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郁证
【李东垣:“火郁发之”-火郁3方】

【李东垣:“火郁发之”-火郁3方】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三方出于《脾胃论》, 皆为“甘温除热”之剂,温补、苦泻、升提乃制方之原则也, 亦开“甘温除大热”之先河。
火郁的治疗(一)辨治心法升阳散火①为通治,气虚补中益胃齐②。
识得治火个中味,别赏一番新天地。
注:①升阳散火:即升阳散火汤,此方为火郁通治之方。
②气虚补中益胃齐:补中,即补中益气汤;益胃,即升阳益胃汤。
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此三方为李东垣治疗火郁之效方,简称“东垣三方”。
(二)“东垣三方”1.升阳散火汤升阳散火汤是治疗慢性咽炎和感觉神经障碍的效方,为阳气遏型火郁证的代表方。
过食寒凉或木郁土壅,胃阳被遏,阳气不能发散,或向外郁于体表,或向上郁于咽喉。
笔者用东垣升阳散火汤,一是治疗糖尿病以四肢、胸背发热为表现的末梢感觉神经障碍,二是治疗火郁所致的慢性咽炎(似咳非咳,似痰非痰,咯声不断),诸法不效者,疗效显著。
附:升阳散火汤治验升阳散火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女,55岁。
双下肢烧灼感8年,伴大腿根部刺痛,静坐时明显,惧怕穿衣,夜间不能覆被,坐立难安,常以冰袋敷于下肢。
舌淡苔白,脉沉细略弦数。
诊断:火郁证。
证属阳气郁遏。
火郁发之,予升阳散火汤。
柴胡9g,升麻6g,防风9g,羌活15g,独活30g,葛根30g,生甘草9g,炙甘草9g,白芍30g,党参15g。
1个月后双下肢灼热减轻50%,刺痛轻60%。
继加减调理愈。
升阳散火汤治疗慢性咽炎患者,女,45岁。
慢性咽炎病史5年。
刻下:咽干、咽痒、咽灼痛、异物感,欲咳不出,干咳频频,劳累或闻异味后加重,影响工作和睡眠,伴鼻塞,口干口苦,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火郁证,火郁发之,予升阳散火汤加减。
葛根30g,升麻6g,柴胡9g,羌活12g,独活15g,防风9g,西洋参6g,白芍14g,生甘草6g,炙甘草6g,桔梗15g。
服14剂后,咽部症状明显减轻,夜间安睡。
升阳散火汤加治疗火郁案患者,女,61岁。
鉴别火郁证与火热证法

鉴别火郁证与火热证法1,热与火的性质相同,因此热与火是一个东西,只是程度不同,热之极则为火,所以热郁与火郁是一回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2,热郁证必见沉脉,相兼脉因人而异,或兼数脉,兼弦脉,或兼涩脉,或兼濡脉。
数主热,涩主滞,弦主郁,濡主湿。
千万要注意!迟脉主寒,若脉迟,但是沉取反尔越按越有劲,则为热郁无疑,不是寒;热郁证必见舌质红,而舌苔因人而异,或苔薄少津,或苔干燥裂纹,或苔厚腻。
若苔覆盖舌面全部,看不见舌质,怎么办呢?看舌的背面,舌背面无苔,察舌背面的舌质,是红是绛,或干或润,一目了然。
我们掌握了热郁证脉沉并且舌质红的特征,就掌握了诊断热郁证的秘诀,从而掌握了运用升降散的奥妙,无论是内伤杂病,还是温疫病,只要是热郁证,都可以用升降散加减治疗。
3,火郁证,由火与郁两个因素构成,火是鉴别火郁与各种郁证的标志,我们见火不会诊断为痰郁,血郁等。
郁是鉴别火郁与火热的标志,我们见郁不会诊断为火热证。
火郁证与火热证根本就不同,火郁证内外不一样,内见火象,外不见火象。
火热证,内外皆见火象。
不用死记硬背,要理解。
脉沉为郁,舌质红为火,因此诊断为火郁证。
例如:伸手一摸脉沉,马上看舌质是否红?如果舌质红,再品指下脉是否沉取有劲?肯定是沉取越按越有劲。
如果舌质白是其他证,不是火郁证。
4,火郁证与火热证的区别是:(1)在脉上,火郁证脉沉弦,或沉数,或沉濡。
火热证脉洪数有力。
(2)在舌上,火郁证舌质红,苔干燥或白腻。
火热证,苔黄厚。
(3)在面色上,火郁证面色黑暗无华,火热证面红目赤。
再聊运用“病在肺,俞在肩背”之绝活。
请看上边的舌照,之前已经发过了,今晚只讲治肩背痛。
此人后背右侧的肩押骨处剧痛!来诊时,我一看舌肺位凸,问:打嗝,返酸,口苦吗?答:打嗝。
又问:咳嗽吗?答:咳嗽,晚上重(此为脾虚肝郁之咳)。
肺胃皆气逆,这邪气去哪里了?去肩背呗。
我说:你肩背痛(此言征服病人了),答:可痛了,痛的厉害,受不了。
病人又说:“后背还凉”,《证治准绳》说“痰在胃则呕,在背则冷……”。
火郁发之名词解释

