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郁证、梅核气
梅核气

梅核气作者:刘臣彬概述:梅核气是咽喉中有异物感觉,也就是咽喉中如有乌梅核阻塞于咽喉部。
多数患者主诉咽喉不适、干咳,如有一物,形同圆形,如同鹌鹑卵大,咽之不下,咯之不出的咽喉疾患。
中青年妇女比较容易患上此病。
中医学认为此病因情志郁结,肝郁气滞化痰,引起的病症。
中医称梅核气,在西医就是咽喉神经官能症,检查在耳鼻喉科,经过检查,咽喉部位不发红、不发紫,正常健康色。
鉴别诊断:1、有别于咽喉炎:咽喉炎局部咽喉部位紫绀、发红,有红色粟粒样斑点,甚至有脓斑脓点,急性的伴随咳嗽、发烧,以干咳为主。
慢性的迁延几年,甚至几十年,乃至终生不愈。
2、有别于肿瘤:因为经过下腔镜检查,以及病理检查,均无异常表现。
3、这个病往往多数是中青年妇女,就诊于耳鼻喉科,经过详细、反复多处医院检查,查不出疾病,因此,定为咽喉神经官能症。
不具有传染性,既没有细菌感染,也没有病毒感染依据。
中医诊断:患者有咽喉部自觉有球状物体堵塞,吞之不进,吐之不出,经过耳鼻喉科检查,没有异常。
舌质淡,苔白。
脉滑,一部分人伴随左关脉弦,一部分右寸部脉滑。
为痰结咽喉所致。
如果经常在刺激情况下,生气、发怒,引起的是肝郁气滞为主。
治疗原则:痰饮引起的用四七汤加减治疗,教科书用厚朴温中汤治疗。
伴随肝郁气滞的用逍遥散加减治疗。
伴随咽喉有炎症的,也就是中医的肺肾阴虚、或者上焦火盛,适当加清热泻火中药。
处方:1、四七汤:半夏15克、厚朴15克、茯苓10克、苏子20克(研碎)、生姜3片、大枣3个(掰开)水煎服。
2、加味四七汤:治梅核气妙不可述。
紫苏叶15克、半夏15克、厚朴15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枳实10克、天南星10克、砂仁5克、青皮10克、白豆蔻5克、槟榔5克、益智仁5克、生姜3片水煎服。
3、加味二陈汤:燥湿化痰、清热止咳。
适用于梅核气,伴随咽喉炎患者。
咽喉有异物感,并且咽峡部发绀,或者咽喉部有粟粒状颗粒红色者。
半夏15克、陈皮15克、茯苓10克、甘草10克、乌梅5个、枳壳10克、桔梗10克、黄芩30克、栀子20克、紫苏子15克、白豆蔻10克、生姜3片水煎服。
梅核气(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梅核气(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一概述梅核气,中医病证名,指因情志不遂,肝气瘀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临床以咽喉中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
中医肝病、中医咽喉疾病、中医精神疾病时均可见此病证。
现代医学称为咽异感症,又常被诊为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称咽癔症、癔球。
该病多发于青中年人,以女性居多。
二病因梅核气主要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乘脾犯胃,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
三临床表现咽部异常感觉,如痰黏感、蚁行感、灼热感、梗阻感、异物感等。
四检查1.在引起咽异感症的因素中,器质性病变多于精神性,咽喉部因素多于其他部位的因素,所以首先应考虑器质性因素以免误诊。
2.仔细检查鼻、咽、口咽和喉咽。
3.应对鼻、眼、耳及颈部及全身各处作相关检查,必要时还应进行纤维喉镜、纤维食管镜或胃镜、血常规、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颈椎拍片、X线食管吞钡透视或拍片、颈部及甲状腺B超检查等。
五诊断1.以咽内异物感为主要症状,但不碍饮食。
症状的轻重与情志的变化有关。
2.检查咽喉各部所见均属基本正常,也可见慢性咽喉炎。
3.其他咽喉疾病引起的不适,基本无梅核气现象,且可检查出咽喉内病灶。
4.在咽喉外部用揉摩方法可直接观察到远伤病病灶,这是诊断要点。
揉摩将病灶充分显现,异物感同时消失,这是肯定性诊断。
六辨证施治1.痰气郁结证候:自觉咽喉有异物梗塞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或上下游走不定,或于某处固着不动。
症状轻重变化频繁而无规律。
对饮食无影响,一般在进食、工作、学习、谈笑等精神移注他处时,异物梗阻症状明显减轻乃至消失。
多见于中年女性。
不少患者情绪欠稳定,恐癌多疑。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主方: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加减。
方药:法夏、厚朴、茯苓、紫苏梗、生姜。
若肝郁气滞较甚,可加香附、郁金、白芍、枳壳;痰多呕恶者,加橘红、瓜蒌皮、川贝;纳呆便溏加白术、陈皮、苍术、炙甘草;嗳气泛酸加旋覆花、代赭石;肝郁化火加牡丹皮、栀子、天花粉等。
梅核气

梅核气梅核气1.半夏厚朴汤主之。
” 所谓“炙脔”,是中医常用以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涎,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古人称之为“梅核气”,女性尤其多见。
表现为有咽喉中异物感,吞吐不得,情志不畅,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
此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咽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
《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
治疗宜行气解郁,清热化湿,活血利咽,降逆化痰。
情志而致痰湿阻滞,治以疏肝理气解郁,郁金15g,香附12g,半夏10g,厚朴10g,桔梗10g,柴胡12g,茯苓20g。
