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核医学科管理规范

核医学科管理规范

核医学科管理规范篇一:核医学科各种规章制度核医学检查和治疗服务控制程序1.目的保证核医学诊断治疗工作按规定方法和程序在受控状态下进行,确保操作规范、结果可靠。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核医学专业诊断和治疗各环节工作的控制。

3.职责3.1临床科室医师和核医学门诊医生负责核医学检查和治疗的申请。

3.2核医学医师负责核医学检查和治疗的认定和接诊。

3.3核医学工作人员依据各自职责并按照有关规程进行相应诊疗技术操作。

3.4核医学医师负责核医学检查的结果回报及咨询,根据适应症确定治疗方案,并随时接受咨询。

3.5核医学工作人员的一切工作均应严格执行核医学科工作制度。

4.工作程序4.1核医学检查治疗的准备工作。

4.1. 1核医学检查和治疗的认定和预约。

a.核医学实行正常工作时间8小时开诊,检查完毕后即发放诊断报告。

b.核医学的各项检查必须由临床医师或核医学门诊医师按规定认真填写《核医学检查申请单》,申请单需经核医学医师认定后,即可对病人进行检查或酌情进行预约,检查时进行详细的登记,包括姓名、年龄、门诊或住院号、所用同位素种类、剂量、批号,并要由检查者签名。

c.对于进行核医学治疗的患者,由核医学医师接诊后进行临床体检,填写所需的其它检查项目申请单,嘱咐患者到相应的科室完成检查,建立门诊病历,包括病史,体检,检查记录,诊断,治疗方案,治疗用同位素名称、剂量及辅助治疗方案。

4.1.2核医学检查和治疗前的准备a.上岗工作人员资格的确定必须经过相关专业的培训和科内的帮带教培训,同时必须持有上岗证书。

b.认真核对核医学检查和治疗项目,确定所用同位素种类及剂量。

c.向患者讲清楚可能的治疗效果,中间可能出现的反应和注意事项。

4.2核医学检查和治疗的操作4.2.1依据《开放性放射源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同位素的抽取,给患者服用或注射。

4.2.2依据核医学科(室)常规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检查和治疗。

4.2.3检查注意事项a.工作人员每次操作,必须集中精力,严格执行各项相关操作规程。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主编:陈盛祖副主编:张永学黄钢匡安仁编委:(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凡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王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教授王金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王荣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史蓉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研究员叶广春广州医学院第一医院副教授田嘉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教授乔宏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教授匡安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朱家瑞海军总医院(北京)教授朱瑞森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吴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武汉)教授吴锦昌苏州大学第二医院教授张永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教授张桂仙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昆明)主任医师张锦荣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李小华广州军区总医院高级工程师李立伟空军总医院(北京)主任医师李亚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沈阳)教授李思进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太原)教授李培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教授陈绍亮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陈盛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教授周绿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副教授姚稚明卫生部北京医院副主任医师胡雅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赵军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副教授贾少微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教授高再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副教授黄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教授蒋长英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教授蒋宁一中山大学第二医院(广州)教授缪蔚冰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院(福州)副主任医师主审:王世真副主审:周前林祥通刘秀杰屈婉莹审阅者:(按姓氏笔画为序)丁虹《中华核医学杂志》编辑部(无锡)主任医师马寄晓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教授王世真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邓敬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教授卢倜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授田嘉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教授刘秀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教授匡安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朱承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教授张永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教授张锦荣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张满达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无锡)研究员陈盛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教授周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教授屈婉莹卫生部北京医院教授林祥通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教授赵惠扬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夏宗勤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夏振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研究员黄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教授蒋长英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教授蒋茂松上海华东医院教授裴著果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沈阳)教授谭天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中华医学会前言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医学管理制度和诊疗规范

