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聚落教案

合集下载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识记聚落的主要形式;知道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民居与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联系。

四、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认真默读课本第60—61页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______。

它的主要形式是______和______。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________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3.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______,其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______。

4.按规模大小,乡村聚落包括规模较小的______和规模较大的______。

5.许多乡村民居都体现了当地的______习俗和______特点。

6.城市聚落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解决措施是什么?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二)小组合作探究:1. 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读课本第60-61页3-17、3-18、3-19三幅图片,结合课本60—61页文字,试从以下几2. 活动二:走进家乡,透视长沙巨变3. 活动三:走进自然,寻找理想家园思考: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这个地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够理想?4. 活动四:走进聚落,我当“建筑设计师”请你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民居,并说出你的设计理念。

第一大组思考设计:北极圈附近传统民居第二大组思考设计:西伯利亚传统民居第三大组思考设计:东南亚传统民居第四大组思考设计:北非传统民居温馨提示:1、各组优先完成指定设计项目后,可以根据其他自然坏境的特点可再自主设计一个民居,注意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2、设计民居时,可以重点考虑墙体、门窗、屋顶的坡度等特点。

3、设计的民居可以自己画出来,也可以制作PPT展示。

4、设计完成后,各组派代表进行作品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世界的聚落示范教案

世界的聚落示范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区别聚落的主要形式,基本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提供精美的乡村和城市图片,设问:你想生活在哪里,并说说理由。

从而导入课堂,并让学生观赏1分钟的《北京》城市视频。

(板书)世界的聚落【新课展开】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而聚落在发展过程中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大致上可以分两大类:乡村和城市。

(让同学分析两幅图哪个是城市哪个是乡村)。

并解释什么是乡村,什么是城市: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较大的居民点叫集镇(板书)一、世界的聚落1.聚落的形态:乡村、城市要求学生阅读60-61页,了解城市和乡村的具体情况。

并完成对城市和乡村的差异表格探究。

活动1:结合课本和生活实际,分析城市和乡村在以下几方面有什么不同(板书)2.聚落的特点(1)交通生1:城市交通便利,但是容易堵车;乡村交通落后但是路况好。

回答完后,请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课件进行分析和总结。

师:城市交通:交通发达、方式多样、道路多、路况拥堵。

乡村交通:交通落后、方式单一、道路少、路况通常(2)人口生2:城市的人口密集,农村的人口稀疏。

回答完后,请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课件进行分析和总结。

(3)建筑密度和高矮生3:城市的建筑密集并且楼房以高层建筑为主;乡村的建筑比较分散,楼层较矮,以经济实用为主。

(回答完后,请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课件进行分析和总结)(4)生产方式生4:城市是工业,农村是农业。

(回答完后,请其他同学补充,并展示课件进行分析和总结)师:城市是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工业和服务业;而乡村的生产方式是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等。

世界的聚落完整版教案

世界的聚落完整版教案
民居
建筑风格
当地气候特点
东南亚的高脚屋
双层木楼、防潮、尖顶
高温多雨
北非的平顶屋
墙厚,小窗、防日晒、保温
干旱、气温日夜变化大
因纽特人的冰屋
低矮、无窗、半地窖式、保温好
严寒
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多雨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在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每种聚落形式的特点是什么
(3)、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请你总结: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4)、观察教材61页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5)、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些问题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2、小组交流:四六人一组,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2、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教师精讲点拨】
备课手记
(课件或图片展示下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民居:热带雨林、北极地区、热带沙漠地区)
仔细观察图片,分析各地区的环境特点及民居特色:A气温高低B降水多少C墙壁厚度D屋顶坡度E建筑材料等。








第学时(总学时)教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聚落》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聚落》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聚落》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的最后一节《世界的聚落》,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各地的聚落类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征,并探究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材中通过图片和案例,让学生了解城市、乡村、牧区等不同类型的聚落,拓宽学生对世界居民聚落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如城市、乡村、牧区等;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和描述不同聚落类型的特征;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聚落类型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对多样性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以及理解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聚落的概念可能有一定了解,但对不同类型的聚落特点和形成原因了解较少。

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图片进行引导和讨论。

同时,学生对多样性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聚落,你们还记得吗?请回答一下,什么是聚落?学生:(回答)教师:很好!今天我们将进一步了解世界的聚落,不同地区的聚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请看屏幕上的图片,你们能看出这些聚落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学生:(观察图片,回答)第二环节:概念解释与讨论教师:现在让我们来具体了解这些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请看屏幕上的案例,我们先来了解城市、乡村和牧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聚落。

请你们和旁边的同桌讨论一下,城市、乡村和牧区有什么不同之处?它们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一分钟)教师:好,现在请几组同学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A:我们讨论了城市、乡村和牧区的不同之处。

城市通常人口密集,有高楼大厦和各种设施,交通便利;乡村相对较少人口,有农田和自然环境,生活相对宁静;而牧区则适合养殖业,有大片草原和牲畜。

初中地理《世界的聚落》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世界的聚落》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从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等角度举例说出聚落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和规模等的变化;4、准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表格对比,掌握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2、通过图片和问题探究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学会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5、通过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习,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教学方法:对比分析、小组合作前期准备:将微课提供给学生,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学教学过程:【导入】伴随音乐循环播放一组青岛不同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景观图(景观图与位置图同时出现)以及不同时期的青岛的图片。

