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示范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区别聚落的主要形式,基本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提供精美的乡村和城市图片,设问:你想生活在哪里,并说说理由。
从而导入课堂,并让学生观赏1分钟的《北京》城市视频。
(板书)世界的聚落【新课展开】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而聚落在发展过程中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大致上可以分两大类:乡村和城市。
(让同学分析两幅图哪个是城市哪个是乡村)。
并解释什么是乡村,什么是城市: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较大的居民点叫集镇(板书)一、世界的聚落1.聚落的形态:乡村、城市要求学生阅读60-61页,了解城市和乡村的具体情况。
并完成对城市和乡村的差异表格探究。
活动1:结合课本和生活实际,分析城市和乡村在以下几方面有什么不同(板书)2.聚落的特点(1)交通生1:城市交通便利,但是容易堵车;乡村交通落后但是路况好。
回答完后,请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课件进行分析和总结。
师:城市交通:交通发达、方式多样、道路多、路况拥堵。
乡村交通:交通落后、方式单一、道路少、路况通常(2)人口生2:城市的人口密集,农村的人口稀疏。
回答完后,请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课件进行分析和总结。
(3)建筑密度和高矮生3:城市的建筑密集并且楼房以高层建筑为主;乡村的建筑比较分散,楼层较矮,以经济实用为主。
(回答完后,请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课件进行分析和总结)(4)生产方式生4:城市是工业,农村是农业。
(回答完后,请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课件进行分析和总结)师:城市是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工业和服务业;而乡村的生产方式是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等。
地理教案世界聚落

世界聚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代表性例子。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和分类2.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区别3. 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4. 代表性聚落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及代表性例子。
2. 教学难点:分析不同类型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聚落为例,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2.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掌握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区别。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分布特点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聚落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区别。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聚落案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和形成原因。
4. 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不同类型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聚落,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其分布特点、形成原因以及现状,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2. 课堂问答: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关于聚落的相关知识,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探讨问题。
七、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文章,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析。
2. 地图册:提供世界地图册,让学生观察和了解不同地区聚落的分布情况。
3. 案例资料:收集各种聚落的案例资料,包括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以便进行分析和解说。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聚落的定义和分类,分析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区别。
世界的聚落完整版教案

建筑风格
当地气候特点
东南亚的高脚屋
双层木楼、防潮、尖顶
高温多雨
北非的平顶屋
墙厚,小窗、防日晒、保温
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
因纽特人的冰屋
低矮、无窗、半地窖式、保温好
严寒
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多雨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在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每种聚落形式的特点是什么
(3)、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请你总结: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4)、观察教材61页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5)、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些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2、小组交流:四六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2、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教师精讲点拨】
备课手记
(课件或图片展示下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民居:热带雨林、北极地区、热带沙漠地区)
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各地区的环境特点及民居特色:A气温高低B降水多少C墙壁厚度D屋顶坡度E建筑材料等。
实
施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学时(总学时)教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地理教案世界聚落

