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PPT精品课件

一、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明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2、列举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 3、总结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共同原因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观点
1、明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 新中国科技有了较全面发展。表现为:建立科
研机构,建立科学研究体系;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 (2)第二个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
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 突破性进展。表现为:第一颗导弹、氢弹爆炸成功、 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 交水稻育成等。
1、明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3)第三个阶段:1978年“文革”以后
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新时期。 A.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 业的新春天。
2005年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 培育成功,此后又成功培育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出“超级杂交稻”
“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 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
成功
一亿次的计算机。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 制成功
每秒运算 130 亿次 的计算
机,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机 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新时期教育改革为先导,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二)教育事业曲折历程的经验教训(启示)
经验教训(启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专题十五 第36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4.影响:文学创作繁荣,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 5.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 花凋零, “样板戏”一枝独秀。 6.复苏:改革开放后,在“双百”和“二为”方向指导下,文艺 创作再现勃勃生机。
主题一
现代中国科技的成就
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
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新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史料主要说明新 中国研制核武器主要是出于防御目的。 2.史料二主要是说明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内、国际意义。史料反映 了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发展空间技术的开始,也说明卫星发射成功 鼓舞了亚非拉和世界人民,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及垄断空间技术的局 面。
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影响。
解析: 选 A。 根据“1958 年”“加速实现”“提前并确定”等可知, 此时处于“大跃进”时期,冒进风气延伸到了科学研究领域,但“1965 年最终合成”,说明这种冒进的风气助推了科技发展,故 A 项正确;材 料仅反映蛋白质人工合成项目的“大跃进”,不能扩大为全国范围内的 科学“大跃进”,故 B 项错误;青年同志要求项目提前并确定具体合成 对象,说明青年在科研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青年是科研 主力,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科研投入,故 D 项错误。
1.史料一主要论述了文艺发展的途径和方针。史料主要强调文艺 家要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体现了创作自由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性。 2.史料二阐述了“双百”方针的目的和方向。史料说明文艺工作 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促进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 3.史料三论述了文艺界存在的主要问题。史料反映“双百”方针 受到“左”倾思想的干扰,夸大了当时文艺存在的问题。
解析:选 C。本题考查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964 年我 国国防事业刚刚发展,没有建立起全方位的国防体系,故 A 项错误;材 料反映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具有了远 程打击敌国的实力,故 B 项错误;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成功, 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打破 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故 C 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 1995 年提出 的,故 D 项错误。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PPT教学课件

4、了解建国后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建国后的17年(1949~1966年),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 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新中国成立 了解新中国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
以来的科技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的杂交
发展
水稻等科技成就
1.1、了解新中国“两弹一星” 成就
(1)原子弹: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加强了中国的 国防能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境。 ②90年代初相继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重视和平 利用核能。 ③“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2)导弹: ①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②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3)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①过BC的截面截去长方体的一角, 截去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余下的几 何体是不是棱柱?
答:都是棱柱.
②观察长方体,共有多少对平行平 面?能作为棱柱的底面的有几对?
答:三对平行平面;这三对都可 以作为棱柱的底面.
理解棱柱的定义
③观察右边的棱柱,共有多少对 平行平面?能作为棱柱的底面的有几 对?
答:四对平行平面;只有一对可以作为棱柱的底 面.
多面体
旋 转 体
柱体
锥体
台体
球
棱柱的结构特征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7-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一、选择题1.以下关于近现代文化的说法完全正确的是()A。
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映了文艺复兴的影响在欧洲的扩展B. 毕加索的名作《向日葵》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C。
德莱赛的小说《美国的悲剧》是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为创作背景的D。
爵士乐是在美洲土著居民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答案】A【解析】世界近代史开始的标志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世界现代史开始的标志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所以从时间上“近代文化”可以排除BCD三项,文艺复兴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故选A项。
2.关于下面两幅美术作品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愚公移山》《格尔尼卡》A. 两幅作品都表达了对法西斯侵略的强烈愤慨与抗争B。
两幅作品不仅造诣高超而且寓意深刻,都是世界美术史上不朽的作品C. 两幅作品均表现了创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D. 两幅作品都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愚公移山》和《格尔尼卡》作品体现思想的比较。
《格尔尼卡》,作者毕加索,创作于1937年,作者通过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愚公移山》,作者徐悲鸿,创作于1940年,作者通过这幅画所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毅力”。
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具有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引导社会进步与提升文明程度的重要功能。
科学技术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文化与科技作为人化自然取得的最具影响和成效的成果,人类文明的共有结晶,二者相伴始终,贯通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演变重要而关键的力量。
文化与科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包含着不同的内容,经历了同生共长、互相影响、休戚与共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
(1) 在古代,科技与文化具有初级人类文明的共同特点,还保留着朴素、直观、简单等特性,自身发展还不完善,还没有具体的分化与显著的界限。
文字的发明与广泛使用,是古代科技对于文化发展最具有直接意义和最具决定性的明证。
(2)在近代,科技的发展得益于思想的解放、文化的繁荣。
文艺复兴作为人类进入近代社会的标志,不仅代表着古典文化的复兴,也意味着近代科技的兴起。
自 18 世纪以来,科技成为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一系列的近代产业革命风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彰显了科技在近代社会进程中的主导地位。
(3)在现代,科技迅速超越文化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从最初马克思论证的“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到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辈子产力”,最后成为强调的“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充分说明科技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和支配力的根本力量。
科技与文化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二者不仅密切联系、相互依存,而且还彼此交融、相需互动。
(1)科技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
科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与工具,不仅为现代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而且还充实了现代文化的内涵,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成为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的第一动力。
第五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引言分析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单元引言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
引言包括三部分
内容,每一部分内容又都包括三个要点。
第一部分,单元引言正文。
它分三个要点对整章内容做了简要概述:一是说明新中国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二是简要介绍我国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三是总结了我国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前进的历程。
第二部分,学习要点。
点明了本单元课文的三个重点内容:科技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教育事业的新成果,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第三部分,学习建议。
