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合集下载

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应用问题
• 不允许同类药物联合应用,如: • • 心律平+利多卡因 慢心律+奎尼丁 胺碘酮+索他洛尔 多非利特+依布利特
• (2) 不同类别的药物,必要时可以联合,如: • 胺碘酮+-阻滞剂 • 慢心律+-阻滞剂
• 心律平+ -阻滞剂
• 胺碘酮+慢心律 利多卡因+胺碘酮
谢谢
地位难撼!!
仍有顾虑 宽QRS-VT难 作为”王牌” 于定性,且无 器质心
特殊室性心律失常类型的紧急处理
• ACS 相关的心律失常,急诊PTCA和β -阻滞剂的应
用显著减少ACS室颤的发生,肯定了β -阻滞剂的早 期预防性应用。
• 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应被废弃, 因其虽可减少ACS
室颤发生, 但会增加与之相关的如心动过缓原因
特殊室性心律失常类型的紧急处理
尖端扭转型VT(Tdp):
(3)对于LQTS,Tdp发作时可以静脉给予硫酸镁,而 QT间期正常者,镁剂无效;合并窦缓的Tdp者,急性
期治疗可予以临时起搏和β -阻滞剂联合应用。
(4)反复的长间歇依赖的Tdp患者,给予紧急长期的 起搏治疗;长间歇依赖的Tdp患者,如除外先天性 LQTS,可临时给予异丙肾上腺素(IIa类)。
特殊室性心律失常类型的紧急处理
尖端扭转型VT(Tdp):
(1)可见明显的QT延长, 形态上区别于多形性VT的
Tdp常见于三种情况: 先天性LQTS、药物诱发的以
及原有的心脏传导系统疾病进展为心脏阻滞。 (2)首先要停用所有诱发该心律失常的药物, 并纠 正电解质紊乱。Tdp与心脏传导阻滞及有症状的心 动过缓有关,宜紧急和长期的起搏治疗(I类)。
心脏结构正常的室性心律失常
特发性VT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与治疗策略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与治疗策略

心肌梗塞后患者
研究表明75%的心脏猝死患者确认为心肌梗塞后患者 心肌梗塞后因素可提高其它单个危险因素的一年危险 性 5% 心梗后、非持续性、可诱发、不可抑制VT、左室射 血分数 < 40%的病人的五年危险性为 32%
Myerburg RJ. Heart Disease, 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5th ed,Vol 1.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1997:ch 24. De Vreede-Swagemakers JJ. J Am Coll Cardiol. 1997;30:1500-1505. Kannel WB. Circulation. 1975;51:606-613. Shen WK. Mayo Clin Proc. 1991;66:950-962. Bigger JT. Circulation. 1984;69:250-258. Ruberman W. Circulation. 1981;64:297-305. Buxton AE. N Engl J Med. 1999;341:1882-1890.
Welch PJ, et al. Management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JACC 1999
HCM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
有SCD家族史的儿童和年轻HCM患者,如果反复出现 运动性晕厥,则为预示不良 有严重症状的年轻患者为高风险患者 有研究显示,HCM伴有nsVT的患者SCD发生率高, 另有研究不支持这一结论 <40岁HCM患者,如有异常血压反应,则易发生SCD 多数研究表明, 如HCM患者经EPS诱发出室性心律失 常,则易发生SCD
心脏猝死发病率及事件总数

常见的心律失常如何治疗

常见的心律失常如何治疗

常见的心律失常如何治疗1.房性早搏:偶发房早无症状者,不需服药。

频发房早或有不适症状者,可选用倍他乐克,异搏定,心律平或胺碘酮。

2.室性早搏:偶发无症状者,随访观察暂不治疗。

频发者(每小时30次左右),联律出现或呈多源性,不论有无症状,都应进行药物治疗。

首先选用慢心律或心律平,胺碘酮(可达隆),如是急性心肌炎或急性心肌梗塞引起,属”不稳定性”心律失常,应静脉推注利多卡因。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刺激迷走反射,抑制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用刺激咽喉诱发恶心或压迫眼球(青光眼禁用)的方法。

