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 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 • CAST实验、10万AMI患者,使心肌梗
死后预防性心律失常治疗受到质疑。
• 目前仍主张只有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或 药物的预防作用肯定超过副作用才给予 治疗,且以B-受体阻滞剂和类药物为主。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分类 IA
IB
IC
II III VA IVB
通道效果 钠+阻滞 效果++ 钠+阻滞 效果+ 钠+阻滞 作用+++ 钙2+通道 复极K +电流 房室结Ca 2+阻滞 K +通道开放
单一剂量作用
仅数分钟,半 衰 期 约 2 h, 快 速肝代谢
如果肝血流降 低(休克,B受 体阻滞剂,西 米替丁,严重 心衰)剂量应 减半,高剂量 致中枢神经系 统副作用)
受体阻滞剂减 少肝血流而增 加血浆水平, 西米替丁(减 少肝血流)
口服量100-400 mgQ8h, 负 荷 量400mg
半衰期=10-12h 肝代谢为非活 性产物
• 利多卡因无效 是否存在低钾,用药是否适当或已 给予β-受体阻滞剂。测定血浆水平,先换用IA类 药物,无效时试用III类药物 临床应用
1.利多卡因是否应该常规用于所有急性心梗病人? 利多卡因实际可导致死亡率增加。
2.当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影响血流动力学的严重 心律失常(特别是已用β-受体阻滞剂)外科手术或 常规麻醉时可以使用。
复极时间 延长
缩短
不改变
药物举例 奎尼丁 丙比胺
普鲁卡因胺 利多卡因 美西律
心律平 氟卡因
不改变 β受体阻滞剂
明显延长 胺碘酮 溴苄胺
不改变 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不改变
腺苷 ATP
药物 利多卡因
美西律 苯妥英纳 心律平 胺碘酮
死后预防性心律失常治疗受到质疑。
• 目前仍主张只有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或 药物的预防作用肯定超过副作用才给予 治疗,且以B-受体阻滞剂和类药物为主。
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分类 IA
IB
IC
II III VA IVB
通道效果 钠+阻滞 效果++ 钠+阻滞 效果+ 钠+阻滞 作用+++ 钙2+通道 复极K +电流 房室结Ca 2+阻滞 K +通道开放
单一剂量作用
仅数分钟,半 衰 期 约 2 h, 快 速肝代谢
如果肝血流降 低(休克,B受 体阻滞剂,西 米替丁,严重 心衰)剂量应 减半,高剂量 致中枢神经系 统副作用)
受体阻滞剂减 少肝血流而增 加血浆水平, 西米替丁(减 少肝血流)
口服量100-400 mgQ8h, 负 荷 量400mg
半衰期=10-12h 肝代谢为非活 性产物
• 利多卡因无效 是否存在低钾,用药是否适当或已 给予β-受体阻滞剂。测定血浆水平,先换用IA类 药物,无效时试用III类药物 临床应用
1.利多卡因是否应该常规用于所有急性心梗病人? 利多卡因实际可导致死亡率增加。
2.当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影响血流动力学的严重 心律失常(特别是已用β-受体阻滞剂)外科手术或 常规麻醉时可以使用。
复极时间 延长
缩短
不改变
药物举例 奎尼丁 丙比胺
普鲁卡因胺 利多卡因 美西律
心律平 氟卡因
不改变 β受体阻滞剂
明显延长 胺碘酮 溴苄胺
不改变 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不改变
腺苷 ATP
药物 利多卡因
美西律 苯妥英纳 心律平 胺碘酮
常见的心律失常诊断及治疗PPT课件

力,预防心律失常。
06
心律失常的病例分享与 讨论
病例一:房颤的治疗与康复
房颤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药、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和转复心律的药物。抗凝药如华法林、利伐沙 班等,用于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如地高辛、β受体拮抗剂等,用于降低心房颤动时的心室率;转复心律的药物如 胺碘酮、心律平等,用于将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
室性早搏
总结词
室性早搏是一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脏过早地跳动,可能 导致心悸、胸闷等症状。
药物治疗
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早搏的发生和缓解症状。 常见的药物包括美托洛尔、普罗帕酮等。
详细描述
室性早搏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头晕等,长期室性早搏 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治疗室性早搏的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导管消融等。
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03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 手段之一,主要通过使用抗心律 失常药物来控制症状和改善心律。
药物治疗的优点在于方便、快捷, 对于一些紧急情况如室性心动过 速或房颤等,可以迅速控制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 作用和风险,如可能导致心律失 常加重或引发其他类型的心律失
气短
头晕
可能出现晕厥、黑�# 常见的心律失 常诊断及治疗ppt课件
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
02
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
心电图是心律失常诊断中最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 动的波形,可以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异常情况。
心电图可以用于心律失常的初步诊断,以及确诊后监测病情和治疗效果。
导管消融
通过导管找到引起室性早搏的异常电信号区域,消除异常 电信号,根治室性早搏。
06
心律失常的病例分享与 讨论
病例一:房颤的治疗与康复
房颤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抗凝药、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和转复心律的药物。抗凝药如华法林、利伐沙 班等,用于预防血栓栓塞事件;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如地高辛、β受体拮抗剂等,用于降低心房颤动时的心室率;转复心律的药物如 胺碘酮、心律平等,用于将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
室性早搏
总结词
室性早搏是一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脏过早地跳动,可能 导致心悸、胸闷等症状。
药物治疗
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减少早搏的发生和缓解症状。 常见的药物包括美托洛尔、普罗帕酮等。
详细描述
室性早搏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头晕等,长期室性早搏 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治疗室性早搏的方法包括 药物治疗、导管消融等。
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03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 手段之一,主要通过使用抗心律 失常药物来控制症状和改善心律。
药物治疗的优点在于方便、快捷, 对于一些紧急情况如室性心动过 速或房颤等,可以迅速控制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 作用和风险,如可能导致心律失 常加重或引发其他类型的心律失
气短
头晕
可能出现晕厥、黑�# 常见的心律失 常诊断及治疗ppt课件
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
02
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
心电图是心律失常诊断中最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 动的波形,可以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异常情况。
心电图可以用于心律失常的初步诊断,以及确诊后监测病情和治疗效果。
导管消融
通过导管找到引起室性早搏的异常电信号区域,消除异常 电信号,根治室性早搏。
室性心律失常护理PPT课件

遗传因素:家族性 心律失常
心脏疾病:心肌病、 瓣膜病、先天性心
脏病等
