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主要时期阶段特征
2024年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9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含解析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市场经济走向安排经济时代【阶段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实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其次次历史性巨变。
三大民主制度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供应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建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52年底国民经济复原任务完成,随之起先一五年安排和三大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工作完成,公有制占据肯定主体地位,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建立。
扫盲教化提高了国人的文化教化水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探讨工作供应重要指导。
【主要表现】1.政治(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纪元。
(2)逐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
2.经济复原国民经济,实行“一化三改”;第一个五年安排,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3.思想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化方针。
【重点关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性质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真题再现】1.(2024浙江卷·14)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A.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心人民政府施政纲领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答案】B【解析】《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是新中国初期的施政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B项;1949年10月日开国大典标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成功,解除A项;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解除C项;1982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除D项。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解析版)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确立和巩固,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使百家争鸣局面不复存在,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思想专制的局面开始形成。
【主要表现】(1)政治上:秦汉时期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秦朝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全面推广的郡县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立和发展;西汉实行的内外朝制度(即中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等,一方面有助于王国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铁犁牛耕(直辕犁)的推广、水利灌溉事业(如翻车)的发展使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盐铁官营、统一铸币加强了封建国家对经济控制,西汉初年厉行战国时期确立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但却抑制了商品经济的成长。
(3)思想上:秦朝焚书坑儒打击了儒家思想,西汉初年盛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使儒家思想继续冷遇。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百家争鸣,确立了外儒内法的思想专制,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统一文字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中医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重点识记】1.政治上(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汉代的政治制度:内外朝制度;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
2.经济上(1)农业: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发展;(2)手工业:冶铁和制瓷的发展。
(3)商业:秦朝统一货币;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西汉的盐铁官营和统一铸币。
3.思想文化(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科技:《九章算术》;中医的发展;蔡伦和造纸术发明。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4世界:工业革命至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含解析

工业革命至第二次工业革命前(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 【阶段特征】1.经济方面(1)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使资产阶级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开展殖民活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端于德国、美国,核心成果是电力、内燃机、新能源的广泛应用。
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及瓜分世界狂潮的出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政治方面: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近代代议制民主的演变。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议会制共和政体,德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3.文化方面(1)生物学领域经历了由神创到生物进化的理论演变,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
(2)两次科技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开始后自由主义思潮、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兴起,文学艺术取得新的成就。
【主要表现】一、近代西方两种政治文明的发展1.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扩展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开展起来。
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处在封建统治下的国家结束专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二是既要摆脱封建专制,又要为民族统一、独立振兴而斗争,如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运动等;三是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要进一步调整上层建筑,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如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法国七月革命、美国内战等。
2.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工人运动兴起: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法、德相继发生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兴起。
(2)巴黎公社: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1.主要发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距离。
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

高考历史核心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高中政治!每天都有干货知识~一、时间:14世纪——19世纪前期二、历史阶段特征: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1、政治方面: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由盛而衰;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祖国的辽阔版图最终奠定。
2、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承古萌新;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开始了解先进的外来文化,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势头。
4、对外关系方面:明朝前期,中外关系和官方贸易出现盛况;明中后期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在对外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中国发展;开始遭到外来侵略,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斗争,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
三、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内阁制度的建立: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正式形成。
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3)影响: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2、清朝设军机处(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而设置的军机房。
(3)发展:由一个暂时的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常设中枢机构。
(4)权限: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详解一、政治: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夏商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我国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①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
③内容: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
④作用:周王室和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
(3)宗法制①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
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内容:按血缘亲疏,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继承制度。
④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
(5)世官制:实行世卿世禄制,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争霸与兼并战争;诸侯变法运动;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2)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从世卿制到任官制;官僚政治雏形出现;郡县制出现。
3.商鞅变法(1)背景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②政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各国进行变法。
③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④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
(2)内容①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②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
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3)特点①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
高考历史世界史各阶段特征汇总!附历史复习法

西方文明的源头【阶段特征】政治:古希腊民主政治机构为人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给后世以借鉴,成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而在古代罗马政治制度中,罗马法则独树一帜,构成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制制度的法律基础。
文化: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早期人文思想家。
他们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张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
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向工业文明迈进(公元 14 世纪——16 世纪末)【阶段特征】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亚非美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人类历史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
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迅速发展。
政治:14、15 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
第二阶段开启工业文明大门的政治革命(公元 17 世纪——18 世纪末)【阶段特征】思想: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同时,也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
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新兴的美国开创了政治新体制,法国大革命摧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
政治:17、18 世纪,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开展了反对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
首先,英国爆发了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革命,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与扩展(18 世纪末——19 世纪中后期)【阶段特征】经济:18 世纪下半叶,英国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技术的革新,引发了工业革命。
18 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向西欧和美洲的一些国家扩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
中国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2012届高考实用)

