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水平地震作用内力计算
2.7水平地震作用内力计算

2.7⽔平地震作⽤内⼒计算2.7 ⽔平地震作⽤内⼒计算设计资料: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1.3条:屋⾯重⼒荷载代表值Gi =屋⾯恒载+屋⾯活荷载+纵横梁⾃重+楼⾯下半层的柱及纵横墙⾃重;各楼层重⼒荷载代表值G i =楼⾯恒荷载+50%楼⾯活荷载+纵横梁⾃重+楼⾯上下各半层的柱及纵横墙⾃重;总重⼒荷载代表值∑==ni iGG 1。
主梁与次梁截⾯尺⼨估算:主梁截⾯尺⼨的确定:当跨度取8000L mm =,主梁⾼度应满⾜:1111(~)(~)8000667~1000812812h L mm mm ==?=,考虑到跨度较⼤,取700h mm =,则:1111(~)(~)700233~3502323b h mm mm ==?=,取350b mm =。
当跨度取6000L mm =,主梁⾼度应满⾜:1111(~)(~)6000500~750812812h L mm mm ==?=,考虑到跨度较⼤,取500h mm =,则:1111(~)(~)500167~2502323b h mm mm ==?=,取250b mm =。
⼀级次梁截⾯尺⼨的确定:跨度取4800L mm =,次梁⾼度应满⾜:1111(~)(~)4800320~40012181218h L mm mm ==?=,考虑到跨度较⼤,取350h mm =,则:1111(~)(~)350117~1752323b h mm mm ==?=,取200b mm =。
⼆级次梁截⾯尺⼨的确定:跨度取3000L mm =,次梁⾼度应满⾜:1111(~)(~)3000167~25012181218h L mm mm ==?=,考虑到跨度较⼤,取300h mm =,则:1111(~)(~)300100~1502323b h mm mm==?=,取200b mm =。
柱的截⾯尺⼨估算: 根据公式:11C c r nAN C A =公式来估算每层柱的截⾯尺⼨其中1r 为放⼤系数,通常范围为1.1—1.3 n 为层数,A :代表柱的受荷⾯积)(2m:1N 代表每平⽅⽶的重量 13~~182M KN:C υ表⽰轴压⽐:c f 表⽰混凝⼟的抗压强度)(2MM N根据设计图纸可得柱的截⾯尺⼨如下:2.7.1 各层楼⾯的重⼒荷载代表值计算梁柱⾃重计算列表2.7.2 重⼒荷载代表值的计算 2.7.2.1 楼板恒活荷载标准值屋⾯(8层):⼆毡三油铺⼩⽯⼦ 0.3530mm ⽔泥砂浆找平层 20.0320=0.60kN/m ? 150mm 加⽓混凝⼟保温层 20.156=0.9kN/m ? 120mm 现浇混凝⼟楼板20.1225=3kN/m ? 20mm 厚⽯灰砂浆抹底 20.0217=0.34kN/m ? 恒荷载标准值:合计:25.19kN/m 活载标准值: 20.5kN/m 楼⾯(1~7层):25mm ⽔磨⽯⾯层 20.02525=0.625kN/m ? 30mm ⽔泥砂浆找平层 20.0320=0.60kN/m ? 120mm 现浇混凝⼟楼板 2 0.1225=3kN/m ? 20mm 厚⽯灰砂浆抹底 20.0217=0.34kN/m ? 恒荷载标准值:合计:24.6kN/m 活载标准值: 22.0kN/m 屋⾯:总板⾯积:21393.5m81393.527.636183 5.196621.92G kN =---??=恒载()81393.527.6361830.5637.95G kN =---??=活载()80.56621.920.5637.956940.9G G G kN kN kN =+?=+?=8恒载8活载第⼀~七层:1~71393.527.636183 4.65869.14G kN =---??=恒载()1~71393.527.63618322551.8G kN =---??=活载()1~71~71~70.55869.140.52551.87145.04G G G kN kN kN =+?=+?=恒载活载建筑物总重⼒荷载代表值:81i i G =∑=6940.9+7145.04×7=56956.18N k2.7.2.2 楼梯恒活荷载标准值1)平梯段⾯层:20mm 厚⽔泥砂浆 0.02×20=0.42kN/m 梯板:120厚混凝⼟板 0.12×25=32kN/m 板底:15mm 厚⽯灰浆粉刷:0.015×17=0.255 2kN/m 恒荷载标准值:k g =3.662kN/m 活荷载标准值:k q =2.02kN/m2)⼀层的斜梯段⾯层:0.02×20×(0.27+0.175)/0.27=0.662kN/m 梯踏步:0.175×25/2=2.192kN/m 梯斜板:0.12×25/cos θ=3.582kN/m 板底:0.015×17/cos θ=0.32kN/m 恒荷载标准值:k g =6.732kN/m 活荷载标准值:k q =2.02kN/m3)⼆~⼋层的斜梯段⾯层:0.02×20×(0.27+0.15)/0.27=0.622kN/m 梯踏步:0.15×25/2=1.882kN/m 梯斜板:0.12×25/cos θ=3.432kN/m 板底:0.015×17/cos θ=0.292kN/m 恒荷载标准值:k g =6.222kN/m 活荷载标准值:k q =2.02kN/m第⼀层楼梯:6.7383 3.66475.49G kN=??+??=1恒载(27.6+36+18-83)2163.2G kN =?=1活载(27.6+36+18)10.5475.490.5163.2557.09G G G kN kN kN =+?=+?=1恒载1活载第⼆~⼋层楼梯:6.2283 3.66446.11G kN=??+??=2~8恒载(27.6+36+18-83)2163.2G kN =?=2~8活载(27.6+36+18)2~8~8~80.5446.110.5163.2527.71G G G kN kN kN =+?=+?=2恒载2活载电梯荷载标准值:0.50.57182126G G G kN =+?