核医学管理制度和诊疗规范

核医学管理制度和诊疗规范一、核医学管理制度(一)核医学管理的背景核医学是一种高科技医学,所涉及的技术和设备均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因此,在核医学工作中必须建立一套严格规范管理制度,以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此外,合理的管理制度还能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工作风险,保障患者的利益,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

(二)核医学管理的原则1. 安全原则:安全是核医学工作的首要原则,任何操作都必须以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为前提。

2. 规范原则:核医学工作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保证医疗行为的合法合规。

3. 连续性原则:核医学工作的连续性非常重要,必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4. 效益原则:核医学工作必须在安全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提高医疗质量。

(三)核医学管理制度的内容1. 质控管理建立健全的质控管理制度,包括设备质量控制、辐射安全和防护、质量管理体系等。

2. 安全管理加强核医学设备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安全管理,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养,对设备进行使用前和周期性的安全检查,做好涉及辐射的人员防护和环境监测。

3. 人员培训加强对核医学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使其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提高工作技能和管理水平。

4. 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配置资源,充分发挥核医学设备和技术的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核医学诊疗规范(一)核医学诊疗规范的意义核医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如果不遵循规范操作,就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损害。

因此,建立和遵循核医学诊疗规范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提高诊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可以保护患者的权益和人身安全。

(二)核医学诊疗规范的内容1. 核医学诊断规范(1)临床诊断指南建立和完善常见疾病的核医学诊断指南,确保医生和技术人员能够正确理解病变的形态和分布,为临床确诊提供重要依据。

(2)诊断流程明确核医学临床诊断的流程和操作规范,规范从患者接诊、诊断方法选择到检查报告的编写等全过程,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影像技术分册)
注意事项
在操作过程中,应确保定位和照射的准确性,避免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同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
05
CATALOGUE
影像技术操作规范与安全防护
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01
02
03
操作前准备
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检查 患者身份和检查申请单信 息,向患者解释检查过程 和注意事项。
适应不同影像技术领域
本规范适用于医学影像领域,包括X线、CT、MRI、超声等多种影像技术,为相 关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临床影像技术的重要性
辅助临床诊断
影像技术能够直观地显示人体内部结 构和病变,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 据,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 。
监测治疗效果
推动医学发展
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有助于 推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发展,提 高医疗水平和质量。
操作过程
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 影像技术操作,确保设备 参数设置正确,遵循无菌 原则。
操作后处理
整理设备,清理现场,确 保设备处于备用状态,及 时反馈检查结果。
放射安全与防护措施
辐射防护原则
遵循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 ,合理选用影像技术手段 ,控制辐射剂量。
辐射防护用品
使用辐射防护用品,如铅 围裙、铅眼镜等,降低工 作人员和患者受到的辐射 剂量。
超声检查技术的注意事项包括避免气 体干扰、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避免过 度按压探头等。
核医学检查技术
01
02
03
04
核医学检查技术是利用放射 性核素标记的药物或示踪剂 ,通过显像仪器观察其在人 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以 评估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状
态。
核医学检查技术主要用于心 血管、神经、肿瘤等部位的 特殊检查,以及骨密度测定

核医学科操作方法

核医学科操作方法

核医学科操作方法核医学是一门研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的学科。

它可以被用于诊断疾病、评估组织和器官功能、发现疾病早期病变以及指导治疗。

核医学操作涉及到放射性同位素的选择、制备、注射或服用,以及核医学设备的操作和数据解读。

下面将详细介绍核医学科的操作方法。

首先,核医学科的操作需要预先选择合适的放射性同位素。

选择同位素时,需要考虑其半衰期、放射性能、能量特性以及与目标器官的亲和性等因素。

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碘-131、锗-68、铊-201、锇-194和锶-89等。

不同的同位素适用于不同的检查和治疗目的。

其次,核医学操作通常需要制备放射性药剂。

制备药剂的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放射性药剂的剂量和纯度,以确保安全和准确性。

药剂制备通常涉及到配合剂的加入、溶剂的准备、无菌技术的应用以及药剂标记程序的控制。

接下来,患者需要接受注射或服用放射性药剂。

注射通常用于核医学显像和治疗过程中,而口服通常用于甲状腺扫描。

在注射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准确计量放射性药剂的剂量,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注射。

