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三讲 陶渊明与魏晋风度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课程笔记

《大学语文》课程笔记

《大学语文》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大学语文”概论一、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意义1. 提高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接触和理解人类文化的精髓,从而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

- 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能够具备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思考能力。

2.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学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词汇、多样的表达方式和严谨的逻辑结构。

-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学术研究、职业发展和日常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

3. 培养审美情趣-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蕴含着美的元素,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 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提高生活品质。

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语文课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自信。

5. 拓展思维视野-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有助于学生形成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 思维视野的拓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语文”的含义1. 语文的定义-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它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

- 在教育领域,语文特指汉语言文学,是中小学和大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

2. 语文的性质- 工具性:语文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 艺术性:语文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高度体现。

3. 语文的内涵- 语文不仅包含语言本身,还涉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深层内容。

- 学习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技能,更是了解和掌握一种文化的过程。

4. 语文与文学的关系- 语文是文学的基础,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文学创作和鉴赏。

- 文学是语文的艺术表现,通过文学作品,语文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丰富和扩展。

论陶渊明与魏晋风流的的背离和补充——兼谈《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

论陶渊明与魏晋风流的的背离和补充——兼谈《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

收稿 日期 :0 10 - 5 2 1- 1 2
作者简介 :  ̄
( 7-, , 1 9 ) 山西潞城人 , 9 男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 院讲 师 , 苏州大学古代 , 至 , 道 林 … …论 《 “ 初 支 庄 正 是 当时这 个 阶级 的审 美理 想 和趣 味 。 ” 嘲 4 除 容貌外 , 、 在气 质上 , 究从 容 、 讲 有雅 量 。 子. 逍逑游》 支作数千言, 。 才藻新奇 , 花烂映发 。 王
这 也 是魏 晋名 士 风流 的基本 要 求 .其 本质 是 遂披 襟解 带 , 留连 不 能 已。 ”《 说 新语 ・ (世 文学》 ) “ 仲堪 云 :三 日不读 《 德 经》 便 觉舌 本 间 体 现某 种精 神 的超 越感 。从 玄 学人 格 的精 神建构 殷 ‘ 道 , 来看 , 他们 是希 望 达到 泯灭 是 非 、 此 、 我 , 至 彼 物 甚 强 。 ”(世说 新语 ・ ’《 文学 》 )
在 阐述 陶渊 明 与魏 晋 风流 的关 系 之前 。首 先 “ 仲宣好 驴 鸣 , 王 即葬 , 文帝 临其 丧 , 顾语 同游 日:王好 驴呜 , ‘ 可各 作 一声 以送 之 。 ’ 客 皆一作 赴
要 弄清 楚一 个 问题 。 就是 魏 晋 风流 是 什么 ? 有 驴鸣 。 ”《 那 它 (世说 新语 - 逝 》 伤 ) 没 有一 些基 本 的或 者具 体 的衡 量标 准 ? “ 阮籍 . 嗜酒 … …酣 饮 为 常 …… 醉六 十 日。 ” 袁 行霈 认为 魏 晋风 流 “ 随 着 魏 晋玄 学 而兴 (晋 书 ・ 伴 《 阮籍传 》 )
人 生观 的 不 可 实 践 性 。
关键 词 :陶 渊 明 ; 晋 风 流 ; 离 ; 充 魏 背 补
中 图分 类 号 : K 2 . 8 56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

陶渊明与魏晋风度一魏晋风度魏晋时期,崇尚清淡谈玄之风,言称“越名教而任自然”。

尚“自然”,人竞慕之。

活跃其间的魏晋名士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士人对个体生命和精神自由极其重视,尚“自然”,在形态上和性质上都不同于先秦诸子那种总体上是积极入世的价值取向。