==电梯电梯恒载电梯活载质点重⼒荷载值如下:1557.09527.717145.04225497.875830.923899.0633514.16520765.0622G KN=++++++=2527.717145.045830.923899.0633514.1652142.7220231.1822G KN=+++++=3527.717145.045830.923899.0632142.7219545.45G KN=++++=4527.717145.045830.923899.0632142.7219545.45G KN =++++= 5527.717145.045830.923899.0631964.162142.7219456.1722G KN=+++++=6527.717145.045830.923899.0631946.1619366.89G KN=++++=75830.92928.456940.93899.06321964.1619297.972G KN=++++=8527.711267145.045830.923899.06321946.1619229.04G KN=+++++= 如下图所⽰:2.7.3 ⽔平地震作⽤计算横向框架⾃振周期:按顶点位移法计算框架的⾃振周期,对于质量和刚度沿⾼度分布⽐较均匀的⾼层钢筋混凝⼟框架,可以简化为等截⾯悬臂杆,得到由结构顶点位移表⽰的计算结构基本周期的半经验公式,按以下公式计算:1 1.7T α=式中:0α——基本周期调整系数。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08-9-2013)强制性条文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3.1.1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3.3.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险地段做出综合评价。
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的建筑。
3.4.1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严重不规则的建筑不应采用。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3.5.2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4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3.7.1 非结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自身及其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计。
3.7.4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估计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3.9.1抗震结构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
3.9.2 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普通砖和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7.5。
2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它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2) 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三级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且钢筋在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
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F
G
G
G
G3
质点i的水平地震作用Fi 若: 不考虑顶部附加地震作用 若: 考虑顶部附加地震作用 查表1.19
(3)判别
楼层位移
01
弹性角位移
02
层间位移 查表1.21 钢筋混凝土框架1/550
节点平衡
左地震M图
方向:
01
剪力:使物体顺时针转为正 轴力:压力为正
02
左地震剪力、轴力图
03
梁端剪力、柱轴力
(二)横向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侧移计算 1、风荷载标准值 :风振系数 :体型系数 :高度变化系数,表1.11 :基本风压 0.65 压 吸 ……
03
3、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4、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D值法(改进反弯点法)
柱端弯矩:
--标准反弯点高度比(表2.4) --上、下层梁线刚度比修正系数(表2.6) --上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表2.7)底层 --下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表2.7)二层 --本层层高
梁端弯矩:
柱左侧受拉为正
以梁线刚度分配