注射后,通常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以确保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然后,核医学设备的操作非常重要。

核医学设备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素显像设备和核医学治疗设备。

放射性核素显像设备包括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仪(PET)等。

这些设备用于获取患者体内放射性同位素的显像图像。

操作人员需要准确控制设备参数,如扫描速度、敏感度、能量窗口等,以确保取得高质量的显像图像。

核医学治疗设备主要用于放射性同位素的治疗,如放疗和放射性核素治疗等。

操作人员需要准确设置放射性治疗设备的参数,如辐射剂量、治疗时间等,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最后,核医学科的操作还包括对显像和治疗结果的数据解读。

显像图像通常由核医学科医生进行解读,医生需要准确判断图像中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浓度和代谢情况,以得出诊断结果。

治疗设备的操作结果通常由放射治疗师或核医学科医生进行评估,医生需要准确判断放射治疗的剂量和范围,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外科分册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外科分册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外科分册篇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技术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普外科分册)作规范(42册)1、急诊医学分册2、皮肤病与性病分册3、普通外科分册4、眼科学分册5、放射肿瘤学分册6、核医学分册7、病理学分册8、手外科分册9、整形外科分册10、口腔外科分册11、心血管病学分册12、超声医学分册13、消化内镜学分册14、小儿外科学分册15、肿瘤学分册16、泌尿外科分册17、烧伤分册18、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形象技术分册20、计划生育学分册21、妇产科分册22、呼吸病学分2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24、肠内肠外营养学分册25、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26、美容医学分册27、神经学分册28、精神病学分册29、神经外科分册30、激光医学分册31、辅助生殖技术和精子库分册32、骨科学分册33、心血管外科分册34、胸外科学分册35、肾脏病学分册36、麻醉学分册37、重症医学分册38、疼病学分册40、护理分册41、器官移植分册42、儿科学分册临床诊疗指南(48册)1、急诊医学分册2、肾脏病学分册3、手外科学分4、精神外科学分册5、神经病学分册6、烧伤外科学分册7、器官移植学分册8、皮肤病与性病分册9、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分册10、免疫学分册11、胸外科分册12、心血管外科分册13、心血管分册14、小儿外科学分册15、小儿内科分册16、消化系统疾病分册17、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19、疼痛学分册20、血液学分册21、重症医学分册22、肿瘤外科学分册23、整形外科学分册24、美容医学分册25、眼科学分册26、病理学分册27、癫痫病分册28、创伤学分册29、传染病学分册30、场外场内营养学分册31、妇科病学分册32、辅助生殖与精子库分册33、风湿病分册34、放射肿瘤学分册35、放射学检查分册36、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册37、激光学分册38、护理学分册39、呼吸病学分册40、核医学分册41、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册42、骨科学分册43、泌尿外科分册44、麻醉分册45、口腔医学分册46、精神病学分册47、结核病学分册48、计划生育学分册篇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无锡市科鑫医药书店(联系人:夏颖)电话:0510-8276393313585003068篇三:普通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肠外营养一、【适应证】将经过营养风险筛选(nRs20xx),总分等于或大于3分,定为营养支持的指征。

核医学科临床应用制度

核医学科临床应用制度

核医学科临床应用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规范核医学科临床应用,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管理制度,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核医学科的临床应用工作。

第三条术语定义•核医学科:医院设立的特地负责核医学技术及临床应用的科室。

•核医学:应用放射性核素的方法进行医学诊断、治疗的学科。

•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

•核医学医师:具备核医学专业职称或资格,并取得核医学临床应用工作相关证书的医师。

第二章工作职责第四条核医学科的职责核医学科重要负责以下工作:1.进行核医学技术的临床应用;2.核医学相关设备的管理、维护与校准;3.核医学临床应用质量掌控;4.联合其他科室开展核医学临床研究;5.临床应用过程记录与统计分析。