思考中心不再是提出救世治世之良方,生命哲学从总体上取代了政治哲学与伦理哲学。

它开始注重的是个体的生命、个体的精神,超脱世俗又飘逸潇洒。

二魏晋风度、魏晋士人魏晋之谈玄崇无之风,究其原因,与当时黑暗动荡的政治环境不无关系。

司马氏篡权,为堵天下悠悠之口,故政治斗争异常残酷,名士们有意无意的卷入漩涡,然后一批又一批地被送上刑场。

从“华亭鹤唳不复可闻”,至“广陵散于今绝矣”,饱含着魏晋士人看似无所顾忌的背后,那份近乎绝望的忧愤与悲慨。

“常畏大网罗,忧祸一旦并”(何晏),“心之忧矣,永啸长吟”(嵇康),是他们作品中经常流露的情绪。

鲁迅先生深刻的说道“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

”《晋书》言“魏晋亡,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稍不慎,则如性烈才隽的嵇康之言:“不识物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虽欲无患,其可得乎?”由此可见,两晋时期,生命哲学已远远超过政治哲学。

乱世之中,明哲保身,也符合中国士人“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价值选择。

三魏晋风度、魏晋士人、陶渊明提到魏晋风度,最不能绕过的则是陶渊明,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有他那样走得彻底,也没有人走得他那样痛苦。

做官,辞官,隐居,没有人如他一样走得那样沉重,那样一步三叹。

“出世,入世”的困惑,生存和信仰的选择,都在他的诗歌中,平平仄仄艰难前行。

灵魂的执着和抗争,更让我们震撼。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晋宋易代之际,寻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曾任晋大司马。

最新陶渊明及与魏晋风度隐逸的不同

最新陶渊明及与魏晋风度隐逸的不同
立年”(《饮酒》),以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 又因穷困抱羸疾,复先后为镇军将军参军,建威将军参军等, 为此离家远去,东赴海隅,西至江陵。后又得“家叔”之助, 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即因妹丧去职,时已四十一岁。 在前后十三年中,他多次出仕。(出仕) ❖ 第三期:长归园田,再不出仕,亲执耒 耜,躬自劳作,终老 在家。(隐居)
❖ 嵇康高唱:“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 礼”,却始终不能摆脱世事——“顽固到底”,而被
司马氏杀害。
2:陶与阮、嵇隐逸的相同
一:隐逸的社会背景相同,都是动荡的多事之秋。 二:隐逸前都有一番用世之心。 三:他们都崇尚老庄自然之旨。 四:他们都代表一种人性的觉醒。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一陶渊明的劳动渊源 二陶渊明的劳动观 ①转志长勤 ②在农业生产中寻找安顿生命的终极意义 ③对私有制历史和社会现实的不满 ●人为物役 ●人为事役 ●心为形役
青”) 二:隐逸的生活方式不同 1)陶渊明躬耕于南山,自食其力,与百姓相交而乐,饮酒作诗, 好不快乐! 2)阮籍则不屑与俗人交,且以饮酒为命,常大醉不醒,以此来躲 避现实,必定伤害身体。 3)嵇康则是以琴为伴,以酒会友,以铁为乐,但却时常因看不惯 司马氏而自傲。“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生了气就 批评,未能完全遗落世事!
陶渊明隐逸的原因:
❖ 一·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 二·朝廷无贤主 ❖ 三·老庄哲学的影响 ❖ 四·家世及世俗的影响Leabharlann 陶渊明与阮籍、嵇康隐逸的异同
❖ 1:陶与阮、嵇隐逸的不同
一:隐逸的自身性格不同 1)陶渊明有春风般平和温煦的性格(想得比较开,平易近人) 2)阮籍则有一股狂傲之气(简直是个“青白眼”,且有癫狂) 3)嵇康更是傲岸刚烈,不附世俗(用现在的话讲,叫他“愣头

为什么说陶渊明是魏晋风度

为什么说陶渊明是魏晋风度

为什么说陶渊明是魏晋风度为什么说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玄学人格)的最高代表?陶渊明是魏晋人士的典型代表。

他身上流露出的,有儒学正统的积极进取,有道家学说的乐天知命,也有魏晋风骨的特立独行。

其命途多舛的短暂一生,可粗略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是入仕前的二十九年。

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家道衰微,年幼丧父的凄惨童年;经历了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穷困潦倒;也经历了云游四海,寻师问迹的求学生涯。

到此时,他基本确立了要“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人生理想。

其二为仕途中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踏入官宦,施展抱负的十三年,也是他身心疲惫,与世沉浮的十三年。

在这一阶段,他的人生志向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于出仕隐居的徘徊犹豫中,他慷慨的唱出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迷途知返。