火郁发之名词解释前言在中医理论中,火郁发是一种常见病症,它通常指的是身体内部的热气通过情绪、饮食等因素的影响而积聚起来,最终引发各种身体不适的症状。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详细解释火郁发的含义、症状、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健康问题。
一、火郁发的定义火郁发是中医术语中的病症之一,属于内科疾病范畴。
它指的是体内火气受到不同因素的刺激,积聚在身体内部,最终引发相关症状的过程。
二、火郁发的症状火郁发的症状多种多样,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表现:1.情绪不稳定:患者常常出现脾气暴躁、易怒、易激动等情绪异常。
2.口干舌燥:嘴唇干燥、口腔粘膜干裂、口渴等症状。
3.失眠多梦:患者容易醒来、入睡困难,同时伴随睡眠的多梦现象。
4.面部发红:面部常常出现潮红、面色憔悴等现象。
5.发热口渴:体温升高,皮肤干燥,口渴难耐。
6.头痛头晕:头部常常出现疼痛、晕眩等不适感。
7.便秘:大便干燥、不易排便,甚至伴随便血等症状。
8.尿黄赤:尿色深黄、赤红,尿频尿急等现象。
三、火郁发的原因火郁发的原因复杂多样,以下是常见的几个方面:1.情绪不稳定:生活、工作压力过大,情绪波动频繁,长期积累导致火气郁结。
2.饮食不当:过食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长期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3.不良生活习惯:熬夜、过度劳累、心理压力等不良生活习惯。
4.药物刺激:长期大量使用刺激性药物,如抗生素、阿司匹林等。
5.外界环境:干燥、寒冷的环境,紫外线辐射等因素。
四、火郁发的诊断中医对火郁发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以了解患者的病情。
2.脉诊:中医重视脉搏的变化,通过脉搏的强弱、快慢、细粗等特点来判断火气郁结的情况。
3.观察舌苔:中医舌诊是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舌苔的颜色、厚度、湿润程度等变化可以反映出火气的情况。
4.辅助检查: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辅助一些检查来作为诊断的依据,如验血、尿检等。
“火郁发之”理论源流及临床价值-周丽,贺龙刚

81第17卷 第5期 2015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May,201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世对此续有阐发。
临床上,“火郁证”的范畴十分广泛,涵盖伤寒、温热病、湿热病、内伤杂病等各方面。
“火郁证”主要以升散、透达、疏导、宣通等法治疗,使气机畅达,火郁自散。
凡以升散透达之法治“火郁证”者,均属“火郁发之”的理论范畴。
1 “火郁发之”理论之源“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帝曰:善。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郁”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出现4 处,除《素问·生气通天论》:“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之外,其余44处均在《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
《内经》关于“郁”的理论,首先是指五运六气之郁,认为郁是因为运气的太过或不及,导致气机升降失调。
总体来看,“郁”字主要反映的是闭阻、壅滞、不通、停止等状态,其含义可以归纳为气化运动的阻滞郁闭[1]。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火郁”主要指心郁,心为火脏,同类相求。
“火郁”证的基本治疗大法是“发”,“发”主要是指“发汗”,王冰注:“发谓汗之,令其疏散”。
其义似狭。
后世医家予以充分发挥,以扩充其意。
2 “火郁发之”理论之流2.1 “火郁”的含义《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
《赤水玄珠·郁证门》曰:“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
”《医碥》指出:“郁者,滞而不通也,百病皆生于郁。
火郁汤——精选推荐

⽕郁汤热郁因诸邪久延不愈,郁⽽化热所致的病证。
六郁之⼀。
