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地震力

合集下载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一节 火山与地震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一节 火山与地震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六章.变化的地形1.火山与地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和地壳运动的现象及其原因,从而让学生树立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科学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先从学生熟悉的火山和地震现象出发,说明地壳运动有时是非常剧烈的,导致地形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所以在教材中还介绍了地震的预兆和防震抗灾的基本措施。

最后,教材利用地图描绘了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为下一节探讨板块学说和解释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埋下伏笔。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他们已经掌握了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于本节以现象为主的课本内容来说,相对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相反,在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当地震与火山来临时,应该做哪些防护措施的知识点上,学生会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思维而导致选择错误的一些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2.掌握当地震来临时,如何应对。

3.知道世界主要火山带,并与地震带的分布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在认识地震的成因及其破坏性的过程中学会自救的方法。

2.通过播放火山爆发的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学生自己记录世界主要火山带的分布,体会火山爆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到地震和火山的灾难性,树立防灾意识,积累在灾难面前临危不乱、自救逃生的经验。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世界各地各种地形的图片。

(包括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师:同学们,大家看个刚才的这组图片,谁能归纳总结一下,刚才你看到了哪几种类型的地形。

生: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六章第三节防灾减灾学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六章第三节防灾减灾学案

第三节防灾减灾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通过模拟各种自然灾难,进行各种自然灾难防避的演习训练。

【地理实践力】2.通过自然灾难分布图,明确不同区域主要防避的自然灾难类型。

【区域认知】3.通过分析各种自然灾难类型的特点,分析不同自然灾难的防避措施。

【综合思维】4.通过各种自然灾难的防避,了解灾难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学问清单一防灾减灾手段1.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防灾减灾手段(1)灾难监测:通过自然灾难监测系统对自然灾难的孕育、发生、开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多采纳地理信息技术手段(2)灾难防备:一方面修建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3)灾难救援与救助:依据国家有关自然灾难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快乐理救济。

(4)灾后恢复: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开展。

学问清单二自救与互救1.内容:灾前预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爱护三个方面。

2.灾前预备(1)洪涝、台风等:准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难预警信息。

(2)地震:预备防灾应急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四周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参与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3.灾中救助(1)洪涝: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命。

(2)地震:如条件允许,准时、有序地撤离到平安地带。

(3)泥石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4.灾后自我爱护: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微思索]在学校遇到地震,你会怎么办?提示假设正在教室上课,要在老师指挥下快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爱护头部,留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电线杆、高悬物等危急物品。

地震时不应实行的行为不要躲在大梁下;不要躲在窗户边;不要靠近不牢固的墙体;不要破窗而逃,以免被玻璃扎伤或摔伤;留意避开危急物、高耸或悬挂物、变压器、电线杆、高压线、路灯、广告牌、吊车、危旧房屋、女儿墙、高门脸、雨篷下和砖瓦木材等物的堆放处,撤离时不行乘坐电梯。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3防灾减灾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3防灾减灾课后检测能力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防灾减灾[学考合格练]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9年2月22日18:17 在厄瓜多尔(2.15°S,76.91°W)发生里氏7.5级地震,震源深度140 km,暂无伤亡报告。

据此回答1~2题。

1.遇到突然到来的地震,而我们正在楼上教室里上课,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A.立即从窗户往外跳楼B.遵守纪律,坚持上课C.快速进入电梯下楼D.双手抱头,就近在桌旁躲避2.地震发生时,在家中的当地居民不正确的避震方法是( )A.若在楼房来不及跑时,可迅速躲到桌下、床下及紧挨墙根下和坚固家具旁B.正在用火时,随手关掉煤气开关或用电开关C.在楼房可选择厨房、浴室等空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D.迅速钻到床柜里解析:第1题,当遇到地震的时候,一般强度的地震不会对建筑物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只有遇到强烈的地震,才会使得建筑发生坍塌损毁。

所以当地震来临时,一定要就近在桌旁进行躲避,注意保护头部并防止被坠物砸伤。

第2题,人一旦钻进床柜后,便立刻失去了机动性,视野被挡、四肢被束缚,很容易遭受连带性伤害,不仅会错过逃生的机会,也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答案:1.D 2.D2014年2月28日凌晨2时左右,从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的5806次列车遭遇特大沙尘暴,11节车厢被狂风吹翻,造成4人死亡。

