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及其在美国的实践_戴军
第五章贸易保护理论ppt课件

二、贸易乘数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对贸易乘数理论的评价
贸易乘数理论将贸易保护的范围进一步 扩大,将贸易盈余作为解决本国失业和 促进经济增长的外部手段。
如果各国都以此理论指导其贸易行为的 话,那必将导致贸易规模的缩小和贸易 利益的损失,不利于世界经济及世界经 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 化。
➢越接近中点选民意见的政策越能得到大多数选民的 支持。
第四节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
二、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模型 (一)中点选民模型
1% 2% 3% 4% 5% 6% 7% 8% 9%
中 点
民主党主张7% 社会党主张5%
第四节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
(二)集体行动模型
➢一种政策是否被政府采纳的关键在于利益集团的集体行动是 否有效。
第四节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
(二)集体行动模型
我们把利益集团分成三种:进口替代部门、出口部门和消 费者群体。
一般来说,由于外国商品的进口对进口替代部门的冲击 比较明显,再加上很多行业的生产者常集聚在一地,所以进 口替代部门的院外活动比较容易进行。
在制定贸易政策时,想限制贸易的人比想放宽贸易的人 更具影响力。
一、 贸易乘数理论的思想基础
贸易乘数理论的思想基础是凯恩斯的乘数理论。 凯恩斯的主要追随者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在投资乘
数原理基础上引申提出的。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经济萧条重要原因。 而从贸易角度来看,政府可以利用保护贸易政策来增
加净出口,提高有效需求。 因此该理论将贸易看成是解决经济萧条、维持经济稳
第三节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战略性贸易政策(Strategic Trade Policy): 是指一国政府运用政策干预手段,把国外垄断企
第二节: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的内容
❖ 1、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和时间。P36 ❖ 2、汉密尔顿主张只是对本国能生产的但是竞
争力弱的同类进口商品实施严厉的限制进口 政策,而不是对一切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或 者禁止进口。
第二节、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三、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和政策 李斯特(1789~1846年)是19世纪德
第二节、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二、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 ❖ 汉密尔顿(1757~1804年)是美国独立后的第
一任财政部长。当时美国经济仍处于殖民地经济形 态,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则处于十分落后的 水平。为了保护和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汉密尔顿于 1791年12月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系统阐述了要使美国经济独立,必须保护和发展制 造业,并明确提出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的主张。
第二节、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五、对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评价
❖ A、推动了德国工业经济的发展 ❖ B、对发展中国家制定外贸政策有积极影响 ❖ C、不同国家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性的观点具有积极
意义,生产力论包含非物质因素的观点是一大创新 ❖ D、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太片面 ❖ E、过分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4、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认为要想发展生产力,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
第二节、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5.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学说及政策主张
李斯特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及生产力水平的 提高,最重要的是依靠工业的发展。因此,他 主张:对处于农工业时期的国家,必须通过高 关税甚至限制进口等措施对本国的幼稚工业特 别是大宗消费品工业实行保护,但不是无限期 的保护,以30年为限;对发展工业所需的机器 和技术,则应减免进口关税;而农业本身是天 然有充分保护的,是不怕国外竞争的,因此对 农业不需用关税进行保护。
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1利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利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是由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拉里·利斯特提出的,它强调工业发展应该比较谨慎而受到贸易保护。
利斯特认为,工业化过程需要一个过渡期,国家应该采取保护处理,并在它脆弱时给予支持,免受外部竞争的冲击。
通过税收,禁运,提供补贴等举措,工业发展才能够持续,达到理想的水平。
2利斯特的理论尽管新的技术和运输等因素改变了19世纪的形势,但利斯特仍然坚持自己的保护主义理论。
他的工业保护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在工业发展的初期和后期,政府应该采取有利的措施,帮助本国的工业发展。
比如,政府可以对外国货物设置高关税,以保护本国产品;政府还可以为本国的制造业者提供补贴,这些补贴可以帮助他们应付国外客户的挑战;政府还可以给予本国工业若干税收的减免,让本国的生产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使其发展得更实惠。
3利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历史地位利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是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对市场和政府互动机理的重要贡献,其理论观点与当时现实中大量国家采取保护处理措施,非常吻合。
