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郁证

合集下载

中医关于“郁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郁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郁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郁证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为主症的疾病。

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饮食等因素所致之郁;狭义的郁,单指情志不舒之郁。

本节所论主要为狭义之郁。

西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抑郁症、癔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多属于本病范畴,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郁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首先记载了五运之郁及情志致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素问·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灵枢·本神》云:“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

”论述了情志失调引起气机郁滞,导致郁证发生。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其治疗脏躁和梅核气的方药沿用至今。

3.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提出七情致郁为内因。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六郁》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

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首倡“六郁”之说,属广义之郁,创制越鞠丸等治郁诸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4.明代之后,情志之郁逐渐成为郁证的主要内涵。

明·虞抟《医学正传·郁证》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名。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云:“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景岳全书·郁证》谓:“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

”倡导因病而郁、因郁而病,对后世影响较大。

其对怒郁、思郁、优郁的证冶方药论述全面。

5.清·李用粹《证治汇补·郁症》云:“心郁昏味健忘,肝郁胁胀嗳气,脾郁中满不食,肺郁干咳无痰,肾郁腰胀淋浊,不能久立,胆郁口苦晡热,怔不宁。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郁证练习题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郁证练习题

第二十八单元郁证一、A11、郁证主要的病因是A、情志内伤B、感受外邪C、饮食所伤D、胃失和降E、肝气上逆2、郁证的形成常以何者为先A、血郁B、火郁C、痰郁D、食郁E、气郁3、郁证的发生虽与五脏均有关,但主要受累之脏为A、心、肝、肾B、肝、心、脾C、肺、心、肝D、肺、脾、肾E、心、肺、肾4、各证型的郁证均可出现A、血郁症状B、湿郁症状C、气郁症状D、热郁症状E、痰郁症状5、郁证肝气郁结证的最佳选方是A、四逆散B、柴胡疏肝散C、越鞠丸D、逍遥散E、小柴胡汤6、郁证心神失养证的最佳选方是A、知柏地黄丸B、清金化痰汤C、甘麦大枣汤D、泻心汤E、龙胆泻肝汤7、半夏厚朴汤适用于郁证的哪一证型A、肝气郁结证B、气郁化火证C、痰气郁结证D、心脾两虚证E、心肾阴虚证二、A21、患者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其治法是A、益气养血B、补肾宁心C、养心安神D、解郁化痰E、疏肝解郁三、B1、A.柴胡疏肝散B.丹栀逍遥散C.半夏厚朴汤D.甘麦大枣汤E.龙胆泻肝汤<1> 、郁病心神失养证的治疗宜选用A B C D E<2> 、郁病痰气郁结证的治疗宜选用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郁证的病因:七情所伤、思虑劳倦、脏气素虚。

其中以情志因素最为主要。

【该题针对“郁证”知识点进行考核】2、【正确答案】 E【该题针对“郁证”知识点进行考核】3、【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郁证的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涉及心、脾。

【该题针对“郁证”知识点进行考核】4、【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郁证以气郁为先。

【该题针对“郁证”知识点进行考核】5、【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郁证之肝气郁结证证候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该题针对“郁证”知识点进行考核】6、【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郁证之心神失养证证候主症: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脉弦。

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

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

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郁证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病证名词,主要表现为情绪抑郁、心情低落、精神不振、自觉胸闷、失眠等症状。

中医学家朱丹溪对郁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从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为郁证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朱丹溪认为郁证是由于心气郁滞导致的疾病。

心气是中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心脏的功能之一,它主要活动在心脏和大脑之间,与情绪、思维等密切相关。

朱丹溪认为,当心气郁滞时,会影响到心脏和大脑的正常运行,引发情绪抑郁、心情低落等症状。

他认为,心气郁滞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朱丹溪进一步将郁证分为虚实两个不同类型。

虚郁证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咽干口燥等虚损症状,病机为气血不足、心阳虚弱,治疗上应以补益为主。

实郁证主要表现为胸闷、烦躁、易怒等实证症状,病机为心火上炎、痰火郁结,治疗上应以清热解郁为主。

朱丹溪还提出了一些实用的辨证施治方法。

对于虚郁证,他主张选用益心气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等,以补益气血、舒展心气。

对于实郁证,他主张选用泻火解毒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等,以清热解郁、疏肝解郁。

此外,朱丹溪还强调了环境对郁证的影响。

他认为,郁证的发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他主张通过改善生活环境,培养良好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情绪,有助于预防和缓解郁证的发生。

总结起来,朱丹溪对郁证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郁证归纳为心气郁滞的疾病,强调了心气在郁证发生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将郁证分为虚实两个不同类型,提出了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法。

