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郁发之”理论源流及临床价值-周丽,贺龙刚

合集下载

火郁发之

火郁发之

浅析“火郁发之”及临床应用摘要:《内经》认为火郁即心郁,后世医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火郁不仅是心郁,也可以是五脏之郁;治疗当以宣散发越,开通郁闭为关键,使郁开气达,则火热才能顺遂其性,泄越外出。

由于火郁证的病位不同,病因有异,因而用药亦不尽相同。

“火郁发之”的治则,用于指导诸多火郁证的治疗。

关键词:火郁发之辛散临床应用一、“火郁发之”的理论渊源及意义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着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

”因心为火脏,故火郁即为心郁,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

[1]"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2]但是这种观点引来了后世医家很大的争议。

张景岳之说更为全面确且:“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

”[3]后世多以升散,透达,升宣之品治疗外感表邪,内有郁热之火郁证,常用麻黄、升麻等药,且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凡因内伤因素所致之五脏郁火均可运用火郁发之之法。

二、“火郁发之”的临床应用1、治疗痤疮中医认为,痤疮属于内热盛,不得发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

《内经》早有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迫为渣,郁乃痤”都说明痤疮的发生,与寒湿外侵,内热郁闭有关。

从发病部位来讲,面部属阳明胃,口唇属太阴脾,而痤疮最易发于这些部位,另外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和肺,脾,胃相关;从病机讲,心主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得发散,化火成毒,故心、肝两脏亦关系密切中医讲了,气有余便是火,六气皆能从火化,五志郁久亦可化火,火郁,是内热( 尤其是湿热) 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 及临床意义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 及临床意义

的基础上减桂附而立方,成为后世补肾法中的一个基本方,被后世广泛应用,并在多种肾虚病证中化裁使用。

经近代研究本方有滋阴补肾,增强免疫力,抗疲劳,强身体,扶正固本,降脂降压,抗衰老等功用。

被用于许多肾虚的老年疾病中,以上仅列常见的几种。

(收稿2002208201;修回2003203218)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意义许爱英 党炳林 陕西中医学院(712083) “火郁发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

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

火郁即为心郁,心为火脏,《内经》由此提出了火郁病证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

后世认为,“火郁发之”中的火郁不仅单指心郁,而对火热所致诸多病证的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故就火郁发之理论及临床意义作一探讨。

1 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 《内经》所言五郁为五行之郁,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五脏化生于五行之气,故五郁即指五脏郁发的疾病。

火郁即为心郁,心为火脏,因运气的太过、不及而外感风寒,心气不舒,邪热怫郁于内而形成。

其治“发之”多以汗解,如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五运六郁即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

也就是说火郁之证多是无形之火被有形之邪所阻隔,不能正常发散发越,以致陷伏于里,产生多种病证。

正如《赤水玄珠・郁证门》所说:“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

关于火郁证的治疗后世予以充分的发挥,以升散、透达、疏导、宣通等法治疗,使郁开气达,则火热多可自散。

可见,凡五脏之火郁,以升散透达之法治之者,均属“火郁发之”理论范畴,这是后世在《内经》基础上对该理论的发展。

2 火郁发之的临床运用 火郁证是火热郁结于内,气机升降受阻,出入不利所导致。

《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理论应用探析

《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理论应用探析

《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理论应用探析摘要:本文对《黄帝内经》“火郁发之”理论内涵探析,分析历代医家关于“火郁发之”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理论之应用。

关键词:火郁发之;理论探析;拓宽应用《黄帝内经》首载“火郁发之”,是治疗火郁证的基本原则。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详细阐述了“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

金元以来,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自成体系创立名方,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

近年来,“火郁发之”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疗效好,其学术价值值得总结、继承、推广,应用。

一、“火郁发之”的含义及理论渊源1.“火郁发之”含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帝曰:善。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着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

”《内经》首载“火郁发之”,是治疗火郁证的基本原则。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体若播炭,汗出面散”。