可以说,他已开始了重新斟酌人生价值的真实归属。

其三即隐居后的二十二年。

至此,陶渊明的一生,完成了辉煌的涅盘。

他的几乎全部的智慧光芒,均在此时骤然迸发。

我们要庆幸这二十二年的陶渊明,也要庆幸陶渊明的这二十二年。

与其人生轨迹如出一辙,陶诗也可细分三类:饮酒诗,咏怀诗与田园诗。

以《饮酒》二十首为代表的饮酒诗中,诗人借“醉人”的格调,鞭辟入里的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与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

在其鄙夷厌弃的诗句里,我们读出的是一个诗人的旷洁悠远与超然志趣。

以《杂诗》《读山海经》等诗组成的咏怀诗中,诗人借物抒情,喻理于景,曲笔婉意的表达了自己的伟岸的胸襟抱负和高洁的人生目标。

而在以《归园田居》为代表的田园诗中,我们则看到的是一个节操高尚,恬静淳朴的诗人形象。

其淡薄平和的语句下,暗匿着一个诗人真挚诚善的内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完美的近乎以虚乱实。

若不是因了那狼烟四起的杀戮声响,我们也险些信以为真。

透过陶诗的字里行间,我们隐约能够略窥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河宴海清,歌舞升平。

人与人之间没有欺压伤害,国和国之间也没有冲突纷争。

魏晋风度故事

魏晋风度故事

魏晋风度故事魏晋风度故事: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近日,关于魏晋风度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这些故事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深受人们喜爱,同时也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精髓。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些脍炙人口的魏晋风度故事。

故事一:嵇康的豪情壮志嵇康,字叔夜,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其豪情壮志而闻名。

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坚持自己的理念。

据说有一次,他和几位好友在山间采茶,突然遇到了一队豪华车马,车上坐着一位权贵之人。

嵇康毫不畏惧地上前质问,对方愣了一下,随后恼羞成怒地下车出拳。

嵇康却依然站在原地,高声说道:“用拳头来解决问题,这不过是一个小人的行径!”他的豪情壮志,以及对高尚品质的追求,令人敬佩。

故事二:王羲之的墨香浓郁王羲之,字逸少,是魏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墨香浓郁、气韵生动而著称。

有一次,他在家中写字,突然看到窗外有一只鹿在奔跑。

他迅速拿起笔,以极快的速度写下了“鹿乱长风,山河动摇”的四个字。

这四个字生动地表现了鹿奔逐风的景象,令人心生敬畏。

王羲之通过书法将自然景观融入字里行间,展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高尚情操和独特审美。

故事三:陶渊明的田园诗意陶渊明,字元亮,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诗意。

据说有一年,陶渊明在家中种植了一片桃花林。

当春风吹来,桃花盛开,他便乘船在桃花林中游荡,边游边吟诗。

他的诗作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引发了许多人对美好生活的思考。

故事四:孙绰的绝世之才孙绰,字文广,是魏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其绝世之才而闻名于世。

据传他年少时曾被问及如何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他回答道:“不学无术,岂能成大器?不虚心求教,又如何有所成就?”这句简洁而深刻的话语,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谦虚好学的品质。

他的故事鼓舞了许多人勇于学习和不断进取。

故事五:曹操的智勇双全曹操,字孟德,是魏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智勇双全而闻名于世。

据说有一次,曹操在战场上遭遇敌军的围攻,形势十分危急。

什么是魏晋之风?

什么是魏晋之风?

什么是魏晋之风?“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一个大分裂而动荡的时代。

“魏晋”则指曹魏时期,短暂的西晋统一中原时期,以及东晋与五胡十六国并存的时期。

严格说起来,这个三个时期都不是大一统的局面。

曹魏政权与蜀汉和东吴并立。

西晋将曹魏、蜀汉与东吴整合在一起,又和北方的草原民族政权(乌孙、鲜卑、肃慎)以及唐古拉山脉为中心的西羌并立。

东晋是一个建都建康统驭江左的南方士族政权和北方变动频繁的五胡十六国并存,此外还有北方的乌孙、高车、扶余,西边吐谷浑、金沙江流域的附国以及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女国。

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反倒是很容易促进哲学的思辩、爆发各种思想的潮涌以及推动美学、艺术、文学的发展。

