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分类
文献的分类及文献检索的常用方法

文献的分类及文献检索的常用方法文献的分类及文献检索的常用方法文献分类是将大量的文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和归类,以便于查找和使用。
常见的文献分类方法包括主题分类、载体分类和语种分类。
1. 主题分类:主题分类是按照文献内容的主题进行分类。
常见的主题分类方法包括学科分类、专业领域分类和主题词索引。
学科分类是按照学科体系进行划分,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专业领域分类是按照具体领域进行划分,如医学、工程等;主题词索引是根据文献内容提取关键词,并将文献按关键词进行归类。
2. 载体分类:载体分类是按照文献出版形式或媒介进行划分。
常见的载体分类方法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电子资源等。
3. 语种分类:语种分类是按照文献所使用的语言进行划分。
常见的语种包括中文、英文、法文、德文等。
在进行文献检索时,可以采用以下常用方法:1. 图书馆目录检索:通过图书馆目录系统,根据关键词、作者、题名等信息进行检索,找到所需文献的馆藏信息。
2. 学术数据库检索:利用学术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PubMed、IEEE Xplore等,根据关键词、作者、题名等信息进行检索,找到相关的学术文献。
3. 文献引用检索:通过查阅已有文献的引用文献列表,找到与所需文献相关的其他文献。
4. 专业期刊浏览:定期浏览相关领域的专业期刊,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重要文献。
5.学术会议论文集检索:通过查阅学术会议论文集,找到与所需主题相关的论文。
6. 专家咨询:向领域内的专家咨询,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重要文献。
总之,在进行文献分类和检索时,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和检索途径,并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来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
文献检索复习知识点

第一、二章定义:信息P3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信息检索P49 信息检索语言P57 知识点:1、信息的分类(按加工深度分)P6一次文献信息:二次文献信息:卡片、目录、索引、文摘等检索工具书三次文献信息:手册、百科全书、年鉴、名录、指南等参考工具书(能区别,能举例)2、文献检索分类:P49按检索方式分:手工检索机器检索按检索对象分:✹文献检索如:查找“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方面的信息或文章。
✹事实检索如:禽流感最早出现在哪些国家✹数据检索如:某一年我国的自然出生人数和死亡人数。
(注:多出现在填空、选择、判断题,要会举例,会区别)3、信息检索主要方法:P51-521)顺查法(时间上,远→近)常用法:2)逆查法(时间上,近→远)3)抽查法(抽查一定时期的资料)追溯法:循环法:4、信息检索效果评价P53查全率查准率漏检率误检率响应时间输出方式5、检索语言按基本属性分为P57✹分类检索语言(在我国,分类检索语言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代表)✹主题检索语言《中图法》知识:P60-61✹将所有知识分为五个基本部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部类;哲学、宗教部类;社会科学部类;自然科学部类;综合性图书部类。
✹在五个基本部类基础上分为22个大类(要求掌握A/B/C/D/E/F/G/H/I/J/K 这几大类能区别、能举例)主题检索语言知识:关键词:语言是自然语言,直接取自文献的题名、文摘等,或者取自全文.未经规范化,漏检率和误检率较高,质量较差。
优点是容易标引、快速、客观叙词:又叫主题词,自然语言中优选出来并经过规范化处理的名词术语。
最主要的特性是组配性----概念组配。
主要应用于计算机检索。
标题词:单元词:第三章定义:文献检索工具P74 手工检索工具:P75( 也可能出现在填空、选择。
) 知识点:1、区别:检索工具书(二次文献)书目、题录、索引、文摘。
参考工具书(三次文献)辞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类书、政书、表谱、图录、名录、大全、概况、汇编(能举例、能辨别)2、标引:简单了解标引分分类标引、主题标引、非主题标引。
ics号 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ics号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ICS号)是在中国国家管理信息系统(CNIS)下标准编码,1995年开始使用。
ICS号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查询信息,使统计分析更容易。