《素问.至真要大论》言“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均体现了火郁发之的思想。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所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刘完素所云:“郁,佛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

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

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

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

而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邪气阻滞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火郁”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火热之邪内郁而不得外发的一种病理状态;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

“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2.“火郁发之”理论渊源《内经.六元正纪大论》首言“火郁发之”。

《素问.热论》谓“暑当与汗皆出,勿止”,也寓“火郁发之”之义。

从“火郁发之”理论论治浸淫疮探讨

从“火郁发之”理论论治浸淫疮探讨

从“火郁发之”理论论治浸淫疮探讨果姗姗 程宏斌 彭昌蓝 徐艳虹 许月月摘要:基于“火郁发之”理论,从五行、脏腑等方面分析,认为火郁为浸淫疮的核心病机,采用宣透法治疗可以因势利导,宣发郁火,使外邪得解,怫郁得散。

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加入轻清宣透的中药宣透郁热,畅达气机,可以提高临床效果,为中医治疗浸淫疮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关键词:浸淫疮;火郁发之;宣透法中图分类号:R221,R75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1) 06-0001-03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基金 (编号:19PJ09) 。

作者简介:果姗姗,女,在读硕士研究生,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 610072) ;程宏斌,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彭昌蓝、徐艳虹、许月月,单位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程宏斌,E-mail:·学术探讨·浸淫疮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中的“湿疹”,其临床表现以初起小如疥,瘙痒剧烈,蔓延不止,搔抓后渗出黄水,浸淫成片为特征,具有炎性渗出、皮损对称、形态多变、缠绵难愈等特点。

现代医学主要以抗组胺药物及外用激素药膏为主,但疗效欠佳,且易转变为慢性疾病。

传统医学认为其病机是心火脾湿受风所致,心家有风热,脾虚生内湿,湿热相搏,滞于肌腠,外为风乘,不得宣通,故其治疗多以清热利湿为主,但存在过用寒凉,损伤脾胃的弊端。

笔者基于“火郁发之”理论辨证治疗浸淫疮,可为临床中医诊疗提供较为贴切的思路。

1 “火郁发之”理论简述“火郁”学说:“火郁发之”首见于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 ,“帝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

提出针对郁甚的疾病,应重在因势利导。

而对于“郁甚”, 《医碥》 有言:“郁者,滞而不通也,百病皆生于郁,人若气血流通,病安从作,一有怫郁,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或郁于气,或郁于血,病斯作矣。

”可见,气的运行喜顺恶郁,若因外感或内伤阻滞气的运行,使气的升降出入异常,滞而不行,郁结不散,怫郁于内,此为“郁病”,而人体气机不得畅达,阳气郁遏,不得宣发,郁滞之气在体内氤氲,冲和失司,聚而生热,郁而化火,即“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则转变为“火郁”。

对“火郁发之”的理解与应用

对“火郁发之”的理解与应用
者清之 ” 的 治则 , 且 温 热病 多见 伏 火之证 , 故常 结 合“ 火郁 发 之” 之论 , 合而用之 。笔 者认 为 , 临证在运用 清热泻 火 、 清热养 阴的同时需酌情 配合散 、 透、 疏 等法 , 以达透散热 的 目的。
心、 胃经郁火 。清 ・ 杨栗 山《 伤寒瘟 疫条 辨》中言 : “ 是 方 不知 始 自何氏 , 《 二分晰义》 改 分两变服法 , 名 为赔 赈散 , 用 治温病 , 服之 皆愈 , 以为当随赈济 而赔之 也 , 予 更其名 同升 降散 。盖 取 僵蚕 、 蝉蜕升 阳中之 清 阳; 姜黄、 犬黄 , 降 阴 中之 浊 阴, 一 升 一 降, 内外通和 , 而杂气之流毒 顿消矣 。 ” 杨 氏将 其作 为治疗瘟 疫 的首要方 剂 , 对后世影 响较 大 方 中蝉衣透 散郁 热 ; 僵 蚕轻 浮
及激素等未能根治 ; 还 曾服 内有 鳖 甲等 中药汤 剂 , 更觉热 势增 高, 最 高达 3 9 . 7 ℃ 。现症 : 发热, 体温 3 8 . 3 ℃, 口苦 口干 , 胸 胁
开合 升降协调 , 恢复 阴阳平衡 , 治愈疾 病 的 目的。本法 多适 用 于外感热病 , 治疗本 于清解 热邪 , 常遵 《 内经》: “ 热者 寒之 , 温
参3 0 g , 生地 3 0 g , 麦冬 1 2 g , 黄连 1 0 g , 银花 3 0 g , 芦根 3 0 g , 竹茹 1 5 g , 丹参 3 0 g , 竹叶 1 2 g , 白芍 1 5 g , 甘草 1 0 g , 羚羊 角粉 3 g ( 冲 服) 。二诊 : 七剂后 热势渐退 至 3 7 . 5 ℃左 右 , 口苦 口 r减轻 , 大
《 温病纵横》 之 阐 释较 为 贴 切 : “ 至于透风于热外 , 应广义 理解 ,