静脉推注西地兰,异搏定,心律平针剂通常均有效,如无效可用同步直流电复律。

4.预激综合征:有时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可用心律平或胺碘酮治疗,如反复发作应用射频电极放电消融治疗,放电时间一般应少于60秒,电功率不超过40瓦,防止发生并发症。

5.心房颤动:先用药物治疗,对非阵发性的,可用奎尼丁或达舒平,但前者易致心律失常,后者有口干,排尿不畅等不良反应,已不多用。

阵发性永颤可静注西地兰(预激引起禁用),同时治疗原发病,如甲亢,冠心病,心肌炎等。

同时可用同步直流电击除颤,从小剂量开始,一般150瓦秒(焦尔),如未秦效,递加50瓦秒,直至转复窦性心律,但最大能量不宜超过350瓦秒。

6.心房扑动:用洋地黄类药物或胺碘酮纠正,如无效,可同步直流电复律,通常30-50瓦秒即可纠正,后口服奎尼丁或胺碘酮维持数日。

7.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立即静注利多卡因75-100毫克,如无效,每5分钟增加50毫克静注,但不宜超过300毫克。

如仍无效,立即同步直流电复律,首次剂量200瓦秒,如无效,以50瓦秒递增复律,但不宜超过400瓦秒。

8.病窦伴有房室传导阻滞:II度或II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或病窦心率少于45次/分,有心脑缺血症状,出现错厥,黑朦现象,应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

9.心室颤动:立即进行人工心肮复苏,扣击,按压,人工呼吸,力争尽早恢复心脏泵血和呼吸功能。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易于伴发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猝死,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献报道AMI后室性期前收缩(室早)的发生率为10%~93%,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发生率为3%~39%,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生率为4%~36%。

每年美国有超过30万的人猝死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最常见的原因,60%急性心肌梗死性死亡的患者发生在发病后1h内,被认为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与心室颤动有关。

正确评估和处理AMI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对提高AMI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

1.室早(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室早常见于AMI患者。

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AMI合并的室早属于潜在恶性,既往认为可引起室速或室颤,是一种预警性心律失常。

近年的研究则发现孤立的室早不是AMI时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预报因子;现在CCU中发生VF的几率已经明显减少,因此,不主张在AMI 后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

对已经发生的室早,是否应当药物干预,也存在争论,因为所有的临床试验都没有证实药物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AMI中重视血运重建治疗(抗血栓、抗凝、冠脉重建),纠正电解质、代谢异常,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AMI患者交感活性上升,血儿茶酚胺浓度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发的室早,同样没有大型临床试验证实抗心律失常药物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所以,如果没有症状、发作不频繁、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早,可以不作处理;对于发作频繁、症状明显,患者不能耐受,或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早,可以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由于某些药物,如英卡胺、氟卡胺、莫雷西嗪可增加远期死亡率,应当避免使用。

室性心律失常与ICD适应证

室性心律失常与ICD适应证

手术植入
在局部麻醉下,通过切开 皮肤和皮下组织,将ICD 植入到左胸前壁的皮下组 织中。
术后护理
术后对患者进行观察和护 理,确保ICD工作正常, 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药物 治疗和心理辅导。
03
ICD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 果与影响
ICD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
有效终止室性心律失常
ICD通过电击快速终止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降低猝死风险。
治疗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与ICD联合应用
02
研究药物治疗与ICD联合应用的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患者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
03
开展患者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提高患者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和
自我管理能力。
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公众教育预,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提高公众认识
04
室性心律失常的非ICD治疗 策略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 非ICD治疗策略之一。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抗心律失常药 物来控制心律失常的症状,但长 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存在
副作用和潜在风险。
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心律 失常发作不频繁的患者,或者作
为其他治疗策略的辅助手段。
导管消融
抗心动过速起搏
ICD还具备抗心动过速起搏功能,对于非致命性的室性心动过速,ICD可通过发 放抗心动过速起搏脉冲,减慢或终止心动过速。
ICD适应证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ICD主要用于治疗有症状的恶性室性 心律失常患者,如持续性室性心动过 速或室颤,这些心律失常可能导致昏 厥或猝死。
心肌梗死
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 黑朦、晕厥甚至猝死。

