”代管弦乐器。

(四)以官名、地名来代替1.《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借“益州”代蜀汉。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借“侍中”代郭攸之,借“尚书”代陈震,借“长史”代张裔,借“参军”代蒋琬。

三.互文指上下文文意互相交叉,互为补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遇到互文时,翻译要特别留意。

1. 《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 •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究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邑,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邑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辛《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 •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藉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爭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釜,或形象,或别致。

如:“潯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社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渎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淸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绝句》)■3 •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篇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舊,更有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養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古诗鉴赏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修辞手法

一、举例说明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轻肥》白居易、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轻肥》白居易、 青玉案元夕》 对比 蜀道难》 《蜀道难》李白 夸张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 亦非。(《春残》翁宏) 。(《春残 亦非。(《春残》翁宏) 对偶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孟郊) 。(《游子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孟郊) 反问
二、找出下列古诗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找出下列古诗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 如眉” 以眉喻月, 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 它的清秀。 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 以镜喻兰溪之水, 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 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 衬出月光的明洁。 衬出月光的明洁。
?比拟?笑语盈盈暗香去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借代?轻肥白居易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对比?蜀道难李白?夸张?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诗歌鉴赏知识点盘点
古典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一、举例说明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放言五首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放言五首 。(《 其一) 白居易) (其一) 》白居易) 比喻 花非花,雾非雾(《花非花》白居易) (《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花非花》白居易) 反复 闺意献张水部》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比拟 笑语盈盈暗香去(《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笑语盈盈暗香去(《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借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11种修辞手法及其鉴赏举例一、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苏轼《江上看山》)【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5】“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析】这首诗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二、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古诗诗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析】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析】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析】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例4】“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例5】“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薛宝钗《咏白海棠》)【析】“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例6】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林黛玉《咏白海棠》)【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三、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例1】“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析】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例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四、借代(一)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二)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三)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析】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析】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析】诗中以“杜康”代酒。

【例5】“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析】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

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

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

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例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例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例8】“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9】“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

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五、夸张(一)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二)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六、对偶(一)概念: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二)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析】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例2】“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李华《春行即兴》)【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七、设问(一)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二)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八、反问(一)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二)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九、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考点上不常见,属于理解上的语言障碍。

十、列锦(一)定义: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析】“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例2】“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析】此联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迭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幽怨凄清的意境。

(二)作用(艺术效果):1、凝炼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

【例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析】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强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撕杀,从语法角度分析,诗人虽然剩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