六、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单击添加副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一)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1、横向自震周期(基本自震周期)T1 Gi 为计算单元范围内各层楼面上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及上下各半层的墙柱等重量 注:突出屋面部分面<30%屋面面积,则按附属结构计算;>30%按一层计算 计算时,先将突出屋面部分重力荷载折算到顶层: Ge=Gn×(1+3h/2H)
自振周期计算公式:
考虑非承重墙影响的折减系数,框架0.6~0.7; 计算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用的结构顶点假想位移 对于带屋面局部突出间的房屋,应取主体结构顶点的位移。
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和侧移计算

6 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和侧移计算6.1刚度比计算刚度比是指结构竖向不同楼层的侧向刚度的比值。
为限制结构竖向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结构刚度沿竖向突变,形成薄弱层。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4.2条规定: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5.2条规定: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计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且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
计算刚度比时,要假设楼板在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即刚性楼板假定。
7.0939.0/1136076/1066908211>===∑∑mmN mmN DDγ,满足规范要求;()8.0939.0/113607611360761136076/10669083343212>=++⨯=++=∑∑∑∑mmN mmN DD D D γ,满足规范要求。
依据上述计算结果可知:刚度比满足要求,所以无竖向突变,无薄弱层,结构竖向规则,故可不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将上述不同情况下同层框架柱侧移刚度相加,框架各层层间侧移刚度∑iD ,见表6-4。
6.2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侧移计算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附录C 中第C.0.2条可知:对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其基本周期可按公式6-1计算。
T T T μψ7.11= (6-1)式中:1T ——框架的基本自振周期;T μ——计算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结构顶点假想位移,单位为m ; T ψ——基本自振周期考虑非承重砖墙影响的折减系数。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4.3.17条规定:1、框架结构可取0.6~0.7;2、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3、框架-核心筒结构可取0.8~0.9;4、剪力墙结构可取0.8~1.0。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抗震设计

2 抗震设计(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抗震计算单元及动力计算简图取整个衡宇或抗震缝区段(设防震缝时)为计算单元,动力计算简图为串联多自由度体系。
即将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集中于每一层楼盖或屋盖标高处。
多自由度体系的抗震计算可采用振型分解反映谱法和底部剪力法。
本工程总高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散布比较均匀,近似于单质点体系,故采用底部剪力法。
此法是先计算出作用于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然后将其按必然规律分派给各质点。
计算简图2—1 如下示:图2—1重力荷载代表值按照抗震规范1.0.2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域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按照抗震规范5.1.3 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
各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表2—1采用。