ICS号是按照中国分类法编制的,可以准确阐释、记录和搜索信息,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搜索和分析及管理功能。
ICS号由四位数字组成:前两位表示书目的类别,比如01-09表示文学;中间两位表示主题、类别,比如01-80表示汉语文学;最后两位标识具体的书目,比如现代汉语文学的01-90表示诗歌,02-70表示小说,03-50表示散文,04-30表示戏剧,05-10表示词曲,06-90表示报刊等。
在使用ICS号时,需要对中文文献进行分类编号,因为它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献的类别和主题,如此才能够更有效地管理信息,实现信息搜索和分析及管理功能。
首先,为了使用ICS号,需要将待编码的文献按类别分类。
这需要从文献中抽取文章的主题、主要内容以及相关类别信息,然后将类别信息归入中国国家编码标准,最后根据类别和主题,指派正确的ICS号。
此外,为了查找文献,还需要熟练掌握ICS号的使用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查找到所需的信息。
ICS号有两种方式查询:精确查询和全文查询。
精确查询根据已知的ICS号,查询与之对应的文献,而全文查询不仅要用ICS号,还要根据文章的关键词进行查询。
最后,ICS号的数据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ICS号可以让大家在不同的文献间可以建立联系,而此也有助于更好地支持数据的收集、研究和分析,以及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
综上所述,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ICS号)由于其方便、快捷、准确等优点,已经成为管理和查询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中文文献资源的分类整理和检索。
使用ICS号时,必须熟练掌握ICS号的使用方法,以及正确标记文献的类别信息,加上有效的数据管理,才能更好地支持数据的收集、研究和分析,以及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
文献资源分类

文献资源分类文献资源分类是指将各类文献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规律进行归类整理,以便于检索、利用和管理。
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中,文献资源分类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文献资源分类的方法、原则、类别及其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一、文献资源分类的方法1.主题分类法:根据文献的主题内容进行分类,如《中图法》和《LC分类法》等。
2.字母分类法:根据文献的作者、标题或关键词的首字母进行分类,如《Dewey分类法》等。
3.数字分类法:根据文献的出版年份、期号、页码等信息进行分类,如《年代分类法》等。
4.学科分类法:根据文献所属的学科领域进行分类,如《自然科学分类法》和《社会科学分类法》等。
二、文献资源分类的原则1.整体性:确保分类体系完整、系统,涵盖各个领域的文献资源。
2.逻辑性:分类体系要有明确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便于用户理解。
3.稳定性:分类标准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避免频繁变动影响分类效果。
4. 可扩展性:分类体系要具备一定的可扩展性,以便随着学科发展和文献资源的增长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文献资源分类的类别1.图书:包括专著、教材、论文集、古籍等。
2.期刊:包括学术期刊、科普期刊、大众期刊等。
3.报纸:包括全国性报纸、地方性报纸、专业性报纸等。
4.学位论文:包括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学位论文。
5.会议论文:包括国际、国内会议论文等。
6.研究报告:包括科研成果、政策研究、企业咨询等报告。
7.网络资源:包括学术网站、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等。
四、文献资源分类的应用1.图书馆:图书馆对文献资源进行分类,便于读者检索和借阅。
2.信息检索:通过分类索引,用户可以快速定位所需文献。
3.学术研究:研究者可以依据分类找到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提高研究效率。
4.资源共享:各类文献资源平台通过对文献进行分类,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知识传播。
总之,文献资源分类对于提高文献利用效率、促进知识创新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文献资源分类的方法、原则、类别及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掘和利用文献资源的价值。