见《丹溪⼼法》卷三。
《杂病源流犀烛》卷⼗⼋:“不发热,常觉⾃蒸不能解,⽬蒙⼝渴,⾆燥便⾚,脉沉⽽数,是热郁,或昏瞀,或肌热,扪之烙⼿,皆是热郁。
”治宜清热散郁,⽤⽕郁汤、黄连解毒汤等⽅。
参见郁证、六郁、外郁条。
《医⽅考》⽕郁汤羌活葛根升⿇芍药⼈参(各七分)柴胡⽣⽢草(各三分)防风(五分)葱⽩(五茎)⽕郁者,内热外寒,脉沉⽽数,此⽅主之。
⽕,⼼⽕也,禀炎上之体,喜畅⽽恶郁。
郁之则⽕⽆焰,故令⾝寒。
脉沉为在⾥,沉⽽数,为⾥热。
是⽅也,羌活、防风、升⿇、柴胡、⼲葛、葱⽩,皆⾟温升举之药,故⾜以扬⽆焰之⽕,⽽令炎炎。
若芍药、⼈参、⽢草者,乃所以和营卫于升发之余尔。
经⽈∶⽕郁则发之。
此之谓也。
《兰室秘藏》卷下:⽕郁汤【处⽅】升⿇葛根柴胡⽩芍各30克防风、⽢草各15克【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郁于中,五⼼烦热。
【⽤法⽤量】每服15克,⽤⽔600毫升,⼊连须葱⽩3⼨,煎⾄300毫升,去滓,不拘时稍热服。
《证治汇补》卷⼆:⽕郁汤【处⽅】连翘薄荷黄芩栀⼦⼲葛柴胡升⿇⽩芍【功能主治】治⽕郁于中,四肢发热,五⼼烦闷,⽪肤尽⾚。
【⽤法⽤量】⽔煎服。
《杂病源流犀烛》卷⼗⼋:⽕郁汤【处⽅】连翘、薄荷、黄芩、槐仁、麦冬、⽢草、郁⾦、⽵叶、全⽠萎。
【功能主治】热郁。
不发热,常觉⾃蒸不能解,⽬蒙⼝渴,⾆燥便⾚,脉沉⽽数,或昏瞀,或肌热,扪之烙⼿。
《回春》卷⼆:⽕郁汤【处⽅】⼭栀1钱,柴胡1钱,⼲葛1钱,抚芎1钱,⽩芍1钱,连翘1钱,地⾻⽪1钱,⽢草3分。
【功能主治】⽕郁症。
【⽤法⽤量】上锉1剂。
⽔煎服。
《脉因证治》卷上:⽕郁汤【处⽅】羌活半两,升⿇半两,葛根半两,参半两,⽩芍半两,柴胡3钱,⽢草(炙)3钱,防风2钱半,葱⽩3⼨。
【功能主治】四肢热,五⼼烦热,因热伏⼟中,或⾎虚得之,或胃虚多飧冷物,抑遏阳⽓于⼟中。
【⽤法⽤量】⽔煎服。
什么是郁证?来看看中医对郁证的辩证分析及治疗

什么是郁证?来看看中医对郁证的辩证分析及治疗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一、病因1.情志所伤七情过极,刺激过于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导致情志失调,尤以悲忧恼怒最易致病。
如清·尤怡《金匮翼》所说:“凡忧思郁怒,久不能解者,多成此疾。
”2.体质因素原本肝旺,肝气易结,或体质素弱,机体的调节能力减弱,复加情志刺激致病。
如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所说:“诸郁,脏气病也。
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
”二、病机基本病机:是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理性质分类:气郁:由于本病多为情志所伤,始于肝失条达,气失疏泄,故以气郁为先;火郁:由气及血,则为血郁;气郁日久化火,则为火郁;痰郁:气滞湿阻,聚而成痰,则为痰郁;湿郁:气滞水湿不行,湿气停留,则为湿郁;湿郁、痰郁、热郁:食滞不消而蕴湿、生痰、化热等,则又可成为湿郁、痰郁、热郁等证。
此六郁互为因果又互相兼杂。
病变部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病程特点:初起以六郁邪实为主,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
如清·林佩琴《类证治裁·郁证》云:“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
”生理性质:肝喜条达而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三、辨证要点1.辨六郁及主次病因:郁证的发生每有精神刺激、七情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故郁证以气郁为主要病变,常兼有血瘀、化火、痰结、湿阻、食积。
六郁:气郁:胸胁胀满,痛无定处者,为气郁;血郁:胸胁胀痛,痛有定处,舌有瘀点,则为血郁;火郁:性情急躁易怒,口苦咽干,便秘,舌红苔黄者,为火郁;痰郁:胸胁满闷,咽中如有异物梗塞者,为痰郁;湿郁:身重,脘腹胀满,口腻,便溏者,为湿郁;食郁: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者,为食郁。
火郁三焦:宣泄郁火

