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模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教案大全3篇 初中历史课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教案大全3篇 初中历史课教案模板

初中历史教案大全3篇初中历史课教案模板下面是整理的初中历史教案大全3篇初中历史课教案模板,供大家参阅。

初中历史教案大全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目标】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

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

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导入: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1、满洲的兴起(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2、清朝的建立建立时间:1636年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都城:盛京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时间族名政权建立者1115年女真金完颜阿骨打1616年女真后金努尔哈赤1636年满洲清皇太极二、君主集权的强化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10篇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10篇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10篇初中历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的治国方法,了解他对唐朝的贡献,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

2、了解“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当然也离不开唐太宗的个人政治才干。

3、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科举制度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唐太宗的统治方式等基本知识。

采用自学讨论,老师归纳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本课的主题是唐朝初步繁荣的“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难点是评价唐太宗。

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唐太宗的治世方针、一系列统治政策和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

通过预习能说出“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内容,能够准确的表达,及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既突出了重点,从而也了解决难点。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篇二1、知道中国历史朝代名称。

2、识记历史朝代更替顺序。

3、探讨朝代更替原因和规律。

一、知识与能力1、记住朝代名称,重点朝代建立年份、开国者。

2、记住朝代顺序,理解记忆朝代更替歌诀,锻炼学生的速记能力。

3、理解朝代更替的规律及原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历史朝代更替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培养学生对朝代及更替的整体认知能力。

初中历史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初中历史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

初中历史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初中历史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历史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历史的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2、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3、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

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一、地位分析: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着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二、重点分析: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

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意图模板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意图模板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意图模板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重大事件;2.掌握部分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贡献;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4.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历史概述;2.秦朝和汉朝的建立;3.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4.隋唐时期的繁荣和文化兴盛;5.宋朝的科技成就;6.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

三、教学重难点:1.秦始皇的统一战争;2.汉武帝的改革政策;3.三国时期的政治乱局;4.隋唐时期的科技进步;5.宋朝的疆界变化;6.明清时期的社会制度转变。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来传授历史知识;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深入了解历史事件;3.互动式教学,通过游戏和小组活动增加学生的参与度;4.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来增强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古代战争场面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2.讲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概述,并介绍秦朝和汉朝的建立;3.分组讨论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汉武帝的改革政策;4.展示三国时期的政治乱局,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5.介绍隋唐时期的繁荣和文化兴盛,引导学生理解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影响;6.讨论宋朝的科技成就和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7.总结讲解,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六、课堂练习:1.根据所学知识填写历史事件时间表;2.分组讨论并展示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贡献;3.完成一份关于明清时期社会制度转变的小论文;4.设计一场以中国古代历史为主题的角色扮演游戏。

七、作业布置:1.整理所学知识,复习课堂内容;2.完成一份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书面报告;3.观看与本课程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并撰写观后感。

八、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分析和综合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教学5篇(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教学5篇(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教学5篇(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下面是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教学5篇(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欢迎参阅。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教学1为了更好的抓好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学期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等其他思想品德教育。

“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宗旨,制定如下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的总体水平偏低,历史不是主科,不是中考内容,所以学生都不愿意学。

二、教材简介本学期七、八年级上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

阅读性强,图文并茂,增添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三、教学资源开发1、教材、教学参考书2、专业书籍、历史笔记本、历史资料卡3、媒体信息(互联网、影视中的历史知识)4、课程基础训练、单元测试卷四、教学措施和目标(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的:1、目标统一准确2、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课堂答题、小组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内容。

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

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索历史的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听好每一节公开课,做好课后互评,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七、八年级历史课本上册都是22课(人教版)。

其中新课讲授22课时(每册),单元复习4课时,期中复习2课时,期末总复习4课时:9月份1——4课10月份4——13课11月份14——20课12月中旬结束课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教学2一、课程目标(一)内容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遗址距今年代、所处的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种植物和饲养物、生产工具、房屋特点、陶器的使用以及纺织、渔猎等其他生产生活情况。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7篇】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7篇】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7篇】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

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内容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①了解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⑤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1.重点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国家,而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

成为我国长达20__年多年历史的基本制度。

经济文化上的整齐划一举措,不仅加强了统一国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总之,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通用12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通用12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通用12篇)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通用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优秀教案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篇1【学习目标】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1、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习难点】分封制。

【学习导航】你知道我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

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归纳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夏商西周【当堂检测、反馈矫正】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有扈氏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A.商汤伐夏B.牧野之战C.盘庚迁都D.武王伐纣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A.黄帝B.夏启C.商汤D.周文王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中学教学历史课程教案模板

中学教学历史课程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历史知识,了解相关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总结历史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

2. 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深入理解,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相关历史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2. 课堂讲解(1)按照时间顺序,逐一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

(2)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本质。

3. 课堂活动(1)分组讨论:针对某一历史事件、人物、现象,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讨论成果。

(2)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 课堂小结(1)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5. 作业布置(1)课后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结合课程思政,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

4. 课后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及配套教材。

2. 教学影像资料:相关历史影像资料、历史纪录片等。

3. 教学辅助工具:PPT、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新文化运动》
科目
初中历史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课时
1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传统文化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史料,让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口号以及前期后期的主要内容。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能运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新文化运动队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些了解,但本课内容比较抽象,儒家的“伦理纲常”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难理解,在教学中应用通俗易懂的材料,语言让学生体会。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能力。
八、板书设计
标志
口号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前期内容
后期内容
影响
1.每个小组畅谈自己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背景,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前期内容,后期内容,意义及评价)
2.出示大屏幕,完成课堂小结及巩固。
列举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和主要思想观点。
学生小结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当堂巩固,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便于识记。
七、教学评价设计
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
先后播放两段音频,《石壕吏》和《两只小狮子》让学生认真欣赏这两段音频。这两段音频一个是文言文,一个是白话文,作为中学生你们认为哪个更容易让人理解,更好懂?
2.引入课题:既然白话文和文言文相比容易让人理解,那么我们国家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白话文的呢,这就与咱们今天学习的这课有关,学习了本课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迎刃而解,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新文化运动》。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充分利用情境式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模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意义。
2.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生互动,激趣导入
1.音频导入:教师在制作的课件中
学生认真听两段视频,思考问题
利用课件,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把学生恰当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当中
问题启发,合作探究
1.借助袁世凯祭天的图片引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采用讨论交流,小组合作的方式。
问题一:从课本中总结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通过讲解儒家的“伦理纲常”以及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维护其统治的本质,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是孔教)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突出本课重点内容,加深学生记忆
设难质疑,引发思辨
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2.设置问题: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小组讨论,畅所欲言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评价,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问题二:让同学们在课本中总结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主要代表人物,前期的内容和后期的内容。(出示大屏幕)
标志
口号
新文化运动 代表人物
前期内容
后期内容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基本史实的认识,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大屏幕一一讲述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
①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②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③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④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举出实例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3.通过李大钊的图片引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
4.问题:请用“……兴……衰”来说明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变化要求符合史实,如:“白话文兴,文言文衰。”(学生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采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合作的方式,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内容等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