组合值系数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1)屋面及楼面的永久荷载标准值1.屋面(上人)苏J01—2005:a. 10厚防滑地砖铺面,干水泥擦缝,每3—6m留10宽缝m2b. 20厚1:水泥砂浆加建筑胶结合层找平层20×= kN/m2厚C20细石混凝土,内配Φ4@150双向钢筋25×= kN/m2d.隔离层/e. 三粘四油沥青油毡防水层m2f. 冷底子油一道/g.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20×= kN/m2h.保温层5×= kN/m2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20×= kN/m2j.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屋面25×= kN/m2 合计kN/m2 2.1~4层楼面苏J01—2005a. 15厚1:2白水泥白石子磨光打蜡kN/m2b.耍素水泥浆结合层一道/c.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20×= kN/m2d.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25×= kN/m2合计kN/m2 2)屋面及楼面的可变荷载标准值上人屋面均布荷载标准值kN/m2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kN/m2 屋面雪荷载标准值S k=μr×S o=×= kN/m2式中:μr为屋面积雪散布系数,取μr=3)梁、柱、墙、窗、门重力荷载计算:a.梁、柱可按照截面尺寸、材料容重及粉刷等计算出的单位长度上的重力荷载;对墙、门、窗等可计算出单位面积上的重力荷载,计算结构如表2—2梁、柱重力荷载标准值表b.墙、门、窗重力荷载标准值:外墙体为200mm厚的粘土空心砖,外墙面贴马赛克(kN/m2),内墙面为20mm厚的抹灰,则外墙的单位墙面重力荷载为:+15×+17×= kN/m2内墙为200mm厚的粘土空心砖,双侧均为20mm厚抹灰,则内墙单位面积重力荷载为:15×+17××2= kN/m2电梯井墙为240mm粘土空心砖,双侧均为20mm厚抹灰,则电梯井墙单位面积重力荷载为:15×+17××2= kN/m2木门单位墙面重力荷载为kN/m2,钢铁门单位墙面重力荷载为kN/m2铝合金单位墙面重力荷载为kN/m2门、窗、雨棚重力荷载代表值:一层门窗:×(2××2+××2+××3+××1+××2)+×××13+××1+××2+××2+××3+××2) +×××2)=二~四层门窗:×××2+××3)+×××16+××2+××2+××2+××3+××2)= kN五层门窗:×××2+×+×××3+××2)= kNA轴的雨蓬:25×(2××+×××3+×××2= kN9轴雨蓬:25×××= kN五层雨蓬:25×××3= kN楼梯重力荷载代表值:一层:25××××2+25×××+25××××10+25×××9×2= kN二~四层:25××××2+25×××12+25×××12= kN外墙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一层:×[(59×2-×11×2-×14)×+-×4)×+-×4)×-××13-××1-××2-××2-××3-××2-××2-2××2-××1-××2-×]=二~四层:×[(59×2-×11×2-×14)×+-×4)×+-×4)×-××16-××2-××2-××2-××3-××2]= kN五层(包括女儿墙):×[×4+×2) ×+4××+××1-××2-××3-××3]+25×[+59+9+9+--×2)×2+--×2)×5]××+25×[4×4+×4+9×2]××=内墙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一层:×[(4×2+×2)×++×-×++++×-×-×+4×3×-××2]= kN二~四层:×[+++×+4×3×-××3-×+×+×-×]= kN五层:×4×=电梯井墙重力荷载代表值:一层:×[+-×+(4+×]= kN二~四层:×[+-×+(4+×]= kN屋顶装饰架重力荷载代表值:25××5+×2)××= kN总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恒荷载取全数,活荷载取50%(按均布等效荷载计算),则集中于各楼层的标高出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为:G i的计算进程:一层:×(59×-×4×2-4×+++++++++×4×59×= kN二~三层:×(59×-4××2-4×+++++++×4×59×= kN四层:×9×4+++++++×(59×-×4×2-9×4)+×4×(9×4+×4×2)+××(59×-×4×2-9×4)= kN五层:××4×2+9×4)+++++++××(9×4+×4×2)= kN 故G1=G2= kNG3= kNG4= kNG5=图2—2如下:G5=3124.87kNG4=18184.16kNG1=17311.22kNG2=17311.22kNG5=18568.35kN图2—2 各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框架侧移刚度计算梁线刚度:i b=E c I b/l,I b=(中框架梁),I b=(边框架梁)。
浅谈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的两种方法

表 1-2 各振型的剪力值及贡献率
第二振型
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振型
剪力
贡献率
剪力
贡献率
0.75
1.1%
0.23
——
(-0.62) 1.3% (-0.53) 1.0%
(-1.05) 15.1%
0.39
1.9%
层间剪力
6.96 5.28 2.70
从表 1-2 知,各个振型在地震总反应中的贡献将随着频率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故频率最低的几个振型控制着结构的最大地震反应。因此在计算中,一般只算 2-3 个振型即可。
学报,2008 年(增刊 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编. GB5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10.