所谓“魏晋之风”,也叫作“魏晋风度”、“魏晋风流”,指的就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而独具一格的思想风貌、精神气质,以及这些风貌气质在社会风俗、诗书礼乐、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体现。

鲁迅说魏晋风度是药与酒、姿容与神韵。

鲁迅的观点只看到表面看不到实质。

李泽厚说还必须加上华丽好看的文彩词章。

李泽厚的认识也太拘泥了。

魏晋风度给世人的印象似乎是时而慷慨悲凉如建安七子;时而烟水云气的孤芳自赏如陶渊时;时而清丽绮靡如乐府情诗;时而佯狂佯醉又沉迷于药石……山水之美,儒释道的完美合流,首倡礼乐、苦心经营的王谢风流,无一不体现魏晋之风。

如果要给魏晋之风找一些具象化的表现,应该如下:首先就是清谈之雅。

清谈、玄学最能体现魏晋思想。

初期以老庄为基本内容,后来士大夫之间的雅谈都可以称为清谈。

《世说新语》里所记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都是清谈的内容。

书里那些恣情旷达、不拘礼法、风度翩翩的就是魏晋名士。

其次就是阮籍和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不自视轻贱,也不羡人富贵,人生苦短而纠缠于蝇营狗苟,抛开眼前的世俗做真人、至人,这是对于当时名教的反抗。