胸胁苦闷者,加柴胡12g,薤白15g;口干,舌质偏红者,加夏枯草12g,杭菊10g。
建议先用中药调养,治愈后再来食疗,避免再犯。
2.组方:昆布10g(水洗)、生牡蛎30g、桔梗6g、射干10g、清半夏10g、枇杷叶10g、紫菀15g、茯苓24g。
主治:梅核气,证见感觉咽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加减:1.痰多难咯加白芥子、杏仁、川贝母;2.嗳气频作加旋复花、刀豆子;3.肝郁湿热加川贝、夏枯草;4.痰湿偏盛加厚朴、陈皮,减去牡蛎、射干;5.肝郁化火,痰气凝滞加茯神、桑叶、胆星、麦冬;6.脉细舌红,阴虚较甚加麦冬、元参,减半夏用量;7.时有低热加丹皮;配合吴茱萸外敷脚心:取吴茱萸适量研面,米醋适量调和外敷双侧脚心(涌泉穴),布包,每日一换。
此方是胡翘五老中医治疗梅核气的习用验方,原名昆蛎半桔汤,方书多有转载,《闻过喜医案》应用介绍的比较详细。
如果临床辩证加减得当,疗效很好。
昆布咸寒,闻之有鱼腥之气,我们应用治疗乳腺增生和癌证时多不洗。
吴茱萸一般嘱咐患者每天晚上睡觉时敷脚心,第二天清晨洗去即可,此药外敷对大人小儿口舌生疮,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疗效较好。
3.具体使用、实施为:取吴茱萸、怀山药、木通。
炒黄研细,分两份。
用优质醋拌糊状,加热(热度以人体能适应为宜),在晚上睡觉前,包在两脚心的永泉穴位上。
晨起后,取下存放,待下次使用,用同样的方法治疗七天后,换另一半,用同样的方法再治疗七天,为全部疗程,此方法,可谓经济、方便、安全,无任何不良副作用,并亦能具有根治功能的作用4.马勃15 重楼10 射干15 山豆根15 板兰根20 甘草6 半夏12 厚朴15 紫苏15 大枣4枚陈皮15 黄芩15脾胃积热者可加生地、黄连,肝胆湿热甚者可加栀子、茵陈、胆草。
中医内科学---郁证

耗 伤
阴 虚
心 病
心 肾
情 志
营 血
火 旺
及 肾
阴 虚
刺
激
2、病机:
发病:郁证起病可急可缓。 病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肾。 基本病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性:初起多实,渐至虚实夹杂,久则以虚为
主,虚中夹实。
病势:初起以气机郁结为主;进一步可兼见血 瘀 、痰结、湿阻、食滞、火郁等;终可伤及脏 腑,至气血阴阳虚弱,以心脾肾虚常见。
1.肝气郁结证
临床证侯: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 定处,脘闷暖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基本治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 实证――理气开郁,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
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 消食等法。 虚证――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 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虚实夹杂――根据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三、证治分类
结交阻于咽喉
食道狭窄或干涩
病位
肝
胃、肝、脾
进食特点
饮食如常
饮食难下,吞咽困难
呕吐特点
多无呕吐
食入呕吐
预后
好
差
3.郁证脏躁与郁证
1
脏
躁
癫
证
主症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 惊,悲忧善哭,时作欠伸,骂 詈喊叫,不发如常,有自控能 力
喜怒无常,沉默痴呆,语无伦次 等思维、情感、感觉甚至行为异 常为主,极少自行缓解,缺乏自 控能力
二、病证鉴别
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1
梅核气
虚火喉痹
病因
青中年女性, 情志不畅
中医学-郁证

郁证病因病机1.病因情志内伤,愤懑郁怒,忧愁思虑。
2.病机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病理因素是气、血、湿、痰、热、食六郁。
病初因气滞挟湿痰、食积、热郁者,多属实证;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属虚证。
诊断要点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它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类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
梅核气的诊断要点如上所述。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因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证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而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各型郁证的治法1.肝气郁结证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胃失和。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速记: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归肝滋肾六王2.气郁化火证主症:情绪不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杨海波梅核气的中医辨证治疗

杨海波梅核气的中医辨证治疗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梅核气的定义和症状