“火郁发之”临症体会

“火郁发之”临症体会
养肝 、 调 肝之 效 。
4 临证验 案
非 出入 , 则无 以生 长壮 老 已 ; 非 升降 , 则 无 以生长 化 收藏 。是 以 升 降 出入 , 无器 不有 。 ” 脾 胃乃气 机升 降 的枢 纽 , 脾 主升 清 , 胃主 降 浊, 一升 一 降相 互协 调 才 为顺 ; 《 内经 ・ 阴 阳应 象大 论》 载: ‘ 情 气 在 下, 则 生飧 泄 , 浊气在 _ L 则 生 嗔胀 , 此 阴 阳反作 , 病之 逆 从 也 。 ” 若 脾气 不升 , 精 微 物 质不 能 宣 散 而 向下 随尿 液 排泄 , 日久则 真气 耗 损, 临床 可 见尿 浊 , 尿 中有泡 沫 , 大便 时溏 , 倦 怠乏 力 , 此为 蛋 白尿
形 成 的重 要原 因。 肾 为先天 之本 , 睥为后 天之 本 , 肾气 有 赖于后 天水谷 精微 的充
养, 脾 气靠 ’ 肾阳的温 煦得 以 强盛 ,‘ 先 天 生后 天 , 后 天生 先天 ’ 。 肾 乃 封 藏之 本 , 脾 主动 属 阳 , 肾主静 属 阴 , 动 静结 合 , 相互 作 用 , 以 阳 为主 , 生化不息。所以说慢性肾脏病 , 虽病位在肾, 但于脾脏密切 相关 , 脾 健气 血 生化 有源 , 肾脏得 以充 养 而旺 盛 , 这对 患者 提高 生 活质 量 , 延缓 病情 , 改 善 预后 有重 要意 义 , 临床 上 常选 用气 味 中和 之香砂 六君 子汤 , 柴 药六 君子 汤 , 补 中益气 汤等为 主方加减 治疗 。 3 . 3交 通 心 肾: 心局 胸 中 , 主君火 属 阳 , 肾在腹 中 , 主水 液属 阴 。心 肾之 问一 升 一降 , 相 互依 存 , 相互 制 约 , 以其 阴 阳 . 水火 , 精 血的动 态平 衡 为 首要 条 件 火 下 降 与 肾阳共 同温 煦 肾 阴 , 使之不寒, 肾水 上 济 于 心 , 与 心 阴共 同涵 养 心 阳 , 失心火不亢 , 从 而 水 火 既 济、 阴 阳交 泰 , 维 持 人体 正 常 的 生命 活 动 . . 如《 冯 氏锦囊 秘 录 ・ 调 护水 火论 》 指j l j : ‘ 冰 火宜 平 不宜 偏 , 宜 交 不宜 分 , 火性 炎上 而宜 使 之下 , 水 性 就 下 而宜 使 之 上 , 水 l 二 火 下 名之 日交 , 交 则既 济 , 不 交 则为未济 , 交 者 生 之象 , 不 交 者死 之 ’ 。朱 丹 溪 《 格 致余 论 》 日: ‘ 人 之 有生 , i 心为 火 , 居上 , 肾为水 , 居下 , 水 能升 而 火能 降 , 一升 一 降, 无有穷已, 故生 意 存焉” 。 临 床上 常 见患 者 心悸 气短 、 面色 无 华, 脉弱 无 力 , 失 眠烦 躁 、 尿 频 尿 急等 症 状 , 常用 柴 胡 、 炒 枳壳 、 党 参、 炒 白术 、 茯苓 、 酸枣仁, 远志, 夜 交藤 , 以补气 安 神 , 升清降浊; 杜仲 、 怀牛膝 、 菟丝子、 肉 苁蓉 、 熟地黄、 山茱 萸 、 炒 山药 、 女贞子, 旱 莲草 等 药 以温 补 ’ 肾阳 。如有 腰 酸乏 力 , 肢冷面白, 周 身 浮肿 , 尿 少, 便溏 , 舌淡胖 , 苔 白滑 , 脉沉 等 阳 虚水 泛 之症 , 则加 制 附 子 、 桂 枝、 车前 子 、 桑 白皮 等 , 以温 肾利 水 ; 若 腰 膝酸 软 , 五心 烦热 , 口千 , 便秘 , 溲 赤 等 阴虚 症 状者 , 常加 枸 杞 子 、 生地 黄 、 玄参 、 麦冬等 , 以 滋 补 肾 阴; 如有 湿热 浊毒 郁 阻 , 口气秽 臭 , 苔黄 腻 , 脉洪 大 者 , 加 竹 茹, 黄连 , 连翘 , 白花蛇舌草等以清热解毒利湿; 若有气血运行不 畅, 舌质 紫 暗 , 有 瘀斑 , 泛恶, 纳呆 等 湿 浊 内盛 , 气 血瘀 阻 之 象 , 加 半夏 、 竹茹 、 藿香 、 佩兰、 砂仁 、 蚕砂 、 大黄 、 草豆 蔻 等 , 以化 浊降 逆 ; 牡 丹皮 、 丹参 、 桃仁 、 红花、 赤芍 、 川芎、 当归 以活血 化瘀 通 络 。如