最能代表魏晋之风的是陶渊明的清新自然。

陶渊时人格与品格的孤高是魏晋时期最具高度、最高洁的精神思想。

陶渊明既能以躬耕而自给自足,又能在心里保持一个桃花源的理想。

陶渊明与魏晋风流

陶渊明与魏晋风流
陶渊明与魏晋风流
韩金叶 渊山东省平原县第四中学 山东 平原 253100冤
教改教研
揖中图分类号铱G633.3揖文献标识码铱B陶渊明与魏晋风流的关系袁向来为历代学者所论袁见解不 尽一致遥 可谓是见仁见智遥 一般认为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杰出 代表袁然而袁作为宣扬魏晋风流的代表性故事集叶世说新语曳却 只字未提陶渊明遥 对于以上见解袁都有各自的理由遥 但在我看 来袁陶渊明与魏晋风流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遥 本文想就此问题 作一论析遥
2015 年第 2 期
123
. 方型A代面l表他l遥们R如也i院表g陶现h渊t出明s了与任R慧e性远s率交e真r往率v时e性的d而.一为段的佳品话格院遥野时陶慧渊远明法就是师典与 诸贤结莲社袁以书招渊明袁渊明曰院耶若许饮则往遥 爷许之袁遂造 焉遥忽攒眉而去遥冶既然来了袁而且是已经答应别人饮酒袁但又不 声不响的离去遥 从这个事例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任性率真的一 面遥 渊二冤淡泊宦情袁冥于自然 魏晋时期风流名士的重要特点袁则是他们厌弃仕途袁淡泊 宦情遥 从这一方面袁追求于自然袁冥于自然遥 这并不是一般的隐 逸一途袁而是较为认真地心宁于躁竞袁性冥于自然的一途遥 代表 人物有嵇康尧陶渊明遥 陶渊明一生有过五次入仕经历袁这些和嵇康有些不同遥 毕 竟他曾有过野猛志逸四海袁骞翮思远翥冶的少年壮心遥 但也可以 看出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冥于自然的生活遥 他一生的主要追 求袁不是在政治上袁而是淡泊宦情袁注重节操遥 他有过种种不如 意袁有过苦闷袁不幸袁但更多的是归于淳朴尧宁静遥 他向往的是富 有人间情味的田园自然遥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不愿为五斗米 向乡里小儿折腰袁愤然辞官归隐遥 陶渊明向往自然袁返归自然袁 他把自然淳朴的人间亲情和山川田园的大自然融为一体遥 三尧陶渊明的魏晋风流情结 陶渊明袁字元亮袁名潜袁浔阳柴桑人遥 曾祖陶侃为东晋开国 元勋袁官至大司马袁封长沙郡公袁与王导同列袁因出身寒门袁而被 世族讥为野小人冶遥 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袁父陶逸做过安城太 守遥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入江州祭酒袁因不堪吏职袁不久即辞职归 里遥三十七岁时居家躬耕遥此后一直生活在庐山脚下农村袁再也 没有重返仕途遥 陶渊明生活在那个晋宋易代的时期袁乱篡相继袁他不但难 以实现政治理想袁而且也极易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遥 所 以他选择了逃禄归耕尧退居田园遥 魏晋风流作为一种美学风范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袁在魏晋众 多的名士中袁陶渊明最具有代表性袁他追求人格的独立尧浑然无 欲的境界尧生活的艺术化袁这种追求实际上是他率真本性的自 然流露袁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袁最能体现出魏晋风度的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文人认识到人既然必有一死,在时间长河中,人 的一生是那么短暂,不如把握现在,追求高密度的生活。
药和酒能把人带到“身与物化、物我两冥”的逍遥境界。
散药和酒能使人废“形”获“神”,体“道”悟“本”。
因为他们更失去了对长寿的希冀,所以对现刻的生命就更觉得热恋宝贵, 放弃了祈求生命的长度,便不能不要求增加生命的密度。 ——王瑶
——《阮籍传》
玄学趣味
清谈——活得要有用
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未弱冠, 往见之。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 可得复活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 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
张辽叔作《自然好学论》,嵇康持不同意见,便作《难 自然好学论》;时人有《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便作《难宅 无吉凶摄生论》,对方又作《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嵇康复 作《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学术气氛非常浓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为何誉为千古名句? “采菊东篱下”表面上看只是作者隐居生活中的一项内 容,实际上也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写照,中国古人历来就有
以花喻人的传统,菊花是清雅高洁的象征,所以这一句要
从字面意思和隐含的意思两方面加以理解。 “悠然见南山”更是作者“心远”的形象画面,作者 所陶醉、所神往的是那远方的青山,而并非官场,并非人 事。
陶渊明· 魏晋风度
识史:魏晋风度 赏诗:陶渊明诗
一、魏晋风度
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风流自赏
历史现场: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 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 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一百余里的连夜跋涉,到了门口兴尽而返,这样的事情王子猷做 得出,东晋很多人都会做。他们不为情所迷,不为世俗所困扰, 不为礼法所制约,而以自然而然的心性来驱使真我之情,做到挥 洒自如。任诞放浪,不拘形骸,彰然形成中国历史上猎猎的“魏 晋风度”。
乡居生活之静暗示抱贫守志之心 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喜惧之心动展示心灵之澄静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 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 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 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从陶渊明开始,才把酒和诗连了起来。即使是阮籍—— “旨趣遥深,兴寄多端”的咏怀诗的作者,也还是酒是酒、诗 是诗,诗中并没有关于饮酒的境界和趣味的描写。但以酒大 量地入诗,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的,确以陶渊明为第一人。 ——王瑶《中古文人生活》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 自我抱兹独,僶俛四十年。形骸久已化,心在复何言。
首句虽劈空而至,却乃人世常理。以极深感慨转入“百情”抛 远的饮酒体验,生发“形骸化”之感想却以“心在复何言”收结。 触发诗人感慨生死的具体情由,始终含而不露,却发人深省、余味 无穷。
“妙赏”——对于美的深切感觉 “妙赏”——日常生活审美化。
时代背景:
社会动荡,政乱频仍
曹丕代汉、司马氏代魏、八王之乱、永嘉之乱
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阮籍
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全者—— 《阮籍传》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太平广记》
魏晋是中国古代士人的自觉时期
玄学盛行,清谈日隆