2.梅核气的中医病因病理
3.梅核气的中医治疗方法
4.梅核气的预防和注意事项
正文
梅核气,中医病证名,是指因情志不遂,肝气瘀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所致的疾病。
其主要表现为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以咽喉中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
现代医学称之为咽异感症,或称咽部神经官能症,或咽癔症、癔球。
该病多发于青中年人,以女性居多。
中医认为,梅核气的病因病理主要有两种:一是肝郁七情失和,肝郁气逆,气逆于上,滞于咽喉而致痰黏咽喉;二是痰结久思伤脾,脾虚生痰,汽痰互结,滞于咽喉所致。
针对梅核气的中医治疗方法,通常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半夏厚朴汤、逍遥散、丹栀逍遥散等中成药。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吃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多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预防感冒。
对于梅核气的预防和注意事项,首先要保持情志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和抑郁;其次,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最后,要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
总之,梅核气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证,其治疗需要结合药物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梅核气的症状和梅核气的饮食治疗方法

梅核气的症状和梅核气的饮食治疗方法梅核气主要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所致。
肝郁气滞型者饮食调理可选择百合、薏苡仁、山药、白扁豆、茭白、丝瓜、芹菜叶、南瓜秧尖、生姜、陈皮等;痰气郁结者饮食调理可选择百合、薏苡仁、山药、白扁豆、茭白、丝瓜、芹菜叶、南瓜秧尖、生姜、陈皮等。
生活中碰到不少这样的患者,他(她)老是感觉嗓子里好像长了个东西,有异物感,无疼痛,当吞咽口水或空咽时更觉明显。
既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但进食无明显梗阻感。
在闲暇无事或心情不畅时异物感增强,而专注于工作或娱乐时症状消失。
有些患者担心自己是食管癌或者咽喉部长了肿瘤而反复做胃镜、喉镜检查,也没发现器质性病变。
这种症状,中医称为梅核气。
患者常伴有精神倦怠、抑郁、焦虑,胸胁胀满,饮食不香等症状。
该病多发于青、中年人,以女性居多。
梅核气主要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所致;也可因为肝失条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
根据不同的体质类型,不同的发病诱因,可以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常见的有肝郁气滞型、痰气郁结型两种类型。
一、肝郁气滞型好发于气郁体质的人,常伴有嗳气太息,胸胁胀痛,失眠多梦,女性常伴有经前乳房胀痛、月经失调等。
饮食调理可选择玫瑰花茶、绿茶、胖大海、海带、紫菜、苋菜、萝卜、山楂、乌梅、洋葱、芫荽等。
乌梅山楂饮乌梅、山楂各3枚,冰糖5克。
开水冲泡乌梅、山楂15分钟后,融入冰糖。
待水温下降后,将乌梅山楂饮含于口中,缓缓咽下,以使得充分滋润咽部。
可以连续服用1到2周。
荽香柚皮鲜柚皮1个,小茴香3克,芫荽3棵,盐1.5克。
柚皮刮去黄棕色表层,留下白色部分放在炭火上烤至焦黄色,切块,加小茴香、盐,用橄榄油清炒,佐膳,每周2次。
二、痰气郁结型好发于痰湿体质、气虚体质的人。
常伴有胸腹部胀闷、不欲饮食、倦怠乏力、神疲嗜睡、咯吐粘痰等。
饮食调理可选择百合、薏苡仁、山药、白扁豆、茭白、丝瓜、芹菜叶、南瓜秧尖、生姜、陈皮等。
梅核气

【药物】玄参125克, 香橼65克, 大枣1000克.【用法】上药入砂锅, 加水适量, 文火煎煮至水尽, 取大枣晾干即成药枣.每天服3次, 每次5-7个药枣, 或不定时随便服用, 但每天不超过30个为宜.【疗效】此方治疗梅核气疗效甚佳, 一般轻者1剂即愈, 重者2剂, 最多服3剂.【来源】李起轩, 山东中医杂志1987; (3) : 51含化膏【药物】红梨500克, 沉香、木香、没药、乳香各3克, 麝香0.7克, 白糖500克.【用法】将红梨捣碎取汁, 与白糖熬膏;将沉香、木香、没药、乳香、麝香共研细末, 入膏中和匀, 制成1.5×1×0.5厘米大小的膏块, 视病情轻重, 每隔2-4小时含化1块, 夜间不用药.【疗效】此方治疗梅核气有效.【病例】刘××, 男, 52岁.患者自感咽中有物梗阻, 吐之不出, 咽之不下, 伴有胸胁窜痛, 心情抑郁, 腹胀纳差, 舌红、少苔, 脉细数.检查咽部充血, 有似米粒红点, 五官科检查诊为颗粒性咽炎, 中医诊为梅核气.以此方1剂治疗, 诸症好转;二诊复进1剂, 症除.【来源】张耀祖, 等. 河南中医1992; (2) : 91蜂蜡丸【药物】露蜂房80克, 鸡内金40克, 黄蜡、蜂蜜各120克.【用法】将前2味药研成细末, 炼蜂蜜溶黄蜡制丸, 每丸重3克.每天服3次, 每次3丸, 空腹服.上方1剂为1疗程.1疗程未愈者, 可隔2天再继行第2疗程.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之品, 保持精神愉快.【疗效】此方治疗梅核气21例, 治愈16例, 显效3例, 有效2例.【病例】王×, 女, 42岁.诉3年前因受精神刺激, 引起咽中不适, 如有异物梗阻, 经某地大医院诊断为‘慢性咽炎’.给予抗生素及中药治疗, 效果不显.患者诉咽中不适, 如有物体阻塞, 咯之不出, 咽之不下, 胸闷, 苔白腻, 脉弦滑.