电解质紊乱:低钾 血症、高钾血症等
药物因素:抗心律 失常药物、抗抑郁
药物等
神经内分泌因素: 交感神经兴奋、肾 上腺素水平异常等
其他因素:长期吸 烟、酗酒、肥胖等
临床表现和诊断
心悸、胸闷、头 晕、乏力等
心脏超声检查: 评估心脏结构和
03
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肌的过早搏动,可分为单形性 室性早搏、多形性室性早搏等。
04
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心室肌的过快节律,可分为非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是最严重的室性心 律失常,可导致心脏骤停。
06
其他:如室性逸搏、室性融合波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心理护理
01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焦 虑和紧张
03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 好的心理状态
0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 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02
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 疗和护理
04
加强与医护人员的沟通, 及时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
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措施
健康教育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等 2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3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4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心肺功能 5 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功能
心电图检查: QRS波群宽大畸 形,ST-T段改
变
动态心电图监测: 发现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等
实验室检查:血 常规、生化指标
等
心脏磁共振检查: 评估心脏结构和
功能
室性心律失常的护理要点
药物治疗护理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及护理

演讲人
室性心律失 常的治疗及 护理
目录
01 治疗方法 02 护理措施 03 预防措施
1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卡托普利等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 摄入盐分、油脂等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和 力量训练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 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避免接触可能导致心 律失常的刺激性物质
和环境
定期体检
01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监测 心率变化
02
定期进行血压测量,监测血 压变化
D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谢谢
非药物治疗
电复律: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
心脏起搏器:植入心脏起搏器,帮助控制心率
射频消融术:通过射频能量破坏异常传导通路,消除心律失常
外科手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重症患者,可考虑进行外科手术 治疗
手术治疗
射频消融术: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递到心脏, 破坏异常传导通路
冷冻消融术:通过冷冻球囊将异常传导通路冷冻, 使其失去传导功能
03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血 脂、血糖等指标
04
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监 测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
0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 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
酒等
06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 过度紧张和焦虑
避免过度劳累
室性心律失 常的治疗及 护理
目录
01 治疗方法 02 护理措施 03 预防措施
1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卡托普利等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 摄入盐分、油脂等
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和 力量训练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 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避免接触可能导致心 律失常的刺激性物质
和环境
定期体检
01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监测 心率变化
02
定期进行血压测量,监测血 压变化
D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谢谢
非药物治疗
电复律: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
心脏起搏器:植入心脏起搏器,帮助控制心率
射频消融术:通过射频能量破坏异常传导通路,消除心律失常
外科手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重症患者,可考虑进行外科手术 治疗
手术治疗
射频消融术: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递到心脏, 破坏异常传导通路
冷冻消融术:通过冷冻球囊将异常传导通路冷冻, 使其失去传导功能
03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血 脂、血糖等指标
04
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监 测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
05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 理饮食、适当运动、戒烟限
酒等
06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 过度紧张和焦虑
避免过度劳累
危重病医学(心律失常)PPT课件

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长时间监测心脏电活动变化, 有助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心律 失常。
心电信号分析
通过分析心电信号的波形、频 率等特征,对心律失常进行分 类和评估。
心脏超声
通过超声波检查心脏结构和功 能,辅助诊断心律失常。
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和可靠的方法之一,能够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帮 助医生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预防
针对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预防 ,应积极控制原发病,改善患者 的生理状况,减少心律失常的发 生风险。
治疗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治疗应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非药 物治疗和电复律等。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护理与监测
护理
对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护理应注重 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心律失常的症状 和发作频率,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