第二节文献检索

第二节文献检索一、文献的种类根据标准的不同,一般可对文献作如下的分类:1.按文献载体的材料和记录方式分1(1)书面型文献。
以纸张为载体,用文字记载的文献资料,它是社会科学研究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且跨越年代久远的一种信息源,一般包括:(1)出版物,如报纸、杂志、书籍;(2)档案,如会议记录、学位论文、统计年鉴、备忘录、大事记等案卷;(3)个人文献,如日记、信件、笔记、自传等。
这类文献便于阅读,但笨重占地大,易被虫蛀、鼠咬、水蚀,而且整理也相对困难。
(2)微缩型文献。
以感光材料为载体,采用摄影的方法把文献的影像缩小了的文献,它体积小、容量大、成本低、便于复制、携带、存储,但阅读不方便,需要阅读机才能阅读,容易引起研究的疲劳,且易伤害眼睛。
(3)视听型文献。
一般称视听资料或声像资料,是指以视频或声频为载体而记载的文献,包括唱片、录音带、电影片、录影带、幻灯片等,可闻其声,见其形,有很强的存储能力,能长期保存,还能反复播放和录制。
(4)计算机阅读型文献,它是通过程序输入将文献信息存储在磁带、磁盘、磁鼓、光盘上,并需要用计算机来阅读的文献。
这种文献存储量大,检索速度快、准,随时使用,很方便,但一次投入大。
目前印刷型文献仍居多数,但电子多媒体及网络提供的电子信息会越来越重要,现在电子图书馆、无纸图书馆已成现实。
2. 根据文献的内容,文献可分为2:(1)党和政府正式文件与档案,包括国家法律条文、政策文件及其制定过程中的会议记录等,以及其它重大活动记载。
(2)社会组织与团体的文件与档案,包括各类群众团体、社会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的档案资料、工作报告、文件、声明以及各种音像资料等。
(3)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包括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图书、声像等传播媒体。
(4)研究文献,指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调查纪实等。
(5)私人文献,包括个人的日记、文书、信件、回忆录以及家庭文书(如家谱)等。
1朴雪涛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2秦伟,吴军编著,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医学文献信息检索文献分类和组织

现代文献分类法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人大法》 中小型图书馆分类表编辑小组编的《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简称《中小型表》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科图法》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编《武汉大学图书分类法》简称《武大法》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编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或CLC
详表——由详细列出的子目组成的类目体系。
复分表——亦称附表、辅助表、共性区分表。可分为通用复分表、和专类复分表 。
《中图法》(第四版)基本部类(五大部类)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 哲学、宗教 C 社会科学总论 D 政治、法律 E 军事 F 经济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 语言、文字 I 文学 J 艺术 K 历史、地理
王云五编的《中外国书统一分类法》 皮高品编的《中国十进分类法》 杜定友编的《世界图书分类法》 刘国钧编的《中国图书分类法》
重要特点: 1.均受《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影响。 2.把分类法从文献目录中抽象概括出来,单独成书,使分类法更加社会化、
规范化。 3.冲破了四部分类法的束缚,建立了以近代科学分类体系为基础的分类体系。 4.以学科内容为主要分类标准,同时又考虑到文献的形式体裁及其他因素。
文献分类的应用
l.编制分类检索工具--图书分类目录、文献分类索引等。 2.分类排列藏书。 3.进行分类统计--文献入藏和流通情况。
文献分类法-——文献分类的工具
为准确、一致、有效地组织和揭示文献信息,文献分类一般应依据一定的工 具,这一工具就是文献分类语言,亦称为文献分类法。
文献分类法——是指根据类目之间关系组织起来的,并配有一定标记符号的 类分文献的工具。
文献综述中的文献整理与分类方法

文献综述中的文献整理与分类方法绪论文献综述是科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系统搜集、整理和分析,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特定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而在进行文献综述的过程中,文献的整理与分类方法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文献综述中常用的文献整理与分类方法。