辨证为气滞痰郁.予上方1剂而愈, 随访1年未复发.【来源】李天升, 等. 湖北中医杂志1992; (2) : 21二花一子汤【药物】金银花、绿梅花、大海子各10克.【用法】上药放入保温杯中加开水浸泡20分钟后饮用, 每天饮用4-5次.杯中水饮完后, 可再加开水泡眼.【疗效】此方治疗梅核气67例, 痊愈46例, 好转15例, 无效6例.【病例】吴××, 女, 28岁.咽部梗烧感5年, 咳之不出, 咽之不下, 经多方治疗均未见效.近日来因受凉, 咽部梗塞感加重, 伴口干咽燥.检查咽部充血紫暗, 有滤泡形成.以此方治疗3天后症状好转, 10天后症状大减.前后共治疗2个月, 症状、体征消失而愈.【来源】毕士佐, 等.四川中医1993; (3) : 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证、梅核气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要点一概述早在《内经》就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并有较多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如元代《丹溪心法·六郁》已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郁证的病因1.情志失调2.体质因素(二)郁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郁证成因主要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而为病,故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肝喜条达而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怀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郁证的诊断要点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二)类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
梅核气的诊断要点如上所述。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证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
而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要点四辨证论治(一)郁证的辨证要点郁证的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应依据临床症状,辨明其受病脏腑侧重之差异。
郁证以气郁为主要病变,但在治疗时应辨清六郁。
一般说来,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湿郁、痰郁主要关系于脾;而虚证则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实证病程较短,表现精神抑郁,胸胁胀痛,咽中梗塞,时欲太息,脉弦或滑;虚证则病已久延,症见精神不振,心神不宁,心慌,虚烦不寐,悲忧善哭,脉细或细数等。
(二)郁证的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
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火郁、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
虚证则应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三)郁证的分证论治1.肝气郁结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香附、枳壳、陈皮、郁金、青皮、苏梗、合欢皮、川芎、芍药、甘草。
2.气郁化火证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薄荷、郁金、制香附、当归、白芍、白术、茯苓、丹皮、栀子等。
3.痰气郁结证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舌苔白腻,脉弦滑。
本证亦即《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所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之症。
《医宗金鉴·诸气治法》将本证称为“梅核气”。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药:厚朴、紫苏、半夏、茯苓、生姜等。
4.心神失养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脉弦。
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将此种证候称为“脏躁”。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甘麦大枣汤加减。
常用药:甘草、小麦、大枣、郁金、合欢花等。
加减:若血虚生风而见手足蠕动或抽搐者,加当归、生地、珍珠母、钩藤养血息风;躁扰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制首乌等养心安神;如喘促气逆者,可加五磨饮子开郁散结,理气降逆。
5.心脾两虚证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神曲等。
6.心肾阴虚证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心肾。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常用药:地黄、怀山药、山茱萸、天冬、麦冬、玄参、西洋参、茯苓、五味子、当归、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丹参、丹皮等。