当时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也决心通过给予保护,帮助本国的工业发展,实现物质和技术的进步。
4影响利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思想对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今天,许多国家都在使用依照利斯特理论的措施来推动本国的工业发展,比如设定进口关税,给予生产企业减税的政策以及政府补贴产业的政策。
(可以增加美国的大量政策)同时,这些政策也对外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给予报复性打击,以维护国内企业的利益。
5结论从拉里·利斯特提出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角度来看,它为政府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目标,可以用来持续推动工业化进程和繁荣的发展,把本国政府带入利斯特时期的理性主义文化,从而重塑社会经济结构。
因此,利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在英国经济学史上功德不小,而且一直影响着全世界经济发展的思想革新和态度转变。
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幼稚产业保护论最初由汉密尔顿提出、经过李斯特全面发展而成为最早、最重要的贸易保护理论。
幼稚工业保护论影响了19世纪的德国和美国,影响了20世纪的日本,使他们都能在保护主义的篱笆后面成长,强大之后又转而推行自由贸易。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修补与解释已经适用于现今的社会。
主要内容: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建立在三大理论基础上:国家经济学、社会经济发展五个阶段论及生产力理论。
其中生产力理论是核心。
建立在这三大理论基础上,他提出了如下基本观点:(1)提出发展阶段论,批判比较成本理论忽视了各国历史和经济的特点。
李斯特认为,斯密和李嘉图的理论尽管有其长处,但却只是适合英国的情况,或者说只是从全世界共同发展出发的,而没有考虑到各国情况不同、利益各异,这不是一种普遍适用于各国的理论。
李斯特特别强调每个国家都有其发展的特殊道路,并且从历史学的观点,把各国的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他认为,各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在经济发展的前三个阶段必须实行自由贸易;当处于农工业时期时,必须将贸易政策转变为保护主义;而经济进入发展的最高阶段,即农工商业时期时,则应再次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否则将不利于相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
李斯特指出,由于英国已进入农工商业时期,它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正确的,但绝不能否认保护贸易政策在英国经济发展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至于德国,由于它还处在农工业时期,所以必须采取保护贸易政策。
(2)提倡生产力论,指出比较成本论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
李斯特指出,生产力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一个国家的财富和力量来源于本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生产力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他说:“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原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
自由贸易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对比及意义

自由贸易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对比及意义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大趋势以及各国的贸易实践,无不揭示出自由贸易是人类世界追求的最终目标。
然而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今各国都在竞相对一些产业,尤其是本国的幼稚产业,采取不同程度、不同措施的贸易保护。
本文试图就自由贸易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对中国的外贸环境的现实状况进行探讨,以给出中国就采取的贸易政策的结论。
关键词:自由贸易幼稚产业对比中国外贸环境一、对自由贸易的分析(一)自由贸易理论的形成自由贸易理论起始于法国的重农主义,完成于古典派政治经济学,后来又不断丰富。
在古典派政治经济学前,法国的重农主义与英国学者休漠已提出自由贸易的主张。
重农主义提倡商业的自由竞争,反对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并反对课征高额关税。
休漠主张自由贸易,并提出“物价与现金流出入机能”的理论,驳斥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派首由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我国译为《国富论》)中提出国际分工,实行自由贸易的理论。
后由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加以发展。
后来一些经济学家如穆勒、马歇尔等人进一步对此加以阐述、演绎。
(二)自由贸易理论的积极意义自由贸易政策可以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
在自由贸易下,各国可以按照自然条件、比较利益和要素禀赋状况,专心生产其最有利和有利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促成各国的专业化。
还可以扩大国民真实收入。
在自由贸易环境下,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最擅于生产的部门,劳动和资本就会得到正确的分配和运用。
再通过贸易以较少的花费换回较多的东西,就能增加国民财富。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可进口廉价商品,减少国民消费开支。
(三)自由贸易的弊端及贸易自由化的现实困境自由贸易并非给各国都带来利益,自由贸易全球化使世界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富国群体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建立各种所谓的自由贸易区或世界经济组织,并制订有利于自己的规则,一旦形势有变而对他们不利,富国则依仗自己的经济实力要求重新改变规则。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产生背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其工业产品物美价廉,迅速涌向全球各个市场。
