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碱行业安全十个典型案例

合集下载

事故案例汇编

事故案例汇编

三、骏化发展公司承包商“9.8”事故。2013年9月8日6时10分左右,郑州宏鑫保温耐
火材料有限公司在骏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6万吨三聚氰胺建设项目熔盐炉燃烧室进行筑炉作 业时,燃烧室炉墙发生局部坍塌,造成郑州宏鑫公司4名作业人员死亡。
四、蓝星公司星火有机硅“9.30”事故。一位仪表工在经过两个储罐
之间天桥时,钢板断裂坠落地面,经抢救无效死亡。 五、湘维公司“10.5” 建材车间铁粉库铁粉坍塌事故。10月5日,湘维 公司建材车间,在处理铁粉库架桥堵塞过程中,因铁粉层松动导致铁 粉坍塌,造成两人死亡。 五起事故全部体现出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制度执行不严格、 应急管理、安全培训教育和承包商管理不到位,反映出安全标准化建 设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重形式轻管理”的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题。
5
河北盛华化工有限公司1.3氯碱厂乙炔气闪爆事故通报
天柱公司“1.07”事故报告 天华院苏州研究所“1· 10”死亡事故快报
蓝星公司所属山纳集团“6.17”事故 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8· 13”事故调查处理报告 骏化发展有限公司“9.8”事故
蓝星公司星火有机硅“9.30”事故
湖南湘维有限公司建材车间“10· 5”铁粉库铁粉坍塌事故
安全大检查活动期间安全事故频发 在安全大检查期间,发生五起安全事故,死亡5人;一起承包商安全事故,死亡4人。 一、蓝星公司所属山纳集团“6.17”事故。2013年6月16日23点10分,橡胶车间当班运 行副主任马东在橡胶车间废胶库配电室内发生触电死亡事故。 二、黎明院“8.13”事故。2013年8月13日下午15:39分左右,黎明院分析测试中心在 搬运大型分析测试仪器(疲劳机)过程中,仪器倾倒将一名搬运人员压在下面,经抢救无效 死亡。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灼伤事故案例一[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

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

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桶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

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

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

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

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

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

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

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

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

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安鹏碱矿事故案例

安鹏碱矿事故案例

安鹏碱矿事故案例
安鹏碱矿事故案例
1、案情简介
安鹏碱矿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碱矿开采企业,因其产出的碱矿品质
优良,被誉为国内碱矿业的佼佼者。

然而,2019年5月,该企业发生
了一起重大的事故,造成16人死亡、35人受伤,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巨
大的经济损失,也让人们深深反思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不足之处。

2、事故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安鹏碱矿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忽视
了安全因素,导致煤层突出、冒顶等不安全情况的产生。

同时,该企
业为了提高采矿效率,忽视了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导致员工缺
乏应变能力,无法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

3、事故影响
安鹏碱矿事故一经发生,便立即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除了造成人员伤
亡外,该事故还对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产生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同时,这起事故也揭示了我国目前矿业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引起了社会对
于重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强烈呼吁。

4、教训和反思
安鹏碱矿事故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企业生产经营
过程中必须严格掌握安全生产管理,并始终将人员安全放在首位。


业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不断加强安全管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学习应用,优化完善安全生产机制,提高员工的安全知识和应变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结论:安全生产不仅仅是一道标志或是一种宣传,更是企业责任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企业要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长期而永恒的工作去推进,实现安全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青岛 出口 缅甸 烧碱 案例

青岛 出口 缅甸 烧碱 案例

青岛出口缅甸烧碱案例
您提到的“青岛出口缅甸烧碱案例”指的是2013年发生的一起跨境环境污染案件。

这起案件中,青岛某出口企业向缅甸出口了大量不合格的烧碱,这些烧碱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在缅甸使用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该案件引发了广泛的公众关注,并对中国出口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跨境环境责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起案件中,虽然青岛企业最终因环境污染罪被判刑,但由于污染发生在缅甸,缅甸方面并没有对中国企业提出赔偿要求。

这也是这起
案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即跨境环境污染案件的赔偿问题。

在这起案件中,由于污染发生在缅甸,缅甸方面并没有对中国企业提出赔偿要求。

这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人认为,在跨境环境污染案件中,受害方应该有权向污染方提出赔偿要求,并得到充分的赔偿。

然而,由于国家间法律制度的差异和跨境环
境污染案件的复杂性,跨境环境污染案件的赔偿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