射频消融术与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

射频消融术与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

射频消融术与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射频消融术和药物治疗都是目前常用的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方法,它们各有优劣。

本文将就射频消融术与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进行比较,并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电生理学的方式,将射频能量传递到心脏组织中,破坏异常的电信号传导路径,从而消除室性心律失常的方法。

相比之下,药物治疗通过给患者口服或静脉注射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从治疗效果上来看,射频消融术能够直接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根除疾病发作的可能性较大,而药物治疗只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症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射频消融术的局部破坏效果持久,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射频消融术通过烧灼心脏组织,使异常电信号无法传导,从而有效地阻断了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在一些高风险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射频消融术可以显著降低猝死的风险。

而药物治疗则需要长期用药,且疗效不如射频消融术显著,容易出现耐药性和副作用。

射频消融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可能会引起并发症如心包炎、静脉狭窄等手术相关的问题。

而药物治疗则相对安全,但对于某些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疾病,药物的疗效可能有限,患者可能需要频繁地调整药物剂量或使用不同的药物组合。

从经济角度来看,射频消融术的费用较高,需要设备和专业医生的支持,因此患者需要承担一定的费用和风险。

而药物治疗相对较为便宜和方便,适于患者对经济条件较为敏感或不能承受手术风险的情况。

射频消融术和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各有优劣。

射频消融术具有根治疾病、疗效持久的优势,但存在手术风险和经济压力;药物治疗相对安全、便捷,但仅能减轻症状,对于复杂的疾病疗效有限。

对于患者来说,应根据具体情况,与医生充分沟通,共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解读PPT课件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解读PPT课件

特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 管理
针对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 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管理进 行专门阐述,提供个性化的治 疗和管理建议。
02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 紊乱,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等。
分类
根据发生机制和心电图表现,室性心 律失常可分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尖端扭转型室 性心动过速等类型。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基层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9
CONTENTS
• 引言 •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 基层医疗机构在室性心律失常
管理中的角色 •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 特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管理 • 室性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及预防
策略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
妊娠期女性
要点一
妊娠期女性室性心律失常特点
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如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 等,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此外,妊娠合并心脏病、高 血压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要点二
治疗策略
针对妊娠期女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策略应以保障母婴 安全为前提。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取观察 或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 虑射频消融等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 的病情变化及胎儿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加强 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猝死的风险评估及干预措施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心电图等检查结果,综合 评估猝死的风险。
干预措施
对于高危患者,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如植入ICD、 进行射频消融术等,以降低猝死风险。

射频消融术与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

射频消融术与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

射频消融术与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比较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是指心脏室壁处的心肌细胞产生异常的、不协调的电活动,导致室内频繁或连续发生心律失常,甚至会引起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

目前,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射频消融术。

那么,这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到底如何呢?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罗洛尔)、钠通道阻滞剂(如利多卡因、奎尼丁)和氟卡因类药物(如硫酸替卡因、普鲁卡因胺)。

这些药物能够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内钠离子流入和钙离子流出等机制,减少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从而达到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对不同的药物作用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其次,许多药物会产生副作用,如引起心肌抑制、偏头痛、胃肠道不适等。

而且,药物治疗的效果难以预测,有些患者可能需要反复尝试不同的药物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此外,长期使用药物可能会引起耐药性,从而降低治疗效果,甚至产生不可逆的后果。

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术是一种通过导管穿刺技术将高频电能传输到室壁心肌细胞上,烧灼异常的心肌细胞以消除室性心律失常的方法。

该方法不仅能够精确定位室性心律失常的病灶位置,而且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心律。

射频消融术也存在一些优点。

首先,该方法对大部分室性心律失常有效,且治疗效果可持续很长时间。

其次,射频消融术对患者的身体损伤较小,术后恢复周期也较短。

最重要的是,射频消融术能够有效解决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提高治疗成功率。

然而,射频消融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该方法需要高超的技术和设备支持,且手术风险较大。