一、关键词法关键词法是一种常见的文献整理与分类方法,通过识别文献中的关键词并进行标记,实现对文献的快速分类和检索。
在进行关键词标记时,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领域特点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和排序。
关键词法可以有效提高文献整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便于后续的分析和综述撰写。
二、主题词法主题词法是一种根据文献中的主题词或主题词组进行文献整理和分类的方法。
与关键词法类似,主题词法也需要根据研究领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主题词,并进行标记和整理。
主题词法相比关键词法更注重文献的主题内容,可以更精准地分类和归纳文献,方便后续的分析和综述撰写。
三、时间顺序法时间顺序法是一种按照文献发表的时间顺序进行整理和分类的方法。
通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文献,可以清晰地了解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演变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研究重点和趋势。
时间顺序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全面把握研究领域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四、方法体系法方法体系法是一种根据研究方法或理论体系进行文献整理和分类的方法。
在进行文献综述时,研究人员可以根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或理论体系,将文献进行分类和整理。
方法体系法优势在于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研究方法或理论体系在特定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和研究进展,有助于深入理解研究问题和方法的优劣。
五、主题群法主题群法是一种将文献按照主题或研究问题进行分组和分类的方法。
通过将具有相似主题或研究问题的文献放在一起,可以形成一系列主题群,便于深入研究和分析各个主题的文献。
主题群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全面了解特定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挑战。
文献信息检索类型

文献信息检索类型
文献信息检索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主题检索:根据文献的主题内容进行检索,常用的检索词有主题词、关键词、分类号等。
2. 作者检索:根据文献的作者进行检索,常用的检索方式有作者姓名、作者机构等。
3. 标题检索:根据文献的标题进行检索,常用的检索方式有全文标题、副标题、主题词等。
4. 出版物检索:根据文献的出版物进行检索,常用的检索方式有期刊名称、出版社、出版年份等。
5. 摘要检索:根据文献的摘要进行检索,常用的检索方式有全文摘要、关键词等。
6. 全文检索:根据文献的全文进行检索,常用的检索方式有全文索引、全文检索等。
以上是文献信息检索的常见类型,不同类型的检索方式适用于不同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索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信息分类第一节文献分类及文献分类法一、文献分类以文献分类法为工具,根据文献所反映的学科知识内容与其他显著属性,分门别类地、系统地组织与揭示文献的一种方法。
二、文献分类法指按照一定的思想观点,以科学分类和知识分类为基础,并结合文献的特点,对概括文献情报内容特征及某些外表特征的概念或术语,进行逻辑划分和系统排列而形成的类目一览表。
第二节《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概述《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就我国建国以后编制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文献分类法,简称《中图法》。
第四版正式改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其简称仍称《中图法》。
《中图法》(第五版)已于2010年9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
一、《中图法》(第五版)的修订重点及特色《中图法》的修订是一项持续性、系统性的工作,每版修订都有其重点和特色。
此次修订幅度较大,新增1631个类目,停用或直接删除约2500个类目,修改类约5200多个。
其修订特点有:1. 确定了特别处理的大类、重点修订大类和局部调整大类。