为了解决跨境环境污染案件的赔偿问题,国家间应该加强司法合作和法律救济的机制建设。

同时,国家间应该建立跨境环境污染赔偿的规则和机制,使得受害方能够得到充分的赔偿。

此外,国家间也应该建立跨境环境污染防治的合作机制,以防止类似案件的再次发生。

总的来说,青岛出口缅甸烧碱案件是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跨境环境污染案件,它提醒我们要加强跨境环境污染防治的合作,并建立跨境环境污染赔偿的机制。

碱伤害事故案例综述

碱伤害事故案例综述

碱灼伤事故案例一[案情介绍] 1981年10月18日,“华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

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

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桶内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内,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

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 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

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

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

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

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

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陶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

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

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

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国内同类型三聚氰胺工厂典型事故案例

国内同类型三聚氰胺工厂典型事故案例

国内同类型三聚氰胺工厂典型事故案例1.79年4月上海某厂500t/a三胺装臵熔盐炉管烧穿:熔盐炉正常运行过程中,由于熔盐泵电机跳闸,待操作工发现后,在熔盐炉未熄火、炉膛温度过高形成烧空管的情况下,重新启动熔盐泵,造成熔盐与高温炉管发生剧烈反应,迅即烧穿炉管,熔盐盘管局部报废。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当熔盐泵因故障停止运转时,应立即停炉降温,待炉膛温度降低后,再往盘管内送盐。

2.93年山东某厂6000t/a装臵,载气压缩机(离心式)启动时,因轴振动值超标自动跳车两次后,在未查明原因的情况下,擅自解除连锁保护装臵强行启动,造成机器叶轮磨损,经维修重新找动平衡后,压缩机排气量已受到影响。

造成该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长官意志瞎指挥,属于严重违章操作。

3.93年山东某厂6000t/a装臵,在液尿泵法兰垫片未安装妥当的情况下即盲目启动,大量熔融尿素从法兰密封处喷出,造成人员烫伤。

4.95年四川化工总厂三胺分厂12000t/a进口装臵,因维修流化床反应器,某操作工在反应器内窒息而造成当场死亡。

主要原因防毒面具失灵,而流化床外又无人监护,抢救不及时。

5.95年8月,伊朗3000t/a出口装臵熔盐系统开工时,在用水蒸汽加热溶化熔盐,当温度到80℃时发现熔盐槽内盐水冒气泡,有大量气体逸出,赶紧浇冷水降温已无法控制,在盐槽人孔处大量黄烟产生。

因来不及泄压,盐水象喷泉一般冲出槽外达几米高,造成熔盐报废(糟内20吨熔盐剩下不到10吨,且比例无法确定),幸未伤人。

事后经分析是因为硝酸钾内含有15%的硝酸铵,硝铵受热后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气,而氨气又在硝酸盐的氧化作用下形成二氧化氮(黄烟),以至最终无法控制。

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对采购的原材物料未进行化验分析,硝酸钾质量不符要求。

6.95年9月伊朗3000t/a出口装臵,在催化剂空气活化脱水后往流化床加热管送盐时,部分熔盐在加热管内凝固,造成熔盐系统熔盐无法正常循环,其原因是熔盐糟温过低,仅250℃左右,而流化床内温度只有100℃,以至于当熔盐送入流化床后,熔盐迅速降温至熔盐熔点以下,形成固体结晶堵塞管道。

化工安全生产案例

化工安全生产案例

化工安全生产案例近年来,我国的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下面我将以某化工企业的一起安全生产案例为例,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某化工企业是一家生产有毒化学品的企业。

2019年7月份,该企业发生一起化工安全生产事故。

事故发生时,由于操作人员疏忽大意,未在密闭的操作室内使用防护设备,导致有毒气体泄漏。

由于现场没有进行适当的排气处理和应急措施,气体迅速蔓延,导致数名工人因中毒昏迷。

事故发生后,该企业全面停工检查,造成了巨大的生产损失,还给企业声誉带来了严重影响。

造成该起事故的主要原因是:1.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

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疏忽大意,未使用防护设备。

缺乏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

2.缺乏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

该企业在事故发生时,未能迅速展开应急处理,导致事态扩大。

3.排放和处理设施不完善。

该企业的排气和处理设施不完善,未能及时控制事故发生的范围。

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

定期组织操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强化操作人员的个人责任和安全意识。

2.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管理制度。

制定详细的应急处理方案,明确各级责任人员的职责和应急措施。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理的能力和效率。

3.加强排放和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完善排气和处理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定期检查设施的运行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修复。

4.加强安全监督和管理力度。

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加强对化工企业的安全监督。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通过以上改进措施,可以提高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

只有加强安全意识,加强管理措施,才能确保化工企业的安全生产,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化工安全生产案例

化工安全生产案例

化工安全生产案例化工安全生产是保障工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通过学习化工安全生产的案例,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化工事故的严重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化工事故。

