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中修辞手法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 24 种修辞手法例解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各种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高中古诗词鉴赏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

高中古诗词鉴赏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它们以其精妙的修辞手法和深远的意象描写,让人们流连忘返。
在高中古诗词鉴赏中,学生们需要了解和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之美。
一、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以此来使形容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太阳的落山和黄河入海的情景与大自然的壮丽景色相比,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2. 拟人:拟人是将抽象的事物或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或行为,使之更具表达力和感染力。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把月亮的光照比喻为霜,给人以真实感受。
3. 对仗:对仗是在诗句中使用类似的词语或句子,使句子的结构和节奏更加优美,增强表达力。
如《鹅鹅鹅》中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通过对仗的使用,使诗句更加和谐流畅。
4. 比拟:比拟是通过类似或相似的形象来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例如《滁州西涧》中的"谁家新燕啄春泥",通过将新燕啄春泥比作节俭持家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节俭生活的推崇。
二、意象描写1. 自然意象:在古诗中,自然景物是最常见的意象描写。
通过描绘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诗人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如《登鹳雀楼》中的山、河、日出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壮丽的自然景色。
2. 情感意象:诗人们通过对情感的描绘,使作品更加生动、感人。
如《登高》中的"子规夜半歌,风萧萧",通过对夜晚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3. 文化意象: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一些文化符号和典故,通过对文化意象的描写,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
例如《白日依山尽》中的"黄河入海流",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色,又隐喻了历史的长河。
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是高中古诗词鉴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生们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手法和描写方式,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化之美,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课件

【比拟】
• 含义: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写叫拟物。 • 作用:①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
情感的事物以情感,使事物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发读 者想象,增强感染力。
• 例句赏析: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先偷眼”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
【双关】
• 1. 意义双关 • 利用词的多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
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 境遇。
• 2. 谐音双关 •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 【例】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
【比喻】
• 明喻 •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恰似、如、犹如、仿佛...... • 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 隐喻 •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
喻词。 • 借喻 • 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
【设问】
• 含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 作用: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读 者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廓 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④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设问】
• 例句赏析: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 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 一分江东。——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绝句》)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解析