根据用户使用意见、《分类法研究与修订调研报告》以及“修订报告”对《中图法》(第四版)存在问题的分析,此次修订确定“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特别处理的大类,“F经济”、“TP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U交通运输”为重点修订大类,“D政治、法律”、“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TS轻工业、手工业、生活服务业”等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计算机技术相关类为局部调整大类。
最后的修订结果也基本体现了这些修订重点。
2. 增加复分标记、“一般性问题”的禁用标记。
对一组类目或多组类目需要复分时,以前各版次的《中图法》只有一个说明性注释来规定,而具体需要复分的类目不再一一注释说明。
第五版为增强类目复分助记性、降低复分难度,对这些类下无直接复分注释而又需复分的类目的类名后增加了相应标记,并区别8个通用附表、专类复分或仿分的标记,标记符分别对应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①~⑧分别代表用《中图法》后附的8张不同的通用复分表复分,⑨表示专类复分或仿分。
)与《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主题词对应类号的复分标记一致。
对专类下一组具有总论性和通用复分性问题,《中图法》通常设置“一般性问题”类加以概括,因此,规定“一般性问题”类只起仿分概括说明作用,不用于类分文献,其主题归入“一般性问题”类的直接上位类。
第五版对“一般性问题”类进行了规范,对不具有此特点的类作了类名修改,对具有此特点的“一般性问题”类,在其类名后增加了禁用类分文献的标记,标记符为,以便提示分类人员,避免误标引并造成与其上位类分类不一致问题。
3. 完善类目的参见注释,补充类目反向参照。
《中图法》前几版相关类目参照是人工按类分别注释,因此,很多相关联的类目只有单向参照。
(第四版)修订时,借助“《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维护管理系统”对类目的参见注释进行了完善。
首先规范参见注释,区分“参见”与“见注”;其次补充需要建立反向参照的注释,修改盲参照的参见注释。
4. 合并使用频率过低的类目参考我国大型的、有代表性的文献数据库(“国家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同方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万方期刊硕士论文数据库”等)的《中图法》类目使用频率统计数据,采取了对使用频率为0或频率过低的类目合并到上位类或取消仿分、复分的注释的做法。
第五版共停用2300多个类,停用或删除类主要集中在TS、TD、TF、TG、U、TN、F、G35等类。
停用类增加沿革注释,一般停用或删除类在其相应上位类同时补充含义注释。
5. 完善附表类型,补充共性复分的新主题;通过主表类目注释解决附表连续复分的使用问题为解决主表类目进一步按各类型环境和各类人员进行复分的需要,《中图法》(第五版)在“八、通用时间、地点表”中新增了环境、人员类列,同时在主表部分类下增加该复分注释,如“C912.15各类型人的人际关系”类下增加了依“通用时间、地点和环境、人员表”复分的注释。
对8个附表相应补充新主题,增设新类目,或增加注释或修改类名扩大外延。
如在“总论复分表”中对“-79非书资料、视听资料”的划分进行调整,增补注释,明确下位类的外延;修改“-39信息化建设、新技术的应用”类名,以便容纳各类有关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网站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主题复分。
同时兼顾8个附表与主表相同部分的类目体系的同步修订,如与C、N、K等类的同步修订。
对地区、时代、民族等复分区分标识明确使用方法,在主表需连续使用附表复分的类目,一般都明确注释出要求使用复分区分符,避免连续复分的类由于跨越复分引起加多个零的问题。
例:“B825.1个人修养格言”类的注释:“依世界地区表分。
如有必要,中国可依中国时代表分,并用时代区分符号“=”加以标识。
”6. 其他常规性修订《中图法》(第五版)除对第四版重点类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修订外,还全面系统地分析各大类的设置不足及使用问题并加以修改。
此类修订主要有:(1)修改类名,增强类目的容纳性一些类目概念过时、类名陈旧、类名限定过窄造成类目缺乏容纳性,一些类名学术性太强,对生活化的、通俗性内容容纳性差,造成类目体系滞后等,通过修改类名, 将涵义相关的类目改为类组,容纳新的主题,增强类目的容纳性。
(2)增改注释,控制类目划分深度,必要时增加新类通过增加类目注释、更新术语、改进注释来容纳新主题、疑难或常见主题,说明类目涵义或类目之间的关系,增强类目理解和使用说明。
对发展变化快、含义模糊、文献量不够多的主题,控制类目细分和增类,增改注释;对较成熟、稳定的新主题,有一定文献保障则增设新类。