第五条核医学医师的职责核医学医师重要负责以下工作:1.核医学技术的应用和操作;2.核医学临床应用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订立;3.患者的核医学检查结果解读;4.监督核医学技师的工作,确保操作符合标准;5.参加核医学科的临床研究和学术沟通。

第六条核医学技师的职责核医学技师重要负责以下工作:1.核医学设备的操作和维护;2.核医学检查的准备工作;3.核医学检查的数据手记与处理;4.患者与仪器的安全管理;5.完成医师交代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工作流程第七条患者接待与诊断1.患者就诊时,由核医学科负责接待,认真了解患者病情和需求;2.核医学医师进行初步评估,订立核医学检查方案;3.核医学技师依据方案进行相关设备的准备和检查操作;4.核医学医师依据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将结果及时报告患者及相关科室。

第八条核医学设备的管理与维护1.核医学科负责核医学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2.定期进行设备的校准和质量掌控,及时解决设备故障;3.设备维护记录应详实保管,设备维护和修理记录原则上应保管3年以上。

第九条核医学临床研究1.核医学科与其他科室联合开展临床研究工作;2.研究项目需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确保患者知情同意;3.研究过程中需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

核医学标准 卫健标准

核医学标准 卫健标准

核医学标准卫健标准
核医学是一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药物进行诊断、
治疗和研究的医学领域。

核医学标准是指在核医学领域中,对设备、操作、安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和规范。


下是一些常见的核医学标准:
1. 设备标准:核医学设备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扫描仪、PET-CT仪、SPECT-CT仪等。

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具
备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图像和数据。

2. 操作标准:核医学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工作。

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辐
射安全和防护措施,确保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3. 安全标准:核医学涉及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和处理,因此
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设备和设施应符合辐射安全标准,操
作人员应定期接受辐射安全培训,遵守辐射安全操作规程,保证辐射剂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4. 质量控制标准:核医学的诊断和治疗结果直接关系到患
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

因此,质量控制是确保核医学工作
质量的重要环节。

包括设备性能测试、图像质量评估、剂
量测量等,以确保所提供的图像和数据准确、可靠。

5. 数据管理标准:核医学涉及大量的图像和数据,因此需
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

数据应按照标准格式和命名
规则进行存储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可追溯性和安
全性。

这些标准通常是由卫生部门、国家和国际核医学学会等制定和发布的,旨在保证核医学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具体的标准要求可能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当地的相关标准进行具体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主编:陈盛祖副主编:张永学黄钢匡安仁编委:(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凡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王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教授王金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王荣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史蓉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研究员叶广春广州医学院第一医院副教授田嘉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教授乔宏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教授匡安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朱家瑞海军总医院(北京)教授朱瑞森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吴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武汉)教授吴锦昌苏州大学第二医院教授张永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教授张桂仙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昆明)主任医师张锦荣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李小华广州军区总医院高级工程师李立伟空军总医院(北京)主任医师李亚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沈阳)教授李思进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太原)教授李培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教授陈绍亮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陈盛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教授周绿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副教授姚稚明卫生部北京医院副主任医师胡雅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赵军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副教授贾少微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教授高再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副教授黄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教授蒋长英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教授蒋宁一中山大学第二医院(广州)教授缪蔚冰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院(福州)副主任医师主审:王世真副主审:周前林祥通刘秀杰屈婉莹审阅者:(按姓氏笔画为序)丁虹《中华核医学杂志》编辑部(无锡)主任医师马寄晓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教授王世真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中国科学院院士邓敬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西安)教授卢倜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教授田嘉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教授刘秀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北京)教授匡安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朱承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教授张永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武汉)教授张锦荣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员张满达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无锡)研究员陈盛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教授周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北京)教授屈婉莹卫生部北京医院教授林祥通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教授赵惠扬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夏宗勤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夏振民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研究员黄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教授蒋长英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教授蒋茂松上海华东医院教授裴著果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沈阳)教授谭天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教授中华医学会前言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医学学科的形成不仅代表了核技术这一尖端科技的发展水平,而且核医学的发展还不断融入了相关先进技术的丰硕成果,不断完善和丰富其学科内容。