火郁三焦:宣泄郁火【临床表现】憎寒壮热,一身尽痛,四肢厥冷,头痛眩晕,咽喉肿痛,口气如火,口干口渴,胸膈满闷,脘腹胀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宁,神昏谵语,大便干结,小便涩痛,发斑发疹,吐衄便血,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有力。
【病机分析】本证为温热火邪郁于三焦气分,不得宣泄之候。
多因温热初起,过用寒凉,遏阻阳气,以致火郁于内,寒遏于外而成。
火郁于内,格阴于外,故憎寒壮热,一身尽痛,四肢厥冷,即《内经》所谓:“诸禁鼓眎,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郁热内伏,气血上壅,则头痛眩晕,咽喉肿痛。
里热上熏,故口气如火。
热炽津伤,上不润口,则口干口渴。
火热内郁,气机滞塞,故胸膈满闷,脘腹胀痛。
中焦气滞,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
火热内郁,不得外发,内窜心包,神明失主,故烦躁昏谵。
热邪与糟粕相结,则大便干结。
火热下移小肠、膀胱,则小便涩痛。
火邪于内,不得外发,内窜营血,可致发斑、发疹或吐衄便血。
舌红苔黄燥为气分郁热伤津之象。
脉数有力乃热盛之征。
【治法】宣泄郁火【方药】升降散(《伤寒温疫条辨》)白僵蚕(酒炒)二钱全蝉蜕(去土)一钱广姜黄(去皮)三钱川大黄(生)四钱秤准,右(上)为细末,合研匀。
病轻者,分四次服,每服重一钱八分二厘五毫,用黄酒一盅,蜂蜜五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
病重者,分三次服,每服重二钱四分三厘三毫,黄酒盅半,蜂蜜七钱五分,调匀冷服。
最重者,分二次服,每服重三钱六分五厘,黄酒二盅,蜜一两,调匀冷服。
一时无黄酒,稀熬酒亦可,断不可用蒸酒。
胎产亦不必忌。
炼蜜丸名太极丸,服法同前,轻重分服,用蜜、酒调匀送下。
【方论】本证的表现虽然种种,但归根结底,是寒凉外遏,火热内郁,故用宣泄郁火的升降散治疗。
方中白僵蚕辛苦咸平,能散风除湿,清热解郁,既能宣通火郁之邪,又能透风湿于火热之外。
蝉蜕辛咸凉,为轻清之品,辛可宣散,凉可去热,故能治温病初起热郁于内之证,有透邪达热,解毒利咽之功。
白僵蚕、蝉蜕均为虫药,有宣郁透热之效,然行气破结,泄火清热之力则逊,故又配以姜黄和大黄。
朱丹溪的郁证治疗的主要内容

朱丹溪的郁证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六郁辨治:朱丹溪提出了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之六郁辨证。
对于每种郁症,他都详细地阐述了其主症和脉象。
其中,气郁是无形的变化和功能的失调,而其他诸郁如血、痰、湿、食则均为有形之壅滞。
他创立了越鞠丸来治疗这六种郁症,此方以行气活血、除湿化痰、消食清热为主,能疏散各病邪郁阻所导致的病症。
调节情绪:朱丹溪强调通过调节情绪来疏解郁结。
他提出了“五音调情”和“观色调情”的方法。
前者是通过听音乐来调节情绪,他认为不同的音乐能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后者是通过观赏色彩鲜艳的花卉、山水等来调节情绪,他认为色彩对人的情绪有影响。
中焦论:朱丹溪认为“凡郁皆在中焦”,拟定越鞠丸来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
方中香附与川芎相伍,一气一血,善于疏肝解郁,为临床所常用。
病机认识:郁证的病机以肝气郁结为主,病程进展大多气郁在先,血郁在后。
肝郁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对于肝郁阴虚之证,可以自拟“一贯煎”为疏肝养阴之方;对于肝肾两虚之证,可以用“逍遥散”与“地黄丸”配合为“滋水清肝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证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忧郁不畅,精神...情绪急躁易怒,大便秘结多属火郁;咽中如有异物感,胸中窒闷,反复发作多为痰郁;脘腹饱胀,不思饮食,嗳气酸腐多属食郁;精神恍惚,悲哀欲哭,喜怒无常。
火郁之证,无论在外感疾患或内伤杂病中均可见到,属临床常见病证之一。
其证虽属“火”邪为患,然因其火邪“郁”而未发,故临床见症多错综复杂,参差不一,有的反而见到寒象。
若不详诊细参,推究病本,往往容易误诊误治,甚至南辕北辙,轻者耽延时日,重则贻误人命,故临证不可不辨。
