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火郁发之_从_伤寒论_探析火郁发之的机理

合集下载

火郁发之

火郁发之

浅析“火郁发之”及临床应用摘要:《内经》认为火郁即心郁,后世医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火郁不仅是心郁,也可以是五脏之郁;治疗当以宣散发越,开通郁闭为关键,使郁开气达,则火热才能顺遂其性,泄越外出。

由于火郁证的病位不同,病因有异,因而用药亦不尽相同。

“火郁发之”的治则,用于指导诸多火郁证的治疗。

关键词:火郁发之辛散临床应用一、“火郁发之”的理论渊源及意义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着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

”因心为火脏,故火郁即为心郁,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

[1]"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2]但是这种观点引来了后世医家很大的争议。

张景岳之说更为全面确且:“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

”[3]后世多以升散,透达,升宣之品治疗外感表邪,内有郁热之火郁证,常用麻黄、升麻等药,且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凡因内伤因素所致之五脏郁火均可运用火郁发之之法。

二、“火郁发之”的临床应用1、治疗痤疮中医认为,痤疮属于内热盛,不得发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

《内经》早有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迫为渣,郁乃痤”都说明痤疮的发生,与寒湿外侵,内热郁闭有关。

从发病部位来讲,面部属阳明胃,口唇属太阴脾,而痤疮最易发于这些部位,另外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和肺,脾,胃相关;从病机讲,心主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得发散,化火成毒,故心、肝两脏亦关系密切中医讲了,气有余便是火,六气皆能从火化,五志郁久亦可化火,火郁,是内热( 尤其是湿热) 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升降散之火郁发之

升降散之火郁发之

升降散之火郁发之作者/夏克春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

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邪气阻滞气机,内郁不宣,蕴蓄于里,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火郁发之理论可以指导温病及内科杂病的治疗。

赵绍琴教授认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卫气营血皆然。

杨栗山:“温病得于天地之杂气,怫热在里,由内而达于外。

”又云:“在温病,邪热内攻,凡见表证,皆里热郁结,浮越于外也,虽有表证,实无表邪。

”故尔,治疗温病必须贯彻宣发气机、透邪外达的治则,不可徒执清热养阴,遏伏气机。

宣透为治疗温病之要义。

宣,指宣散、宣发、宣通、宣畅;透,指透泄、透发。

宣透的治法属于祛邪的范畴,它的特点在于为邪气寻找出路以引邪外出。

比如,温病的卫分证,属肺卫郁热证。

因此,卫分证的治疗应辛凉清解,宣郁清热。

此辛散意在开郁,并非发汗解表。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他认为这并不是应用汗法,绝不能用辛温发汗之法,当用辛凉清解之法,清解肺卫热邪,使邪去热清,卫疏三焦通畅,营卫调和,津液得布,自然微微汗出而愈,虽不发汗而达到了汗出的目的。

“汗之”不是方法而是目的。

赵绍琴教授以善治疑难重证而著称。

他创造性地把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应用到内科杂病治疗中,他认为内科病症多由邪气阻闭气机,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内引起。

所以内科杂病的治疗,可用解郁、疏利、宣泄等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调畅气血,通达营卫。

在火郁发之的治疗时,赵绍琴教授喜用升降散(白僵蚕、蝉蜕、广姜黄、生大黄),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畅三焦,条达气血,使周身气血流畅,火郁之邪可得宣泄疏发。

根据他的经验,治火郁证需酌加风药,如防风、荆芥穗、苏叶等,以风药行气开郁,调畅气机,通达腠理而发其郁火。

升降散药仅四味,其中僵蚕、蝉蜕袪风解痉、散风热、宣肺气,宣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解温毒,降阴中之浊阴;又加黄酒为引,蜂蜜为导。