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核医学探测仪器实现了自动化、定量化动态探测与断层重建技术的建立,而现代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与医学技术的融入,促进了核医学新的分支——分子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的形成,令世人瞩目。

随着核技术和测量仪器的迅猛发展,核医学已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为疾病诊断、治疗和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核素显像也是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医学显像在反映脏器或组织生理和生化过程,全身和局部代谢、血流和功能变化方面,特别是在获得疾病分子水平变化的信息方面所具有的突出优势,为临床提供了灵敏、特异、简便、安全的诊断手段,因而核医学正成为早期诊断疾病、指导治疗、判断疗效和估计预后的有力工具,同时放射性核素治疗又是无创伤性治疗某些疾病的有效手段。

为了逐步规范核医学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的行为,提高核医学诊疗工作的质量,保护病人以及医护人员的利益,促进核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编写出版《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供广大核医学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用,并作为今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处理中的重要依据。

参编人员主要是由核医学分会的常委和部分委员组成,同时也吸收了国内部分优秀的中青年专家参加。

为了保证该规范内容的学术质量和权威性,每个章节内容均聘请了一名知名的专家教授进行初审,再经过常委会专家二审,最后由五位前任全国主任委员担任正、副主审,力求规范的内容更具科学性、先进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中华医学会的要求,《核医学技术操作规范》重点是介绍核医学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其收录的内容基本上是较为成熟的诊疗技术和方法。

同时还组织编写一部与规范配套的《核医学临床应用指南》,作为广大核医学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的参考书,也是对本规范的重要补充。

由于核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学科,发展十分迅速,新的方法不断涌现,因此,该规范收录的内容不一定很完善,尤其是在某些观点或认识上可能还存在不同的意见。

尽管在编写中力求考虑到权威专家和多数学者的意见,仍难免存在某些局限性和不足,需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补充和修订。

最后,希望本规范将为核医学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王世真二零零二年二月内容提要本书系中华医学会委托核医学分会组织全国中青年核医学专家编写,并经全国知名老专家进行审阅。

全书分为31章,第一至十二章分别介绍了核医学科组建及其规章制度、核医学仪器与质控、高活性室操作规程、放射性药物制备与质控、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管理、放射性核素使用与管理、放射性废物处理、核医学人员个人防护与剂量监测、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规范;第十三至二十一章为内分泌、神经、循环、骨骼、呼吸、肿瘤、消化、泌尿、造血与淋巴系统的核医学诊断技术规范;第二十二至三十章为甲状腺病、血液病、骨转移瘤、肾上腺素能肿瘤的核素治疗技术规范以及核素介入治疗、组织间质治疗及敷贴治疗等技术规范,最后一章介绍了体外分析技术的原理及临床应用规范。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出版,将有助于实现核医学诊断与治疗技术的规范化管理,规范核医学从业人员的医疗行为,并作为今后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处理中执法的依据之一,也是广大核医学工作者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参考书。