(一)火郁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而升降出入又是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形式。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升降出入运动,不断从自然界摄入所需物质,排出代谢的废物,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吐故纳新,维持气血循行不息,才能使脏腑功能健旺,生机蓬勃。
若—一旦升降出入失常,气机滞塞,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则百病由生,甚则危及生命。
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所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而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气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
火之与热,表现虽有所不同,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而后世医家亦每有称“火郁”为“热郁”者。
其致病原因颇多,外感六淫邪气,内滞气、血、痰、饮、湿、食均可罹患。
究其病机,皆因邪气阻滞气机,引起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里,造成火郁之证。
其郁愈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郁愈甚。
正如刘完素所云:“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
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
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
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
(二)火郁的诊断
火郁与火热虽同属阳热之证,但二者临床表现却大相径庭。
火热证是热炽于里而张扬于外,通身表里皆见一派热象,如身热恶热,心烦躁扰,面目红赤,口渴饮冷,舌苔黄厚,脉洪数有力等,此种热象,一望可知。
而火郁则是热郁于里不得
张扬,虽有里热,但并不形于外,表里不一,很难一目了然。
因此,必须抓住关键,掌握要领,方能诊断准确,不致有误。
一般来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辨识。
1.舌象因火郁于内,津耗液亏,舌体失于濡润,因而多见舌形瘦薄而舌面少津,甚则扪之干燥或舌面干裂。
若因湿阻气机而致火郁者,多见舌红、苔白腻。
2.脉象因火热内郁,气机阻滞,气血循行不畅,故脉象多见沉涩或沉弦而数。
若郁闭特甚,气血内壅,亦偶有脉来沉弦迟缓者,切宜详诊细参,勿以寒证论之。
3.临床见症可有心烦急躁,自觉心中愦愤然,烦杂无奈,莫名所苦;若火灼阴伤,亦可致不寐或恶梦纷纭,梦中时有惊呼;若郁火上扰清窍,则头目眩晕;温病火热内郁者,甚至可见神昏谵妄;其面色多见滞暗无华,甚或黎黑;或见但头
汗出,而身无汗;四肢不温,甚或厥冷,其郁愈甚,则其厥愈深;小溲短赤,大便秘结,在温病中,每可见大便数日不通,或见热结旁流,亦有郁火内逼而作火泻者;或斑疹发而不透,或出而复回,或色暗枯滞,或稠密紧束。
以上见症,皆
因火热内郁不能外达,其证之复杂可知矣。
(三)火郁的治疗
火郁之证,气机闭塞,泄越无门。
若纯用寒凉之品,则易凝滞气机,使邪无出路,反成凉遏之势,是欲清而反滞,愈清愈郁,不惟病无愈期,反恐招致他患。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出“火郁发之”,开治火郁之门径,实为治疗火郁证之根本法则。
所谓“发之”,即宣发、发泄之意。
临床见火郁之证,必先用解郁、疏利、宣泄、轻扬
等方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调畅气血,使营卫通达,郁火方有泄越之机。
火郁之病因虽多,若能审证求因,祛其致郁之由,则可使郁开气达而火泻,不用寒凉而其火自消。
如因六淫而致火郁者,祛其外邪,则火郁可发;因于气滞者,疏利气机,则火郁能宣;因于血瘀者,行其瘀滞,则火郁自解;因于痰湿者,化其痰湿,则气机条畅而郁火有泄越之路;因于食滞者,消导化滞,则火郁不存。
如此种种,总以调畅气机为其要义。
火郁(肝郁犯胃)肝气犯胃
证见胃脘痞满隐痛,两胁撑胀疼痛,拒按,嗳气频频,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口臭,喜冷饮,食欲减退,舌红苔薄白微黄,脉象弦数。