[2] 王社良.抗震结构设计(第 3 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 金春福.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J]. 中国科技信息 2006 年第 1 期. [4] 黄吉锋,邵弘,杨志勇. 复杂建筑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J]. 建筑结构
(1-1)
式中 F ——作用在第 j 振型第 i 质点上的地震作用绝对最大标准值;
α ——相应于第 j 振型自振周期T 的地震影响系数,按图 1-1 确定;
γ ——j 振型的振型参与系数,可按式(1-2)计算;
X ——j 振型 i 质点的水平位移,即振型位移;
m ——集中于 i 质点的质量;
g——重力加速度;
∑
γ=
∑
(1-2)
F = ∑F
(1-3)
式中 F ——第 i 质点水平地震作用效应; F ——j 振型 i 质点的地震作用效应。
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等效静力法:通过将地震作用等效为静荷载,计算结构的变形和内力。
这种方法的基础是地震动力学的基础原理,适用于规则结构或近似规则结构的计算。
2.离散寻找理论方法:通过对连续结构进行离散化,将结构分解成一系列离散的单元或节点,从而计算出结构的振型和其各个部分的响应特性。
该方法适用于非规则结构和复杂结构的计算。
3.有限元法:将结构分割为有限数量的小元素,然后计算每个元素的变形和内力。
从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中推导出总体结构的响应。
该方法适用于求解一般结构的动力响应问题。
4.谱分析法:通过分析地震波的频谱特性,计算出结构的地震响应,用于确定地震荷载的等效单向谱值或多向谱值。
该方法适用于有规律的结构抗震设计。
5.时间历程分析法:通过对地震波进行时间历程分析,模拟地震发生时结构的动态响应过程,从而计算结构的变形和内力。
该方法适用于一般结构的抗震设计。
需要注意的是,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结构的类型、规律性、复杂程度、地震波的特性等多种因素。
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应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qk Z sZ0L kN / m
F2
F1
qk
h1
h2 2
……
F6
qk
h6 2
F1
吸 s 0.5
z zz z z
Fi
Gi Hi
n
FEk (1 n )
GjH j
j 1
Fn n FEk
F7
(5)楼层地震剪力
F6 Fn
n
Vi Fi Fn
i
F5 F4
V1 F1 F2 Fn Fn
F3
V2 F2 F3 Fn Fn
F2
Vn Vn Fn
F1
V7 V6
V5 V4 V3
V2 V1
3、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y yn y1 y2 y3
yn --标准反弯点高度比(表2.4)
i1
i2
y1 --上、下层梁线刚度比修正系数(表2.6)
y2 --上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表2.7)底层
h
Vij
yh y3 --下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表2.7)二层
i3
i4
h --本层层高
梁端弯矩:
节点平衡
M
b 3
l b
ibl
k i
k
Vbl
Vbr
左地震剪力、轴力图
(二)横向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侧移计算
1、风荷载标准值
Wk Z sZ0 kN / m2
压 s 0.8
Z :风振系数 H 30m, Z 1.0
s :体型系数 s 1.3 Z :高度变化系数,表1.11
F6 F5 F4
0:基本风压 0.65
F3
ibr
M
r 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水平地震作用内力计算设计资料: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1.3条:屋面重力荷载代表值Gi =屋面恒载+屋面活荷载+纵横梁自重+楼面下半层的柱及纵横墙自重;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G i =楼面恒荷载+50%楼面活荷载+纵横梁自重+楼面上下各半层的柱及纵横墙自重;总重力荷载代表值∑==ni iGG 1。
主梁与次梁截面尺寸估算:主梁截面尺寸的确定:当跨度取8000L mm =,主梁高度应满足:1111(~)(~)8000667~1000812812h L mm mm ==⨯=,考虑到跨度较大,取700h mm =,则:1111(~)(~)700233~3502323b h mm mm ==⨯=,取350b mm =。
当跨度取6000L mm =,主梁高度应满足:1111(~)(~)6000500~750812812h L mm mm ==⨯=,考虑到跨度较大,取500h mm =,则:1111(~)(~)500167~2502323b h mm mm ==⨯=,取250b mm =。