司马氏借名教专权滥刑,依附于曹魏集团的人士往往以老 庄的崇尚“自然”的思想来对抗以六经为思想基础的“名教”, 从而导致玄学的兴起。 “玄”本义是黑色,作为《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观念, 有微妙深远、看不透的神秘意思。魏晋思想家奉《老子》、 《庄子》和《周易》为“三玄”,崇尚以老、庄学说为依据而 辨析名理的“玄谈”,因此其思想学说被称作玄学。
任诞放达
玄学趣味
饮酒服药
重生——首先要活着
魏晋文人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普遍关注着个人的生命形态 和人格本体。他们追求形体生命的永恒。他们吸收了庄子有 关养生的理论,结合道教的修炼、长生、登仙的理论和中医 的养生术,加以阐发,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养生理论。药与酒 成为魏晋文人的生活必需品。 寒食散:即五石散,五石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 石、石琉黄等。 服食这种药之后,由于药性猛烈,服食了这种药之后不能 静止下来休息,必须走路运动来散发药力,否则毒性攻心,引 发生命危险。因此,魏晋人服药后走路散发,名曰“行散”。
宗白华:“(他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尚自然
真性情
从整体来看,魏晋士人这个群体在逆境中锲而不舍、 执著追求乱世中一种更积极更有意义的人生,以及在追求 过程中表现出的那种任真自然、高标独立的行应值得后人 思考应抱之以“同情的态度”。
魏晋风度 风是风韵、风貌 度是气度、态度 风度的本质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内在品格的美学显现。 魏晋风度是在魏晋这个特定的时期形成的人物审美形态, 伴随魏晋玄学兴起并与玄学倡导的玄远精神相表里,是指魏晋 士人的个性气质、人生态度、价值追求等在言谈、举止、趣味、 习尚等日常生活中的外在表现。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 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足千古,
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
也还有“精卫衔微术,将以填沧海;刑天舞
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 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
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
“洞见”——不藉推理而言约旨远
“ 洞见” —— 也言彻悟,言出而有警语、灼见。此 “见”或非凭籍推理而得;所以表“见”之言,亦非 须长篇宏论,仅寥寥数句或几字而已。故有“言约旨 远”,或“词约旨远”之深邈。
连雨独饮
赤松子、王子乔
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
故老赠余酒,乃言饮得仙。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谁都知道他是第一个写田园情趣的人,可是,怕很少人明白,诗到他 手里,才是更广泛地将日常生活诗化。这句话似乎平凡得有点怪,诗当 然表现生活,可是,陶渊明以前的诗人就不甚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什么 地方没有诗呢?这句话是不错的,而它隐在幽深处,要诗人才会发觉它, 显现它,平常的生活成了诗,我们就感觉到它更丰富、更充实。渊明用 高尚、平实、真率的态度将生活呈现在诗里,青松、鸡,狗,黄昏的锄 头,一触到他笔底,便都染了高贵的灵性和情感。他就从日常琐细的生 活,鲜明地显露出自己的个性。 ——萧望卿《陶渊明批评》
名士风度:
他们畏惧早死,追求长生,服 药炼丹,饮酒任气,高谈老庄,双 修玄礼,既纵情享乐,又满怀哲意, 这就构成似乎是那么潇洒不群、那 么超然自得、无为而无不为的所谓 魏晋风度;药酒、姿容,论道谈玄, 山水景色……成了衬托这种风度的 必要的衣袖和光环。
——李泽厚《美的历程》
饮酒服药 神仙容止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
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 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 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 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 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 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世说新语· 任诞》
修饰容貌,以“形”传“神
追求雅量,声色不动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
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子 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 宇。 ——《世说新语》
夏侯太初尝倚柱作书。时大雨,霹雳破所倚柱,衣服焦然,神色无 变,书亦如故。 ——《世说新语》
任诞放达
任真——活得要有个性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 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喜不怿而去;喜 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青眼。” 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日:“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 怪其失言。帝日:“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日:“禽 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 而还。
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天 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悲痛, 真是深刻入骨,一直到摆脱过后,才算得着精神上解放 了。 ——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高职。这边 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贷。陶渊明真个能不要, 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朱熹
构成真风流的四个条件 玄心:玄远之心 洞见:旨深言约
冯友兰《论风流》
妙赏:美的感悟
深情:情深意重
“玄心”——玄远之心性
“ 玄心” —— 玄心可以说是超越感,福祸成败及生死 存亡置之度外,超越自我而达到无我的人生境界。
饮酒(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心远:一篇之骨。 真意:一篇之髓。 心若不远,则难得真意。
神仙容止
尚美——活得要有品味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 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世说新语》
王仲祖有好仪形,每览镜自照曰:“王文开那得生如馨 儿?”时人谓之达也。又酷贫,帽败,自以形美,乃及帽肆, 就帽妪戏,而得新帽。—— 《裴启语林》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 而返。 ——《世说新语》
—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不仅描写田园景物之美, 田园生活之趣,而且真切写出了自已身 处其中的悠然自得的心境和隐居躬耕的 甘苦,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一览无余。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