[治疗] 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
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安胃。
清胃止痛微丸是由黄连、白芍、地榆、白芨、鸡内金共五味道地中药组成的大复方现代中药,通过五味植物类加动物类药的科学配伍,能够利用其协同作用,达到增效减毒的疗效,独有的微丸剂型充分发挥药力,共奏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消食导滞,健脾止痛的综合疗效。
以疏肝泄热为主。
此时应慎用香燥,故叶天士主张“忌刚用柔”。
如舌尖已红,脉虽弦数未甚,即当以疏肝泄热立法。
倘痛已缓和,而患者脾虚血少,肝郁未达,可进一步养血疏肝,以资调理。
若热已伤阴,则非用滋水养肝不可。
由于肝火伤阴,每致下吸肾水,肾水不足,则肝阴更失滋养;肝阴不足,势必肝火愈炽,病及根本,故非滋养肝肾不为功。
治则疏肝、泄热和胃。
选穴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章门、手三里、足三里。
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提拿捏背助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揉压阳阴清热法,加用推揉胸胁疏肝法(见发热)。
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别捏拿两侧血海、梁丘、如痛已缓和,肝脾未调,可用双手拇指对揉、对压两侧三焦俞,单拇指按揉中脘,以调理三焦。
胃病胃热火郁证口臭之间是什么关系?
口臭并不是长期没有刷牙的缘故,口腔问题也不是引起口臭的主因,大多数口臭的主要原因都是各种原因导致胃的功能被寒邪所困、阳明燥火亢盛的结果。
比如:将一个处于正常状态下的人,突然浸到冰水里,皮毛的宣发功能就会被困住,人就会用发热的形式,来驱赶寒邪,于是就会出现发烧的症状。
同样的道理:一个处于正常状态下的胃突然被灌进冰水,胃的热和下降功能就会被困住,使胃壁中运行的气血瞬时凝固而变为垃圾,因为“阳明经主燥”,所以胃会用生发燥火的形式,来疏通并驱赶凝滞的寒邪,于是就会出现心烦、口渴、咽乾、喜饮冷等症状。
由于部分胃气下降的功能被抑制,就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胃气上逆现象。
由于胃气上逆,就会将胃中的胃酸和胆汁逆向流入口腔,于是胃酸就形成了口臭,胆汁就形成了口苦。
胃热是引起非口腔问题导致口臭的最直接原因,所有胃部不适造成的口臭都是胃热导致的。
所以要想彻底治疗口臭,治疗胃病胃热是根本。
清胃止痛微丸处方精炼,方从证出,道地取材黄连、白芍、地榆、白芨、鸡内金共凑清胃泄火,柔肝止痛之功效,是治疗胃脘痛胃热火郁证型兼抗幽门螺旋杆菌的纯中药。
胃脘痛胃热的病变在胃,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若胃失和降,常见胃痛、泛酸等症;肝与胃是木土乘克关系,肝属木,为刚脏,喜条达,主疏泄,肝气横逆,木旺乘土,使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所以治胃病胃热最佳用药宜同时具有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消食导滞,健脾止痛之功效。
清胃止痛微丸主治胃脘痛胃热火郁证,方中君药黄连除胃中积热,泻肝火以安胃,肝胃郁火得清,胃气自降,胃脘灼痛、烦燥泛酸等主症得以缓解;臣药白芍柔肝健脾,缓急止痛;佐药地榆能清除胃肠中郁火,能收敛止血,敛疮愈疡;白芨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鸡内金善消胃中宿食停滞。
五味植物类加动物类药的科学配伍,强调协同治疗作用,能够同时达到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消食导滞,健脾止痛的疗效,方中黄连和地榆还具有杀灭幽门
螺旋杆菌的功效。
清胃止痛微丸在临床治疗胃病胃热火郁证等胃脘痞满隐痛,两胁撑胀疼痛,拒按,嗳气频频,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口臭,喜冷饮,食欲减退,舌红苔薄白微黄,脉象弦数等症状,治疗胃病胃脘痛胃热火郁证型兼抗幽门螺旋杆菌的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