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郁发之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李东垣:“火郁发之”-火郁3方】

【李东垣:“火郁发之”-火郁3方】

【李东垣:“火郁发之”-火郁3方】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三方出于《脾胃论》, 皆为“甘温除热”之剂,温补、苦泻、升提乃制方之原则也, 亦开“甘温除大热”之先河。

火郁的治疗(一)辨治心法升阳散火①为通治,气虚补中益胃齐②。

识得治火个中味,别赏一番新天地。

注:①升阳散火:即升阳散火汤,此方为火郁通治之方。

②气虚补中益胃齐:补中,即补中益气汤;益胃,即升阳益胃汤。

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此三方为李东垣治疗火郁之效方,简称“东垣三方”。

(二)“东垣三方”1.升阳散火汤升阳散火汤是治疗慢性咽炎和感觉神经障碍的效方,为阳气遏型火郁证的代表方。

过食寒凉或木郁土壅,胃阳被遏,阳气不能发散,或向外郁于体表,或向上郁于咽喉。

笔者用东垣升阳散火汤,一是治疗糖尿病以四肢、胸背发热为表现的末梢感觉神经障碍,二是治疗火郁所致的慢性咽炎(似咳非咳,似痰非痰,咯声不断),诸法不效者,疗效显著。

附:升阳散火汤治验升阳散火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女,55岁。

双下肢烧灼感8年,伴大腿根部刺痛,静坐时明显,惧怕穿衣,夜间不能覆被,坐立难安,常以冰袋敷于下肢。

舌淡苔白,脉沉细略弦数。

诊断:火郁证。

证属阳气郁遏。

火郁发之,予升阳散火汤。

柴胡9g,升麻6g,防风9g,羌活15g,独活30g,葛根30g,生甘草9g,炙甘草9g,白芍30g,党参15g。

1个月后双下肢灼热减轻50%,刺痛轻60%。

继加减调理愈。

升阳散火汤治疗慢性咽炎患者,女,45岁。

慢性咽炎病史5年。

刻下:咽干、咽痒、咽灼痛、异物感,欲咳不出,干咳频频,劳累或闻异味后加重,影响工作和睡眠,伴鼻塞,口干口苦,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火郁证,火郁发之,予升阳散火汤加减。

葛根30g,升麻6g,柴胡9g,羌活12g,独活15g,防风9g,西洋参6g,白芍14g,生甘草6g,炙甘草6g,桔梗15g。

服14剂后,咽部症状明显减轻,夜间安睡。

升阳散火汤加治疗火郁案患者,女,61岁。

【升阳散火汤:“火郁发之”第一方】

【升阳散火汤:“火郁发之”第一方】

【升阳散火汤:“火郁发之”第一方】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所创方剂,其揭示了如何运用风药以治疗郁火。

李东垣传张元素之学,张元素根据药物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等将药物分为五种,其中,风药为味之薄者,味薄则通,故风药气味多芳香辛散,质地多疏松,如柴胡、升麻、葛根、羌活、独活、防风等。

方剂升阳散火汤(《内外伤辨惑论》)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

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

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

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以上各五钱),甘草(炙)、柴胡(以上各三钱),防风(二钱五分),甘草(生,二钱)。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称五钱,水二盏,兼至一盏,去渣,无时,忌寒凉之物。

医论医案升阳散火汤,治疗内伤发热的名方,为李东垣“深达‘火郁之发’之义”(《医方论》)的杰作,是中医治法中“升阳散火”一法的代表方剂。

但令笔者诧异的是,古今历代医家善用此方者极少,方书中多见有关本方方论而少见绝佳医案者即为明证。

翻阅《实用中医内科学》和《现代中医内科学》两书,竟然没有升阳散火汤的身影。

升阳散火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原文:“升阳散火汤,治男子妇人四肢发困热,肌热,筋骨间热,表热如火,燎于肌肤,扪之烙手。

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

又有胃虚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并宜服之。

”方药组成:升麻、葛根、独活、羌活、白芍药、人参(以上各五钱),甘草(炙)、柴胡(以上各三钱),防风(二钱五分),甘草(生,二钱)。

上件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称五钱,水二盏,兼至一盏,去渣,无时,忌寒凉之物。

此方也载于《脾胃论》中。

在《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中更名为柴胡升麻汤。

四书中对主治病症的文字表述稍有出入,药物次序有所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脾胃论》所载方中柴胡用量为八钱,而其他书中柴胡用量为三钱。