(图片上带有问题提示:1、为什么同在青岛景观却不同呢?2、为什么同是青岛的同一地区,景观也不同呢?)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两组图片,一组是青岛不同地区的景观,还有一组是青岛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景观,我们发现这些景观是不同的,这些景观为什么不同?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世界的聚落板书:世界的聚落师:首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预习结果,请同学起来说一下,什么是聚落?生:答师:(进行肯定)【新授】一、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进行联系,探究题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师: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聚落,那什么样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师:(出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其实根据聚落的概念我们发现聚落与人口的分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所以我们借用人口分布图来分析聚落。

先回忆一下人口分布稠密区有何规律?生:答师: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课堂学习部分的第1 题,出示材料:(以下材料以探究题的形式同步呈现在学案上)1、新疆塔里木盆地城镇的分布2、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分布图和气候分布图3、我国黑龙江省城市景观和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图生:结合材料,组内讨论确定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完成学案小组活动成果展示(由成功小组来介绍如何有效完成探究题,进行方法指导)师:恰当的点评和指导师:这些因素影响了聚落的选址和发展,在这么多的因素中总有主要因素,因为这个主要因素的不同,聚落也会受其影响形成不同的形态,若是在平原地区形成和发展的聚落,那聚落会比较紧密,将呈现团块状;若是在山地或丘陵中受地表起伏的影响或者是受到资源分布的影响,那聚落会相对分散,形成组团式;如果主要受河流或交通线路的影响,则聚落有可能呈现条带式或放射式。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历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历案-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世界的聚落”,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形成原因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人类居住环境多样性的认识。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与特点,认识聚落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观看视频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增强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聚落概念及分类的理解程度。

2. 技能应用评价:要求学生完成一份聚落类型与特点的归纳总结报告,评价其信息获取与整理能力。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参与度,评价其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程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域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聚落的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聚落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通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与特点。

3.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聚落的形成原因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每组准备发言提纲。

4. 分享交流:各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和提问,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一次简单的聚落知识问答,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聚落,通过网络或书籍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完成一份关于该聚落类型、特点及形成原因的归纳总结报告。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优点,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镇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城镇的发展过程、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模式一视频导入播放不同的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景观的差异,判断自己的居住地与哪一类景观类似,分析造成景观差异的原因,导入新课。

模式二图片导入特色民居图片导入,直入主题。

你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民居的名称吗?你知道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吗?你知道不同地区民居不同的主要原因吗?通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导入新课。

观察与发现一、聚落的景观特征1.聚落的分类:(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展示几幅有代表性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将这些聚落分类,引出聚落的类型。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乡村和城镇)通过分析聚落的图片及文字部分,了解聚落的含义及分类。

续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探究与讨论2.乡村与城镇的景观差异: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城镇景观图,说出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密集稀疏分散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城镇聚落与乡村的主要差异。

【分组讨论】探究城镇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简单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城镇和乡村景观图,从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方式和交通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比,比较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最后让学生填表比较聚落形式。

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活动交通状况【说一说】阅读材料并结合生活经验,安排两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代表城镇和乡村,介绍自己的“家乡美”,分别说明城镇、乡村的优点,及时总结。

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案)

《世界的聚落》教案班级学号姓名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居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二、教学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用具:城市乡村图片七、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去保护它们。

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里包含了很多活动部分,活动题材多样。

聚落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八、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的人居住在农村,有的人居住在城市,请同学们说说农村与城市的景观有什么不同?【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学生交流辅助1、聚落的两种形态【引导】阅读课本P51~52并观察以下图片:【幻灯片】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

思考:1、什么是聚落?2、聚落的形式主要包括哪两大类?【分析】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场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大学
*********学院
***
【课标要求】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
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材分析】
“世界的聚落”是属于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涉及“聚落”这一新的概念。

聚落是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所形成的,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本节从城市与乡村两种聚落形态的对比入手,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思维思考问题。

同时,为学生学习人文地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世界的聚落”共有两部分内容,即“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主要内容是聚落的形态。

包括城市和乡村的特点、聚落的演变、城市发展的条件、民居建筑特色形成原因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从目标的达成方面来看,“聚落的形态”是基础的知识目标,“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终极的情感目标。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读图析图能力也相对较差,对于本节课的一些地理现象以及地理规律不是很能理解。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已经学过的世界的人口的知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发表见解、小组讨论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说出聚落的两种形态——城市与乡村的不同,通过看景观图判断出是城市聚落还是乡村聚落;能说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观察1990和2010年南宁遥感影像地图,学生会总结归纳聚落演变过程、聚落发展的有利条件;通过观看图像、地图、举例分析,学生能分别说出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地方民居的特点以及其反映的地理特征;通过观看视频,说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运用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及归纳法,从图
文资料中提取聚落的定义、城市乡村聚落的判断,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图、
析图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文明出游,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聚落的演变;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归纳聚落演变过程;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特色民居所反映的地理特征。

【教学策略】
通过歌曲导入,创设情境引出乡村的发展,进而引出聚落的概念。

关于聚落的演变,让学生自己观察南宁遥感影像图,从图中归纳出聚落演变的规律。

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观察几种特色民居,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地方民居的特点以及其反映的地理特征。

结合重庆市的地图和居民生活照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规律发现问题。

【教学用具】
PPT 课件、音乐、视频。

【教学过程】
呈现出“聚落”的古汉字并具体讲解 在纸上动手写,思考,自己归纳聚落的概念(聚落
是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
所形成的)
[ 案例分析] 重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在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


界上许多大城市都在大河的交汇处,试分析其原因。

读图思考,分析
预设答案:水源充足、水运便利,为聚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