二、《中图法》的基本序列: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三、《中图法》共二十二个大类,用汉语拼音字母表示,列表如下:基本部类基本大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宗教……………………………………… B 哲学、宗教社会科学………………………………………… C 社会科学总论D 政治、法律E 军事F 经济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 语言、文字I 文学J 艺术K 历史、地理自然科学……………………………………… N 自然科学总论O 数理科学和化学P 天文学、地球科学Q 生物科学R 医药、卫生S 农业科学T 工业技术U 交通运输V 航空、航天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综合性图书…………………………………… Z 综合性图书四、《中图法》的标记符号1.基本标记符号《中图法》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编号,用一个拼音字母表示一个大类,只有“工业技术”所属的二级类,采用了双字母。
以第二字母顺序反映类目的序列。
在字母后,用数字来表示基本大类下类目的划分,采用小数制。
2.辅助标记符号(1)“-”总论复分号,读作“短横”。
(2)“·”间隔符号,读作“点”。
用在分类号数字部分的分隔,从左至右每三位数字之后加一小圆点,使号码清晰、醒目、易读,无实际意义,当最后一段刚好为三位时,就不需要再加小圆点。
(3)“/”起止符号,“读作起止符号”,表示号码的范围,不作文献分类的实际号码使用。
(4)“:”组配复分号,读作“冒号”。
(5)“=”时代区分号,“读作等号”。
3.《中图法》标记符号排列的规则是:(1)类号由左至右逐位对比进行排列,先比较字母部分,再比较数字部分,字母部分按英文字母固有的次序排列。
(2)类号中的阿拉伯数字依小数制排列。
(3)类号中带有组配号“:”的,在类号相同的基础上,按“:”后面的学科顺序排。
4.《中图法》的编号制度:《中图法》使用的编号制度是基本的层累标记制。
第三节《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组配技术及其应用一、通用复分表是供整个分类表各大类中有关类目作进一步区分用的复分表,它附在《中图法》的后面。
供各类通用,是主表各级类目组配复分的依据,它只对主表类目起复分作用,不能单独使用。
二、专类复分表:是供分类表中某大类或某大类中部分类目作进一步区分用的复分表。
三、专类复分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专类复分表只限在类目注释规定的类目范围内使用。
2.根据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次序来复分。
3.部分专类复分表中的子目还采用仿内部子目分、仿有关主表类目分、依照其他专类复分表或利用通用复分表分。
4.注意复分中加“0”的问题(有需要的老师个别交流)。
四、类目之间的仿分利用相临或相关类目的子目,作为有关类目复分依据的组配编号法,称之为仿分。
《中图法》运用仿分有临近类目仿分和仿总论性类目分两种类型。
五、冒号组配法在《中图法》的应用冒号组配是将概念相关的两个或多个类目(主类号)通过组配符号“ :”连接起来,以表达一个分类表未列举的较专指或较复杂主题的标引技术。
第四节文献分类标引工作的管理一、分类标引工作程序1.文献分类查重:目的是避免同书异号,使同一种文献的分类标引前后一致。
2.文献主题分析:3.确定文献主题4.归类5.编制分类索书号6.分类审核 :二、同类书的区分与书次号的编制1.书次号是为了使同类书个别化而编制的号码,它是分类索书号的组成部分之一,用以确定同一类中各种不同图书的排列次序。
分类索书号由分类号和书次号组成。
2.目前在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书次号主要有种次号和著者号。
3.书次号中的各种区分号(1)为了区分同类同著者的各种著作(包括一书的分卷、分册、不同版本等)的集中问题,可设置辅助区分号,将相应的符号加在种次号之后。
(2)版次号用“-”表示(3)卷次号“:”、册次号“()”三、馆藏文献在书架上的排列1.馆藏文献在书架上排列先按分类号,再按书次号,最后排列。
再按照书次号中的各种辅助区分号。
2.文献在排列时的顺序应以每一个书架为单位,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周而复始,长远不变。
第五节文献分类标引的规则和方法一、文献分类的基本规则1.文献分类必须以文献内容所反映的学科或专业属性性质为主要标准,其他属性为辅助标准。
2.文献分类要遵守所用分类法的规定,必须体现分类法的系统性、逻辑性。
3.文献分类必须符合专指性要求,归入最切合其内容的类。
4.文献分类必须符合实用性要求,归入到用途最大的类。
5.文献分类必须遵守分类的一致性原则。
6.不能单凭书名的意义分类。
二、各种类型文献信息的分类规则1.工具书的分类规则工具书可分为参考工具书、检索工具书和语言工具书。
(1)凡综合性的工具书归入“综合性图书”有关各类,凡专科性的工具书,则按其学科内容归入各类,再加参考工具书的复分号,也可以归入Z类,但应在有关学科下作互见。
(2)检索工具书包括目录、索引、文摘等,属于查找文献线索的检索工具书,均集中归入Z8有关各类;专书的索引应随原书归类,或按分类法的规定分;属于查找事物的检索工具书,均按其学科内容归入有关各类,再依总论复分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