世界聚落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定义和分类;(2)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3)了解不同地区的典型聚落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分析聚落的分布特点;(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展示聚落的空间分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关注;(2)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社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聚落的定义和分类;2. 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3. 不同地区的典型聚落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2. 世界各地聚落特点的差异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聚落的定义、分类和形成发展因素;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聚落特点;3. 小组讨论法:探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4. GIS演示法:展示聚落的空间分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各地典型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2. 讲解聚落的定义、分类和形成发展因素;3. 分析典型聚落特点:以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的典型聚落为例;4.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5. GIS演示:运用GIS软件,展示聚落的空间分布;6. 总结课程: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聚落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聚落定义、分类和形成发展因素的理解程度;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因素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表现中对于家乡和社区的关注程度,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4.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调查报告,评估其对所在地区聚落特点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图片和地图:收集世界各地典型聚落的图片和地图;2. 教材和参考书:选用合适的地理教材和参考书籍;3. GIS软件:确保计算机设备能够运行GIS软件;4. 调查问卷和工具:准备用于学生调查的问卷和工具。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聚落》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聚落》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的最后一节《世界的聚落》,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各地的聚落类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征,并探究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中通过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城市、乡村、牧区等不同类型的聚落,拓宽学生对世界居民聚落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城市、乡村、牧区等;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和描述不同聚落类型的特征;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类型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对多样性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以及理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聚落的概念可能有一定了解,但对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和形成原因了解较少。
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图片进行引导和讨论。
同时,学生对多样性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聚落,你们还记得吗?请回答一下,什么是聚落?学生:(回答)教师:很好!今天我们将进一步了解世界的聚落,不同地区的聚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请看屏幕上的图片,你们能看出这些聚落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学生:(观察图片,回答)第二环节:概念解释与讨论教师:现在让我们来具体了解这些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请看屏幕上的案例,我们先来了解城市、乡村和牧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聚落。
请你们和旁边的同桌讨论一下,城市、乡村和牧区有什么不同之处?它们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一分钟)教师:好,现在请几组同学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A:我们讨论了城市、乡村和牧区的不同之处。
城市通常人口密集,有高楼大厦和各种设施,交通便利;乡村相对较少人口,有农田和自然环境,生活相对宁静;而牧区则适合养殖业,有大片草原和牲畜。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第一章:聚落的概念与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的概念,知道聚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2. 掌握聚落的主要特征,包括规模、形态、分布等。
3. 能够分析不同类型的聚落,并理解其形成的原因。
【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居住地+人类活动+集聚2. 聚落的构成要素:住宅、公共设施、生产设施、自然环境等。
3. 聚落的主要特征:规模、形态、分布、功能等。
4. 不同类型聚落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聚落的构成要素。
2. 通过图片或实地考察,分析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聚落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乡村聚落【教学目标】1. 了解乡村聚落的概念,知道乡村聚落的主要特征。
2. 掌握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等。
3. 能够分析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差异,并理解其原因。
【教学内容】1. 乡村聚落的定义: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的聚落。
2. 乡村聚落的主要特征:住宅分布、农业生产设施、自然环境等。
3. 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自然环境、农业生产、交通等。
4. 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乡村聚落,了解乡村聚落的主要特征。
2.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乡村聚落形成的因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乡村聚落的差异。
第三章:城市聚落【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聚落的概念,知道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
2. 掌握城市聚落形成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人口集聚等。
3. 能够分析不同地区城市聚落的差异,并理解其原因。
【教学内容】1. 城市聚落的定义:以非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的聚落。
2. 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人口密度、建筑高度、经济发展等。
3. 城市聚落形成的因素:经济发展、人口集聚、交通等。
4. 不同地区城市聚落的差异及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城市聚落,了解城市聚落的主要特征。
2. 通过案例分析,掌握城市聚落形成的因素。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聚落,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通过读图能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能够分析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能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念。
【教学重点】(1)聚落的主要形式。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析图、探究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居住在城市,有的居住在乡村,有的居住在草原。
像这样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世界聚落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一)聚落的形态提问:你能解释一下“聚落”的含义吗?(学生回答:)师:聚是集合、集中的意思;落是停留可居住的地方。
聚落就是指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
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展示图片:城市、集镇、村庄讲解: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
提问:你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几种吗?(学生回答)明确:聚落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城市,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另一种是乡村,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较大的居民点叫集镇。
小组合作探究:城市和乡村在人口分布、交通、居住条件、建筑特点、生产方式有何不同?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所见所闻,之后派代表进行展示。
明确:过渡: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村庄,大一些的叫集镇。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居民居住地。
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周围地区的发展起着明显的带动作用。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镇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城镇的发展过程、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模式一视频导入播放不同的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景观的差异,判断自己的居住地与哪一类景观类似,分析造成景观差异的原因,导入新课。
模式二图片导入特色民居图片导入,直入主题。
你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民居的名称吗?你知道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吗?你知道不同地区民居不同的主要原因吗?通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导入新课。
观察与发现一、聚落的景观特征1.聚落的分类:(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展示几幅有代表性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将这些聚落分类,引出聚落的类型。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乡村和城镇)通过分析聚落的图片及文字部分,了解聚落的含义及分类。
续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探究与讨论2.乡村与城镇的景观差异: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城镇景观图,说出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密集稀疏分散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城镇聚落与乡村的主要差异。
【分组讨论】探究城镇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简单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城镇和乡村景观图,从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方式和交通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比,比较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最后让学生填表比较聚落形式。
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活动交通状况【说一说】阅读材料并结合生活经验,安排两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代表城镇和乡村,介绍自己的“家乡美”,分别说明城镇、乡村的优点,及时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聚落》教案
班级学号姓名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
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
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
七、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
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
1、聚落的两种形态
【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
【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
思考: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分析】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场所。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提问】请几位同学说说你到过哪个城市,它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而乡村呢?
【幻灯片】城乡对比图,思考: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完成下表:
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交通特点人口
分布
建筑
特点
生产
活动
城市
乡村
【引导】城市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和发展空间,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你听到看到的,说说城市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承转】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
读课本P52页图,思考:
①村庄怎样演变为城镇的?在它发展过程中它的规模和建筑有哪些变化?
②城镇又是怎样扩展成城市的?在发展过程中它的景观有哪些变化?
③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变成了城市人口,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哪些变化?
④在哪些地方容易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小结】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聚落的的要素
(1)气候温暖湿润
(2)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
(3)水源充足
(4)自然资源丰富
(5)交通便利
【承转】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读课本P53页图,思考:
1、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
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
为什么?
2、看P53图3-22,想一想,东南亚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3、读P53图3-23,北非的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
这是为什么?
4、读P54图3-24思考:民居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小结】聚落的分布
(1)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2)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拓展延伸】说说因纽特人的冰屋、黄土高原的窑洞、傣家的竹楼、北京的四合院的民居建筑特点及当地气候特点。
【承转】世界遗产一般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自然文化遗产三大类。
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
如何把它们保护好,传给子孙后代,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2、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引导】看课本P54页,思考: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为什么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3、怎样保护传统聚落?
4、保护措施是什么?
九、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二、聚落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十、课后作业:完成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