《核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目录前言第一章核医学科(室)组建及其规章制度第一节组建核医学科(室)的基本要素第二节核医学科(室)的主要规章制度第二章γ照相机和SPECT技术操作第三章核医学显像仪器的质量控制第一节γ相机质量控制第二节 SPECT质量控制第三节 PET质量控制第四章18F-FDG多探头符合显像技术操作第五章放射性测量仪器与质控第一节医用核素活度计第二节脏器功能测量仪器第三节体外γ射线测量仪器第四节污染与个人剂量监测仪第六章核医学高活性室操作规程第七章放射性药物制备与质控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放射性药物的制备第三节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与质量检验第四节临床常用的放射性药品简介第五节放射性药品的管理第八章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管理第一节门诊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管理第二节住院放射性核素治疗的管理第九章放射性核素储存、使用与管理第十章核医学科放射性废物处理第十一章核医学工作人员个人防护与剂量监测第十二章核医学显像诊断报告规范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第一节甲状腺静态显像第二节甲状腺血流显像第三节甲状腺吸131I功能试验第四节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第五节 TSH兴奋试验第六节 TRH兴奋试验第七节过氯酸钾释放试验第八节甲状旁腺显像第九节肾上腺皮质显像第十节肾上腺髓质显像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第一节脑血流灌注显像第二节脑血流灌注显像介入试验第三节18F-FDG PET脑显像第四节PET神经受体显像第五节脑脊液系统显像第十五章循环系统第一节心肌灌注显像第二节心肌灌注显像硝酸甘油介入试验第三节急性心肌梗死显像第四节平衡门控心血池显像第五节首次通过心血池显像第六节心脏负荷试验第七节18F-FDG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第八节放射性核素大动脉显像第九节放射性核素静脉显像第十六章骨骼系统第一节全身骨显像第二节局部骨、关节平面与断层显像第三节骨血流显像第四节骨矿物质含量测定第十七章呼吸系统第一节肺灌注显像第二节肺通气显像第十八章肿瘤疾病第一节18F-FDG PET肿瘤显像第二节201Tl 、99m Tc–MIBI亲肿瘤显像第三节99m Tc(V)-DMSA肿瘤阳性显像第四节67Ga肿瘤与炎症显像第五节炎症显像第十九章消化系统第一节肝脏胶体显像第二节肝血流与肝血池显像第三节肝脏肿瘤阳性显像第四节肝胆动态显像第五节十二指肠-胃反流显像第六节门静脉分流显像第七节肠道出血显像第八节异位胃粘膜显像第九节胃食管反流测定和显像第十节食道通过时间测定第十一节胃排空功能测定第十二节小肠通过时间测定第十三节唾液腺显像第十四节尿素呼气试验第二十章泌尿系统第一节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肾动态显像第二节肾静态显像第三节肾小球滤过率测定(GFR)第四节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第五节肾图第六节肾功能检查介入试验第七节阴囊显像第八节膀胱输尿管反流显像第二十一章造血与淋巴系统第一节骨髓显像第二节淋巴显像第三节脾脏显像第二十二章甲状腺疾病的131I治疗第一节131I治疗Graves病第二节131I治疗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第三节131I治疗非毒性甲状腺肿第四节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第二十三章32P治疗血液病第一节32P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第二节32P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第二十四章骨转移瘤和恶性骨肿瘤的核素治疗第二十五章核素介入治疗第二十六章云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二十七章肾上腺素能肿瘤的131I-MIBG治疗第二十八章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第一节90Sr敷贴器治疗应用第二节32P敷贴治疗第二十九章组织间质治疗第一节放射性药物注入法第二节放射性粒子植入法第三十章90Sr-90Y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第三十一章体外分析技术第一节放射免疫分析第二节免疫放射分析法第三节受体的放射配基结合分析第四节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第五节发光免疫分析第六节酶免疫分析第七节甲状腺相关激素及抗原、抗体第八节肿瘤标志物第九节生殖生理激素第十节病毒性肝炎第一章核医学科(室)组建及其规章制度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上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应用核素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其性质是临床科室。

按照卫生部医院等级验收标准,二级和三级医院应设立核医学科(室)。

第一节组建核医学科(室)的基本要素一、核医学科(室)的特点1.核医学技术是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重要手段。

核医学科(室)的业务工作不仅为临床各科提供诊疗服务,而且还承担相应的科研与教学任务。

建立核医学科(室)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条件之一。

2.核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医学、生物学、核物理学、放射化学、药学、电子工程学、计算机等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