一级次梁截面尺寸的确定:跨度取4800L mm =,次梁高度应满足:1111(~)(~)4800320~40012181218h L mm mm ==⨯=,考虑到跨度较大,取350h mm =,则:1111(~)(~)350117~1752323b h mm mm ==⨯=,取200b mm =。
二级次梁截面尺寸的确定:跨度取3000L mm =,次梁高度应满足:1111(~)(~)3000167~25012181218h L mm mm ==⨯=,考虑到跨度较大,取300h mm =,则:1111(~)(~)300100~1502323b h mm mm==⨯=,取200b mm =。
柱的截面尺寸估算: 根据公式:11C c r nAN C A =公式来估算每层柱的截面尺寸其中1r 为放大系数,通常范围为1.1—1.3 n 为层数,A :代表柱的受荷面积)(2m:1N 代表每平方米的重量 13~~182M KN:C υ表示轴压比:c f 表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2MM N根据设计图纸可得柱的截面尺寸如下:2.7.1 各层楼面的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梁柱自重计算列表2.7.2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计算 2.7.2.1 楼板恒活荷载标准值屋面(8层):二毡三油铺小石子 0.3530mm 水泥砂浆找平层 20.0320=0.60kN/m ⨯ 150mm 加气混凝土保温层 20.156=0.9kN/m ⨯ 120mm 现浇混凝土楼板 20.1225=3kN/m ⨯ 20mm 厚石灰砂浆抹底 20.0217=0.34kN/m ⨯ 恒荷载标准值: 合计:25.19kN/m 活载标准值: 20.5kN/m 楼面(1~7层):25mm 水磨石面层 20.02525=0.625kN/m ⨯ 30mm 水泥砂浆找平层 20.0320=0.60kN/m ⨯ 120mm 现浇混凝土楼板 20.1225=3kN/m ⨯ 20mm 厚石灰砂浆抹底 20.0217=0.34kN/m ⨯ 恒荷载标准值: 合计:24.6kN/m 活载标准值: 22.0kN/m 屋面:总板面积:21393.5m81393.527.636183 5.196621.92G kN =---⨯⨯=恒载()81393.527.6361830.5637.95G kN =---⨯⨯=活载()80.56621.920.5637.956940.9G G G kN kN kN =+⨯=+⨯=8恒载8活载第一~七层:1~71393.527.636183 4.65869.14G kN =---⨯⨯=恒载()1~71393.527.63618322551.8G kN =---⨯⨯=活载()1~71~71~70.55869.140.52551.87145.04G G G kN kN kN =+⨯=+⨯=恒载活载建筑物总重力荷载代表值:81i i G =∑=6940.9+7145.04×7=56956.18N k2.7.2.2 楼梯恒活荷载标准值1) 平梯段面层:20mm 厚水泥砂浆 0.02×20=0.42kN/m 梯板:120厚混凝土板 0.12×25=32kN/m 板底:15mm 厚石灰浆粉刷: 0.015×17=0.255 2kN/m 恒荷载标准值:k g =3.662kN/m 活荷载标准值:k q =2.02kN/m2) 一层的斜梯段面层:0.02×20×(0.27+0.175)/0.27=0.662kN/m 梯踏步:0.175×25/2=2.192kN/m 梯斜板:0.12×25/cos θ=3.582kN/m 板底:0.015×17/cos θ=0.32kN/m 恒荷载标准值:k g =6.732kN/m 活荷载标准值:k q =2.02kN/m3) 二~八层的斜梯段面层:0.02×20×(0.27+0.15)/0.27=0.622kN/m 梯踏步:0.15×25/2=1.882kN/m 梯斜板:0.12×25/cos θ=3.432kN/m 板底:0.015×17/cos θ=0.292kN/m 恒荷载标准值:k g =6.222kN/m 活荷载标准值:k q =2.02kN/m第一层楼梯:6.7383 3.66475.49G kN=⨯⨯+⨯⨯=1恒载(27.6+36+18-83)2163.2G kN =⨯=1活载(27.6+36+18)10.5475.490.5163.2557.09G G G kN kN kN =+⨯=+⨯=1恒载1活载第二~八层楼梯:6.2283 3.66446.11G kN=⨯⨯+⨯⨯=2~8恒载(27.6+36+18-83)2163.2G kN =⨯=2~8活载(27.6+36+18)2~8~8~80.5446.110.5163.2527.71G G G kN kN kN =+⨯=+⨯=2恒载2活载电梯荷载标准值:0.50.57182126G G G kN =+⨯=⨯⨯⨯=电梯电梯恒载电梯活载 质点重力荷载值如下:1557.09527.717145.04225497.875830.923899.0633514.16520765.0622G KN=++++++=2527.717145.045830.923899.0633514.1652142.7220231.1822G