病情严重
危重病患者通常存在严重的生理 紊乱和器官功能障碍,心律失常
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
症状不典型
由于患者病情严重,心律失常的症 状可能不典型,容易漏诊或误诊。
治疗难度大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治疗难度较 大,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患者 的整体状况、药物副作用等。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心律失常的病因
心血管疾病
如冠心病、心肌病、心 脏瓣膜病等,是心律失
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内分泌失调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 退,可引起心律失常。
电解质紊乱
药物作用
如低钾、低镁等,可影 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
性,导致心律失常。
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 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可引起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
长时间监测心脏电活动变化, 有助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心律 失常。
心电信号分析
通过分析心电信号的波形、频 率等特征,对心律失常进行分 类和评估。
心脏超声
通过超声波检查心脏结构和功 能,辅助诊断心律失常。
心电图在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和可靠的方法之一,能够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帮 助医生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预防
针对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预防 ,应积极控制原发病,改善患者 的生理状况,减少心律失常的发 生风险。
治疗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治疗应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非药 物治疗和电复律等。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护理与监测
护理
对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护理应注重 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心律失常的症状 和发作频率,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
病情严重
危重病患者通常存在严重的生理 紊乱和器官功能障碍,心律失常
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
症状不典型
由于患者病情严重,心律失常的症 状可能不典型,容易漏诊或误诊。
治疗难度大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治疗难度较 大,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患者 的整体状况、药物副作用等。
危重病患者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心律失常的病因
心血管疾病
如冠心病、心肌病、心 脏瓣膜病等,是心律失
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内分泌失调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 退,可引起心律失常。
电解质紊乱
药物作用
如低钾、低镁等,可影 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
性,导致心律失常。
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 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可引起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解读PPT课件

特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 管理
针对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 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管理进 行专门阐述,提供个性化的治 疗和管理建议。
02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 紊乱,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等。
分类
根据发生机制和心电图表现,室性心 律失常可分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尖端扭转型室 性心动过速等类型。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基层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9
CONTENTS
• 引言 •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 基层医疗机构在室性心律失常
管理中的角色 •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 特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管理 • 室性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及预防
策略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
妊娠期女性
要点一
妊娠期女性室性心律失常特点
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如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 等,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此外,妊娠合并心脏病、高 血压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要点二
治疗策略
针对妊娠期女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策略应以保障母婴 安全为前提。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取观察 或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 虑射频消融等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 的病情变化及胎儿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加强 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猝死的风险评估及干预措施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心电图等检查结果,综合 评估猝死的风险。
干预措施
对于高危患者,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如植入ICD、 进行射频消融术等,以降低猝死风险。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22护理课件

药物治疗护理
在药物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药物的 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非药物治疗与护理
非药物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宜药物治疗的 患者,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射频消 融、植入式心脏除颤器等。
非药物治疗护理
在非药物治疗期间,需注意患者的病 情变化,观察治疗效果,及时处理并 发症和不良反应。
心内电生理检查
对复杂心律失常进行定位和机 制分析。
其他检查
如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 显像等,可协助诊断病因。
危险分层与预后评估
危险分层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危险因素进行分层。
预后评估