1949~1956年底
(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面临重重困难。国内:残余敌人破坏,经济极端落后。国际上: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敌对和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957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历史任务是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过程中,既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严重的错误,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
19世纪40年代—60年代
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全方位剧变,由此引起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应,从农民阶级到地主阶级内部的抵抗派和洋务派,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抗争和探索。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主次地位不断变化,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民族矛盾居主导地位,而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阶级矛盾又居主导地位。
1937年—1945年
抗日战争历经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
1946年—1949年
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经历了从抗日战争到国内革命战争的过渡时期、战略防御阶段、战略反攻阶段、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阶段的四个阶段。
隋唐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元
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中国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2014年高考考前复习材料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

2014年高考考前复习材料高中历史阶段特征中国古代史一、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实际—公元前476年)(1)夏朝(约公元前21实际—约公元前16世纪):中国奴隶社会的建立时期。
(2)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3)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771年):中国奴隶社会的繁荣阶段。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
井田制是西周的经济制度。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4)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阶段。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前):中国封建制度确立时期。
政治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加速了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瓦解。
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法家韩非子顺应社会变更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
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上:井田制的瓦解。
春秋后期,铁犁牛耕的普及,各国纷纷变法承认土地的私有制。
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确立。
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形成。
二、封建社会(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前):封建制度确立。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大统一时期。
政治上:秦始皇创立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包括政治措施、经济措施、文化措施和军事措施等方面。
汉初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
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和察举、征辟制。
经济上:丝织业发展,海陆丝绸之路开通。
东汉制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制铁业已发明水排。
思想文化上:秦始皇焚书坑儒,重用法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两者一个重法一个重儒,但其实质目的都是以思想的专制统一,维护和巩固其政治上的统一。
(3)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江南经济大开发并赶上北方的历史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主要时期阶段特征
(适用背景原因等类型题)
1.春秋战国:总体: 社会大变革
政治: 宗法分封瓦解,诸侯争霸混战,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开始形成
经济:铁犁牛耕出现, 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思文: 百家争鸣
2、秦汉文明(前221-220年)
总体: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
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小农经济繁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丝绸之路开通。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魏晋南北朝:
政治: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九品中正制
经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均田制
思文:儒学受到冲击,佛道盛行
4、隋唐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中央集权制机构完善。
经济:经济发展,曲辕犁,筒车,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文学艺术领域:全面繁荣,兼收并蓄,领先世界,是古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
5.宋朝: 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政治:北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国家局部实现统一。
南宋:国家分裂,民族矛盾比较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发达, (交子,商税成为国家重要财源,坊市界限被打破) ,土地兼并严重;思文: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6.明清(鸦片战争之前的社会背景)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经济: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文:宋明理学,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西学东渐
7.近代:
政治: 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渐加深;民族矛盾空前严重,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
经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 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2、产生心的经济成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
义经济产生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西方工业文明冲击
思文: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 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19c60 中体西用19c90 维新思潮20c初民主共和1915 民主科学
西学东渐,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8.新中国成立之初:
政治:巩固政权的需要(国内反动势力反扑,国际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上不承
认,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军事上威胁) <<共同纲领>>的颁经济:国民经济有待恢复;重工业基础薄弱
思文:毛泽东思想
9.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
政治:”两个凡是”思想盛行,实质是”左”倾错误
经济:”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开始改革开放
思文:1978年政治思想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恢复高考
10.1992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
政治: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和平与发展是时
代主题
经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
思想: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思想,指导思想江泽民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
11.世界近代14c-1917
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确立并完善,(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深,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思文:从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思想不断解放,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并不断发展
12.世界现代1917-今
(1)二战后初期
政治:二战结束,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经济: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战后资本主义四调整
(2)70年代
政治:两极格局仍然存在:苏攻美守;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发展
经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霸主地位衰落,美日欧三足鼎立,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出现,经济危机“滞涨”
(3)90年代
政治: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
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区域化集团化迅速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缓和与动荡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