本方主治“郁火”,在这一点上历医家的认识似无歧义。

升降散之火郁发之

升降散之火郁发之

升降散之火郁发之作者/夏克春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

火郁的形成,正是由于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邪气阻滞气机,内郁不宣,蕴蓄于里,升降出入失常所致。

火郁发之理论可以指导温病及内科杂病的治疗。

赵绍琴教授认为,温病的本质是郁热,卫气营血皆然。

杨栗山:“温病得于天地之杂气,怫热在里,由内而达于外。

”又云:“在温病,邪热内攻,凡见表证,皆里热郁结,浮越于外也,虽有表证,实无表邪。

”故尔,治疗温病必须贯彻宣发气机、透邪外达的治则,不可徒执清热养阴,遏伏气机。

宣透为治疗温病之要义。

宣,指宣散、宣发、宣通、宣畅;透,指透泄、透发。

宣透的治法属于祛邪的范畴,它的特点在于为邪气寻找出路以引邪外出。

比如,温病的卫分证,属肺卫郁热证。

因此,卫分证的治疗应辛凉清解,宣郁清热。

此辛散意在开郁,并非发汗解表。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他认为这并不是应用汗法,绝不能用辛温发汗之法,当用辛凉清解之法,清解肺卫热邪,使邪去热清,卫疏三焦通畅,营卫调和,津液得布,自然微微汗出而愈,虽不发汗而达到了汗出的目的。

“汗之”不是方法而是目的。

赵绍琴教授以善治疑难重证而著称。

他创造性地把温病卫气营血的理论应用到内科杂病治疗中,他认为内科病症多由邪气阻闭气机,人体气血循行障碍,内郁不宣,邪气不得泄越,蕴蓄于内引起。

所以内科杂病的治疗,可用解郁、疏利、宣泄等法,开散郁结,宣通其滞,调畅气血,通达营卫。

在火郁发之的治疗时,赵绍琴教授喜用升降散(白僵蚕、蝉蜕、广姜黄、生大黄),寒温并用,升降相因,宣畅三焦,条达气血,使周身气血流畅,火郁之邪可得宣泄疏发。

根据他的经验,治火郁证需酌加风药,如防风、荆芥穗、苏叶等,以风药行气开郁,调畅气机,通达腠理而发其郁火。

升降散药仅四味,其中僵蚕、蝉蜕袪风解痉、散风热、宣肺气,宣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解温毒,降阴中之浊阴;又加黄酒为引,蜂蜜为导。

《内经》“火郁发之”理论的发生学研究-唐元瑜

《内经》“火郁发之”理论的发生学研究-唐元瑜

79第19卷 第5期 2017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9 No. 5 May,2017发生学,是开展中医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核心理念是把中医理论回归到它所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去进行动态、综合地考察,以反映中医理论演化嬗变的历史进程,并揭示出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方法。

这里的历史背景,主要指中医理论形成过程中,古代哲学、社会、文化、实践以及自然人文科学,如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农业、宗教、伦理道德等对中医理论形成的影响。

本文拟运用该研究方法,从内经“火郁发之”理论形成的学术背景及其构建思维方法出发,探讨火郁证的特点及治疗。

这对于运用中医思维方法学解析中医理论、提高其理论的研究水平,具有高屋建瓴的重要指导意义。

现将相关内容阐释如下。

1 “火郁发之”之理论渊薮成书于西汉中晚期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有“医家之宗”“中医学术之源”“中医理论之渊薮”等美誉。

“火郁发之”这一经典的中医治则治法理论,其发生也源于《黄帝内经》。

1.1 “火郁发之”出处及基本内涵“火郁发之”,出自唐代王冰补遗的七篇大论之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其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这里的“火”,为哲学层面异常的五运之一火行;“郁”,为郁闭、郁滞至极而壅塞不通;“发”,即宣发、透达之意。

故“火郁发之”,即火行郁滞至极,壅塞不通,不能向外透达,治疗时宜宣发清泄郁热。

结合温病学的发病原理及感邪途径,温邪多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如叶天士《温热论》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描述的病状“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即为肺热壅盛,滞于上焦,肺气郁闭的典型临床表现,其治疗当清泻降泄肺热、宣发透达郁热。