随着《谷物法》的废除,英国开始采用自由贸易政策,并以斯密和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为依托,主张实行贸易自由化。
而此时,后起的德国才刚刚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如若让英国的产品自由进入德国市场,那么德国的经济势必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其工业化进程可能无法得以顺利实现。
为了避免这一冲击,德国政府以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为依据,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幼稚产业定义:当一国的某种新兴产业还处于初创时期时,该产业可能经不起来自国外的竞争。
此时,如果政府通过采取适当的过渡性保护政策,为其发展争取时间,那么将来这一产业就可能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带动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幼稚产业必须具备三个特点:1、这种产业是该国尚未发展成熟但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
其暂时还没有能力同国外发达的同类产业竞争。
2、该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正的外部效应。
3、该产业在现阶段缺乏推动其发展的资金实力。
主要思想:1、经济发展阶段论:李斯特将一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阶段、畜牧阶段、农业阶段、农工业阶段、农工商业阶段。
他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贸易政策,自由贸易并不适用于每个经济发展阶段。
2、生产力论:李斯特认为,落后国家短期的确能够从自由贸易中获得一些利益。
但这样只注重交换价值,不注重生产能力的形成,忽视了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利益,不利于国家竞争实力的增强。
3、国家干预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强调国家在贸易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李斯特认为,政府不能只做“守夜人”,还要做“植树人”,应制定积极的产业政策,利用关税等手段来保护国内潜力产业的发展。
4、差别关税制度:以对幼稚产业的保护为出发点,对不同的产业征收不同的关税。
比如对于国内幼稚工业相竞争的进口产品征收高关税,同时以免税或低关税的方式来鼓励国内不能自行生产的复杂机械设备的进口。
第十章_贸易保护的理论

二.国内市场失灵论 1.怎样确定这种社会利益从而选择好有正外部
性的行业进行保护
2.保护手段的选择
Government Policies towards Externalities
A.C. Pigou: Tax-or –subsidy approach
Ronald Coase:
Coase Theorem: If there are zero transaction costs, the efficient outcome will occur regardless of legal entitlement. If the property owners and the influencers can deal costlessly, it does not matter FROM AN EFFICIENCY STANDPOINT who has the legal "right."
国际储备主要具有以下四大功能或作用:
第一,外汇储备可以抵补贸易赤字,并保持一国 必要的、正常的进口能力。
第二,保有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对外借债与 偿债的信用担保与物质保证。
第三,外汇储备是一国政府干预本国外汇市场、 调节本币汇率的有力武器。
第四,在国家经济动荡或是遇上战争灾难时,外 汇储备将是一国最后的战略储备。
(一)超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保护的对象扩大了,从幼稚产业扩大到所以其他产业。 2、保护目的的变化了,巩固和加强对国外市场的垄断。 3、保护方式的变化,从防御性限制进口到进攻性扩张。 4、保护的阶级利益变化,保护大企业和资产阶级的利益。 5、保护措施的变化,从唯关税转变为多样化的措施。
(二)贸易乘数理论
内,与中国进行交涉,解决盗版问题, 要求贸易办公室将中国列为知识产权优 先监管对象,这最终有可能导致美国对 中国的贸易制裁。他们援引国际调查公 司的数据,声称中国的盗版每年给美国 造成240亿美元的损失,而美国全年的损 失不过500亿美元。
幼稚产业保护论

幼稚产业保护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Infant Industry Theory)最早是由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Alexander Hanmilton)于1791年提出,但是真正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德国经济学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的论述。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年8月6日-1846年11月30日),德国经济学家。
他被视为经济历史学派的先驱,而他的思想亦被视为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1、人物生平:李斯特的一生串连着一系列的失败和困苦。
1819年,由于组织旨在统一德国经济的全德工商联盟受到迫害,被迫辞去蒂宾根大学教授职务,并被解除其他政府公职。
1820年,担任市议员期间,由于提出激进的民主改革主张,被以“煽动闹事,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的罪名判处10个月监禁。
李斯特潜逃到了法国和瑞士。
两年后回国,随即被关押。
为了彻底摆脱这个危险分子,政府同意他移居美国。
1825年李斯特一家到了美国。
他开始经营农场,还担任过报社编辑,并开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煤矿。
1832年,李斯特回到欧洲参与莱比锡—德累斯顿铁路建设工程,他希望通过建立全国铁路系统推动德国经济的统一。
1834年,德国关税同盟建立。
但他的全国铁路系统计划由于封建割据和资产阶级的狭隘的惟利是图本性失败。
1837年,李斯特在美国的矿山在美国的银行危机中破产了,李斯特陷入生活困境中。
其间,李斯特一直受到政府的监视,并受到再次被监禁的威胁。
尽管他不断努力,仍然不能在他的祖国找到一份固定职业。
李斯特被迫流亡法国。
法国梯也尔政府曾邀请他担任铁路建设和贸易政策方面的要职,但由于法国对德国的侵略性态度,李斯特拒绝了,主要靠给报社撰稿牟取微薄的收入。
俄国财政部长曾经聘请他在政府中担任要职,以推行他的“国民体系”,李斯特因为俄国实行专制的沙皇制度而拒绝了。
1841年,李斯特曾经被委任为《莱茵报》主编,由于健康原因未能成行(不久后马克思担任了这一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