张珍玉“火郁发之”理论探究及应用分析

张珍玉“火郁发之”理论探究及应用分析

张珍玉“火郁发之”理论探究及应用分析任海燕【摘要】继承张珍玉教授思想,对“火郁发之”理论进行深入探究.认为“火郁”为“心郁”;“火郁发之”理论启示“火郁”所致之证病位在“心”;病机在“郁”,“心郁”乃为心“主通明”、“主降”之特性受到抑制,进而使心之功用失常产生疾病;治疗思想为“顺势而治”,治疗法则为“发之”,如疏通气血、活血祛瘀、通阳、调神、散热泻火等均属“发”法范畴.同时,结合张珍玉教授治疗口疮之病案,根据“火郁发之”理论对其临床治疗用药加以分析,进一步阐释“火郁发之”理论的临床应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21)005【总页数】2页(P612-613)【关键词】火郁发之;心郁;发之;顺势而治;口疮【作者】任海燕【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15“火郁发之”理论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即五郁之发乃因五运之气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

正如张介宾所说:“经言五郁者,言五行之化也。

气运有乖和,则五郁之病生矣(《景岳全书·郁证》)。

”后世医家将“火郁发之”理论加以发挥应用时,多将“火郁”之“火”释为病因,等同六淫之火而论。

如王冰注释《内经》“火郁”时言:“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也”,此说局限了“火郁发之”理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张珍玉教授以前人所论为依据,并结合临床提出“火郁”为“心郁”之说。