三是强调了环境对郁证的影响,认为改善生活环境有助于预防和缓解郁证的发生。

朱丹溪的研究为中医治疗郁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对于深入理解和防治郁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郁证【定义】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之郁。

狭义的郁,单指情志不舒之郁。

本节所论之郁主要为狭义之郁。

西医学中的抑郁症、焦虑症、癔症等均属于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郁证多因郁怒、忧思、恐惧等七情内伤,使气机不畅,出现湿、痰、热、食、瘀等病理产物,进而损伤心、脾、肾,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加之机体脏气易郁,最终发为本病。

【病位】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等脏。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胁肋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异物感、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有愤怒、忧愁、焦虑、恐惧、悲哀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3.多发于中青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测定有助于郁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等以咽部症状为主要表现时,食道的X线及内窥镜检查有助于排除咽喉或食管类疾病。

(二)鉴别诊断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噎膈梅核气为自觉咽中有物梗塞,咽之不下,咯之不出,但无咽痛,进食无阻塞,不影响吞咽。

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

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噎膈以吞咽困难为主,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且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而不在咽部。

2.郁证脏躁与癫证脏躁多在精神因素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烦躁不宁、易激惹、易怒易哭、时作欠伸,但有自知自控能力。

而癫证则主要表现为表情淡漠、沉默痴呆、出言无序或喃喃自语、静而多喜、缺乏自知自控能力,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辨证论治】1.肝气郁结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女子月事不行;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中医内科学之郁证

中医内科学之郁证
症状辨证:郁证的症状包括 胸闷、胸痛、失眠、多梦、 食欲不振等,需要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
治疗原则
疏肝解郁:通 过疏肝理气, 缓解肝气郁结, 改善情绪
01
养心安神:通 过养心安神, 缓解失眠、焦 虑等症状
03
02
健脾和胃:调 理脾胃功能, 促进消化吸收, 增强体质
04
活血化瘀:活 血化瘀,改善 血液循环,消 除瘀滞
发展
心理调适
01
保持乐观积极 的心态,避免 过度担忧和焦

02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和作息
规律
03
培养兴趣爱好, 丰富精神生活,
转移注意力
04
加强人际交往, 与家人、朋友 保持良好的沟
通和交流
谢谢
常用方剂
01
02 逍遥散: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肋胀痛,
善太息等症。
柴胡疏肝散:用于肝气郁结,胸胁胀痛,善 太息,情志抑郁,烦躁易怒等症。
03
04 半夏厚朴汤:用于痰气郁结,胸闷,呕吐,
呃逆等症。
甘麦大枣汤:用于心阴不足,心悸,失眠, 多梦等症。
05
归脾汤:用于心脾两虚,失眠,多梦,健 忘,心悸等症。
中医内科学之郁证
演讲人
目录
01. 郁 证 概 述
02. 郁 证 的 辨 证 论 治
03. 郁 证 的 预 防 与 调 护
郁证概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郁证的定义
01 郁证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由 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导致的一类病症。
02 郁证的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胸闷、腹胀、 食欲不振、失眠等。
03 郁证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情志不舒、气机 郁滞、痰湿内蕴等。

中医内科学---郁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

耗 伤
阴 虚
心 病
心 肾
情 志
营 血
火 旺
及 肾
阴 虚


2、病机:
发病:郁证起病可急可缓。 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 基本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性:初起多实,渐至虚实夹杂,久则以虚为
主,虚中夹实。
病势:初起以气机郁结为主;进一步可兼见血 瘀 、痰结、湿阻、食滞、火郁等;终可伤及脏 腑,至气血阴阳虚弱,以心脾肾虚常见。
1.肝气郁结证
临床证侯: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 定处,脘闷暖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基本治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实证――理气开郁,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
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 消食等法。 虚证――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 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虚实夹杂――根据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三、证治分类
结交阻于咽喉
食道狭窄或干涩
病位

胃、肝、脾
进食特点
饮食如常
饮食难下,吞咽困难
呕吐特点
多无呕吐
食入呕吐
预后


3.郁证脏躁与郁证
1




主症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 惊,悲忧善哭,时作欠伸,骂 詈喊叫,不发如常,有自控能 力
喜怒无常,沉默痴呆,语无伦次 等思维、情感、感觉甚至行为异 常为主,极少自行缓解,缺乏自 控能力
二、病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1
梅核气
虚火喉痹
病因
青中年女性, 情志不畅

中医治疗焦虑抑郁你一定要看

中医治疗焦虑抑郁你一定要看

中医治疗焦虑抑郁你一定要看抑郁症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焦虑抑郁属中医学“郁证”的范畴。