“火郁发之”浅议

“火郁发之”浅议
… …
《 山海经 ・ 中 山经 ・ 脱扈山》 : “ 脱 扈之 山 有 草焉 ,其 状 如葵 叶 而 赤华 , 荚实, 实如棕 荚 , 名 日植楮 , 可 以 已疯 , 食 之不 眯 。” 疯在《 山 海经 》 中 出现 了一 次 , 郭璞注 : “ 疯, 病也 。” 《 淮南 子 》 曰: “ 狸 头 已疯也 。 ” 《 太 平御览 》 引郭注 作 “ 疯, 瘘也” 。 今 本作 “ 瘕, 病 也” , 今 有 以狸头疗 鼠疡 , 鼠疡 即瘘 。 故 疯 即瘘也 。 疯为 小名 , 而瘘 为 大 名 。瘘 , 颈下 瘰疬 之 总称 , 其 长形 而 移动 者 , 名为 疯 , 诸 如 鼠之 窜 动, 故俗 又称 之 为老 鼠疬 。 疯在《 黄 帝 内经 》 、 《 难经》 、 《 伤 寒 杂 病论 》 中 皆没 有 出 现 , 笔 者 考 究 了《 汉 语 大字 典 》 、 《 中医大 辞 典》 、 《 中医辞 海 》 、 《 中华 医学 大 辞 典》 等f 7 】 , 皆无疯 的收 录 , 可 见其 已经消 亡 , 或者 说其 已经被 瘘 代替 , 在历 史 的演 变 中以别 的方 式存 在[ 8 1 。 综上 , 本文 论述 的 6 个 病症 名词 皆为单 音 节词 , 这 一 方 面说 明 在 先秦 时期 这 些疾 病 已经 客 观存 在 ,每一 个病 症 名词 都 是对 该 病 本 质作 出的描 述 ;另一 方 面说 明古 人 在病 名 选择 时注 意 到 了用 词 疗法 。 的精炼 、 缜密 , 这 也成 为后 世 中医学 病名 命名 的一 大特 色 。但是 , 也 综上 , 疽 即痈 疽 , 为急 性 化 脓性 疾 病 , 《 五 十二 病 方 》 、 《 黄 帝 内 正 是这 种 简 洁 , 不 可 能把 一种 疾病 的所有 本质 特征 全 部概 括 出来 , 经》 和《 伤 寒杂 病论 》 皆为此 义 。 于是 , 后 世 医家 可 从不 同角 度 对疾 病 进 行命 名 , 出现 了一 病 多 名 , 5 瘘 名 实 异 同的现 象 。 当代 ,中 医病 名 的规范 化研 究 也是 一 个 重要 课 《 山海经 ・ 中 山经 ・ 半 石 山》 : “ 半石 之 山 …… 多腾 鱼 , 状 如鳜 , 居 题 , 我 们在 研 读古 籍 的时 候 , 准确 把握 其 中名 词 的含义 显 得更 为 重 逵, 苍文 赤尾 , 食者 不痈 , 可 以 已瘘 。” 要, 值得 我们 去 学 习研究 。 瘘在 《 山海经 》 中出现 了一次 , 郭璞 注 : “ 瘘, 痈属也 , 中多有虫 。” 参考 文献 《 说文 ・ 广部》 云: “ 瘘, 颈肿也 。” 竹简 《 脉书》 云: “ ( 病) 在颈, 为瘘 。” 【 1 ] 相 鲁 闽. 《 山海经》 病症名释义[ J ] . 中 医学报 , 2 0 1 1 , 2 6 ( 9 ) : 1 1 5 1 — 1 5 2 . 瘘在《 黄 帝 内 经》 中出 现 了 6 次[ 6 1 , 含 义 有二 : 一名 为 颈 项 瘰疬 1 漏疮 之 类 的皮 肤病 , 溃 破后 , 不 易 收 口。如 《 素问・ 生气 通 天论 篇 》 : [ 2 1 -  ̄瑞鹤 . 《 山海 经》 病 名考 ( 下) l J 1 . 长 江 学术 , 2 0 0 6 ( 3 ) : 1 3 7 — 1 4 4 . “ 开 阖不 得 , 寒 气从 之 , 乃生 大偻 , 陷脉 为瘘 。 ” 二指 曲偻 之证 。 如《 灵 [ 3 ] 周德 生 , 何 清湖. 《 五 十二 病 方 》 释 义【 M ] . 太原 : 山 西科 学技 术 出版 2 0 1 3 . 枢・ 邪气 藏 府病 形 》 : “ 肺 脉 急甚 为癫 疾 ,微 急 为寒 热 ……微 缓 为痿 社 . 瘘 。” 【 4 ] 李 良松 , 郭 洪涛. 出入 命 门 中医文化 探 津 【 M 】 . 北京: 中国人 民大 学 2 0 0 9 . 在《 难经 》 、 《 伤寒 杂 病论 》 中瘘没 有 出现 , 在 随后 的疾病 名 词 演 出版 社 . 变 过程 中 , 瘘 的意思 有 所 增益 , 汉 以后 , 腋下 肿 块 亦谓 之 瘘 , 《 诸 病 [ 5 ] 周 海平 , 申洪砚 , 朱孝 轩. 黄 帝 内经 大词典 【 M ] . 北京 : 中 医古籍 出版 2 0 o 8 . 源 候论 》 列颈 九 瘘 之外 , 更 有 三 十六 瘘 之 名 ; 《 肘后备急方》 有 治 鼠 社 . 瘘 十余 方 。《 中医大 辞 典 》 认 为: 凡 溃疡 疮 口处 流脓 , 经 久 淋 沥 不 [ 6 ] R 0 渡舟 . 伤 寒论辞 典 [ M ] . 北京 : 解放 军 出版社 , 1 9 8 8 . 止, 犹如 滴漏 , 故 名之漏 。 今 疮 之 日久而 生漏 管者 , 亦 日瘘 , 有瘘疮 、 [ 7 ] 谢 观. 中华 医学大辞 典【 M] . 沈阳 : 辽 宁科 学技 术 出版社 , 1 9 9 4 .