浅论“火郁发之”

浅论“火郁发之”

浅论“火郁发之”杨琳;张丽萍【摘要】[目的]探究“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剖析历代医家关于火热病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在临床诊疗中的运用。

[方法]运用概念思维的方法,对“火郁”的病因病机、“火郁发之”治则的具体内涵进行逐一阐述。

搜集整理历代医家对“火郁发之”的论述,并列举相关方剂以深化思考。

[结果]火郁之症的产生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端,其机理是人体中的火气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升降出入之机失去常度,郁遏停滞在某一部位,火性不得泄越所致。

《内经》中首载“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张仲景在《伤寒论》较完备地论述了“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

金元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或从外感,或从内伤,自成体系创立名方,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

[结论]自《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世医家对火郁之证的认识逐步深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

近年来,“火郁发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其学术价值值得总结、继承、推广。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3页(P727-729)【关键词】火郁发之;火郁证;火热病;治则;辨证论治;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作者】杨琳;张丽萍【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医药卫生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年 10 月第 39 卷第 10 期“火郁发之” 语出《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 火郁与木郁、土郁、金郁、水郁合而为五郁,原属五运六气学说的范畴,该学说以“天人合一” 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以干支符号作为演绎的工具,主要研究天象、气象、物候和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的关系及规律。

中医郁病教案讲稿

中医郁病教案讲稿

郁病(15学时)【目的要求】1 .了解郁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 .掌握郁证的病因主要是情志抑郁;熟悉其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

3 .掌握郁证的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解郁。

4 .掌握郁证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5 .了解郁证的精神治疗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辨证要点:主要应注意辨别发病特点与气血虚实之不同。

2、治疗原则:以疏肝解郁为主,强调早期的疏通气机,对于既病防变具有重要意义。

3、分证论治难点:脏燥与癫病、梅核气与噎膈应如何鉴别;郁证的病机转化。

【课堂互动】病案讨论(详见讲稿后)【概说】(一)含义:郁字有积、滞、蕴等含义,它既是一个病因病理学概念,又是一个综合病征。

广义:泛指外感、内伤引起的脏腑功能失和,导致气血痰火湿食等病理产物滞塞和郁结.狭义:单指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

定义:郁病是以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闷胁胀,或易怒喜哭,或咽中有异物感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脏躁、梅核气等病证也属于本病范畴。

(二)沿革1 .《内经》无郁证病名,但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并还有较多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

2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

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如“妇人咽中如有炙窗,半夏厚朴汤主之;”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3 .《丹溪心法》从内伤情志致郁立论,创六郁之说分气、血、湿、热、痰、食六类郁病;并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4 .明代虞技《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5 .《景岳全书・郁证》从概念上区分了外邪致郁与情志致郁的不同。

6 .提出:“五气之郁,因病而郁;情志之郁,因郁而病”,使情志致郁学说得到进一步发展。

论火郁发之李士懋

论火郁发之李士懋
、 ,
三 宝 中普 有 香 窜之 气 药
开郁通
,
(一) 伤寒
:
风 寒外 束

阳 郁于 内 者


,
透邪 外 达
,
热 陷 心 包 与 疲 血 搏结 者
,
,
如 麻 黄汤
,
葱 豉汤
柴 葛解 肌
于 清 心 开 窍 方 中 加 入 活 血 祛癖 之 品
以 祛其
荆 防 败 毒 散等
热结 阳明者
,
臀可 解 凤 寒 在 表 之 郁
, 。
散 一 方 治木 郁 而 诸 郁 皆 愈

,
故 内伤 而 致 火 郁
,
( 《 温 病 纵 横 》 ) 宣 展 气机
尚有
,
逍 遥 散乃 为 要 方
,
若 过 食 生 冷 而 脾 阳郁 升 发清阳
, ,
白虎 汤 证
共脉 洪无沉 象
, ,
,
但 仍属 郁 热


遏 化热 者
上乘
,
宜 升 阳散 火 汤 等
:
火郁 发 之
, ,
王冰 以 汗训发
,

发之 固 火 郁证
(一) 脉
《 四言 举要 》 云
·

火 郁多
然 包括 汗 法
然 其 意远 此 汗 之 要 广

《 医 家心 法
年第
3
诊法 》 亦云
:

拂郁 之
的 治疗 关 健
在于 宣畅 气 机
使所 郁 之 火 能
。65 革

够发 越 透 达
共窗
,

张 景岳 形 象 地 譬 喻 为

火郁发之…李士懋

火郁发之…李士懋

火郁发之…李士懋高血压属多发病、常见病,可引发心、脑、肾等多种并发症。

西医对此病的控制,快速而有效,但多是治标,且需终生服药,中医对此病有明显优势。

但如何将高血压与中医理论体系挂起钩来,我们主要是通过高血压头晕、头痛等常见症来辨。

头晕头痛原因甚多,郁火乃其一也。

所以清透郁火,亦为治疗高血压的一项重要法则。

例105:郁火生风孟某,男,42岁。

2006年9月8日初诊:高血压一年,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等降压药,控制在140-150/100-110mmHg左右,即刻测140/110mmHg。

头懵面胀,目花,胸闷,右臂时麻,足冷,晨起恶心,大便溏日三次。

脉沉弦滞而数,舌暗红苔白少。

证属:气滞热郁化风。

法宜:宣透郁热,息风。

方宗:升降散加味。

僵蚕15g,蝉蜕9g,姜黄12g,栀子12g,连翘15g,赤芍12g,葛根15g,桑叶10g,菊花8g,苦丁茶8g,薄荷5g,全蝎10g,蜈蚣10条,钩藤15g,地龙15g。

7剂,水煎服,嘱停西药。

2006年9月15日:症减,血压130/90mmHg,脉转沉滑数,舌同上。

上方加胆星10g,竹茹8g,天竺黄12g,黄连8g。

2006年10月14日:上方共服28剂,已无何不适,血压130/90mmHg脉滑略数,舌略暗红。

上方继服14剂。

〔按〕脉沉弦而滞,乃气机郁结;沉而数,乃火热内郁。

郁火上攻而头懵胸痛,阳郁不达而足冷。

便溏日三次,因脉为火郁,故此便溏不以脾虚看,乃郁火下迫使然。

“火郁发之”,即祛除壅塞,展布气机,透热外达。

方取升降散合栀子、连翘、桑叶、薄荷、葛根等,皆为透热而设。

蜈蚣、全蝎、地龙、钩藤等,息风解痉。

在停降压药后,仍获效。

例106:痰热化风王某,女,66岁。

2006年3月6日初诊:高血压三年,160~170/90~100mmHg,头晕头痛,胸痛背痛,心悸,下肢憋胀疼痛,腰髋酸痛,多梦,咽干。

即刻血压145/95mmHg。

血糖8.4mmol/L,心电图:室早。

现服硝苯地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火郁发之”及临床应用摘要:《内经》认为火郁即心郁,后世医家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火郁不仅是心郁,也可以是五脏之郁;治疗当以宣散发越,开通郁闭为关键,使郁开气达,则火热才能顺遂其性,泄越外出。

由于火郁证的病位不同,病因有异,因而用药亦不尽相同。

“火郁发之”的治则,用于指导诸多火郁证的治疗。

关键词:火郁发之辛散临床应用一、“火郁发之”的理论渊源及意义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着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

”因心为火脏,故火郁即为心郁,后世认为,《内经》所说火郁之证不仅因外感所致,内伤因素也可导致,包括七情内伤:痰饮、瘀血、宿食停积等,凡是造成郁滞的因素均可导致火郁病证发生,从而出现气机闭而不通,或通而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郁而化火之证。

[1]"王冰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

”[2]但是这种观点引来了后世医家很大的争议。

张景岳之说更为全面确且:“发,发越也,故当因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如揭其被,皆谓之发。

”[3]后世多以升散,透达,升宣之品治疗外感表邪,内有郁热之火郁证,常用麻黄、升麻等药,且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凡因内伤因素所致之五脏郁火均可运用火郁发之之法。

二、“火郁发之”的临床应用1、治疗痤疮中医认为,痤疮属于内热盛,不得发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

《内经》早有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劳汗当风,寒迫为渣,郁乃痤”都说明痤疮的发生,与寒湿外侵,内热郁闭有关。