《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曰:“诸郁,脏气病也,且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气病生焉。

”故而本病的病因既有脏腑疾病和气血不调的内在病因,又有饮食不节和情志内伤的外在因素。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进行了深入研究,RSHWHO渡氧可以明显促进脑中枢多巴胺释放有助于减轻工作压力,缓和疲劳的症状,镇静。

调节脑内神经传达物质的变化,消除疲劳,起到舒心、放松,能让人更好的进入精神愉悦状态,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又可以解消疲劳、降低血压和提高学习记忆能力。

五脏中肝为郁证之本脏,肝主疏泄,调节情志,畅达全身气机,肝气顺则五脏宁,肝气郁则五脏气血失调,故肝气郁滞为郁证最基本的病因病机。

郁证的发生,除情志内伤外,还与素体虚弱、性格内向或肝气郁结的体质因素密切相关。

老年抑郁症的病机特点,取决于老年人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盛,发长齿更……八八,则齿发去”。

老年抑郁症多发生于六旬以后,此时老年人体质虚弱,五脏皆衰,致机体阴阳失调,内环境紊乱,更易患抑郁障碍。

老年抑郁症其病位当责之心、肝、脾、肾,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脏腑虚损,脑窍失养;标实为气、痰、瘀阻滞脑窍,神机失灵所致。

“五脏六腑皆可致郁”,对其的认识不能拘泥于单纯疏肝解郁。

脾胃为后天之本,影响一身气机的升降,同时也影响水液的输布,这些因素都能够引发郁证。

专家提出康复意见:1、不要轻易使用药品,抑郁症被人们称为“心灵感冒”,所以我们就像认识感冒一样,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承受能力。

做到早期认识、早期干预和科学治疗。

2、专家指出只有及少数患者达到疾病上线,而多数抑郁症只是体内缺乏某些物质,补充RSHWHO渡氧源于自然细心呵护,促进脑中枢多巴胺释放有助于减轻工作压力,缓和疲劳的症状、镇静和抗焦虑、药用植物活性成分调理康复。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郁证、梅核气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郁证、梅核气

郁证、梅核气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要点一概述早在《内经》就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并有较多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如元代《丹溪心法·六郁》已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郁证的病因1.情志失调2.体质因素(二)郁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郁证成因主要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而为病,故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肝喜条达而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怀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郁证的诊断要点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二)类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证
病因病机
1.病因情志内伤,愤懑郁怒,忧愁思虑。

2.病机
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病理因素是气、血、湿、痰、热、食六郁。

病初因气滞挟湿痰、食积、热郁者,多属实证;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属虚证。

诊断要点
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它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类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
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

梅核气的诊断要点如上所述。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因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证
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而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各型郁证的治法
1.肝气郁结证
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胃失和。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速记: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归肝滋肾六王
2.气郁化火证
主症:情绪不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横逆犯胃。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3.痰气郁结证
主症: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医宗金鉴·诸气治法》将本证称为“梅核气”。

证机概要: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半夏厚朴汤加减。

4.心神失养证
主症: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脉弦。

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将此种证候称为“脏躁”。

证机概要: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甘麦大枣汤加减。

5.心脾两虚证
主症:情绪不宁、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证机概要:脾虚血亏,心失所养。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是治心脾两虚证的首选方剂。

6.心肾阴虚证
主症: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精亏虚,阴不涵阳。

治法:滋养心肾。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前方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后方滋补肾阴。

合用适宜于心肾阴虚之心悸,失眠,腰酸,遗泄。

证型归纳: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4)心神失养: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
6)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
速记:郁柴痰夏郁火丹,心归肾天心神甘。

病案(例)摘要1:
刘某,女,45岁,已婚,工人。

2016年1月2日初诊。

患者平素工作压力较大。

2月前开始出现情绪不宁,胸胁满闷。

现症: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时有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脉弦。

请与癫证相鉴别。

郁证-心神失养证
主症: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脉弦。

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
并治》将此种证候称为“脏躁”。

证机概要: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甘麦大枣汤加减。

郁证脏躁与癫证: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而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病案(例)摘要1:
张某,女,42岁,已婚,职员。

2018年9月10初诊。

患者平紊情绪多变。

1个月前因工作压力大,逐渐出现精神抑郁,咽中如有物梗塞。

现症: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自觉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舌苔白腻,脉弦滑。

郁证-痰气郁结证
主症: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医宗金鉴·诸气治法》将本证称为“梅核气”。

证机概要: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半夏厚朴汤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