浅论“火郁发之”

浅论“火郁发之”

浅论“火郁发之”杨琳;张丽萍【摘要】[目的]探究“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剖析历代医家关于火热病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在临床诊疗中的运用。

[方法]运用概念思维的方法,对“火郁”的病因病机、“火郁发之”治则的具体内涵进行逐一阐述。

搜集整理历代医家对“火郁发之”的论述,并列举相关方剂以深化思考。

[结果]火郁之症的产生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端,其机理是人体中的火气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升降出入之机失去常度,郁遏停滞在某一部位,火性不得泄越所致。

《内经》中首载“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张仲景在《伤寒论》较完备地论述了“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

金元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或从外感,或从内伤,自成体系创立名方,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

[结论]自《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世医家对火郁之证的认识逐步深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

近年来,“火郁发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其学术价值值得总结、继承、推广。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3页(P727-729)【关键词】火郁发之;火郁证;火热病;治则;辨证论治;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作者】杨琳;张丽萍【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医药卫生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年 10 月第 39 卷第 10 期“火郁发之” 语出《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 火郁与木郁、土郁、金郁、水郁合而为五郁,原属五运六气学说的范畴,该学说以“天人合一” 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干支符号作为演绎的工具,主要研究天象、气象、物候和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的关系及规律。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 及临床意义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 及临床意义

的基础上减桂附而立方,成为后世补肾法中的一个基本方,被后世广泛应用,并在多种肾虚病证中化裁使用。

经近代研究本方有滋阴补肾,增强免疫力,抗疲劳,强身体,扶正固本,降脂降压,抗衰老等功用。

被用于许多肾虚的老年疾病中,以上仅列常见的几种。

(收稿2002208201;修回2003203218)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意义许爱英 党炳林 陕西中医学院(712083) “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

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

火郁即为心郁,心为火脏,《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后世认为,“火郁发之”中的火郁不仅单指心郁,而对火热所致诸多病证的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故就火郁发之理论及临床意义作一探讨。

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 《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

火郁即为心郁,心为火脏,因运气的太过、不及而外感风寒,心气不舒,邪热怫郁于内而形成。

其治“发之”多以汗解,如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五运六郁即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

也就是说火郁之证多是无形之火被有形之邪所阻隔,不能正常发散发越,以致陷伏于里,产生多种病证。

正如《赤水玄珠・郁证门》所说:“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

关于火郁证的治疗后世予以充分的发挥,以升散、透达、疏导、宣通等法治疗,使郁开气达,则火热多可自散。

可见,凡五脏之火郁,以升散透达之法治之者,均属“火郁发之”理论范畴,这是后世在《内经》基础上对该理论的发展。

2 火郁发之的临床运用 火郁证是火热郁结于内,气机升降受阻,出入不利所导致。

《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理论应用探析

《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理论应用探析

《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理论应用探析摘要:本文对《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理论内涵探析,分析历代医家关于“火郁发之”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理论之应用。

关键词:火郁发之;理论探析;拓宽应用《黄帝内经》首载“火郁发之”,是治疗火郁证的基本原则。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阐述了“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

金元以来,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自成体系创立名方,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

近年来,“火郁发之”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疗效好,其学术价值值得总结、继承、推广,应用。