从发病部位来讲,面部属阳明胃,口唇属太阴脾,而痤疮最易发于这些部位,另外肺合皮毛,所以本病和肺,脾,胃相关;从病机讲,心主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不得发散,化火成毒,故心、肝两脏亦关系密切中医讲了,气有余便是火,六气皆能从火化,五志郁久亦可化火,火郁,是内热( 尤其是湿热) 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痤疮,就是这种火郁证外在表现之一,治疗的方法,当遵照《内经》火郁则发之"之理,常用发散药物有僵蚕,金银花,升麻,柴胡,薄荷,防风,羌活,蝉衣等。

这些风药发散火郁,给邪以出路,则热邪清,痤疮退。

2、治疗内热壅肺《伤寒论》中提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4]风寒束表,卫阳被遏则恶寒发热;腠理闭塞则无汗;寒客经络则头身疼痛;热伤津则口渴;热扰胸中则烦,烦甚则燥。

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善开发腠理,打开通道,使热发散出去,但单用麻黄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故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络,进一步打开郁热的通道,使郁热随汗而出。

加石膏进一步清郁闭之热,炙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

案例:郭某,男,63岁,1997年1月12日初诊。

患者发热恶寒2天,自服感冒药未效,遂来就诊。

诊见:形体壮实,面色微红,发热恶寒,无汗,头疼,周身骨节痛,鼻塞声重,呼吸气粗。

舌红苔薄白,脉浮紧。

证属风寒束表,兼有内热,予大青龙汤。

处方:生麻黄10克,桂枝、苦杏仁、炙甘草各6克,大枣6枚,生姜3片,生石膏(先煎)20克。

3剂,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得汗即止。

患者仅服药3次,即全身得汗,热退喘平而愈。

[5]3、治疗心烦懊恼东汉张仲景用栀子豉汤治疗心烦懊恼。

《伤寒论选读》:“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6]心烦,心中懊恼,胸中窒,心中结痛是栀子汤证的四个不同程度的表现,其病机总为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故治疗以清宣郁热为主。

栀子苦寒,清透郁热,解郁除烦;豆豉气味轻薄,既能解表宣热,载栀子于上,又能和降胃气为中,二药相伍,清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中郁热,治虚烦懊恼之良方。

4、治疗肝郁化火情志抑郁,肝气不能条达,郁而化火,治以疏肝理气而宣泄郁热。

故用逍遥散治肝经郁热之寒热往来、口燥咽干等证,并无一味寒凉之品,只是郁热重者方加丹皮、桅子。

龙胆泻肝汤、泻青丸、当归龙荟丸均泻肝经实火之方。

龙胆泻肝汤中用柴胡,泻青丸中用羌活、防风、川芎,当归龙荟丸用木香、麝香,意在疏气分之滞、散火气之郁,肝火易降。

秦伯未治一肝经郁火头痛,恼怒即发,感风亦发,稍予辛散,或饮白酒少许即可轻减,其拟方白芍、柴胡、薄荷、丹皮、桅子、黄芩、绿梅花等从肝经血分透泄伏火,数剂而安。

案例,陈某,男,39岁,2012年2月11日初诊。

患者皮肤干燥,火气大,易发脾气,易上火,大便可,寐差,血压可。

舌苔薄质红,口干。

关脉弦。

证属肝郁血虚,内有郁热证,予丹栀逍遥散。

处方:薄荷10克,柴胡10克,炒白术12克,当归12克,茯苓15克,炙草10克,赤白芍各15克,牡丹皮12克,山栀子10克,郁金15克,合欢皮30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炒枣仁30克,川芎10克,大枣15克。