评估患者心律失常的可能发展趋势及对生命的影响。
03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与护 理
药物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个 性化的饮食方案,强调低盐、低脂、 高纤维的饮食原则。
长期管理与随访计划
01
02
03
定期随访
建立患者的随访档案,定 期进行电话或面对面的随 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和生活状况。
监测与评估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和 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并采取相应措施。
调整治疗方案
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心肌缺血、心肌肥厚、心肌病、电解质紊 乱等。
发病机制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多种机制有关,包括心肌细胞膜电位异常、心肌细胞内 钙离子浓度失衡、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02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评 估
临床表现与体征
在药物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药物的 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非药物治疗与护理
非药物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宜药物治疗的 患者,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射频消 融、植入式心脏除颤器等。
非药物治疗护理
在非药物治疗期间,需注意患者的病 情变化,观察治疗效果,及时处理并 发症和不良反应。
心内电生理检查
对复杂心律失常进行定位和机 制分析。
其他检查
如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 显像等,可协助诊断病因。
危险分层与预后评估
危险分层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危险因素进行分层。
预后评估
评估患者心律失常的可能发展趋势及对生命的影响。
03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与护 理
药物治疗与护理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如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个 性化的饮食方案,强调低盐、低脂、 高纤维的饮食原则。
长期管理与随访计划
01
02
03
定期随访
建立患者的随访档案,定 期进行电话或面对面的随 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和生活状况。
监测与评估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和 评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并采取相应措施。
调整治疗方案
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心肌缺血、心肌肥厚、心肌病、电解质紊 乱等。
发病机制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多种机制有关,包括心肌细胞膜电位异常、心肌细胞内 钙离子浓度失衡、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
02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与评 估
临床表现与体征
室性心律失常课件

发症。
镜进行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03
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日常 护理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以便早 期发现心律失常。
控制慢性疾病
积极治疗和控制高血压、冠心 病、心肌炎等慢性疾病,预防
其引发心律失常。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烟 酒刺激等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
。
合理用药
06
结语
室性心律失常的挑战与前景
挑战
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诊断和治疗仍面临许多挑战,如准确诊断的 难度、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和复发率高等。
前景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 善。新型的器械治疗和基因治疗等手段正在逐步应用于临床,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
05
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病史
症状
患者年龄58岁,男性, 因反复心悸、胸闷就诊。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 长期服用降压药,控制
情况良好。
心悸、胸闷、气短,偶 有头晕、黑矇。
体征
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 及奔马律。
治疗过程与效果
治疗
在明确诊断后,给予患者胺碘酮治疗, 控制心律失常。同时调整降压药,控 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诊断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心电图检查,通过心电图可明确心律失常的类 型、发生机制及病因。同时,心脏超声、心肌酶学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和鉴别 诊断。
02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主要通过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 制症状和改善心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折返异常:细胞间传导异常形成折返: a, 由局部心肌细胞引起的称微折返 b, 大块心肌或整个心脏引起的称大折返
3,心电学不均一性: 多种因素(基因异常、藥物、心搏频率、
温度、电解质)可影响心肌三层之间心电
不均一,造成折返。可发生在正常心脏,
更易发生在心脏扩大及心室肥厚。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8
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心律失常的普遍性
人的一生,心律失常发生率几乎 100%。
仅在发生年龄、时间、种类、持续 时间、伴发症状存在差异。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2
一、室性心律失常包括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扑动 心室颤动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3
心律失常对人体危害取决于:
1,心率快慢: 心率<50bpm 或>160bpm会导致 血动力学紊乱。
Torsades de Pointes 13%
Bradycardia 17%
VT 62%
Primary VF 8%
Bayés de Luna A. Am Heart J 19室89性,11心7:律15失1-常15的9. 治疗策略
7
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1,异常自律性: 细胞内ca 2﹢平衡失调致冲动发放异常。
2,房室分离: 一旦发生房室分离,危害明显大于不分离者。
3,是否伴有器质性心脏病: 心侓失常与器质性心脏病虽各自独立, 却相互关联,进而产生叠加效应。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4
室性心律9,000,000 / 年;平均生还率小于1% 西欧:300,000 / 年;平均生还率2-3% 美国:250,000-350,000 / 年 中国:心血管疾病致死1,500,000 / 年
90% SCD 患者尸解提示存在CHD SCD发生前, 50%以上患者具有症状
Futterman LG. Am J Crit Care. 1997;6:472-482. Demirovic J. Progr Cardiovasc Dis. 1994;37:39-48. Moss AJ. N Engl J Med. 1996;335:1933-1940. Friedlander Y. Circulation. 1998;97:155-160.