一、“火郁发之”的含义及理论渊源1.“火郁发之”含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帝曰:善。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着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

”《内经》首载“火郁发之”,是治疗火郁证的基本原则。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体若播炭,汗出面散”。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均体现了火郁发之的思想。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所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刘完素所云:“郁,佛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

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

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

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

而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气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火郁”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火热之邪内郁而不得外发的一种病理状态;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

“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2.“火郁发之”理论渊源《内经.六元正纪大论》首言“火郁发之”。

《素问.热论》谓“暑当与汗皆出,勿止”,也寓“火郁发之”之义。

“火郁发之”浅识

“火郁发之”浅识

“火郁发之”浅识
邱建荣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1(015)005
【摘要】“火郁发之”自《内经》提出后,历代医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对火郁证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

故就个人学习体会,结合临床经验,对“火郁发之”试作探讨。

一、从《内经》原意理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火郁发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写之。

”郁,张景岳曰:“……郁则结聚不行,乃致当开不开,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当作矣。

”可见所谓郁即气机抑结不畅之义。

《内经》亦曾云:“……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因此可以认为五郁的治疗重心在于调畅气机。

《内经》曰:“结者散之,”“其实者。

【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邱建荣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华鄂堂读书小识》浅识 [J], 寻霖
2.青山永秀绿水长清--对自贡浅丘地貌规划的浅识 [J], 周以和
3.意境浅识思I兑7戈识 [J], 杨好月
4.基于《施今墨对药》的眼科临证浅识 [J], 左倩倩;梁丽娜;陈雪峰;王晶莹;李晓宇;祁宝玉
5.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滑稽比赛获奖作品《小夫妻》浅识 [J], 杨婷;本刊(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火郁发之”临症体会