笔者根据其思想对“火郁发之”理论进行探究,并结合病案加以说明。

1.1 “火郁”的病位及病机“火郁发之”理论中“火郁”为“心郁”,而“火郁”所致之证病位在“心”,病机在“郁”。

1.1.1 “火郁”所致之证病位在心根据天人相应观点,将五行与五脏相配属,在火为“心”,“火郁”即为“心郁”。

马莳言:“此言五郁,人体之郁也,或有天时之郁而成之者,或以五脏之郁而自成者。

思考方剂(三):火郁而发之

思考方剂(三):火郁而发之

思考方剂(三):火郁而发之麻杏石膏汤只要是学中医的几乎都会开,但是真正怎么去理解呢?我谈谈我个人的思考。

临床上碰见很多火郁的病人,什么叫火郁?“火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火之与热,表现虽有所不同,但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因而后世医家亦每有称“火郁”为“热郁”者。

其致病原因颇多,外感六淫邪气;内滞气、血、痰、饮、湿、食均可罹患。

什么样的情况就叫火郁呢?怎么诊断?中医永远讲的是舌色脉然后参考症状,因为症状很多时候是假的,但是脉舌色往往反映的都是真实的病机,症状是自我感觉出来的,所以往往不是客观的不是真实的,但是脉是最真实的。

第一、火郁脉,中医讲的是取类比象,这就是学中医最精华的部分,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很厚的一个塑料水管子,里面流淌着滚烫的热水,假如郁热不重,可能刚冒着热气,是什么样子呢?假如这个水刚烧开然后关火,热气腾腾是什么样子呢?假如水开了不停的翻滚,水和热气在管子里滚动着会是什么样子?这热气代表的就是郁热的程度,你摸脉的时候脉一定是沉的,因为外面各种邪气或者痰或者湿包裹着里面的热,气血不能外达,自然摸到的是沉脉,但是脉体里感受到的可能是一种膨大感,膨胀感,或者水已经煎熬的很少了,脉也细了但是躁动感很强。

所以,首先是沉脉,而且沉脉里面是数脉,随着热的程度,膨大感是不一样的,假如气机瘀滞的很重,脉反而出现了迟脉。

第二、舌,这种病人的舌色是红的,因为郁热在内煎灼津液,所以舌色红但是干,少津。

第三、症状是一派热像,烦躁,随热的程度,烦躁之像严重程度不一定,严重的时候甚至表现出真热假寒之像的寒战,所以《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讲:诸禁鼓栗, 如丧神守, 皆属于火。

什么意思呢?因为外邪把气机瘀滞,阳气不能达外,出现一派寒性,出现牙打哆嗦,寒战,就像丢了魂一样,所以说属于火。

总之临床上千变万化,一定要舌色脉相参考,不能脉都不摸,舌都不看,就问个症状,方子就开出来了。

治疗怎么办?把郁在内的热给宣发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第17卷 第5期 2015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7 No. May,201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世对此续有阐发。

临床上,“火郁证”的范畴十分广泛,涵盖伤寒、温热病、湿热病、内伤杂病等各方面。

“火郁证”主要以升散、透达、疏导、宣通等法治疗,使气机畅达,火郁自散。

凡以升散透达之法治“火郁证”者,均属“火郁发之”的理论范畴。

1 “火郁发之”理论之源“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帝曰:善。

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郁”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出现4 处,除《素问·生气通天论》:“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之外,其余44处均在《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

《内经》关于“郁”的理论,首先是指五运六气之郁,认为郁是因为运气的太过或不及,导致气机升降失调。

总体来看,“郁”字主要反映的是闭阻、壅滞、不通、停止等状态,其含义可以归纳为气化运动的阻滞郁闭[1]。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火郁”主要指心郁,心为火脏,同类相求。

“火郁”证的基本治疗大法是“发”,“发”主要是指“发汗”,王冰注:“发谓汗之,令其疏散”。

其义似狭。

后世医家予以充分发挥,以扩充其意。

2 “火郁发之”理论之流2.1 “火郁”的含义《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

《赤水玄珠·郁证门》曰:“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

”《医碥》指出:“郁者,滞而不通也,百病皆生于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邪不解散,即谓之郁”。