NSVT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也是SCD的独 立危险因子, 特别在心功能不佳的患者预后差 LVEF<40%---预后差
Welch PJ, et al. Management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JACC 1999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11
室性心动过速
VT合并晕厥或EF < 40% 增加SCD风险 VT 生存率20-50%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16
心肌梗死
75% SCD 者具有心肌梗死病史 有心肌梗死病史,在一年内增加风险5% 具有心梗病史, NSVT 导致的VT, 阵发室速
及LVEF < 40% 风险为 32%
Myerburg RJ. Heart Disease, 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5th ed,Vol 1.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1997:ch 24. De Vreede-Swagemakers JJ. J Am Coll Cardiol. 1997;30:1500-1505. Kannel WB. Circulation. 1975;51:606-613. Shen WK. Mayo Clin Proc. 1991;66:950-962. Bigger JT. Circulation. 1984;69:250-258. Ruberman W. Circulation. 1981;64:297-305. Buxton AE. N Engl J Med. 1999;341:1882-1890.
1,基本因素:
基因多态性、
器质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缺血、心衰)、
心肌重构(结构和电学重构)、
2,易感心脏:心脏内存在心律失常发生的基质
解剖性折返、
心肌内瘢痕、
纤维化、
心律失常相关基因异常。
3,促发因素:
肾上腺素能N兴奋、 急性心肌缺血发作、
室壁张力增强、
致心律失常药物。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9
三、心脏猝死危险因素
The AVID Investigators. N Engl J Med. 1997;337:1576-1583.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12
室性心动过速
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临床症状与 心室率,持续时间,基础心脏病有关。
主要症状为:低血压、少尿、气促、心绞痛、 晕厥等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5
Reasons of SCD
12% Other reasons
88% Arrhythmias
Albert CM. Circulation. 2003; 107: 2096-2101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6
Underlying Arrhythmias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13
室速的心电图特征
3个以上连续的室性早搏。 QRS畸形,时限>0.12s,继发性ST-T改变。 心室率常为100~250次/I,心律规则或略不
规则。
P、 QRS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 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14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15
2)冠状动脉缺血性心脏病
既往发生过心脏猝死事件,30-50%SCD 生还者会在一年内复发
既往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 (VT) 心肌梗塞后的患者 (MI) 冠状动脉疾病 (CAD) 心衰患者 肥厚性心肌病 (HCM) LQT和Brugada综合症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10
1)室性心律失常患者SCD风险
频发,多源PVC --- 是SCD 独立危险因子
Myerburg RJ. Heart Disease, 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5th ed, Vol 1.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1997:ch 24. Fogoros RN. Practical Cardiac Diagnosis: Electrophysiologic Testing, 2nd ed. Blackwell Science, pp 172.