KN=+++++=3527.717145.045830.923899.0632142.7219545.45G KN=++++=4527.717145.045830.923899.0632142.7219545.45G KN =++++=5527.717145.045830.923899.0631964.162142.7219456.1722G KN=+++++=6527.717145.045830.923899.0631946.1619366.89G KN=++++=75830.92928.456940.93899.06321964.1619297.972G KN=++++=8527.711267145.045830.923899.06321946.1619229.04G KN=+++++= 如下图所示:2.7.3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横向框架自振周期:按顶点位移法计算框架的自振周期,对于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可以简化为等截面悬臂杆,得到由结构顶点位移表示的计算结构基本周期的半经验公式,按以下公式计算:1 1.7T α=式中:0α——基本周期调整系数。
考虑填充墙对框架自振周期影响的折减系数,框架结构取0.6—0.7,该框架取0.7。
T ∆——框架结构的顶点假想位移。
在未求出框架的周期前,无法求出框架的地震力及位移,T ∆是将框架的重力荷载视为水平作用力,求得的假想框架顶点位移。
然后由T ∆求出1T ,再用1T 求出框架结构的底部剪力。
进而求出框架各层剪力和结构真正的位移。
a.横向框架结构顶点假想位移计算 横向框架结构顶点假想位移计算见下表:横向框架结构顶点假想位移b.横向框架自震周期计算根据上述公式得:1 1.7T α= =1.7×0.650.91s =横向地震作用计算:根据《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50011—2001)第5.1.2条规定,对于高度不超过40米,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着高度方向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以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计算抗震作用。
因此本框架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抗震作用。
0.850.85153805.19130734.41eq i G G kN ==⨯=∑本场地类别为Ⅱ类场地,7度设防区(0.15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由《建筑设计抗震规范》(GB50011—2001)可查得:结构的特征周期g T 和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 α(7度,多遇地震作用)为:g T =0.40s max α=0.12结构横向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g T <1T <5g T .则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图可知:ξ=0.05时120.050.050.021 1.0,0.90.90.06 1.70.55ξξηηγξξ=--==+==+=++,,则有:1α=0.92max 0.40 1.00.120.0570.91γηα⎛⎫=⨯⨯= ⎪⎝⎭g 1T ()T结构横向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10.057130734.417451.86EK eq F G kN α==⨯=由于1T =0.91>1.4g T =1.4×0.4=0.56(s ),故要考虑顶部水平地震作用的影响。
按底部剪力法求得的基底剪力,若81i ii EK j j G H F F G Hj==∑分配给各层,则水平地震作用呈倒三角形分布。
对一般层,这种分布基本符合实际。
但对结构上部,水平作用小于按时程分析法和振型分解法求得的结果,特别对于周期比较长的结构相差更大。
地震的宏观震害也表明,结构上部往往震害很严重。
因此,n δ即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考虑顶部地震力的加大。
n δ考虑了结构周期和场地的影响。
且修正后的剪力分布与实际更加吻合。
顶部附加作用系数为:n δ=0.08 1T +0.01=0.08×0.91+0.01=0.083顶点附加水平地震作用:n F ∆=n δEK F =0.083×7451.86=618.5 kN各层横向地震剪力计算见下表:各质点横向水平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计算表(a)水平地震作用(b)地震剪力2.7.4 横向框架抗震变形验算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位移验算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