7剂,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

患者服药一周后,症状明显改善,继以原方加减调理3周后,病情痊愈,未再复发。

5、治疗火热郁伏脾胃之证泻黄饮治疗胃热口疮。

该方由升麻、防风、白芷、黄芩、炒枳壳各一钱半,半夏一钱,石斛一钱二分,甘草七分,加生姜三片煎服。

治疗风热郁火在脾胃,口唇燥裂,或生口疮。

升麻、白芷,散胃经风热,防风祛风而散脾火,黄芩泻中上二焦的热,枳壳利中上二焦的气,石斛清热养胃,半夏、生姜,调和胃气,甘草泻脾火。

因此是一张发散脾胃郁火的良方。

案例,王孟福,男,63岁,杭州。

2012年1月29日初诊。

患者易上火发口腔溃疡,大便量少不畅,舌质红苔薄,寐多梦。

溃疡发则耳塞,牙浮,甚则头胀。

证属肝气犯胃,胃热口疮。

予复方泻黄饮导赤散逍遥散合左金丸。

处方:炒枳壳10升麻10黄芩10白芷10生地15白通草10竹叶15生草10薄荷10柴胡10炒白术12当归12茯苓15赤白芍各15川朴15淡吴萸3炒川连3生芪30米仁30。

7剂,每天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

患者一周后随诊,症状已无。

6、治疗内伤发热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未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由于久病或原体体虚,失于调理,以致机体的气血阴阳亏虚,阴阳失衡而引起发热。

阴虚者,阴不制阳,阳气亢盛而发热;阳虚者,阳气外浮而发热;实者,或气郁化火,或淤血阻滞,壅遏化热。

治疗以辨证候虚实,病情轻重为要点。

7、治疗妇科诸证古之学者对“郁”的内涵多有阐释,《医碥》指出“:郁者,滞而不通也,百病皆生于郁。

”外感内伤皆可致郁。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曰“:邪不解散,即谓之郁”。

《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故热郁则闭塞而不通畅也”。

《赤水玄珠·郁证门》曰“:夫郁者,结滞而不通畅之谓,当升而不得升,当降而不得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所以为郁”。

本案例患者平素性情抑郁,经前气血下注于冲任,肝血愈虚,肝气更为拂郁,郁而化火而致。

病案举例,经行发热。

李某,女,32岁,职员,2009年7月初诊。

该患近3个月来每值经前2 d、经期第1天发热,体温最高达39.5 ℃,无咳嗽咽痛及鼻流清涕等症状,曾静点头孢类抗生素,口服扑热息痛片等药物,病情未见好转。

来诊时经前1 d,体温38.8 ℃,不恶寒,无汗,头痛,心烦,少腹胀痛,舌红少津,脉沉弦而数。

此患平素性情抑郁,肝郁化火,经前气血壅滞更甚,故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

治当调气机而开其郁,畅三焦而解肌透热。

组方如下:丹皮15 g,栀子15 g,当归15 g,白芍20 g,柴胡5 g,生地15 g,荆芥10 g,防风5 g,芦根15 g,上方3剂后,全身微微汗出,体温降至正常。

继以原方加减调理2周后,病情痊愈,未再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平素性情抑郁,经前气血下注于冲任,肝血愈虚,肝气更为拂郁,郁而化火,郁火闭塞而致诸证。

治宜清热疏肝散火之品。

柴胡、荆芥、防风升阳解表散热;丹皮、栀子苦寒清热;生地、白芍、芦根清热养阴生津。

辛散药物的外散与苦寒药物的内清相配合,使内郁之火得以发散,清透外达,气血调和,发热自愈。

若苦寒药物没有辛散药物的配合,内郁之火得不到及时发散,容易延误病情,而发散药物如没有苦寒药物的配合,其发散作用只会使热升火炽,病情严重。

故“火郁发之”实际上是二者的综合作用。

[7]三、总结《内经》认为火郁即心郁,这一点后世有了较大的发展,认为火郁不仅是心郁,也可以是五脏之郁。

“火郁发之”的治则,可用于指导诸多火郁证的治疗,由于火郁证的病位不同,病因有异,因而用药亦不尽相同。

但药物配伍均不离辛散、寒凉之品,辛味可透,寒凉可清,清中有散,清里透外,使气机通畅,郁火得清,郁开热散,邪有出路,正如《类经》所言:“发,发越也”,强调了气机通畅不仅有助于开郁通闭,而且有助于显露热势,泄热外出。

1许爱英,党炳林.“火郁发之”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意义[J].陕西中医,2003,24(9):850.2 张介宾.类经﹒运气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622.3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02.4王国庆.伤寒论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36.5尹宗强.经方治验三则[J].新中医,2002,34(9):66.6王国庆.伤寒论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9.7王翠霞,凌娜.“火郁发之”妇科应用举隅[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8):14-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