在讲授本单元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三点:讲清楚各项事业发展的背景,了解各项事业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关注各项事业发展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一种紧密联系的关系,它们把人类的社会生活从本质上地联系起来。
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是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所以存在着某种发展模式,并不断地交互作用,相互扶持。
一方面,新技术的引入,给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新的落脚点,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効豫不决和不懂技术是没有出路的,新技术和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磨合,使得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得到升华提高,形成新的文化弹性和文化深信。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给了今天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模式一个全新的模型。
传统中国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传统,即“礼仪庄重”,这也是现代互联网技术一直追求的,也是现代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念之一。
比如,在网络社区中,很多在线互动形式,以及软件程序的操作流程,都是以从容与文明的态度来对待的,这种文明的态度是从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借鉴而来的。
总的来说,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为它们在历史上的共同发展,使得其紧密结合起来,互相影响,使中国文化与其它国家的文化有了较大的不同。
科学技术发展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文明实践空间,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诠释方式,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活跃起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它与科学技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古代中国成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反过来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影响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包括科学的力量,又包括生产过程中社会力量的结合,最后还包括从直接劳动转移到机器即死的生产力上的技巧”[1],物化的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与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具有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
科学技术决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决定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化。
反过来,文化具有反作用,它通过影响经济基础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广阔土地,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2]。
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民族文化软实力日益重要的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相互影响更加突出。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经济、伦理、哲学乃至宗教等,在21世纪科技前沿探索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作用。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明的传承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影响。
正确地、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1.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科技使管理日益现代化。科技在管理中广泛 运用,使管理实现了科学化。科学与管理相结 合,使生产力实现了大发展。 总之,它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 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2、列举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一)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4.6
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发射成功
1964.10.16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1966.10.27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6.17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3、总结新中国科第技3课发展汉的代共的同思原想因大一统
1 .政治上:国家的独立(保障)
国内:
党和政府的重视(最主要原因) 2.经济上:实力的增强
3 .文化教育上:教育不断完善
科学家的努力
国际: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4、如何理解科学第技3课术是汉第代一的生思产想力大一统
1、科技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现代科技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 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在“大跃进”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 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2、“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 临崩溃边缘。
3、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
(1)“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明确
目标; 成就:2001年,我国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共扫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二)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73 年 1983 年
1997 年 1999 年 2003 年
2005年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 2 号” 培育成功,此后又成功培育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出“超级杂交稻”
“银河– 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 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
成功
一亿次的计算机。
专题五复习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 术与文化
课程标准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 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 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3)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 验和教训。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明确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2、列举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 3、总结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共同原因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观点
1、明确新中国科技第发3展课的三汉个代阶的段思想大一统
(1)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 新中国科技有了较全面发展。表现为:建立科
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5、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三)现代中国教育概况、成就、意义
1、扫盲教育:
概况: (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以识字教育
为主,“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 (2)扫盲写入1982年宪法; (3)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20世纪末扫盲
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新时期教育改革为先导,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二)教育事业曲折第历3程课的汉经代验的教思训想(启大示一)统
经验教训(启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
(3)第三个阶段:1978年“文革”以后
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新时期。 A.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制定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迎来了我国科技事 业的新春天。
B.1985年,在科学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指导下,科 技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 步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 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推动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 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5、必须正确认第识3的课几汉个代观的点思想大一统
(1)新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原子能技术、空间 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 息技术等诸多领域,以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 平。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3)科技与社会环境的促进与制约关系 (4)科技创造是科学家勤奋钻研的结果
1970.4 1975.11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 1 号”发射 返成回功式遥感卫星发射成 功
中国从此拥有了导弹和原子弹结 合的战略核导弹。
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两年多时 间,而同样技术发展速度,美国 用了七年,苏联用了四年。
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第一颗卫星。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 先进国家行列。
二、现代中国教第育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教育事业曲折历程的经验教训(启示) (三)现代中国教育成就 (四)教育与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五)当代教育面临挑战的原因和对策
(一)现代中国教第育3的课发展汉历代程的思想大一统
1、文革前:“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研机构,建立科学研究体系;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奠定基础。 (2)第二个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
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破坏,但取得 突破性进展。表现为:第一颗导弹、氢弹爆炸成功、 南京长江大桥落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杂 交水稻育成等。
1、明确新中国科技第发3展课的三汉个代阶的段思想大一统
“银河–III” 型巨型计算机研制 成功
每秒运算 130 亿次 的计算
机,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机 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飞船安全返回 Nhomakorabea础
“神舟” 五号宇宙飞船发射 成功
“神舟” 六号宇宙飞船发射 成功
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 航天技术的国家。
载人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 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 安全返回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