据测风仪记录,当时瞬间风力超过13级。

据此回答3~4题。

3.在车厢被吹翻时,旅客应( )A.赶快从车窗里跳出去B.紧紧抓住栏杆降低重心C.抱头蹲在过道里D.钻在座位底下躲避4.沙尘常发季节出行时,下列做法没有必要的是( )A.全副武装,戴上帽子、耳套、风镜和雨衣B.戴好防护镜和口罩,将衣扣和袖口系好C.注意观察交通情况,能见度低时,骑车者应下车推行D.远离危房、危墙、广告牌及高大树木,尽量避开各类施工工地解析:第3题,该状况下的正确做法是抓住栏杆,降低重心,保护头部。

第4题,因是大气中沙尘污染,防止眼、鼻、口吸入即可,没有必要全副武装。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含问题研究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全章节教案6.1《气象与水文灾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是介绍有关自然灾害知识,本章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感触较多的,每年度会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但学生对自然灾害的了解只限于现象,而对灾害的形成、危害和防治没有系统的了解。

高一学生已经掌握部分地理基础知识,有了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此阶段正是学生求知欲旺盛、参与意识强的时期。

通过认识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兴趣。

在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对概念进行说明,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自然灾害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对本节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增强他们的生活和生存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核心要点:1.洪涝灾害的定义、影响因素、分布地区、主要危害2.干旱灾害的定义、影响因素、分布地区、主要危害3.台风、寒潮灾害的定义、源地、影响地区、主要危害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洪涝、干旱、台风、寒潮灾害发生原因、危害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区域的图文材料,分析区域内自然灾害类型,分析成因、危害地理实践力:结合当地图文材料,了解当地自然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并分析成因、危害人地协调观:掌握涝、干旱、台风、寒潮灾害发生原因和规律,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

2.难点:洪涝、旱灾、台风灾害、寒潮灾害成因分析。

课前准备:多媒体自制教具教学过程:导入[导入新课]《管子·度地篇》中提到,故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

水,一害也。

旱,一害也。

風霧雹霜,一害也。

厲(瘟疫),一害也。

蟲,一害也。

此謂五害。

五害之屬,水最為大。

可以看到五害中,气象灾害占了很大比例,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危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气象灾害》。

教师板书:气象灾害教师补充: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说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2.结合实例,说出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

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2.指标(1)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2)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及地面建筑有密切关系。

3.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3)心理健康: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频发地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5.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判断1.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 × )2.地面建筑质量影响地震烈度。

( √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地质灾害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地震 1.发生机制2.衡量指标(1)震级:代表地震________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________。

(2)烈度①含义: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________。

②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________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________、地面建筑等。

3.主要危害(1)造成房屋倒塌,________、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导致________和财产损失。

(3)诱发________、滑坡、________、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________。

4.分布(1)世界⎩⎪⎨⎪⎧环 地震带地中海— 地震带(2)中国①特点:范围广、________、强度大,灾情严重。

②频发地区:________、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判断】1.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密集区。

( ) 2.地震死亡人数与震级大小呈正比例关系。

( ) 【学法指导1】 图示法记忆影响烈度的因素【知识链接】 地震造成的危害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发生机制(2)分布特点:________较破碎,地势________较大,________较差的山地________区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

2.泥石流(1)含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地形 、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3.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1)滑坡破坏或掩埋________、道路和建筑物,________河道。

(2)泥石流摧毁________,破坏________、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3)可能造成重大的________。

4.我国分布:山区面积广大,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________地区最为多发。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素材第六章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素材第六章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学期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素材第六章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1)气候因素: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因素: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危害(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3)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山区。

5.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1)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即水系特征(水系形状、流域面积等)、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人为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方面考虑。

(以长江流域为例) 二、干旱灾害1.干旱与干旱灾害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旱灾频发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以非洲最严重。

3.旱灾的危害(1)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产;(2)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3)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4)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的成因及分布(1)成因:东部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2)多发区: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尤以华北地区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5.我国旱灾的类型及成因三、台风灾害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结构由内至外可分为: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

3.危害(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2)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三节 防灾减灾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六章 第三节 防灾减灾

第三节防灾减灾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学习目标 1.理解防灾减灾的指导方针及内容。

2.掌握自然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常识。

一、防灾减灾手段1.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2.工作内容(1)灾害监测: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2)灾害防御: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

(3)灾害救援与救助: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4)灾后恢复: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

二、自救与互救1.灾前准备:对于洪涝、台风等可以较准确预测的自然灾害,多发区居民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对于突出的较难准确预测的地质灾害。