“火郁发之”临症体会
养肝 、 调 肝之 效 。
4 临证验 案
非 出入 , 则无 以生 长壮 老 已 ; 非 升降 , 则 无 以生长 化 收藏 。是 以 升 降 出入 , 无器 不有 。 ” 脾 胃乃气 机升 降 的枢 纽 , 脾 主升 清 , 胃主 降 浊, 一升 一 降相 互协 调 才 为顺 ; 《 内经 ・ 阴 阳应 象大 论》 载: ‘ 情 气 在 下, 则 生飧 泄 , 浊气在 _ L 则 生 嗔胀 , 此 阴 阳反作 , 病之 逆 从 也 。 ” 若 脾气 不升 , 精 微 物 质不 能 宣 散 而 向下 随尿 液 排泄 , 日久则 真气 耗 损, 临床 可 见尿 浊 , 尿 中有泡 沫 , 大便 时溏 , 倦 怠乏 力 , 此为 蛋 白尿
形 成 的重 要原 因。 肾 为先天 之本 , 睥为后 天之 本 , 肾气 有 赖于后 天水谷 精微 的充
养, 脾 气靠 ’ 肾阳的温 煦得 以 强盛 ,‘ 先 天 生后 天 , 后 天生 先天 ’ 。 肾 乃 封 藏之 本 , 脾 主动 属 阳 , 肾主静 属 阴 , 动 静结 合 , 相互 作 用 , 以 阳 为主 , 生化不息。所以说慢性肾脏病 , 虽病位在肾, 但于脾脏密切 相关 , 脾 健气 血 生化 有源 , 肾脏得 以充 养 而旺 盛 , 这对 患者 提高 生 活质 量 , 延缓 病情 , 改 善 预后 有重 要意 义 , 临床 上 常选 用气 味 中和 之香砂 六君 子汤 , 柴 药六 君子 汤 , 补 中益气 汤等为 主方加减 治疗 。 3 . 3交 通 心 肾: 心局 胸 中 , 主君火 属 阳 , 肾在腹 中 , 主水 液属 阴 。心 肾之 问一 升 一降 , 相 互依 存 , 相互 制 约 , 以其 阴 阳 . 水火 , 精 血的动 态平 衡 为 首要 条 件 火 下 降 与 肾阳共 同温 煦 肾 阴 , 使之不寒, 肾水 上 济 于 心 , 与 心 阴共 同涵 养 心 阳 , 失心火不亢 , 从 而 水 火 既 济、 阴 阳交 泰 , 维 持 人体 正 常 的 生命 活 动 . . 如《 冯 氏锦囊 秘 录 ・ 调 护水 火论 》 指j l j : ‘ 冰 火宜 平 不宜 偏 , 宜 交 不宜 分 , 火性 炎上 而宜 使 之下 , 水 性 就 下 而宜 使 之 上 , 水 l 二 火 下 名之 日交 , 交 则既 济 , 不 交 则为未济 , 交 者 生 之象 , 不 交 者死 之 ’ 。朱 丹 溪 《 格 致余 论 》 日: ‘ 人 之 有生 , i 心为 火 , 居上 , 肾为水 , 居下 , 水 能升 而 火能 降 , 一升 一 降, 无有穷已, 故生 意 存焉” 。 临 床上 常 见患 者 心悸 气短 、 面色 无 华, 脉弱 无 力 , 失 眠烦 躁 、 尿 频 尿 急等 症 状 , 常用 柴 胡 、 炒 枳壳 、 党 参、 炒 白术 、 茯苓 、 酸枣仁, 远志, 夜 交藤 , 以补气 安 神 , 升清降浊; 杜仲 、 怀牛膝 、 菟丝子、 肉 苁蓉 、 熟地黄、 山茱 萸 、 炒 山药 、 女贞子, 旱 莲草 等 药 以温 补 ’ 肾阳 。如有 腰 酸乏 力 , 肢冷面白, 周 身 浮肿 , 尿 少, 便溏 , 舌淡胖 , 苔 白滑 , 脉沉 等 阳 虚水 泛 之症 , 则加 制 附 子 、 桂 枝、 车前 子 、 桑 白皮 等 , 以温 肾利 水 ; 若 腰 膝酸 软 , 五心 烦热 , 口千 , 便秘 , 溲 赤 等 阴虚 症 状者 , 常加 枸 杞 子 、 生地 黄 、 玄参 、 麦冬等 , 以 滋 补 肾 阴; 如有 湿热 浊毒 郁 阻 , 口气秽 臭 , 苔黄 腻 , 脉洪 大 者 , 加 竹 茹, 黄连 , 连翘 , 白花蛇舌草等以清热解毒利湿; 若有气血运行不 畅, 舌质 紫 暗 , 有 瘀斑 , 泛恶, 纳呆 等 湿 浊 内盛 , 气 血瘀 阻 之 象 , 加 半夏 、 竹茹 、 藿香 、 佩兰、 砂仁 、 蚕砂 、 大黄 、 草豆 蔻 等 , 以化 浊降 逆 ; 牡 丹皮 、 丹参 、 桃仁 、 红花、 赤芍 、 川芎、 当归 以活血 化瘀 通 络 。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汤主之”就是误治之后 ,邪热内郁 ,导致火郁胸膈证 。 《伤寒论》原文 77 和 78 条在 76 条基础上 ,补充火郁 之邪内扰胸膈 ,可以出现胸中气机滞塞不畅的胸中 窒的证候 ,及火郁之邪影响血分 ,而出现气血凝结的
中汤先建其里 。”《金匮》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诸不足 证 ,包括了脾胃气血亏虚 ,虚火内郁之证 。脾胃是人 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 。脾气建则升 ,胃气建则降 。 脾胃气虚 ,升降失常 ,同样可以导致中焦气机郁滞 ,
火热之邪为什么改变其上炎外张之性 ,而郁遏 在里呢 ? 从《伤寒论》原文的分析来看有外因和内因
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 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此条的病机关键在于水湿
结滞 ,郁遏阳气 ,阳郁化火于内 ,湿邪郁阻之徵表现 于外 :翕翕发热 ,就是水湿郁遏阳气的水气发热 ,心 下满微痛 ,是郁火在内 ,气失条达所致 。治疗去桂枝
● 学
Talk about Emission Thera py of Fire Stagnancy ———Discussion on the Mechanism of Emission Therapy of Fire
术 Stagnancy based on Treatise on Febrile