加减:若心肾不交而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者,可合交泰丸(黄连、肉桂)交通心肾;遗精较频者,可加芡实、莲须、金樱子补肾固涩。
试题:简述郁证痰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
『参考答案』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试题:简述郁证痰气郁结证的治法方剂。
『参考答案』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半夏厚朴汤加减。
病案1:刘某,女,45岁,已婚,工人。
2016年1月2日初诊。
患者平素工作压力较大。
2月前开始出现情绪不宁,胸胁满闷。
现症: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时有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脉弦。
梅核气梅核气,中医病证名,指因情志不遂,肝气瘀滞,痰气互结,停聚于咽所致,以咽中似有梅核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临床以咽喉中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
中医肝病、中医咽喉疾病、中医精神疾病时均可见此病证。
现代医学称为咽异感症,又常被诊为咽部神经官能症,或称咽癔症、癔球。
该病多发于青中年人,以女性居多。
要点一概述《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宋《仁斋直指方》:“梅核气,七情内郁,结成痰涎.....塞咽喉如梅核”,指出梅核气系痰气交阻而成。
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哽状,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也”。
要点二病因病机梅核气主要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于咽喉或乘脾犯胃,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痰气结于咽喉引起。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梅核气的诊断要点1.以咽内异物感为主要症状,但不碍饮食。
症状的轻重与情志的变化有关。
2.检查咽喉各部所见均属基本正常,也可见慢性咽喉炎。
3.其他咽喉疾病引起的不适,基本无梅核气现象,且可检查出咽喉内病灶。
4.在咽喉外部用揉摩方法可直接观察到病灶状况,这是诊断要点。
揉摩时异物感同时消失,这是肯定性诊断。
(二)类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
梅核气的诊断要点如上所述。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要点四辩证论治(一)梅核气的治疗原则理气开郁、化痰散结、怡情易性是治疗梅核气的基本原则。
(二)梅核气的分证论治1.痰气郁结证候:自觉咽喉有异物梗塞感,咽之不下,咯之不出,或上下游走不定,或于某处固着不动。
症状轻重变化频繁而无规律。
对饮食无影响,一般在进食、工作、学习、谈笑等精神移注他处时,异物梗阻症状明显减轻乃至消失。
多见于中年女性。
不少患者情绪欠稳定,恐癌多疑。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主方: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加减。
方药:法夏、厚朴、茯苓、紫苏梗、生姜。
加减:若湿郁气滞而兼胸脘痞闷,嗳气,苔腻者,加香附、佛手片、苍术理气除湿;痰郁化热而见烦躁,舌红苔黄者,加竹茹、瓜蒌、黄芩、黄连清化痰热;病久入络而有瘀血征象,胸胁刺痛,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涩者,加郁金、丹参、降香活血化瘀。
2.肝郁气滞证候:胸胁满闷或疼痛,或乳房及少腹胀痛,善太息,嗳噫频作,食纳呆滞,或咽中如物梗阻,吞吐不利,或见颈项瘿瘤,情志抑郁,腹部积聚,月经不调,甚或闭经,苔薄,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药:柴胡、赤芍、川芎、枳壳、香附、陈皮、郁金、佛手、炙甘草。
加减:可加半夏、厚朴、茯苓、紫苏梗等药。
3.肝郁失音证候:咽喉梗塞,部位不定;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时有时无,时轻时重,常随情志变化而变化,抑郁愈甚,症状愈重;亦有因情绪激动后声音突然嘶哑;或语音全无,短数小时,长者可数日不愈,但咳嗽、啼哭时却发声正常。
咽喉检查均无异常。
常伴有情志不舒,多疑善虑,少言寡欢,胸闷胁痛,失眠心悸,月经不调等。
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治则:疏肝解郁行气,畅喉开音。
主方:诃子清音汤。
方药:诃子肉、桔梗、甘草、郁金、香附、木蝴蝶。
加减:苔腻夹痰湿者,加薏苡仁、泽泻、车前草。
其他疗法1.心理疗法本疗法对本证的治疗十分重要,解除思想顾虑,保持心情舒畅,使患者移情易性,常可取得不治自愈之效。
在取得患者信赖的情况下,可施行暗示疗法。
2.饮食疗法(1)合欢花蒸猪肝:合欢花(干品)10~12克,放碟中,加清水少许,泡浸4~6小时,再将猪肝100~150克切片,同放碟中,加食盐少许调味,隔水蒸熟,食猪肝。
(2)玫瑰花茶:玫瑰花瓣(于品)6~10克,放茶盅内,冲入沸水,加盖片刻,代茶饮。
(3)葱煮柚皮:鲜柚皮1个,在炭火上将外层黄棕色烧焦,刮去表层,然后放入清水中泡浸1日,使其苦味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