以地震为例,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2.灾中救助:若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

如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3.灾后自我保护:例如,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等。

再如,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

思考在学校怎样避震?答案(1)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2)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避开建筑物及危险物,不要再回到教室去。

(3)震后应有组织地撤离。

探究点防灾减灾材料一洪水、滑坡、泥石流和地震都是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明洞侧向土压力增量以地震波从最不利方向传来 进行计算,一般内侧(即山侧)按φg-θ计算,外侧(即河 侧)按φg+θ计算。 3.地震作用下围岩弹性抗力 弹性抗力的计算假定和计算方法与非地震区相同。抗 力作用范围宜根据荷载作用与衬砌的变形经计算确定。为 简化计,抗力作用方向可假定为水平方向,计算时不考虑 衬砌与围岩间的粘结作用。 4.地震时坍塌及落石冲击力 洞顶填土同拱形明洞中的有关要求。靠山侧设计填土 坡度可适当放陡,设计填土坡与实际填土坡之差作为地震 时坍塌储备。一般情况下可不考虑落石的冲击力,如需检 算冲击力时,只计洞顶实际填土重力(不包括坍方堆积土 石重力)。落石冲击力的计算,可通过现场量测或有关计 算验证。
三、围岩弹性抗力
地震作用下围岩弹性抗力的计算与非地震时相同。
四、纵向水平地震力
取洞口一个环节衬砌来计算,在衬砌任一截面内的 弯矩可采用下述两个简图所确定的弯矩之和。 1. 水平梁 两端固定,跨长等于衬砌的跨度,全长负有均布的 地震荷载F3。
式中 mi——计算土柱质量, t; l ——洞口一个环节衬 砌长度,m;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第六章 地震力
第一节 计算假定
一、 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受到一种惯性力的作用, 这种由地震引起的惯性力称为地震力。建筑物在抗震验算 时,一般只计算水平地震力的作用。对隧道的水平地震力 应考虑以下两种情况: 1.水平地震力的方向横交隧道纵轴,隧道洞口、浅 埋、偏压地段及明洞应考虑此种地震力的作用,并以不利 于结构受力为原则选取地震力的作用方向。 2.水平地震力的方向沿隧道纵轴,仅在洞门及洞口 一个环节衬砌考虑此种地震力的作用。 地震力的作用系短暂的、偶然性的,按特殊荷载考虑。
二、地震力作用引起的荷载
1.水平地震力 (1)衬砌自重的水平地震力 为简化计算,拱圈自重水平地震力视为沿衬砌高度均 匀分布。边墙部分视其形状而定,若断面变化不大,可按 全墙高度均匀分布;若变化较大,则可按梯形或台阶形分 布。作用点在结构质心处。 (2)洞顶土柱的水平地震力 a.洞口、浅埋或傍山偏压地段应按洞顶地层柱质量计 算,作用点在土柱质心处。 b.明洞顶部填土水平地震力,作用点在填土质心处。 2.侧向土压力增量 (1)隧道两侧侧向土压力增量均按φg-θ计算(φg为计 算摩擦角),作用方向均为地震波传播方向。
第二节 地震力分类及计算
一、衬砌自重水平地震力(F1)
1.曲墙式衬砌 式中 F1——衬砌水平地震力,kN/m; mi——衬砌质量的一半,t。 H——衬砌总高度,m。 ηc、Kh、gn意义同前。 2.直墙式衬砌及明洞
二、洞顶土柱水平地震力与侧压力增量
1.傍山偏压隧道 (1)垂直土压力 偏压分布图形与地面坡—致。
(2)水平地震力,作用于计算土柱质心。 (3)侧压力增量
2.一般浅埋隧道洞顶地面平缓,用α=0以及Hv=h1 =h2,代入前几式,即可得到各项土压力计算数据。
3.按F1、F2及△e计算的衬砌结构内力,与非地震时 衬砌结构内力叠加,即为地震时的衬砌结构内力。 4.明洞洞顶填土水平地震力F2′=ηcKhmign计算,式中 mi为分块衬砌上的填土质量。
2.竖向梁 一端固定,梁跨长等于衬砌的高度,负有相当于半 个跨度衬砌的地震力所产生的均布荷载F4,而在自由端负 有一集中力P。

式中 B——衬砌宽度,m; mi——衬砌质量的 一半,t; H——衬砌高度,m; l——洞口一个环节衬砌长度,m;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