讨 JIANG Xiao2min
血分火郁证的证治 。如 106 条 “: 太阳病不解 ,热结
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 ,尚未
可攻 ,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 ,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 ,
宜桃核承气汤 。”热结膀胱 ,指热与血结 ,郁遏在血 ●
分 ,即火郁血分证 。治宜桃核承气汤 ,活血化瘀 ,清 泄郁热 。
火郁多见实邪阻滞 ,但也有因虚致郁者 。《伤寒
·16 ·
蒋小敏等 :论火郁发之
不能透达于外 ,气机不得宣畅而表现种种郁遏之征 象 ;另一方面因气机郁滞 ,升降失常反过来又会使邪 热闭郁加重 ,使症候愈演愈烈 。《赤水玄珠·郁证门》 将其概括为 “: 夫郁者 ,结滞不通畅之谓 ,当升而不得 升 ,当降不得降 ,当变化而不得变化 ,所以为郁 。”说
是因为火郁在里 ,有热邪不得用桂枝 。加茯苓白术 是健脾利水 ,透达郁阳 ,所谓“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 便也”。仲景方后注云 “: 小便利则愈 。”可见水湿得 除 ,阳气条畅 ,火郁自解 。揭示火郁发之寓有祛除实 邪之意 。
《伤寒论》不仅论述了气分火郁证治 ,还论述了
因寒郁化热 ,形成火郁之证 ,在三阴正气不足 ,外邪 直中三阴时 ,也可以出现寒邪郁遏化火 ,致火郁之 证 。如少阴病 312 条“少阴病 ,咽中痛 ,半夏散及汤 主之”,就是因为风寒之邪客于少阴经脉 ,导致痰邪 阻于咽部 ,郁火闭阻咽部出现疼痛 ,用半夏辛温透散 郁阳而化痰结 。张虚谷分析此方时说 “: 外邪入里 , 阳不得开 ,郁而化火 ,上灼咽喉 ,仍用辛温开达 ,使外 邪解 ,则内火散 ,此推本而治也 。若咽痛而投寒凉 , 则反闭其邪 ,必致更重 。”其次外感病治疗失误 ,使用 汗吐下法不当 ,均可导致邪热内陷 ,形成火热之证 , 如《伤寒论》中的栀子豉汤证 ,仲景说“发汗吐下后 ,
两大类致病因素 ,可以导致邪热郁遏在里 。首先从 外感角度而论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 ,闭遏肌表 ,导致 卫阳郁遏 ,营阴郁滞 ,早期表现为表闭无汗的麻黄汤 证 ,如卫阳郁而化热 ,就可能导致“不汗出而烦躁”的 大青龙汤证 。故李时珍在评论麻黄汤时说 “: 麻黄汤 实为发散肺经火郁之药”。不光三阳经外感风寒可
摘要 :通过《伤寒论》原文的分析来探析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 ,火郁可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致病因素 ,导致邪热郁遏在里 。 其病机是气滞于内 ,阳郁于里 ,不能透达所致 ,治疗宣畅气机 ,透达郁阳 ,有火郁发之之意也 。实证火郁重在祛除有形实邪 ,给 郁火以出路 ,即是“火郁发之”。《伤寒论》不仅论述了气分火郁证治 ,还论述了血分火郁证的证治 。虚证火郁可用补法治疗 ,例 如因虚致郁可用小建中汤治疗 。《伤寒论》中的吴茱萸汤证亦可理解为中阳亏虚 ,虚火内郁之证 。可见 ,发之 ,不限于王冰所说 的 “: 发汗”之意 ,火郁发之在《伤寒论》中是指种种调动机体正气 ,祛邪外出的治则 。 关键词 :伤寒论 ;火郁发之 中图分类号 : R 222. 2 文献标识码 :A
小建中汤 ,含有“甘温除大热”之意 。故从表面上看 , 用小建中汤培补中气与火郁发之相矛盾 ,其实质均 为治病求本 。
《伤寒论》中的吴茱萸汤证亦可理解为中阳亏 虚 ,虚火内郁之证 “: 少阴病 ,吐利 ,手足逆冷 ,烦躁欲
于内而形成火郁 。《伤寒论》379 条 “: 呕而发热者 , 小柴胡汤主之 。”呕而发热 ,说明少阳少火内郁 ,气机 不畅 ,可由情志不舒 ,气郁导致 ,用小柴胡汤条畅三 焦气机 ,宣通内外 ,使少火得散 ,郁热得解 。《伤寒 论》318 条谓 “: 少阴病 ,四逆 ,其人或咳 ,或悸 ,或小 便不利 ,或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 。”此
饮 、瘀血 、宿食停留体内皆可影响气机的正常运行 , 导致气滞化火 ,从而形成火郁之证 。其病机要点在 于有形之邪遏阻阳气 ,气郁化火 。此时治疗重在祛 除有形实邪 ,给郁火以出路 ,即是“火郁发之”。如 《伤寒论》原文 28 条 “: 服桂枝汤 ,或下之 ,仍头项强
明“火郁”乃是以邪热郁结为主要矛盾 ,其病机关键 在于火热之邪内结不能外达宣泄 ,其病理改变的主 要特征是气机运行阻滞 ,升降出入失常 。
“火郁发之”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针对六气 汗下不当 ,会导致表热内陷 ,形成火热内郁于肺的病
变异 、五郁之治提出的治则 ,原文为“木郁达之 ,火郁 发之 ,土郁夺之 ,金郁泄之 ,水郁折之”。王冰注云 : “达 ,发 ,夺 ,泄 ,折五法 ,为汗吐下解表 ,利小便 ,抑 冲逆 。”将“发之”解释为“发汗”,引起后世注家诸多 争议 。“火郁发之”含义究竟是什么 ,我们可以通过
学 术 探 讨
论》102 条就论述了因虚致郁可用小建中汤治疗 。 ●
原文谓 “: 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主
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云 “: 伤寒二三日 ,邪气在
表 ,未当传里之时 ,心下悸而烦 ,是非邪气搏所致 。
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恼 ,栀子豉 心悸者 ,气虚也 ;烦者 ,血虚也 。以气血内虚 ,与小建