“火郁”主要是因为邪气聚结等各种原因引起气机郁结不畅,导致气机失调,郁而成火,变生诸病,在临床,可见于内外妇儿诸科,病证各异,治疗方法亦异。

2.2 “发”的含义刘完素继承了王冰的说法,认为“发”就是“解表发汗”,令其疏散。

张介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挥。

《类经·二十六卷·运气类·二十三·五郁之发之治》:“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非独止于汗也。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诸气门·郁》对“火郁发之”进行归纳:“发者,汗之也,升举之也。

如腠理外闭,邪热怫郁,则解表取汗以散之。

又如龙火郁甚于内,非苦寒降沉之剂可治,则用升浮之药,佐以甘温,顺其性而从治之,使势穷则止。

如东垣升阳散火汤是也。

凡此之类,皆发之之法也。

”可见,“火郁发之”不限于汗法,其核心内容是因势利导,针对病因病机,发其郁滞,使“郁火”顺利透达外出。

“火郁发之”理论源流及临床价值周丽,贺龙刚(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 0122)摘 要: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历代医家对此续有阐发。

“火郁”二字重在“郁”字,有“郁”固当“发”,“发之”的核心思想在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

临床上,“火郁证”的范畴十分广泛,涵盖伤寒、温热病、湿热病、内伤杂病等各方面。

因此,“火郁发之”理论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火郁发之;源流;病因病机;临床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 ) 0 - 0081- 02收稿日期:2014-10-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302873);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J01361);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课题(X2012007)作者简介:周丽(1981-),女,湖南湘潭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藏象学说研究。

通讯作者:贺龙刚(1982-),男,湖南湘潭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药抗炎与免疫药理。

The Oretical Origins and the Clinical Value of“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ZHOU Li,HE Longgang(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 3 0122,Fujian,China)Abstract:Since Huang Di Nei Jing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ancient physicians continued elucidation.“fire stagnation”focusing “stagnation”. The core idea of “dissipation”is make the best,to evil in a way.In clinical,the theory “fire stagnation”application widely.So,the theory “fire stagnation”have a wide range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fire stagnation requiring dissipation;origins;pathogeny and pathogenesis;clinical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1 .0 .028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7卷自《黄帝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世对此续有阐发,主要以升散、透达、疏导、宣通等法治疗,使气机畅达,火郁自散。

凡以升散透达之法治“火郁”者,均属“火郁发之”的理论范畴。

3 “火郁证”的病因病机外感内伤均可导致“火郁证”,“火郁证”产生的病因病机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外感六淫致“火郁”,外感阳邪,机体出现阳偏盛病机,治疗当直折其火,然阳邪毕竟是一种邪气,易阻遏气机,热邪郁滞不能外达,而成郁热。

外感阴邪,本应伤人体之阳气,出现寒象,然阴邪致病往往阻遏阳气,如寒邪客表,阻遏卫阳,或湿邪黏滞,困阻阳气,诸如此类,均使阳气郁遏不得宣发,郁而化火。

此外,阴邪可以随人体之阳气从化成火热之邪,发展为“火郁证”。

②七情内伤,影响脏腑气机,易郁而化火。

诚如刘河间所云:“五志过极化火。

”③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内生五邪,均可郁而化火。

④虚证有气血阴阳之别,均可成郁火。

阳虚失去游行全身及温煦激发的功能,残弱之阳郁而化热,形成寒热错杂证,如乌梅丸、半夏泻心汤证是也。

然真寒假热证属于阳虚,被阴格拒于外,导致虚阳浮越,不属郁热,法当引火归元,或佐以潜敛,不可不辨。

气虚发热,李东垣称“阴火”,乃脾胃气虚,升降失常,阴火妄动所致,阴火隶属于火郁[2]。

阴虚不制阳,出现阴虚火旺者,不属郁热,法当滋潜,然阴虚而阳陷入阴者可成郁热,如温病之热陷营血阴分者是也。

血虚常兼气虚、阳虚,血虚气陷,气并于血,可形成郁热[3]。

⑤各种因素如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导致的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等均可阻滞气机,郁而化火。