3,心电学不均一性: 多种因素(基因异常、藥物、心搏频率、
温度、电解质)可影响心肌三层之间心电
不均一,造成折返。可发生在正常心脏,
更易发生在心脏扩大及心室肥厚。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8
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因素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心律失常的普遍性
人的一生,心律失常发生率几乎 100%。
仅在发生年龄、时间、种类、持续 时间、伴发症状存在差异。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2
一、室性心律失常包括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扑动 心室颤动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3
心律失常对人体危害取决于:
1,心率快慢: 心率<50bpm 或>160bpm会导致 血动力学紊乱。
Torsades de Pointes 13%
Bradycardia 17%
VT 62%
Primary VF 8%
Bayés de Luna A. Am Heart J 19室89性,11心7:律15失1-常15的9. 治疗策略
7
二、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1,异常自律性: 细胞内ca 2﹢平衡失调致冲动发放异常。
2,房室分离: 一旦发生房室分离,危害明显大于不分离者。
3,是否伴有器质性心脏病: 心侓失常与器质性心脏病虽各自独立, 却相互关联,进而产生叠加效应。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4
室性心律9,000,000 / 年;平均生还率小于1% 西欧:300,000 / 年;平均生还率2-3% 美国:250,000-350,000 / 年 中国:心血管疾病致死1,500,000 / 年
90% SCD 患者尸解提示存在CHD SCD发生前, 50%以上患者具有症状
Futterman LG. Am J Crit Care. 1997;6:472-482. Demirovic J. Progr Cardiovasc Dis. 1994;37:39-48. Moss AJ. N Engl J Med. 1996;335:1933-1940. Friedlander Y. Circulation. 1998;97:155-160.
NSVT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也是SCD的独 立危险因子, 特别在心功能不佳的患者预后差 LVEF<40%---预后差
Welch PJ, et al. Management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JACC 1999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11
室性心动过速
VT合并晕厥或EF < 40% 增加SCD风险 VT 生存率20-50%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16
心肌梗死
75% SCD 者具有心肌梗死病史 有心肌梗死病史,在一年内增加风险5% 具有心梗病史, NSVT 导致的VT, 阵发室速
及LVEF < 40% 风险为 32%
Myerburg RJ. Heart Disease, 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5th ed,Vol 1.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1997:ch 24. De Vreede-Swagemakers JJ. J Am Coll Cardiol. 1997;30:1500-1505. Kannel WB. Circulation. 1975;51:606-613. Shen WK. Mayo Clin Proc. 1991;66:950-962. Bigger JT. Circulation. 1984;69:250-258. Ruberman W. Circulation. 1981;64:297-305. Buxton AE. N Engl J Med. 1999;341:1882-1890.
1,基本因素:
基因多态性、
器质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缺血、心衰)、
心肌重构(结构和电学重构)、
2,易感心脏:心脏内存在心律失常发生的基质
解剖性折返、
心肌内瘢痕、
纤维化、
心律失常相关基因异常。
3,促发因素:
肾上腺素能N兴奋、 急性心肌缺血发作、
室壁张力增强、
致心律失常药物。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9
三、心脏猝死危险因素
The AVID Investigators. N Engl J Med. 1997;337:1576-1583.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12
室性心动过速
常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临床症状与 心室率,持续时间,基础心脏病有关。
主要症状为:低血压、少尿、气促、心绞痛、 晕厥等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5
Reasons of SCD
12% Other reasons
88% Arrhythmias
Albert CM. Circulation. 2003; 107: 2096-2101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6
Underlying Arrhythmias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13
室速的心电图特征
3个以上连续的室性早搏。 QRS畸形,时限>0.12s,继发性ST-T改变。 心室率常为100~250次/I,心律规则或略不
规则。
P、 QRS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 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14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15
2)冠状动脉缺血性心脏病
既往发生过心脏猝死事件,30-50%SCD 生还者会在一年内复发
既往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 (VT) 心肌梗塞后的患者 (MI) 冠状动脉疾病 (CAD) 心衰患者 肥厚性心肌病 (HCM) LQT和Brugada综合症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10
1)室性心律失常患者SCD风险
频发,多源PVC --- 是SCD 独立危险因子
Myerburg RJ. Heart Disease, 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5th ed, Vol 1.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1997:ch 24. Fogoros RN. Practical Cardiac Diagnosis: Electrophysiologic Testing, 2nd ed. Blackwell Science, pp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