The A ttached Hospital of U niversity of T raditional Chi nese Medici ne , N anchang 330006
JIANG Jing2jing
Reuters Techonology ( Chi na) L t d , Zpark Hai dian Dist rict , Beiji ng 100094
汤 ,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汤 。”162 条 “: 下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 ,无 大热者 ,可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此两条均提出
火热之邪郁结在里 ,阻碍气机正常运行所导致的病 证 。与一般的火邪致病的不同之处在于 :火性炎上 , 通常火热致病多表现热势从里向外蒸腾 ,张扬于外 , 故从里到外热邪猖盛 ,所谓蒸蒸发热也 。而火郁致 病则有其特殊表现 :一方面火邪郁滞造成阳气郁遏
江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2 0 0 7 年 6 月 第 1 9 卷 第 3 期
JOU RN A L O F J IA N GX I U N IV ERS I T Y O F TCM 2007 Vol. 19 No. 3
论火郁发之 ———从《伤寒论》探析火郁发之的机理
★ 蒋小敏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 蒋晶晶 [ 路通世纪 (中国) 有限公司 北京 100094 ]
变 。因火热内郁 ,热迫津泄 ,病人有汗出 ,热郁肺中 , 肺气上逆 ,表现为喘 ,火热内郁不能透达 ,故表无大 热 。方有执解为 “: 无大热 ,郁伏而不显现也 。”正因 为火郁于里 ,仲景强调不可再用桂枝汤 ,而用麻黄杏 仁甘草石膏汤发越火郁之邪 。由此可见 ,火郁是指
《伤寒论》原文的分析来探析火郁发之的机理 。 《伤寒论》原文 63 条 :“发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
Abstract :Discussing t he definition and mechanism of emission t herapy t hrough t he analysis of t he original text of T reatise on Febrile. Bot h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which may block t he emission of heat out of t he body ,would cause fire stagnancy. The pat hogenesis of fire stagnancy is due to t he internal stagnation of Qi and fire. Therefore ,based on t he pat hogenesis ,t he emission t herapy of fire stag2 nancy is to smoot h t he activities of Qi and release t he stagnated fire. The treatment of excess syndrome of fire stagnancy ,also known as“t he emission t herapy of fire stagnancy”,is to eliminate pat hogenic factors and disperse stagnated fire. Bot h of t he treatments for Qi phase and blood phase fire stagnancy are recorded in T reatise on Febrile. The deficiency syndrome of fire stagnancy could be treated by tonic. For instance ,Xiao Jian Zhong Tang could be applied as t he treatment for fire stagnancy resulted from deficiency. Wu Zhu Yu Tang ,recorded in T reatise on Febrile ,is also anot her treatment for stagnation of deficiency fire. As a result ,t he emission t herapy is not restricted to“perspiration”mentioned by Wang Bing. According to t he T reatise on Febrile ,t he emission t herapy of fire stagnancy is a t herapy to strengt hen healt hy Qi and eliminate pat hogenic factors. Key words : T reatise on Febrile ; Emission Therapy of Fire Stagnanc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