一、福尔马林泄漏引发火灾事故某化工厂是一家生产福尔马林的企业,福尔马林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燃的液体。

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大意,导致福尔马林泄漏,引发火灾。

火势迅速蔓延,还造成了爆炸。

这起事故造成了多人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起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操作人员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没有及时发现并处理泄漏情况。

其次,厂区内的消防设施不完善,没有及时响应火灾报警,也没有有效地控制火势的蔓延。

最后,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缺乏安全文化,安全意识淡薄,对化工产品的危险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为了防范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企业必须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同时,需要加强对厂区的消防设施建设,配备足够数量的消防器材,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

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化工产品的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

二、氯气泄漏事故某化工厂是一家生产氯气的企业,氯气是一种有毒、易燃的气体。

由于管道老化和维修不及时,导致氯气泄漏。

气体泄漏后,扩散迅速,引发了爆炸和火灾。

事故发生后,周边居民纷纷疏散,但仍有人员受伤。

事故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对管道的维护不到位。

公司未能及时发现和修复老化的管道,导致泄漏事故的发生。

此外,也暴露出企业在应急预案方面的不足。

企业没有应急演练,也没有及时组织疏散周边居民,增加了人员伤亡的风险。

针对这起事故,企业应当加强对设备和管道的检修和维护,定期进行检测和修复老化的设备,避免事故的发生。

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增加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三、储罐泄漏事故某石油化工企业是一家生产液氨的厂家,该厂的液氨被储存在大型储罐中。

由于储罐老化和操作人员的失误,导致储罐泄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1风险点登记台账
山东海化股份有限公司纯碱厂风险点登记台账
(此表是初步划分风险点时的记录表格。

可能导致事故类型:参照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填写。


A.2作业活动清单
纯碱厂主要作业活动清单
(记录受控号)CJC-FX-02 单位:石灰车间 No:HHCJ-ZYHD-01
(活动频率:频繁进行、特定时间进行、定期进行。


A.3设备设施清单
纯碱厂主要设备设施清单
(记录受控号)CJC-FX-03 单位:石灰车间 No:HHCJ-SBSS-01
(填表说明:1.设备十大类别:炉类、塔类、反应器类、储罐及容器类、冷换设备类、通用机械类、动力类、化工机械类、起重运输类、其他设备类。

2.参照设备设施台帐,按照十大类别归类,按照单元或装置进行划分,同一单元或装置内介质、型号相同的设备设施可合并,在备注内写明数量。

3.厂房、管廊、手持电动工具、办公楼等可以放在表的最后列出。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石灰车间岗位:司窑岗位风险点(作业活动)名称:配上料设备操作 No:HHCJ- 01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石灰车间岗位:化灰岗位风险点(作业活动)名称:化灰操作 No:HHCJ-02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重碱车间岗位:碳化工段风险点(作业活动)名称:碳化塔操作 No:HHCJ-04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重碱车间岗位:蒸吸岗位风险点(作业活动)名称:吸收塔系统操作No:HHCJ-06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煅烧车间岗位:煅烧炉(主控室)、液相岗位风险点(作业活动)名称:煅烧炉操作 No:HHCJ-08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煅烧车间岗位:水合、液相岗位风险点(作业活动)名称:流化床操作 No:HHCJ-09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工作危害分析(JHA+LEC)评价表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安全检查分析(SCL+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石灰车间岗位:配上料岗位风险点(区域/装置/设备/设施):卷扬机 No:HHCJ-11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或车间主任。

2.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安全检查分析(SCL+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石灰车间岗位:化灰岗位风险点(区域/装置/设备/设施):化灰机 No:HHCJ-12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或车间主任。

2.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安全检查分析(SCL+LEC)评价表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或车间主任。

2.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安全检查分析(SCL+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重碱车间岗位碳化工段风险点(区域/装置/设备/设施):碳化塔NO. HHCJ-14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或车间主任。

2.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安全检查分析(SCL+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重碱车间岗位蒸吸工段风险点(区域/装置/设备/设施):蒸馏塔 NO. HHCJ-ZJ-15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或车间主任。

2.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安全检查分析(SCL+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重碱车间岗位:液氨站风险点(区域/装置/设备/设施):液氨罐NO. HHCJ-16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填表说明:1.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或车间主任。

2.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3.管控级别是指按照附录A.7风险等级对照表规定的对应原则,划分的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安全检查分析(SCL+LEC)评价表
(记录受控号)单位:煅烧车间岗位:主控室、液相岗位风险点(区域/装置/设备/设施):煅烧炉 No:HHCJ-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