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解析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诗人运用语言的艺术,通过巧妙的表达方式,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本文将从比喻、拟人、夸张和对偶四个方面解析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
比喻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比喻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表达意义。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里的“露从今夜白”就是将露水与月光进行比喻,表达了思乡之情。
比喻使诗词更富有意境,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拟人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给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里的“商女不知亡国恨”将商女拟人化,表达了对亡国之痛的思念之情。
拟人使诗词更具有情感共鸣,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夸张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和程度,以达到强调和吸引读者注意的效果。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写道:“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里的“蜡烛有心还惜别”夸张了蜡烛的情感,使诗词更加感人。
夸张使诗词更具有张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被打动。
对偶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通过对比或呼应的方式,使诗词更加平衡、和谐。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一岁一枯荣”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成了对偶的结构,使诗词更加平衡和谐。
对偶使诗词更具有节奏感和美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总之,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和对偶等手法,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词的表达方式,也使诗词更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通过欣赏和解析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词鉴赏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鉴赏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的奇妙世界里,修辞手法就像是魔法师的魔法棒,轻轻一挥,就能让诗句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一、比喻比喻在古诗词中那可是相当常见的。
就好比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飞流直下三千尺”把庐山瀑布的那种磅礴气势给形容出来了,可要是光这么说,好像还缺点啥。
紧接着“疑是银河落九天”,就像是给这幅壮观的画面来了个神来之笔。
把瀑布比作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哇塞,一下子就把瀑布的那种宏大、壮观又带着点神秘的感觉给勾勒得清清楚楚。
你看,这就像我们平时给朋友形容一个东西,光说这个东西很大很大还不够形象,要是说这个东西像个超级大的巨人一样,那朋友一听,立马就有画面感了。
二、拟人拟人就更有趣了,诗人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把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都当成有生命的伙伴。
比如说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水”怎么就会“护田”了呢?“山”又怎么能“排闼(推门)”呢?这就是把水和山都当成了人呀。
水就像一个守护者,守护着田野;山就像热情好客的朋友,推门就给你送来满眼的青葱翠绿。
这种写法让整个画面都活起来了,就好像这些山水都有了自己的性格,不再是冷冰冰的自然景物。
就像我们走在路上,看到路边的小花小草,要是说“小花在风中跳舞”,这小花就好像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可爱的小舞者,多有意思。
三、夸张夸张这手法,在古诗词里那是用来制造强烈的视觉或者情感冲击的。
像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诗人的笔一落下就能惊动风雨,诗写成了能让鬼神哭泣。
你想啊,这怎么可能呢?但是这么一夸张,就把诗人对李白诗歌才华的那种惊叹和钦佩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就好比我们说一个人跑得很快,我们说“他跑得比火箭还快”,虽然不符合实际,但就是能让人一下子感受到这个人速度快得超乎想象。
四、对偶对偶就像是给诗句穿上了整齐的制服。
你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对“一行”,数量词相对;“黄鹂”对“白鹭”,鸟类相对;“鸣翠柳”对“上青天”,动作加地点相对。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 陇头云。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设问
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 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刘禹锡
山水映衬,精美绝伦。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第一步:明确修辞
遥望洞庭山水色, 第二步:如何运用拟人
拟人能促使读 者产生联想;赋 予事物以人的特 征、灵性,给人 以亲切之感;使 所描绘的事物更 加形象、生动。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 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 《将进酒》)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燕歌行》)
一丛深色 花 ,十 户中人 赋 !( 白居易 《 买 花》)
1.“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出关① 徐兰
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措手足。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
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措手足。
采桑子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 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 新词强说愁。
“巴山夜雨”重复使 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 的回环往复之妙,也含 蓄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的 寂寞相思之苦。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例句:1.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6.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陶渊明《杂诗》)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望湖楼醉书》)二、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例:1.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中以“修辞手法”角度设题,其答题步骤,如下:
1.先答出具体运用的修辞手法
2.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并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解答
3.最后点出运用该种修辞手法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
本诗(或第某句或第某联)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该种修辞的具体作用,注:用答题术语回答)写出了……..(对诗句的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往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的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感情,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
练习题:
农家望晴
[唐]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
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
麦场高处望云开。
问:“为问西风早晚回”一句,运用了那种修辞手法?诗的前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具体说明。
-----------------------------------------------------------------------------------------------------------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2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齐安郡中偶题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各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背诵)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②拟物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
②具体代抽象。
③专名代泛称。
④人名代著作。
⑤部分代整体。
⑥结果代原因。
⑦原料代成品。
⑧地名代本体。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b、缩小夸张。
c、超前夸张。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
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串对: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a、成分排比。
b、句子排比。
7、设问
设问的特点“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9、拈连(了解)
在用乙对甲进行陈述或描述后,再将甲转移与本不能陈述或描述的丙进行组合的修辞手法,可用格式表述为:甲+乙→甲+丙。
例如:
(1)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
(2)这一锤没敲在钟上,却敲在俺的心上。
10、双关
让词句具有表面上一个意义实则表达另外一个意义的修辞方式。
11、映衬
将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
12、移就(了解)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直接用来描写乙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格的最常见形式是体词性偏正短语,
13、仿词(了解)
更换现成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的词,以表达风趣、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
14、顶针
也叫顶真,它是用上文结尾的词语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的一种修辞方法。
就好像我们经常玩儿的一种游戏“成语接龙“一样,下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是第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
15、反衬
矛盾句法,即一句话同时出现两种相反意义的词语。
16、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
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互文的特征是“文省而意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结构特征:互省。
二、语义特征:互补。
互文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同句互文。
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
二、邻句互文。
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
17、反诘=反问
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他的好处是:可以把感情表达得更强烈,突出想要表达的感情,与叙述等修辞手法相比,更加有起伏,让文章出彩。
在论文中常用,一般用难道……我怎能……开头
18、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19、通感
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20、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2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22、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