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

即火郁之证多是无形之火被有形之邪所阻隔,不能正常发散发越,以致陷伏于里产生多种病证[4]。

4 “火郁发之”的临床价值临床上,“火郁证”的范畴十分广泛,涵盖伤寒病、温热病、湿热病、内伤杂病等各方面。

“火郁发之”的临床辨证重在有“郁”,如外呈一派寒象,但内呈一派热象;面色红而有黯滞之感;神志出现心烦不寐,甚则烦躁、昏厥;脉象沉而躁数者皆是也。

火郁之证,气机闭塞,泄越无门,若纯用寒凉之品,则易凝滞气机,使邪无出路,反成凉遏之势,反恐招致它患[ ]。

“火郁证”的治疗,实证以“清透”为要,有热固当清,有郁固当透。

虚证当补散结合,使机体气血流畅,恢复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

4.1 实证宜清透并举“火郁发之”理论在温病中应用甚广,清代医家杨栗山制升降散一方可谓“火郁发之”的代表方,该方用大黄以清热泻火,使里热下趋而解,以僵蚕、蝉蜕二药升浮宣透郁热,姜黄行气血而调畅气机,利于热邪外达。

四药相伍,寒温并用,升降相因,使周身气血流畅,则火郁之邪得解。

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皆可出现“火郁”,治疗当体现“火郁发之”的思想。

王孟英在《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云:“邪在卫分,汗之宜辛凉轻解。

”辛味属阳,其性发散,外感六淫,以辛发之,顺火性炎上之势。

吴鞠通“辛凉平剂”之银翘散,宗《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

用金银花、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毒。

同时以荆芥穗、淡豆豉辛温开皮毛以逐邪。

气分证、甚至营分证以辛味透邪,亦取其“火郁发之”之理。

如《伤寒论》之白虎汤以辛甘大寒的石膏配伍苦寒之知母,清透气分之热;吴鞠通《温病条辨》之清营汤宗《素问·至真要大论》:“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以犀角咸寒、生地甘寒清营凉血为君,同时佐以银花、连翘、竹叶,体现“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意。

伤寒学派之张仲景将“火郁发之”的理论应用得十分灵活。

麻杏石甘汤,治疗风热袭肺,给邪以出路。

大青龙汤证因外寒困遏卫阳,卫气郁极,不汗出而烦躁,重用麻黄辛温发散,配合石膏清热除烦。

栀子豉汤,栀子取其清之功,豆豉取其发之用,两药宣降相因,寒温并用,清透并举。

四逆散治疗少阴病四逆之证,虽无明显热证,病机为外邪抑遏阳气不达四肢,用柴胡透邪升阳以舒郁。

李东垣《东垣试效方》之普济消毒饮以黄芩、黄连等清热解毒药配伍升麻、柴胡引诸药上行治大头瘟,寓疏散风热外出之意,汪昂《医方集解》曰:“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之阳气不得伸”。

《兰室秘藏》之清胃散,以小量升麻与黄连相伍,升降并用,宣达郁遏之火邪,清胃中之积热。

王清任之血府逐瘀汤方中用桔梗、枳壳、牛膝、柴胡四味升降同施,调畅气机,使气血和调,则郁热自清[6]。

4.2 虚证当补散结合虚证致“火郁”当补散结合,有虚固当补,有郁固当散。

《温病条辨》之青蒿鳖甲汤治疗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阴虚邪伏之热,以鳖甲滋阴并搜透血分郁热,以苦辛而寒的青蒿清热透络,引邪外出,该方滋阴透邪并进,补散结合。

东垣之升阳散火汤,以风药为主发散郁火,并配伍甘温益气敛阴之品固其元气。

以柴胡发散少阳之火为君;升麻、葛根入阳明发散中焦之火;防风、羌活发散太阳之火;独活发散少阴之火为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