其次,射频消融术对室性心律失常类型和病灶位置有更高的要求,不同的心律失常可能需要不同的消融方法,同时,由于心脏解剖结构的差异,部分患者可能无法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

此外,术后还需要严密的随访和监护,以及对消融术产生的新一轮室性心律失常进行管理和干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Buxton AE. N Engl J Med. 1999;341:1882-1890.
3 Connolly, et al. Circulation. 2000; 101:1247-1302.
Rev Esp Cardiol 2004; 57: 768-82
SCD的一级/二级药物预防
Well-designed prospective trials in pts with CHF have made it clear that survival is unchanged with use of AAD Treatment with Amio. In pts with CHF in the GESICA trial resulted in a trend toward reduction in CHF hospita-lization SCD and total mortality, which could not be re-produced in CHF-STAT Summary ➢ Evidences do not support the use AAD for primary prevention of SCD in post-MI or CHF-patients
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
(ICD vs AAD)
60% 50%
54%
60%
% Mortality Reduction
40% 30% 20%
31%
37%
20%
30%
10%
0%
AVID1
3 years
CASH2
2 years
CIDS3
3 years
MADIT4 MUSTT5
2 years 5 years
MADIT II6
1 The AVID Investigators. N Engl J Med. 1997;337:1576-1583.
2 years
4 Moss AJ. N Engl J Med. 1996;335:1933-1940.
2 Kuck, et al. Circulation. 2000; 102:748-754.
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药物选择依据 ➢ 基础心脏病变 ➢ 心功能状态 ➢ 药物副作用 ➢ 总体死亡率
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 Ib, IC类药物 ➢ Beta Blockers ➢ Amiodarone and Sotalol ➢ 钙拮抗剂
合并心功能不全时的药物选择
胺碘酮是较为理想的药物 索他洛尔不适用于心衰合并VT -阻滞剂可减低心梗后心衰并VT猝死率 I类药物因其较强的负性肌力作用和致心律失 常作用应避免使用
Murray KT, et al. Heart Rhythm 2007;4:S88 –S90
反复发生在非缺血性DCM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 Evidence-based predictors
Curves for survival without arrhythmia recurrence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ACEI (n = 57) and without ACEI (n = 28)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Managing Strategies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Anatomical Layout of the Heart
室性心律失常—SCD的主要原因
全球:9,000,000 / 年;平均生还率小于1% 西欧:300,000 / 年;平均生还率2-3% 美国:250,000-350,000 / 年 中国:心血管疾病致死54万/ 年
Underlying Arrhythmias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Torsades de Pointes 13%
Bradycardia 17% NhomakorabeaVT 62%
Primary VF 8%
Bayés de Luna A. Am Heart J 1989,117:151-159.
New and investigational antiarrhythmic agents
Ion channel inhibitors ➢ Azimilide ➢ Tedisamil ➢ Dronedarone ➢ Celivarone (SSR149744C) ➢ ATI-2042 ➢ PM101 ➢ JTV-519 ➢ Ranolazine
Arial repolarizationdelaying agents ➢ Vernakalant (RSD1235) ➢ AVE-0118 ➢ AZD7009 ➢ KCB-328 ➢ Tertiapin-Q
具有抗VA作用的上游药物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s) 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s) Aldosterone receptor antagonists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Statins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Vitamin C
心脏猝死的危险因素
发生过心脏猝死事件 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 (VT) 心肌梗塞后的患者 (MI) 冠状动脉疾病 (CAD) 心衰患者 肥厚性心肌病 (HCM) LQTS、AQTS、BrS、CPVT Early Repolarization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措施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电复律和电除颤 心律复律除颤器(ICD) 射频导管消融 外科手术治疗 基因治疗?
室性早搏的药物治疗原则
➢ 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无症状的室早,一般不需要 治疗,如果症状明显者可考虑药物治疗:
➢ -阻滞剂 ➢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 钙拮抗剂
器质性心脏病室早并不一定要用药物治疗,如 果症状明显、AMI、左心功能差时者药物治疗
Pharmacological Therapy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SC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